《赤水玄珠》~ 赤水玄珠序(六)
赤水玄珠序(六)
1. 赤水玄珠序(六)
往不佞諸生時,有陰陽之患,休陽孫君文垣診餘脈而異之,謂且旦暮脫囊中穎。則又曰:余裒先醫家書若干卷,願得而簡諸首。余曰:諾。已而言具驗,而孫君遊諸暨白下諸名公間,凡十有六稔而不獲一晤,晤而後喜可知也。於是孫君所裒醫家言,命曰《赤水玄珠》,梓於世矣。
諸名公卿所為孫君序者,璘珣若二酉,奚所須余駢拇枝指哉!而孫君固請如約,余惟醫亦未易言矣。其《緒餘》以生死人,其精以養生,其微通於聖人之道。太史公曰:聖人不得志則隱於醫卜之間。又曰:使聖人預知微,令天下早從事,何病不已。故醫有聖人之道焉,知微之謂也。
知微者,通於一之謂也。老子曰:通於一,萬事畢。故天成象,地成形,人有情,物有性在焉。而各得其常之謂一。無而有,有而無,虛而實,實而虛,參互錯綜焉,而不失其常之謂一。
通於一而後能知微,知微而後可與言醫,醫豈易言哉!以余觀於《玄珠》,論方則東垣、丹溪糟粕也,論脈則秦越、叔和筌蹄也,論症則仲景、陽慶土苴也,論草木金石之性,暑寒燥濕之宜,則軒岐弁髦也。
若乃順天之時,因物之性,察脈以明症,因病以適方,中若穿楊之箭,解若庖丁之牛,則有不與其人與骨俱往者,在獨糟粕、筌蹄、土苴、弁髦已哉!孫君過余而論《易》,為究乾坤之元,探有無之極,若懸河瀉水而莫可底止,蓋從事於聖人之道者,將不得謂之通於一乎。道亦惟其所適。
孫君之於醫,亦可謂一以貫之矣,將不得謂醫之聖者乎!即《玄珠》者,直糟粕、筌蹄、弁髦、土苴耳。昔黃帝得玄珠於赤水,曰以罔象。讀孫子《玄珠》者,亦當於罔象得之矣。是為序。
賜進士出身吏科都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荊谿史孟麟書
白話文:
回想過去,我還是一個年輕學子的時候,曾經遭遇過健康上的問題。當時,有位醫生孫文垣,他檢查了我的脈搏,發現有些不尋常,預測我可能會突然病情惡化。接著,他告訴我,他收集了許多古代醫學典籍,希望能從中找出解決我的病情的方法。我答應了他的請求。後來,他的治療方法真的奏效了。然而,孫先生隨後去了諸暨、白下等地,為當地的名流們看病,十六年來我們一直沒有機會再見面。直到現在再次見到他,那份喜悅是無法言喻的。這段時間,孫先生收集整理的醫學知識,被編纂成了一本書,叫做《赤水玄珠》,並已經出版發行。
眾多知名人士為孫先生寫下的序言,就像藏書二酉一樣豐富,我再多說些什麼似乎顯得多餘。但孫先生堅持要我履行先前的約定,因此我認為,醫學並不是一件容易談論的事情。醫學的起源,是為了拯救生命;它的精髓,是為了養生;它的微妙之處,甚至能觸及聖人的智慧。太史公曾說過:聖人如果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就會選擇隱居在醫卜之間。他又說:如果聖人能夠預知微小的徵兆,讓天下人早早採取行動,那又有什麼疾病不能治癒呢?所以,醫學中蘊含著聖人的智慧,就是因為它能洞察細微。
所謂的洞察細微,就是對事物本質的理解。老子曾經說過:通曉了事物的本質,就能處理萬事。因此,天形成了景象,地形成了形狀,人類有了情感,萬物有了本性。而這些各自保持其正常的狀態,就是所謂的“一”。無中生有,有中轉無,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這些看似複雜的關係,卻始終保持其正常狀態,也是所謂的“一”。
只有理解了“一”,才能洞察細微;只有洞察了細微,才能談論醫學。醫學,豈是容易談論的嗎?我從《玄珠》這本書中看到,它討論藥方,東垣、丹溪的理論都只是皮毛;它討論脈象,秦越、叔和的觀點也只是工具;它討論病症,仲景、陽慶的知識也只是基礎;它討論草木金石的性質,以及暑寒燥濕的適宜程度,軒岐的理論也只是外衣。
然而,《玄珠》不只是皮毛、工具、基礎、外衣而已。它能順應天時,遵循萬物的本性,通過脈象判斷病症,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方。就像射穿柳樹的箭一樣精準,就像庖丁解牛一樣熟練。孫先生不僅僅是一位醫生,更是一位追求聖人之道的人。他的智慧,遠不止於醫學本身。孫先生的醫術,可以說是一以貫之,他可以稱得上是醫學界的聖人。即使《玄珠》只是一本皮毛、工具、基礎、外衣的書,但當年黃帝在赤水得到的玄珠,也是通過“罔象”才能得到的。讀孫先生的《玄珠》,也需要通過“罔象”去理解其中的深意。這就是我為此書所寫的序。
-由吏科都給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荊谿史孟麟書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