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六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六卷 (2)

1. 痰飲門

(膠固稠黏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飲也。)

痰飲為病,所感不同。有因氣脈鬱塞而得之者;有因脾胃虛弱,不能運行水穀而得之者;有因痛飲飽食,停滯胃中而得之者;有因風寒暑濕之氣,入脾相搏而成之者;有因七情失節,臟氣不行,鬱而成之者。所感不同,病變甚多。或為喘,為咳,為嘔,為泄,眩暈嘈煩,悸忪愪祐,寒熱疼痛,腫滿攣癖,癃閉,痞膈,如風如癲,皆痰飲之所致也。飲有六:曰懸飲,溢飲,支飲,痰飲,留飲,伏飲。

懸飲者,飲水流於脅,咳嗽引痛。溢飲者,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痰飲者,其人素盛今瘦,腸間漉漉有聲。留飲者,其人背寒如手大,或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肋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伏飲者,膈滿喘咳,嘔吐,發則寒熱,腰背痛,目疾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

白話文:

痰與飲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理產物,其形成原因和表現症狀各有差異。

痰是由於氣脈鬱塞、脾胃虛弱、過度飲食、風寒暑濕侵襲、情緒失控等因素導致體內水液運行失常而形成。其症狀多種多樣,包括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心悸、寒熱、疼痛、脹滿、關節痛、神經質等。

飲可以分為六種:

  1. 擾飲:飲流於脅部,咳嗽時會引發疼痛。
  2. 溢飲:飲流於四肢,出現不出汗、身體沈重的情況。
  3. 支飲:咳嗽、呼吸困難、難以平躺,外觀可能呈現浮腫。
  4. 痰飲:原本體態豐滿的人現在變得瘦弱,腸道內有漉漉聲。
  5. 留飲:背部寒冷如同手掌大小,或者呼吸困難伴隨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肋下疼痛連至鎖骨,咳嗽會使症狀加重。
  6. 伏飲:胸部脹滿、喘息、嘔吐,發作時伴有寒熱、腰背痛、眼疾,患者會感到全身震顫、畏寒、肌肉抽搐。

東垣謂痰飲皆濕熱相乘。如濕在心經為熱痰,結而為膠,其色紅。濕在肝經為風痰,其色青如沫。濕在脾經為濕痰,濕久為熱,其色黃。濕在肺經為氣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濕在腎經為寒痰,其色如唾。

王隱君云: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熱鬱之甚或至帶血,血敗則黑,口吐白血者不治。白血者桃花色也。

子和云:入肺則多嗽,入大腸則為泄,入腎則為湧水,水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胕腫,在中則為痞膈痰逆。

人之停飲留於胃脘,皆由胃氣虛弱,飲水、飲酒不能轉化,結為痰飲。行疾而漉漉有聲者,自有癖囊在胃內,飲水則滲入停蓄於其間,其狀若胞囊,不可速去,然亦不能為速害。若見變證百端,在上焦須以瓜蒂散吐之,在胃脘宜十棗湯下,然後以溫藥溫胃氣,丁香、茯苓、半夏以蕩散水飲,仍宜丁香半夏湯以拔其根。

白話文:

李東垣認為痰飲都是濕熱相互影響造成的。如果濕氣停留在心經,就會形成熱痰,凝結起來像膠一樣,顏色偏紅。濕氣停留在肝經就會形成風痰,顏色青綠,像泡沫一樣。濕氣停留在脾經就會形成濕痰,時間久了就會化熱,顏色偏黃。濕氣停留在肺經就會形成氣痰,顏色偏白,咳出來像米粒一樣。濕氣停留在腎經就會形成寒痰,顏色像唾液一樣。

王隱君說,痰清白的是寒痰,黃濁的是熱痰,熱痰嚴重時甚至會帶血,血敗了就變成黑色,吐出白血就沒救了,白血是桃花的顏色。

子和說,痰入肺就會咳嗽,入大腸就會腹瀉,入腎就會小便頻密。痰在上焦就會面浮,在下焦就會腳腫,在中焦就會胸悶氣短,痰逆上涌。

人體的停飲留在胃脘,都是因為胃氣虛弱,喝水或喝酒不能消化,就凝結成痰飲。走路時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就是因為胃裡有囊袋,喝水就會滲入其中積聚,像個囊腫一樣,不能馬上消除,但也不至於馬上造成危害。如果出現各種變化,上焦就用瓜蒂散來吐出,胃脘就用十棗湯來瀉下去,然後用溫性的藥物溫暖胃氣,用丁香、茯苓、半夏來化解水飲,還要用丁香半夏湯來根治。

熱痰則多煩熱,風痰多成癱瘓奇症,冷痰多川芎痹,濕痰多成倦怠軟弱,驚痰多成心痛癲疾,飲痰多脅痛臂痛,食積痰多成癖塊痞滿。

或心下如停冰雪,心氣冷痛;或脊上每日一條如線之冷起;或渾身習習如蟲行;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之交紐。又或如煙火上衝,頭目烘熱;或風毒腳氣;或嘔冷涎、綠水、黑、黑汁,甚為癆瘵、肺癰、腸毒。種種不一,皆痰飲之所為也。

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自潤下從小便中出矣。又有病人原有痰積,其氣因痰而結滯者,則又必先逐去痰結,滯氣自行,豈可執一。

白話文:

熱痰會讓人容易煩躁發熱,風痰常導致癱瘓等奇特病症,冷痰則容易引起麻痺疼痛,濕痰則讓人感到倦怠無力,驚痰會造成心痛癲癇,飲痰會導致脅痛臂痛,食積痰則容易形成癖塊,導致腹脹。

也可能出現心窩像塞滿冰雪般的寒冷疼痛,或脊柱上每天出現一條像線一樣的冷起,或全身感覺像有蟲子在爬行,或胸腹之間有兩種氣體互相交纏。此外,也可能出現像是煙火向上衝的感覺,頭部和眼睛感到灼熱,或患上風毒腳氣,或嘔吐出冷涎、綠水、黑汁等,嚴重者甚至會發展成癆瘵、肺癰、腸毒等疾病。這些各種不同的症狀,都是痰飲引起的。

嚴氏說:人體的氣道最重要的是順暢,順暢則津液可以流通,就不會產生痰飲。津液會自然地從小便中排出。但是,如果病人原本就有痰積,導致氣機阻塞,就必須先清除痰積,然後氣機才能自行疏通,不能只執著於一種方法。

王隱君云: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藥有效。

脾土上應於天,亦屬濕化。所以水穀津液不行,即停聚而為痰飲。夫人之病痰火者,十居八九,老人不宜速降其火,虛人不宜盡去其痰。攻之太甚,則病轉居而致危殆,須以固元氣為本。

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叔和云:腎寒多唾。蓋腎為水之官,腎能攝水,腎氣溫和,則水液潤下;腎氣虛寒,則邪水溢上。故用八味丸以溫利之。

《活人書》云: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膈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

白話文:

王隱君說:當津液凝結成為痰液時,就無法在三焦流通,因此會出現口乾咽痛、大便幹結、臉色枯黃、毛髮乾枯的情況。對於女性來說,這種狀況可能導致月經不調。如果能夠清除這些有害的痰液,藥物的療效自然就會顯現。

脾土與天相應,也屬濕性。所以當水谷津液運行受阻時,就會積聚形成痰飲。人們患有痰火的疾病,十有八九,老年人不宜過快清降內火,虛弱的人也不宜完全去除痰液。如果治療過度,反而會使病情轉變,引發危險,應該以固護本元之氣為基礎。

有些人喜歡嘔吐痰涎,服用八味丸後有顯著療效。叔和指出:腎寒多唾。因為腎是水的主管,腎能控制水的運行,腎氣溫和時,水分能順暢下降;腎氣虛寒時,則容易引起水分上逆。因此使用八味丸來溫和地調理。

《活人書》提到:中脘部位若有痰液,也會使人感到畏寒發熱、怕風自汗、胸膈部有壓迫感,這類症狀與傷寒有些相似,但頭痛、頸部僵硬的症狀卻不同。

丹溪云:風痰多見奇症。凡風痰病,必用風痰藥,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殭蠶、皂角之類。濕痰多見倦怠軟弱,濕痰宜用蒼、白二術,又用油炒半夏。熱痰多挾風,外症為多,用青黛、黃連、天花粉,大快膈上熱痰。痰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加參、術。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風痰常表現出奇特的症狀。凡是風痰病,治療時一定要用針對風痰的藥物,例如白附子、天麻、雄黃、牛黃、殭蠶、皂角等。

濕痰常表現出倦怠軟弱的症狀,濕痰宜用蒼朮、白朮,再用油炒半夏。

熱痰常伴有風邪,多表現為外在症狀,可用青黛、黃連、天花粉,迅速消除膈上熱痰。

若痰是因為火氣旺盛逆流上衝所致,則應先治火,可用白朮、黃芩、石膏等,如果中氣不足,還要加入人參、白朮。

食積痰,神麯、麥櫱、山楂,欲吐食積痰,用蘿蔔子,油炒為末,漿水調下,探而吐之。食積痰必用攻,若氣虛者,用補氣藥送。老痰,海石、半夏、瓜蔞、香附、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郁痰,殭蠶、杏仁、瓜蔞、訶子、貝母、五倍子。痰而脾虛者,清中氣,大棗加白朮之類,兼用升提藥。

內傷挾痰,必用參、朮、耆之類,多用薑汁傳送,或加半夏之類,虛甚加竹瀝。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橘紅為臣,熱多加青黛。喉中如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老痰也,重者吐之,用瓜蒂散,氣實用荊瀝(仲景用半、樸、茯、姜,治之神驗。

白話文:

吃多了積食生痰,可以用神麴、麥芽、山楂幫助消化。想要吐出積食和痰,可以用蘿蔔籽,用油炒成粉末,再用漿水調和服用,引導嘔吐。積食生痰一定要用攻法的藥物,如果體虛氣弱,則要先服用補氣的藥物再用攻法的藥物。如果是陳年老痰,可以用海石、半夏、瓜蔞、香附、五倍子等藥物,配合其他藥物治療頑固的痰症。如果是鬱結的痰,可以用僵蠶、杏仁、瓜蔞、訶子、貝母、五倍子等藥物。如果痰多而且脾胃虛弱,可以用清補中氣的藥物,例如大棗、白朮等,並配合升提氣血的藥物。

內傷引起的痰症,要用人參、白朮、黃耆等補氣藥物治療,最好用薑汁送服,或者加用半夏等化痰藥物,如果虛弱嚴重,可以加用竹瀝。頭暈眼花、聲音嘶啞、咳嗽不止,可能是痰火上擾,可以用二陳湯加梔子、黃芩等清熱降火的藥物治療。噯氣吞酸,是飲食積滯化熱,火氣上炎,可以用黃芩為主藥,再配以南星、半夏、橘紅等藥物,如果熱症明顯,可以加用青黛。喉嚨裡有異物,既咳不出也咽不下,這是陳年老痰,嚴重者可以催吐,可以用瓜蒂散治療,如果氣機實證,可以用荊瀝治療。仲景用半夏、白朮、茯苓、生薑治療此類疾病,效果非常顯著。

)痰結核在咽喉中,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內加咸藥軟堅之味,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風化硝、薑、蜜丸噙化。凡人身上中下有塊,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用藥。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出,吐中就有發散意。

痰在膈上,必用吐之,瀉亦不出。痰膠固及脈浮者,俱用吐法。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以薑汁、竹瀝導之。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開。二陳湯善治一身之痰,如在下加下引藥,在上加上引藥。潤下丸,降痰最妙。青礞石丸,重在風化硝。小胃丹,能逐貫胃痰積,然不宜多服。

白話文:

"肺熱生痰,阻於咽喉,乾燥難以呼吸,需使用化痰藥物,並加入具有軟化與堅實效果的鹹味藥物,如瓜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等,再配合少量風化硝、薑、蜜製成丸狀,含在口中緩慢咀嚼。對於身體各部位出現的塊狀物,首先要確定是痰所致,並詢問患者平時喜愛食用的食物種類,待排出後再施以藥物治療。痰液能夠隨著氣流上下移動,無處不到。痰滯於腸胃間,通過下法可以痊癒;若在經絡中,則必須透過吐法來清除,且吐中帶有發散的效果。對於膈上之痰,必用吐法,單靠瀉法無法奏效。對於痰膠固或脈象浮現的情況,均適用吐法。若痰滯於脅下,則必須使用白芥子才能達到治療效果。若痰滯於皮膚和膜層之間,可使用薑汁、竹瀝進行導引。對於四肢之痰,竹瀝是最佳選擇。二陳湯對於全身的痰症療效顯著,若痰在下部,可添加引導下部的藥物;若痰在上部,則添加引導上部的藥物。潤下丸對於降痰作用極佳。青礞石丸強調風化硝的使用。小胃丹能有效清除胃部積痰,但不宜過量服用。"

蒼朮治痰飲成窠囊者極效。海粉能治熱炎,降濕痰,軟結痰,消頑痰,最效,可入丸子,不可入煎藥。枳實瀉痰能沖牆壁。竹瀝能治膈間有痰,或癲狂,或健忘,或風痰最效,又能養血。荊瀝治痰稍重,用此二味,效速且穩當。二瀝治痰結在皮裡膜外及經絡,必佐以薑汁。韭汁治血滯不行,中焦有飲,取自然汁,冷飲三、四盞,以覺胸中煩躁不寧,後自愈。

氣實熱痰,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及兼氣鬱者難治。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矣。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而多矣。

白話文:

蒼朮很有效地治疗痰饮形成囊肿。海粉能治疗热炎,降解湿痰,软化结痰,消解顽痰,效果最好,可以制成丸子服用,但不可煎药服用。枳实可以泻痰,能冲破痰结。竹沥能治疗膈间有痰,或癫狂,或健忘,或风痰,效果最佳,还能养血。荆沥治疗痰稍重,用这两种,效果迅速且稳妥。两种沥治疗痰结在皮里膜外及经络,必须辅以生姜汁。韭菜汁治疗血滞不通,中焦有饮,取新鲜的汁,冷饮三、四盏,直到胸中烦躁不安的感觉消失,之后自然痊愈。

如果气实热痰,吐不出来,或成块,或吐咯不出,还伴随气郁,就很难治疗。中焦有痰,胃气也需要滋养,不能一下子就虚掉,如果过度攻伐,就会出现问题。凡是治疗痰症,如果使用利药过多,会导致脾气下降虚弱,反而容易生痰,痰也会更多。

丹溪云:痰之為病,方論少有細述者,近惟《三因》略言,亦無加減法。夫痰之源不一: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驚而生者,有積飲而生者,有多食而成者,有因暑而生者,有傷冷物而成者,有脾虛而成者,有飲酒而成者。

其為病也,驚痰則成心包痛,癲疾;熱痰則煩躁,頭風,爛眼,燥結,怔忡,懊憹,驚眩;風痰成癱瘓,大風眩暈,暗風悶亂;飲痰成脅痛,四肢不舉,每日嘔吐;食痰成瘧痢,口出臭氣;冷痰骨痹,四肢不舉,氣刺痛;酒痰飲酒不消,但得酒,次日又吐;脾虛生痰,食不美,反胃嘔吐;氣痰攻注,走刺不定。

白話文:

丹溪先生說:

痰這種病症,醫書中很少詳細論述,近來只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略微提及,但也沒有加減法。

其實,痰的來源有很多:

  • 有因痰而生熱的: 痰本身可以導致熱症。
  • 有因熱而生痰的: 熱症也可以導致痰。
  • 有因氣而生的: 氣機失調也能產生痰。
  • 有因風而生的: 風邪侵襲也可以導致痰。
  • 有因驚而生的: 受到驚嚇也能產生痰。
  • 有積飲而生的: 積聚在體內的飲水也能產生痰。
  • 有多食而成的: 過度飲食也能產生痰。
  • 有因暑而生的: 暑熱侵襲也能產生痰。
  • 有傷冷物而成的: 食用寒涼食物也能產生痰。
  • 有脾虛而成的: 脾胃虛弱也能產生痰。
  • 有飲酒而成的: 飲酒過度也能產生痰。

痰引起的病症也很多:

  • 驚痰: 驚嚇產生的痰,會導致心包疼痛,癲癇。
  • 熱痰: 熱症產生的痰,會導致煩躁、頭痛、眼疾、便秘、心悸、神志不清、眩暈。
  • 風痰: 風邪產生的痰,會導致癱瘓、眩暈、昏迷。
  • 飲痰: 飲水積聚產生的痰,會導致脅痛、四肢無力、嘔吐。
  • 食痰: 飲食過度產生的痰,會導致瘧疾、痢疾、口臭。
  • 冷痰: 寒涼侵襲產生的痰,會導致骨痛、四肢無力、刺痛。
  • 酒痰: 飲酒過度產生的痰,會導致酒後不消化,第二天嘔吐。
  • 脾虛生痰: 脾胃虛弱產生的痰,會導致食慾不振、反胃嘔吐。
  • 氣痰: 氣機失調產生的痰,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各種疼痛和不適。

婦人於驚痰最多,蓋因產內交接,月事方行,其驚因虛而入,結成塊者,為驚痰,必有一塊在腹,發則如身孕,轉動跳躍,痛不可忍。凡人手臂,或動不得,或骨節遍身痛,坐臥不能,此痰入骨也。有人腳氣,久不治,骨節痛與腳氣藥不效,此痰病也。凡傷寒病後,嘔吐,藥不得入,亦因初病膈中有涎痰也。

或因下之太早,而遂議其非痰,未為確論。傷寒發黃,亦是痰病,蓋因熱搏而成。凡大便秘者,亦是痰結。

左右關脈滑大者,膈中有痰也,可吐之。怕吐者,消息下之。凡人每日背上一條如線而寒起者,宜吐下之。凡病百藥不效,其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用妙應丸加減法。(方見走注疼痛,即控涎丹。)

白話文:

女性在驚嚇時容易出現痰症,這是因為生產期間體內交接,月經剛開始,驚嚇導致虛弱,形成塊狀物質,即所謂的驚痰,通常會在腹部形成一個塊狀物。發作時,感覺像是懷孕一樣,會有跳躍、移動的痛楚,無法忍受。一般人如果手臂活動受限,或者全身關節疼痛,無法坐立,這可能是由於痰滲入骨頭所致。

有人患有腳氣,長期沒有治療,即使使用了治療腳氣的藥物也沒有效果,這可能是痰症所引起。一般來說,在感冒癥狀後出現嘔吐,藥物無法進入,也可能是在初期病症時膈肌中有涎痰。

有些人可能誤以為這種情況不是痰症,但這並不一定正確。感冒引起黃疸,也是痰症的一種表現,這是由於熱力與痰共同作用所造成。大便乾結的人,也可能是痰結所致。

當診察脈象時,若兩側關脈滑大,表示膈肌中有痰,可以使用吐痰的方法。對於害怕吐痰的人,可以考慮使用下法。一般而言,如果一個人每天背部有一條線狀物質,伴有寒意,應該使用吐下之法。對於所有疾病,在各種藥物治療均無效的情況下,如果關脈伏而大,這可能是痰症的表現。可以使用妙應丸加上減法的治療方式(詳細的配方見於走注疼痛,即控涎丹)。

洞虛子論痰之為病,成偏頭風,成雷頭風,成太陽頭痛。眩運如坐舟車,精神恍惚;或口眼瞤動;或眉稜耳輪俱癢;或頷腮四肢遊風腫硬,似疼非疼;或渾身燥癢,搔之則隱疹隨生,皮毛烘熱,色如錦斑;或齒頰似癢似痛,而疼無定所,滿口牙浮,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鼻聞焦臭,喉間豆腥氣,心煩鼻塞,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噴嚏而出;或因舉動而唾,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膠,或如蜆肉,或心下如停水,鐵閉滯妨悶,噯嚏連聲,狀如膈氣;或寢夢刑戮,刀兵劍戟;或夢入人家,四壁圍繞,暫得一竇,百計得出,則不知何所;或夢在燒人地上,四面煙火,枯骨焦氣撲鼻,無路可出;或不因觸發,忿怒悲啼,雨淚而寤;或時郊行,忽見天邊兩月交輝;或見金光數道,回頭無有;或足膝痠軟;或骨節腰腎疼痛,呼吸難任;或四肢肌骨間痛如擊戮,乍起乍止,並無常所;或不時手痹麻疼,狀如風濕;或臥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蟲所螫;或四肢不舉;或手足重滯;或眼如姜蜇膠黏,癢澀,開闔甚難;或陰晴交變之時胸痞氣結;或齒癢咽痛,口糜舌爛,及其奮然而發,則噴嚏連聲,初則涕唾稠黏,次則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腦後風聲,耳內蟬鳴,眼瞤肉惕。惟洞虛子備此疾苦,述甚詳悉,乃能治療。

白話文:

痰這個病症,可以演變成偏頭痛、雷頭痛、太陽頭痛。患者會感到頭昏眼花,好像坐在船車上一樣,精神恍惚,或嘴巴和眼睛抽動,或眉毛、眼眶和耳朵周圍發癢,或下巴、腮幫子、四肢像有風吹過一樣腫脹發硬,像是疼又不像疼,或全身燥癢,抓撓就會出現疹子,皮膚發熱,顏色像錦緞一樣,或牙齒和臉頰像是癢又像是痛,但疼痛沒有固定位置,滿嘴牙齒都好像要掉了,疼痛和癢癢難受,或打嗝、胃酸,鼻子聞到焦臭味,喉嚨有豆腥味,心煩、鼻塞、咽喉不舒服,咳也咳不出來,吞也吞不下去,或因為打噴嚏而吐痰,或因為動作而吐口水,痰像墨汁,又像破布,或像桃膠,或像蜆肉,或感覺胸口像積了水一樣,像是鐵塊阻塞,悶悶的,不停地打嗝和打噴嚏,症狀像膈氣,或做夢被處刑,夢見刀劍兵戈,或夢到自己進入別人家,四面牆壁包圍,只找到一個小洞,費了好大力氣才出來,卻不知道自己身處何處,或夢到自己站在火燒的人群中,四面都是火焰,焦黑的骨頭和熏人的氣味撲鼻而來,無路可出,或沒有觸發因素,就突然生氣、悲傷哭泣,流下眼淚然後醒來,或在郊外行走,突然看到天空中出現兩輪明月交相輝映,或看到幾道金光,回頭卻什麼也看不見,或腳踝和膝蓋痠軟無力,或骨骼、關節、腰腎疼痛,呼吸困難,或四肢肌肉骨骼疼痛,像是被擊打一樣,一陣一陣,沒有固定位置,或時不時手麻木疼痛,就像風濕病一樣,或睡覺時感覺像被芒刺扎一樣,不安穩,或像被毛蟲咬一樣,或四肢抬不起來,或手腳沉重,或眼睛像被薑汁黏住一樣,又癢又澀,睜眼閉眼都很困難,或陰晴變化時胸悶氣短,或牙齒癢癢、咽喉疼痛、嘴巴潰爛、舌頭潰爛,然後突然打噴嚏,一開始是鼻涕和口水又稠又黏,接着像清水一樣流個不停,或眼前一片黑暗,腦後有風聲,耳朵裡有蟬鳴聲,眼睛跳動,肌肉抽搐。洞虛子總結了這些病症的痛苦,描述得非常詳細,因此才能治療。

病勢之來,則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郁,有如煙火上衝,頭面烘熱,眼花耳鳴,痰涎涕淚,並從肺胃間湧起,凜然毛豎,噴嚏千百,然後遍身煩躁,則去衣凍體,稍只片時;或春秋乍涼之時,多加衣衾,亦得暫緩;或頓飲冰水而定;或痛飲一醉,而終不能逐去病根。乃得神秘沉香丸方,屢獲大效,愈人數萬。

但不欲輕傳匪人,故以隱語括之。詩曰:甑裹翻身甲帶金,於今頭戴草堂深,相逢二八求斤正,硝煅青礞倍若沉,十七兩中零半兩,水丸梧子意須斟,驅除怪病安心志,水瀉雙身卻不任。

大黃(蒸,八兩),黃芩(八兩),青礞石(一兩,硝煅如金色),沉香(半兩)

白話文:

生病的時候,胸口和肚子之間會有兩股氣交纏,讓人感到胸口堵塞、煩躁鬱悶,就像煙火向上衝一般,頭面發熱、眼花耳鳴,痰液、鼻涕、眼淚都從肺胃湧出來,全身毛髮豎起,不停打噴嚏,然後全身煩躁,想要脫衣服卻又覺得冷,這種感覺只持續一小段時間;或者在春秋季節突然變冷的時候,多穿衣服也能暫時緩解;又或者喝冰水也能暫時止住症狀;或者喝醉酒也能暫時忘卻病痛,但都無法根治。後來得到一個神秘的沉香丸配方,治療效果非常顯著,治愈的人數不計其數。

但是不想輕易傳給不該得到的人,所以用隱語把它寫下來。詩句的意思是:在蒸籠裡翻身,腰間戴著金色的甲胄,現在頭上戴著草帽,住在深山裡,遇到人就要求購買二八斤的正確東西,硝石煅燒青礞石的份量是沉香的兩倍,十七兩裡頭減去一半,做成水丸,大小像梧桐子,要謹慎斟酌。這個藥方可以驅除怪病,讓人安心,但不能用於治療水瀉和雙身的情況。

藥方中包含大黃(蒸熟,八兩)、黃芩(八兩)、青礞石(一兩,用硝石煅燒成金黃色)、沉香(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白湯,食後空心服。

【治飲之劑】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草湯,主之。

茯苓(四錢),桂枝,白朮(各三錢),甘草(二錢)

水煎服。小便自利,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亦前湯主之。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草半夏湯,主之。

甘遂(去心,麵裹煮令透,曬乾,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制),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白話文:

取茯苓四錢、桂枝、白朮各三錢、甘草二錢,研磨成粉末,混合後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於餐後空腹時服用。

這是一種治療痰飲的方劑。

如果出現心下有痰飲、胸脅部有阻塞感、頭暈等症狀,可使用苓桂術甘草湯來進行治療。

茯苓四錢、桂枝、白朮各三錢、甘草二錢,加水煎煮後服用。若小便能自行通暢,且有輕微的痰飲問題,也應從小便排泄。以上提到的苓桂術甘草湯同樣適用。

對於脈搏沈隱、患者想自行排便,排便後感到舒暢。即使排便後,心下仍感到堅硬和脹滿,這是因為存留的痰飲正在逐漸排出。對於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甘草半夏湯來進行治療。

使用甘遂(去心,麵粉包裹蒸熟晾乾,選用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需進行處理)、芍藥(五枚)、甘草(如手指大小,炙烤)來調製此方。

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懸飲,,十棗湯,主之。

芫花(洗淨,醋拌,經宿,炒令黑勿焦),甘遂(同前制,去心),大戟(去皮,長流水煮一時,洗淨,日乾),各等分為末。

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盛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後以糜粥調之。

溢飲者,當發其汗,,大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以兩升的水煮沸,取半升,去除濾渣,加入半升的蜂蜜與藥汁,再煮至八合,一次服用完畢。

對於難以消散的飲食積聚,可以使用「十棗湯」來治療。

芫花(先清洗淨,然後用醋拌勻,放置一夜,再炒至黑色但不焦),甘遂(與芫花一樣進行處理,去掉中心部分),大戟(去皮,用長流水煮約一小時,清洗淨,然後曬乾),將這些藥材等分研磨成粉末。

使用一升五合的水,先煮十枚肥大的棗子,取出八合,去除濾渣,加入藥粉。強壯的人每次服用五分量,在清晨服用,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增加五分量。在排便後,用稀粥調理身體。

對於過多的飲食引起的積聚,應該發汗,可以使用「大小青龍湯」來治療。

大青龍湯

麻黃(去節,六錢),桂枝(去皮,二錢),甘草(炙,二錢),杏仁(四枚,去皮尖),石膏(二錢,研碎),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水三碗半,煎,去渣,溫服,取微汗,汗多者,溫粉撲之。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三錢),五味子,半夏(各二錢),乾薑,甘草(炙),細辛,桂枝(去皮。各三錢)

白話文:

大青龍湯用麻黃、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等藥材,水煎服用,以微出汗為度,汗多則用溫粉撲之。小青龍湯則用麻黃、五味子、半夏、乾薑、甘草、細辛、桂枝等藥材,也是水煎服用。

水七碗,煮麻黃至六碗,去沫,內諸藥,煮取二碗。

隔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微利則愈。

木防己,石膏(各三錢),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水三碗,煎一碗,溫服。

加茯苓(四錢),芒硝(三錢),去石膏,名防己苓硝湯。

白話文:

先將麻黃煮水,從七碗煮到剩下六碗,去除泡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剩下兩碗。

有些人因為感冒,導致呼吸急促,胸口悶脹,面色發黑,脈搏沉緊,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好幾十天,用吐瀉的方法治療卻沒有效果。可以用木防己湯治療,虛弱的人很快就痊癒,體質強健的人可能三天後復發,如果再次復發,就應該用防己湯去除石膏,加入茯苓和芒硝,微利即能痊癒。

木防己、石膏(各三錢)、桂枝(二錢)、人參(四錢)

用三碗水煎煮成一碗,溫熱服用。

如果需要加茯苓(四錢)和芒硝(三錢),去除石膏,就叫做防己苓硝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五錢),白朮(二錢)

水碗半,煎一碗,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朴大黃湯,主之。

厚朴(三錢),大黃(六錢),枳實(五分),水煎溫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炒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

先以水三升,煮棗至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白話文:

如果胸口积聚了水液,病人感到头晕目眩,可以用泽泻汤治疗。泽泻五钱,白术二钱,用水半碗煎成一碗,温热服用。

如果支饮导致胸部胀满,可以用厚朴大黄汤治疗。厚朴三钱,大黄六钱,枳实五分,水煎温服。

如果支饮难以喘息,可以用葶藶大枣泻肺汤治疗。葶藶炒至黄色,捣成弹丸大小,大枣十二枚,先用水三升煮枣至二升,去枣,加入葶藶,煮取一升,一次喝完。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方在嘔吐門。)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炒),大黃(各一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卒嘔吐,心下痞,隔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嘔吐門。)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白朮,茯苓,豬苓(各三錢),澤瀉(一錢),桂(二錢)

白話文: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方在嘔吐門。)】

嘔吐的人原本會感到口渴,如果想解渴,現在反而不感到口渴,這可能是因爲心中有阻塞的水分(支飲)。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半夏湯」來治療,詳細方法請參閱「嘔吐門」。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腹部脹滿且口舌乾燥,這是腸道內有水氣的表現。這種情況可以用「己椒藶黃丸」來治療。

【防己,椒目,葶藶(炒),大黃(各一兩)】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籽,開始時服用一顆,每日三次,可以漸漸增加份量。當口中出現津液,感到口渴時,可以加入芒硝五錢。

【卒嘔吐,心下痞,隔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嘔吐門。)】

突然嘔吐,心下有不舒暢感,胃部與胸部之間有水滯,感到頭暈、心跳加速,這種情況可以用「半夏加茯苓湯」來治療,詳細方法請參閱「嘔吐門」。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對於瘦弱的人,如果肚臍下方有悸動感,吐出涎沫並感到頭暈、神志不清,這是因為水滯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

【白朮,茯苓,豬苓(各三錢),澤瀉(一錢),桂(二錢)】

以上材料按比例混合後,用水煎煮,飲用即可。

上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飲暖水,汗出愈。

水氣去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消痰氣,能令食。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錢),陳皮(二錢半)

枳實,生薑(各四兩)

水煎,連進三服,每一服後,如人行八九里,復進。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服後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五味甘草湯,主之。

白話文:

上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茶匙,每日三次,用溫開水送服,直至出汗痊癒。

在排除水腫後,如果胸部感到空虛,呼吸不順暢,無法正常進食,可以使用茯苓飲來消除痰氣,並促進食慾。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錢)、陳皮(二錢半)

枳實、生薑(各四兩)

加水煮沸,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後,行走約八九里地,再進行下一次。

如果出現咳嗽、喘息,無法平躺休息的情況,應服用小青龍湯。服用後會出現多唾、口乾,以及寸脈沈、尺脈微、手腳冰冷的症狀,且腹部氣息上衝至喉嚨,四肢麻痺,臉部紅潤,有如醉酒的狀態,隨後可能出現尿頻或排尿困難,出現這些症狀時,應服用茯苓五味甘草湯進行治療。

茯苓,桂枝(各四錢),甘草(炙,三錢),五味子(五錢),作三服。

沖氣即降,而反更咳,胸滿者,,苓甘五味姜辛湯,主之。

茯苓(四錢),五味子(五錢),甘草,乾薑(各三錢),細辛(三錢)

水三盅,煎一盅,日三服。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苓甘五味姜辛夏湯,主之。

茯苓,五味子,半夏(各四錢),甘草,細辛,乾薑(各二錢)

水煎,日三服。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症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五味子各取適量,製成三副藥劑。如果服用後氣逆下降卻又反覆咳嗽,胸部滿悶,可以用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的藥方來治療。

茯苓、五味子、甘草、乾薑、細辛各取適量,水煎服,每天服用三次。如果咳嗽停止後又感到口渴,氣逆再次發作,說明這是因為細辛、乾薑屬於溫熱藥性導致的。繼續服用這些藥物,口渴應該會停止,如果反而更渴,則屬於支飲。支飲的治療方法是發汗,發汗後必定會嘔吐,嘔吐之後再加入半夏來去除水分,可以用茯苓、甘草、五味子、乾薑、半夏的藥方來治療。

茯苓、五味子、半夏、甘草、細辛、乾薑各取適量,水煎服,每天服用三次。如果嘔吐停止後,患者出現水腫,可以加入杏仁來治療。這種情況原本應該加入麻黃,但是患者已經出現肢體麻痺,所以不能加入。如果逆著醫囑加入麻黃,可能會導致患者昏厥,因為患者血虛,麻黃會刺激陽氣。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前方加大黃三錢以利之。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半夏(三錢),茯苓(一錢半)

生薑十片,水煎服。

五飲湯,治五飲最效。

旋覆花,人參,橘紅,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制),半夏(制),澤瀉,豬苓,前胡,桂心,白芍藥,甘草(炙。各等分)

每兩分二服,姜十片,水二盞煎,去渣,溫服無時,忌肉食生冷等物,因酒成飲,加葛花、砂仁。

白話文:

如果臉頰發紅像喝醉一樣,這是胃火上炎,熏到臉上,可以在藥方中加三錢大黃來瀉火。先口渴後嘔吐,是水停留在心臟下方,屬於經常喝酒的人,可以用半夏茯苓湯治療。半夏三錢,茯苓一錢半,生薑十片,水煎服。五飲湯是治療五種飲證的最佳藥方。旋覆花、人參、橘紅、枳實、白朮、茯苓、厚朴(制)、半夏(制)、澤瀉、豬苓、前胡、桂心、白芍藥、甘草(炙,各等分)。每劑二兩分兩次服用,姜十片,水兩盞煎煮,去渣,溫熱服用,沒有時間限制,忌食肉類、生冷等食物。如果因喝酒而導致飲證,可以加葛花和砂仁。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脅肋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旋覆花湯。

細辛,陳皮,桂心,人參,甘草,桔梗,芍藥,半夏,旋覆花(各半兩),赤茯苓

每服四錢,姜七片,煎,去渣,溫服。

木香半夏丸,治痰涎上湧,心胸不利,常服消痰寬膈。

半夏(一兩),木香(七錢),陳皮,茯苓,姜屑,人參,白附子,草蔻(各五錢)

白話文:

治療心腹、中脘部位的痰水、冷氣,心下有汪洋一片、嘈雜不寧,腸鳴、多唾,口中清水自行流出,脅肋疼痛、脹滿,不願飲食。這是胃氣虛冷導致的,脈象沉弦細遲,可以用旋覆花湯治療。

藥方:細辛、陳皮、桂心、人參、甘草、桔梗、芍藥、半夏、旋覆花各半兩,赤茯苓。

每次服用四錢,加入薑七片煎煮,去渣,溫服。

木香半夏丸可用於治療痰涎上湧、心胸不適,常服可以消痰寬膈。

藥方:半夏一兩,木香七錢,陳皮、茯苓、姜屑、人參、白附子、草蔻各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食後,生薑湯下五十丸。

降痰丸,治三焦氣澀,下痰飲,消食,利膈。痞滿,咳唾稠黏,面熱目赤,肢體倦怠,不思飲食。常服升降滯氣,消化痰涎。

木香,檳榔,青皮,陳皮,枳殼(麩),大黃,半夏(湯泡),京三稜,黑牽牛(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食後,薑湯下。

【吐劑】

白話文:

以上是配方:用粉末狀,加入麵糊做成藥丸,在飯後服用,搭配生薑熬製而成的湯水吞服。 這款「降痰丸」可以治療三焦氣阻塞、排泄不出來的痰液和水分,促進胃腸蠕動,消除食物積聚在胃部的情況,使胸腹舒暢。對於胸部悶痛、咳嗽嘔吐粘稠物質、面部發紅、眼睛充血、四肢疲憊無力、不想吃東西等症狀有幫助。長期服用可調節身體內外的氣息,化解口中的痰液。

材料包括:

  • 木香
  • 檳榔
  • 青皮
  • 陳皮
  • 枳殼(使用麩炒過)
  • 大黃
  • 半夏(先浸泡於水中)
  • 京三稜
  • 黑牽牛

把這些材料磨成細粉,再加些麵糊搓揉成小圓球形狀。在用餐之後,配合生薑煮成的湯一起服用即可。

最後提到的是催吐劑。

治哮嗽妙方

砒霜,面,海螵蛸(各一錢)

為末,水調,作餅子,慢火炙黃,再研令細。每服一字,用井花水作一呷服,良久吐出為度。小兒減半。忌食熱物。凡吐寒痰,藜蘆瓜蒂吐不透者,用附子尖妙。

瓜蒂散

赤小豆,瓜蒂(炒,等分)

上末,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加,得快吐乃止。

三聖散

防風,瓜蒂(各三兩),藜蘆(去苗及心,或一兩或半兩)

白話文:

治療哮喘咳嗽的妙方:

砒霜、麵粉、海螵蛸(各一錢)

把這些材料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做成薄煎餅,在溫火上烤至金黃色,再次研磨使其更細緻。每次服用一小部分,用清潔的井水泡開後一口氣喝下,直到嘔吐出來為止。小孩則要減少一半份量。避免食用過於燥熱的食物。如果咳出的是冷痰,可以使用附子尖來改善。 瓜蒂散:

赤小豆、瓜蒂(炒熟,等量) 以上材料磨成粉末,加入一合香豉,用兩杯水熬製成稀粥,去除渣滓,取出其中的三分之一,與粉末一錢混合在一起,一次飲用完畢。如果不嘔吐可稍微增加劑量,直到快速嘔吐停止為止。 三聖散:

防風、瓜蒂(各三兩),藜蘆(去掉莖葉和中心,或者一兩或半兩)

上為各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碗,先用二碗,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一碗,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煎二沸去渣,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稀涎散

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一兩,炙用之),綠礬(半兩),藜蘆(半兩),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下。

【治濕和中之劑】

枳朮湯

枳實(半兩),白朮(二兩)

白話文:

上為各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碗,先用二碗,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一碗,煎至三沸,卻將原二盞同一處煎二沸去渣,放溫,徐徐服之,不必盡劑,以吐為度。 - 稀涎散

豬牙皁角(選擇不蛀的,去皮和籽,一兩,烤後使用),綠礬(半兩),藜蘆(半兩),白礬(一兩)

以上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一錢,用溫水吞下。

【治療濕氣與調和中樞的藥方】

枳朮湯

枳實(半兩),白朮(二兩)

【治療濕氣與促進消化的湯品】

水煎,作三服。

桔梗半夏湯

桔梗,半夏,陳皮,生薑,水煎服。

導痰湯,治一切痰涎壅盛,胞膈留飲,痞塞不通。二陳湯加枳實、南星,改用白茯用赤茯苓。

此方加桔梗(一兩),木香(一兩),沉香(半兩),名二香導痰湯。又方,無二香,加人參、瓜蔞仁。

神術丸,治痰飲。(方在吐酸停飲門。)

茯苓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並見前。

【治風痰之劑】

玉壺丸,治痰飲。(方在頭痛門。)

白話文:

水煎,分三次服用。

桔梗半夏湯:桔梗、半夏、陳皮、生薑,水煎服。

導痰湯:用於治療一切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枳實、南星,並將白茯苓換成赤茯苓。

此方加桔梗(一兩)、木香(一兩)、沉香(半兩),稱為二香導痰湯。另一個方子,不加二香,改加人參、瓜蔞仁。

神術丸:用於治療痰飲。(方子在吐酸停飲門。)

茯苓澤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之前已有記載。

【治風痰之劑】

玉壺丸:用於治療痰飲。(方子在頭痛門。)

水煮金花丸,治風痰,頭眩,嘔吐,咳嗽。

南星,半夏(各一兩,生用),寒水石(二兩),白麵(三兩),天麻(五錢),雄黃(一錢)

滴水丸,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日乾,煎漿水沸下藥,煮浮為度,漉出,淡漿水浸,另用薑湯下。通聖加半夏,亦可服。

【熱痰之劑】

小陷胸湯

半夏,黃連,瓜蔞仁,水煎服。

半夏丸

白話文:

「水煮金花丸」可以治療風痰引起的頭暈、嘔吐、咳嗽。配方包含南星、半夏(各一兩,生用)、寒水石(二兩)、白麵(三兩)、天麻(五錢)、雄黃(一錢)。「滴水丸」用綠豆大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七十粒,用煎好的漿水煮沸後放入藥丸,煮到藥丸浮起來即可,撈出後用淡漿水浸泡,再用薑湯送服。通聖加半夏也可以服用。

針對熱痰,可以服用「小陷胸湯」,配方包含半夏、黃連、瓜蔞仁,水煎服。也可以服用「半夏丸」。

瓜蔞仁,半夏(制。各一兩),薑汁打糊丸。

小黃丸

人參,黃芩,南星,半夏,生薑,薑汁糊丸。

【寒痰之劑】

消飲丸,兼治宿酒停飲,胸滿嘔逆,目視䀮䀮,腹中水聲,痛不思飲食。

白朮(五兩),茯苓(二兩),枳實(七錢),乾薑(一兩)

上丸蜜丸,綠豆大,每服溫水下三十丸。

化痰丸

半夏(三兩),陳皮,乾薑,白朮(各一兩)

薑汁糊丸,薑湯下二十丸。

溫中化痰丸

白話文:

瓜蔞仁、半夏(製過的,各一兩),用薑汁打成糊狀,做成丸藥。人參、黃芩、南星、半夏、生薑,用薑汁糊成丸藥,這是治療寒痰的藥方。消飲丸可以治療宿酒停飲、胸悶嘔吐、眼花、腹中水聲、食慾不振等症狀。白朮(五兩)、茯苓(二兩)、枳實(七錢)、乾薑(一兩),做成蜜丸,每丸綠豆大小,溫水服用,每次三十丸。半夏(三兩)、陳皮、乾薑、白朮(各一兩),用薑汁糊成丸藥,用薑湯送服,每次二十丸。

青皮,陳皮,乾薑,良薑

倍術丸,治五飲。

乾薑,肉桂(各半斤),白朮(一斤)

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丁香半夏丸

檳榔(一兩半),丁香,半夏(各一兩),細辛,乾薑,人參(各半兩)

薑汁糊丸,服三十丸,薑湯下。

薑桂丸

南星,半夏,官桂(各一兩)

糊丸,綠豆大,薑湯下五七十丸。

【理氣之劑】

四七湯,治同六合。

白話文:

青皮、陳皮、乾薑、良薑

「倍術丸」,用於治療五種飲食疾病。

乾薑、肉桂(各半斤)、白朮(一斤)

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小豆。每次服用20至30顆,用水飯一起服用。

「丁香半夏丸」

檳榔(1兩半)、丁香、半夏(各1兩)、細辛、乾薑、人參(各半兩)

用薑汁調和成丸,每次服用30顆,用薑湯送服。

「薑桂丸」

南星、半夏、官桂(各1兩)

研磨成粉末,用綠豆大小調和成丸,用薑湯送服50至70顆。

【調理氣血的藥方】

「四七湯」,用於治療與六合相仿的疾病。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蘇葉,厚朴(各三兩),薑棗煎。

三仙丸

南星,半夏(各五兩),香附(五兩)

糊丸,薑湯下四十丸。

蘇子降氣湯

前胡,厚朴,陳皮,甘草,川歸,桂(各二兩),蘇子,半夏(各五兩),薑棗煎。

六合湯,治七情氣鬱,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嘔逆噁心。

陳皮,半夏,茯苓,厚朴,香附,紫蘇莖

等分,每服四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白話文:

半夏五兩、茯苓四兩、蘇葉、厚朴各三兩,用薑棗煎煮。

南星、半夏各五兩、香附五兩,糊成丸子,用薑湯送服,每次四十丸。

前胡、厚朴、陳皮、甘草、川歸、桂枝各二兩、蘇子、半夏各五兩,用薑棗煎煮。

六合湯用於治療七情氣鬱導致痰涎凝聚,狀似破絮或梅核,難以咳出或吞咽,伴隨嘔逆噁心。處方為陳皮、半夏、茯苓、厚朴、香附、紫蘇莖等分,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加味化痰丸

人參,白朮,半夏(制),茯苓,桔梗(各一兩),枳實,香附,前胡,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用半夏末,薑汁糊丸,每服五十丸,白薑湯下。

二生湯,治胃冷有痰。

附子(生,去皮臍),半夏(生。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七分,溫服。加木香少許尤佳。

水玉湯,治眉稜骨痛不可忍,此痰厥也。

半夏(制)

每服三錢,姜十片,煎八分,食後溫服。又宜服溫膽湯。

白話文:

加味化痰丸由人參、白朮、半夏(制)、茯苓、桔梗(各一兩)、枳實、香附、前胡、甘草(各半兩)混合研磨成細粉,再用半夏末和薑汁混合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薑湯送服。

二生湯用生附子(去皮臍)和生半夏等量混合,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盞和生薑十片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加少許木香效果更佳。此方用於治療胃寒有痰症。

水玉湯用制半夏,每次服用三錢,加薑十片煎煮至八分,飯後溫服。此方用於治療眉稜骨劇烈疼痛,即痰厥症。此外,也可配合溫膽湯服用。

仲景,茯苓飲,治胸停水飲,吐水,氣滿不飲食。

白朮,茯苓(各一兩),人參(七錢半),陳皮,枳實(各五錢)

每服水二盅,生薑一錢,煎七分服。

又方,治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源以飲冷過度,遂令脾胃氣弱,食不消化,飲食入胃,則皆變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任服,稍稍加至三錢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冷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服此即痊。

二賢散,此消痰飲之要藥也。

陳皮(二兩),甘草(半兩)

白話文:

仲景的茯苓飲,用來治療胸部積水,嘔吐清水,氣脹不想吃東西。配方是白朮、茯苓各一兩,人參七錢半,陳皮、枳實各五錢,每次用兩盅水,加入生薑一錢,煎煮七分服下。

另外,針對無時無刻都在嘔吐清水的痰飲,其根源在於過度飲用冷飲,導致脾胃氣虛,食物難以消化,吃進肚子裡的東西都變成冷水,不停地嘔吐。可以試試用赤石脂一斤,搗碎過篩,每次服用方寸匕,用酒送服,逐漸增加到三錢匕。服用完一斤後,終身就不會再吐冷水,也不會腹瀉,還能補五臟,讓人肥胖強健。有些人的痰飲服用其他藥物都沒有效果,服用這個藥方就能痊癒。

二賢散是治療痰飲的重要藥方,由陳皮兩兩,甘草半兩組成。

為末,每服二錢,沸湯下。

治一切痰方,陳皮(一斤去穰,取紅,淨),外以甘、鹽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乾,焙為末,白湯點服。

清健丸,治一切痰飲。

枳實,白朮(各二兩),陳皮,半夏,南星,山楂(各一兩),白芥子,黃芩,蒼朮(各一兩半),川連,川歸,砂仁(各五錢)

上為末,用神麯五兩,為粉,取竹瀝二碗,薑汁半盞,煮糊丸,梧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白湯送下。

竹瀝達痰丸

半夏(滾薑湯泡透,去皮臍,瓦上微火炒,二兩),白茯苓(去皮,二兩),陳皮(去白,二兩),大黃(酒浸透,曬乾,二兩),白朮,黃芩(酒炒。各三兩),甘草(炙),人參,青礞石(各一兩,搗碎,用焰硝一兩,煅如金色),沉香(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滾水沖服。

治療各種痰症的方子:陳皮一斤,去除果肉,取紅色部分,洗淨,加入甘草、鹽各四兩,水五碗,慢火煮乾,烘烤成粉末,用白開水服用。

清健丸治療各種痰飲。

枳實、白朮各二兩,陳皮、半夏、南星、山楂各一兩,白芥子、黃芩、蒼朮各一兩半,川連、川歸、砂仁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麴五兩磨成粉,加入竹瀝兩碗,薑汁半碗,煮成糊狀,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八九十粒,用白開水送服。

竹瀝達痰丸

半夏用滾薑湯浸泡至透,去除外皮和臍,瓦片上用微火炒至微黃,二兩;白茯苓去皮,二兩;陳皮去白,二兩;大黃用酒浸泡至透,曬乾,二兩;白朮、黃芩用酒炒,各三兩;甘草炙,一兩;人參、青礞石各一兩,搗碎,加入焰硝一兩,煅燒至金黄色;沉香五錢。

上為細末,用竹瀝一大碗半,生薑汁二盞,和勻入鍋內,火熬一刻許,令熟,將前藥和搗為稀漿樣,瓷器盛,曬乾,仍以竹瀝薑汁如前法搗勻和,曬乾,如此三次,仍前竹瀝薑汁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百,食遠,白米湯下。能運痰從大便出,不損元氣,神妙,神妙。

半夏利膈丸,治風痰,頭疼目眩,咽膈不利,涕唾稠黏,並治酒過停飲,嘔逆噁心,胸脅引痛,腹內有聲。

半夏(湯泡,三兩),白附子(生用,二兩),天南星(生用,一兩半),白朮,茯苓(去皮),白礬,人參(去蘆),滑石(各一兩),貝母(一兩)

白話文:

半夏利膈丸 方劑說明

製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末。
  2. 取竹瀝一大碗半,生薑汁兩盞,混合均勻後倒入鍋中,以小火熬煮約一刻鐘,直至藥材熟透。
  3. 將上述藥粉加入藥汁中,搗成稀糊狀,盛入瓷器中,置於陽光下曬乾。
  4. 重複步驟 2、3 兩次,共計三次。
  5. 最後將藥粉與竹瀝、生薑汁混合,搓成如小豆般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服用,用白米粥送服。

功效:

本方能有效地將痰濕從大便中排出,且不傷元氣,療效顯著。

主治:

風痰所致的頭痛眩暈、咽喉不利、鼻涕唾液黏稠;以及酒後停飲引起的嘔吐、噁心、胸脇疼痛、腹鳴等症狀。

藥材組成:

  • 半夏(湯泡,三兩):性溫,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白附子(生用,二兩):性溫,能祛風痰、止咳喘。
  • 天南星(生用,一兩半):性溫,能祛風痰、散結消腫。
  • 白朮(一兩):性溫,能健脾燥濕、益氣補中。
  • 茯苓(去皮,一兩):性平,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白礬(一兩):性寒,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 人參(去蘆,一兩):性溫,能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 滑石(一兩):性寒,能利水通淋、清熱解暑。
  • 貝母(一兩):性寒,能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八味丸,治脾虛不得剋制腎水,多吐痰唾,而不咳者。

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一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澤瀉,牡丹皮(各三兩),懷熟地黃(八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葉氏,分涎湯,治風痰留滯膈間,喘滿噁心,涎唾不利。

橘紅,人參,桔梗,枳實,半夏(湯洗七次令軟,每個切四片,用薑汁浸一夕),天南星(去外皮,濕紙包,灰火煨香熟,取出各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製成麵糊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此方名為八味丸,用於治療脾虛無法控制腎水,導致多吐痰唾卻不咳嗽的症狀。

藥材包括附子(炮製去皮臍)、桂心(各一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澤瀉、牡丹皮(各三兩)、懷熟地黃(八兩)。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蜜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鹽湯送服。

葉氏分涎湯用於治療風痰停滯於膈間,導致呼吸困難、胸悶、噁心、涎唾不暢的症狀。

藥材包括橘紅、人參、桔梗、枳實、半夏(湯洗七次使其軟化,每個切四片,用薑汁浸泡一夜)、天南星(去外皮,用濕紙包好,用灰火煨至香熟,取出各等分)。

姜十片,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食後服。

《指迷》,茯苓丸,治中脘留伏痰飲,臂痛難舉,手足不得轉移。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穰,麩炒,五錢),風化硝(二錢半)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辰砂祛痰丸,治酒食過多酸鹹,作成痰飲,聚於胸中,凝則嘔逆噁心;流則臂痛,頭目昏眩,腰腳疼痛;深則左癱右瘓;淺則蹶然倒地。此藥神效。

硃砂(一兩,水飛,一半入藥,一半為衣),半夏(四兩),生薑(四兩,與半夏製作餅,陰乾),陳皮,白礬(生),荊芥(各一兩)

白話文:

將十片薑,每服三錢,用一碗水煎煮,飯後服用。

此方名為茯苓丸,出自《指迷》,用於治療中脘留伏痰飲,引起臂痛難舉,手足無法轉動的症狀。

配方:半夏二兩,茯苓一兩,枳殼(去穰,麩炒)五錢,風化硝二錢半。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服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辰砂祛痰丸,專治酒食過多,酸鹹之物積聚成痰飲,停留在胸中,凝結則引起嘔逆噁心,流動則引起臂痛、頭目昏眩、腰腳疼痛,深入則導致半身不遂,淺則會突然倒地。此藥療效顯著。

配方:硃砂(一兩,水飛,一半入藥,一半為衣),半夏四兩,生薑(四兩,與半夏一起製作餅,陰乾),陳皮一兩,白礬(生)一兩,荊芥一兩。

為末,薑汁湖丸,梧子大。每食後服五十丸,薑湯吞下。忌動風動氣物。

檳榔散,治胸膈停滯痰飲、腹中虛鳴,食不消化,時或嘔逆。

杏仁(去皮尖),旋覆花(去枝梗),半夏(湯洗七次),檳榔,桔梗(去蘆,炒),白朮,乾薑(炮),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人參(各半兩)

吳仙丹(《百一選方》)。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目昏眩。

吳茱萸(湯泡),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滾湯溫酒任下。

白話文:

  1. 榔梅散:用來治療胸部和腹部因積聚的痰液所引起的不適,如肚子空空的響聲,食物消化不良,偶爾出現嘔吐的情況。

成份包括:去皮尖的杏仁、去枝梗的旋覆花、七次用湯水洗淨的半夏、檳榔、去蘆頭並炒過的桔梗、白朮、炮製乾薑、橘紅(各一兩)、炙過的甘草、參(各半兩)。

  1. 吳仙丹:用來治療因痰液阻塞所引發的呼吸困難、沒有食慾、小便不通暢、頭腦混亂等症狀。

成份包括:用湯水浸泡過的吳茱萸、等量的白茯苓。

以上藥方均需按照指示服用,不可食用能引起風邪或氣體的食物。

辰砂化痰丸,治風化痰,安神定志,利咽膈,清頭目。

白礬(枯),辰砂(飛。各五錢),天南星(炮,一兩),半夏(洗,三兩)

上為末,以薑汁麵糊丸,梧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二十丸,薑湯下。

防風丸,治風痰上攻,頭痛惡心,項急,目旋眩暈,痰涎壅滯,昏憒。

天麻(酒浸一夜),甘草(炙),川芎(各一兩),防風(一兩),硃砂(五錢,為衣)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一錢,荊芥湯下。

白話文:

【辰砂化痰丸】,治療風邪引起的痰症,安定神經,平靜心志,舒暢咽喉,清淨頭腦眼目。

白礬(經過乾燥處理),辰砂(經過研磨處理,各自五錢重),天南星(經過炮製,一兩重),半夏(經過清洗,三兩重)。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再以辰砂包裹。每次服用二十個丸,用水煎薑湯送服。

【防風丸】,治療風邪上犯所引起的頭痛、噁心,頸部緊繃,眼花、頭暈、痰多阻塞,神智模糊。

天麻(用水浸泡一夜),甘草(經過炙烤處理),川芎(各自一兩重),防風(一兩重),硃砂(五錢重,用來包裹丸子作為外衣)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錢重,用荊芥湯送服。

控涎丹(一名妙應丸)凡人忽胸背、手腳、頸項、腰膝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取,欲作癰疽亂治,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疾狀,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思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黏,夜間喉中如鋸聲,口流唾涎,手腳重,腿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用是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一兩)

上為末,煮糊丸,梧子大。曬乾,臨臥淡薑湯或滾水下五七丸至十丸,痰猛氣實加丸數不妨,其效如神。

白話文:

當人突然感到胸背、手腳、頸項、腰膝隱隱作痛,痛得難以忍受,痛感連著筋骨,讓人坐臥不安,而且經常走動不定,無法安穩。一般的醫生不懂,就說是「走注」,用治風的藥物和針灸,卻毫無效果。有些人懷疑是風毒入侵,想要用治癰疽的藥物治療,也不對。其實這是痰涎停留在心膈上下,引起的病症,表現可能包括頭痛難忍,精神昏沉嗜睡,食慾不振,痰唾稠黏,夜間喉嚨像鋸子一樣發出聲音,口流唾液,手腳沉重,腿部冰冷麻木,氣息不通暢。有些人誤以為是癱瘓,其實也非如此。凡是有這種疾病,只要服用此藥,最多幾服,就能藥到病除。

加減法:腳氣加明松脂一錢,檳榔、木瓜各一兩,卷柏半兩。先以鹽水煎半日,次日白水煮半日,同前藥為丸,每服二十丸加至四五十丸,再服,下惡物立效。驚痰加硃砂、全蠍各二錢,每用八九丸,常與之,三五服去盡。酒痰加雄黃、全蠍各二錢,每服十丸。走注腰痛,加核桃三個,燒灰,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溫酒下。

腳氣走注,於前方內加吳茱萸。驚氣成塊者,加穿山甲、炒鱉甲,燒,各三錢,玄胡索、蓬木各四錢,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以利為度。腎痹痛加朮鱉子,去殼,研,一兩,桂半兩。熱痰加盆硝等分,每服三兩丸。寒痰加胡椒、丁香、蠍、桂各等分。每服二十五丸。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本:

加減法: 腳氣症狀加上明松脂一錢,檳榔和木瓜各一兩,卷柏半兩。首先使用鹽水煎煮半天,第二天用水煮沸半天,然後加入先前的草藥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二十丸增加到四十或五十丸,再次服用後會立即看到效果。驚厥引起的痰液加上硃砂和全蠍各二錢,每次服用八九丸,經常服用,三五天就能去除所有痰液。因飲酒而產生的痰液加上雄黃和全蠍各二錢,每次服用十丸。走路時感到疼痛並伴有腰部疼痛的情況,可以添加三個核桃,燃燒成為灰燼,每次服用三十丸,增加到五十丸,搭配溫暖的酒一起服用。

對於腳氣症狀和行走時出現的疼痛,在前面的方法中加入吳茱萸。對於因為驚嚇而出現的硬塊,可以添加穿山甲、炒鱉甲(各三錢),玄胡索和蓬木(各四錢),每次服用五十丸,增加到七十丸。直到排便正常為止。腎臟癱瘓導致的疼痛可以添加術鱉子,去掉外殼,磨碎,一兩;以及肉桂半兩。對付熱性痰液可以添加盆硝等量,每次服用三兩丸。對付冷性痰液可以添加胡椒、丁香、全蠍和肉桂等量。每次服用二十五丸。

茯苓半夏湯,治胃氣虛弱,身重,有痰,噁心欲吐,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當先實脾胃。(方在嘔門。)

御愛紫宸湯,解宿酒,嘔噦噁心,痰唾,進飲食。

木香(半兩),檀香(俱不見火),藿香,砂仁,葛花,茯苓,官桂(各一兩),陳皮,乾葛,良薑,丁香(不見火),炙甘草(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服。

柴胡半夏湯,治痰症,不敢見風,眼澀頭痛。有痰,眼黑,噁心,兀兀欲吐,風來覺皮肉緊,手足重難舉。居暖處有微汗便減,如見風即復作。(一名補肝湯。)

白話文:

茯苓半夏湯可用來治療胃氣虛弱、身體沉重、有痰、噁心欲吐的症狀,這是因為風邪停留在脾胃之間,需要先補益脾胃。御愛紫宸湯則能解宿酒、止嘔吐噁心、化痰止唾,並有助於進食。木香、檀香、藿香、砂仁、葛花、茯苓、官桂、陳皮、乾葛、良薑、丁香、炙甘草等藥材各取適量,煎水服用,不限時間。柴胡半夏湯則用於治療痰症、畏風、眼澀頭痛,以及有痰、眼黑、噁心、想吐、風吹皮膚緊繃、手腳沉重難舉的症狀,在溫暖的地方會出微汗,症狀減輕,但一吹風就復發。這個方子也叫做補肝湯。

柴胡,蒼朮(各一錢半),半夏(二錢半),茯苓(二錢),神麯(炒),藁本(各一錢),升麻(五分)

姜五片,水煎,食遠服。

枇杷葉散治痰逆,此藥溫胃思食。

青皮(去穰,炒),草豆蔻(各半兩),前胡,枇杷葉,人參,半夏(湯泡),茯苓(去皮),大腹皮,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各一兩)

姜三片,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熱服。

白話文:

柴胡、蒼朮各一錢半,半夏二錢半,茯苓二錢,神麴(炒)、藁本各一錢,升麻五分,姜五片,水煎,飯後服用。此方名為枇杷葉散,用於治療痰逆,溫胃助食。

青皮(去瓤,炒)、草豆蔻各半兩,前胡、枇杷葉、人參、半夏(湯泡)、茯苓(去皮)、大腹皮、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各一兩,姜三片,每服四錢,水煎,不拘時間,熱服。

清氣化痰丸,治上焦痰火壅盛,或嗽或喘,煩熱口乾,胸膈痞悶。

天南星(三兩),半夏(湯泡),黃連,黃芩(各五兩),茯苓,栝蔞仁(去殼),杏仁(去皮尖。各四兩),陳皮,枳實(麩炒。各六兩),甘草(二兩)

上為末,薑汁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後,薑湯下。

清氣化痰丸,清利胸膈,順氣化痰,寬中健脾,消導飲食,治痰之聖藥也。

半夏(半斤),南星(六兩),栝蔞,黃連,紫蘇子(炒),蘿蔔子(炒),枳實(麩炒),橘紅,茯苓,山楂(各四兩),乾薑(生),香附子(炒),甘草(炙),黃芩(各二兩)

白話文:

清氣化痰丸可以治療上焦痰火壅盛,導致咳嗽或喘息,伴隨發熱口乾,胸悶氣短的症狀。配方包括天南星、半夏、黃連、黃芩、茯苓、栝蔞仁、杏仁、陳皮、枳實和甘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煮麵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清氣化痰丸清利胸膈,順氣化痰,寬中健脾,消導飲食,是治療痰證的良藥。此外,另一個版本則以半夏、南星、栝蔞、黃連、紫蘇子、蘿蔔子、枳實、橘紅、茯苓、山楂、乾薑、香附子、甘草和黃芩為藥材。

上將南星切作十字塊,半夏每個切作二塊,皂莢六兩,白礬三兩,多用水將南星、半夏、皂莢、白礬一處浸三宿,煮南星透為度,只將南星、半夏曬乾,同眾藥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加至百丸,食遠或臨睡茶清下。

白話文:

將南星切成十字形塊狀,半夏每個切成兩塊,皂莢六兩,白礬三兩,用大量的水將南星、半夏、皂莢、白礬一起浸泡三天三夜,煮南星直到煮透為止。只將南星、半夏曬乾,與其他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食七八十顆,最多可服至一百顆,飯後或睡前用淡茶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