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17)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17)

1. 中寒(雜症附)

肉桂,白朮,木香,厚朴,良薑(各三錢),白芍,人參,陳皮,前胡,當歸,附子(炮。各一兩),吳茱萸(五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紅棗三枚,水煎,不拘時服。

溫中湯,脈沉遲,乃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厚朴(各一兩),乾薑(炮),白朮,陳皮,丁香(各一錢)

上俱末,每服二錢,蔥白湯調下。

朮附理中丸,治中寒,急心腹痛。

人參,附子(炮),炮姜,白朮,炙甘草,木香,丁香

各等分,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食前送下。

沉香桂附丸,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症。

沉香,附子(炮),炮姜,良薑(炮),官桂,茴香(炒),川烏(炮,去皮臍),吳茱萸(湯浸,洗,炒)

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空心食前二次。忌生冷。

熨法:治三陰中寒,一切虛冷厥逆,嘔噦,陰盛陽虛,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臍腹痛,咽喉疼,嘔吐下利,身背強,自汗,脈沉細,唇青面黑,諸虛冷證皆治。

肥蔥(銼細),麥麩皮(各三升),食鹽(二兩)

用水一大盞,同和拌勻,濕遍,分作二次,入鍋同炒極熱,用重絹縫作二包,先將一包熱熨臍上,冷則易之。蔥包既冷,再加鹽水拌濕炒焦,依前熨之,再炒再熨,至煤爛不用,別另取新蔥、麥麩皮,入鹽,日夜不住手,相續至身體溫熱,陽氣復回,脈起為度。

人參養胃湯,治外感寒邪,內傷生冷。

蒼朮,厚朴,半夏曲(各二錢),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一錢),陳皮(一錢二分),甘草(炙,五分)

姜三片,烏梅半個,水煎服。

薑桂散,溫中散寒。

乾薑,良薑(各一錢半),桂心,木香半夏曲,炙甘草(各一錢)

姜五片,紅棗二枚,水煎服。

東垣謂:陰氣上溢於陽分,則晝寒;陰血自旺於陰分,則夜寒。氣分寒,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芍藥人參湯;血分寒,巴戟丸、神珠丸。

桂枝加附子湯,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

桂枝,芍藥(各一兩半),甘草(炙,一兩),附子(炮,半個)

每服五錢,姜四片,棗一枚,水一盅半,煎七分。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治發汗後,身痛,脈沉遲。

桂枝,人參(各一兩半),芍藥(二兩),甘草(炙,一兩)

煎法如上。

巴戟丸,治肝腎俱虛。收領精氣,補真戢陽,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巴戟,覆盆子,茴香,熟地,人參,蓯蓉,菟絲子,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等分)

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丸,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冷痛,皮膚燥澀,小水自利,足胻寒而逆。(又名離珠丹。)

白話文:

中寒(雜症附)

藥方一:

  • 肉桂、白朮、木香、厚朴、良薑(各12克),白芍、人參、陳皮、前胡、當歸、炮附子(各30克),吳茱萸(15克)。
  • 每次服用15克,加三片生薑、三顆紅棗,用水煎煮,不拘時間服用。

這個藥方叫「溫中湯」,主要針對脈象沉遲,表示胃部有寒氣;以及胸口悶脹、身體僵硬、手腳冰冷,這些情況都需要立即用溫熱藥物來治療。

藥方二:

  • 丁香皮、厚朴(各30克),炮薑、白朮、陳皮、丁香(各3克)。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用蔥白湯調服。

這個藥方叫「朮附理中丸」,主要治療因寒冷引起的腹部劇烈疼痛。

藥方三:

  • 人參、炮附子、炮薑、白朮、炙甘草、木香、丁香,各等分。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六七十顆,用白開水在飯前送服。

藥方四:

  • 沉香、炮附子、炮薑、炮良薑、官桂、炒茴香、炮川烏(去皮臍)、用湯浸泡洗過再炒過的吳茱萸,各等分。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煮過的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米湯在飯前空腹服用,一天兩次。服用期間忌食生冷食物。

這個藥方叫「沉香桂附丸」,主要治療因寒冷引起的心腹冷痛、霍亂轉筋等症狀。

熨法:

這個方法主要治療因三陰經受寒引起的各種虛寒、手腳冰冷、嘔吐、陰氣盛陽氣衰、以及因寒毒導致的傷寒。這些症狀包括四肢厥冷、肚臍腹痛、咽喉疼痛、嘔吐腹瀉、身體僵硬、自汗、脈象沉細、嘴唇發青、臉色發黑等各種虛冷症狀。

  • 將切碎的肥蔥、麥麩皮(各約540毫升)、食鹽(約60克),用水約240毫升拌勻濕透。
  • 將混合物分成兩份,放入鍋中炒至極熱。
  • 用厚絹縫製兩個布包,先用一個熱包敷在肚臍上,冷了就換另一個。
  • 當蔥包冷卻後,再次加入鹽水拌濕炒熱,照著之前的方法敷熨。
  • 反覆炒熱敷熨,直到蔥包燒焦不能再用。然後換新的蔥、麥麩皮,加入鹽,日夜不停的持續敷熨,直到身體溫暖,陽氣恢復,脈象好轉為止。

藥方五:

  • 蒼朮、厚朴、半夏曲(各6克),人參、茯苓、草果、藿香(各3克),陳皮(3.6克),炙甘草(1.5克)。
  • 加三片生薑,半個烏梅,用水煎煮服用。

這個藥方叫「人參養胃湯」,主要治療外感風寒,以及因吃生冷食物引起的內傷。

藥方六:

  • 乾薑、良薑(各4.5克),桂心、木香、半夏曲、炙甘草(各3克)。
  • 加五片生薑,兩顆紅棗,用水煎煮服用。

這個藥方叫「薑桂散」,主要用於溫暖身體,驅散寒氣。

東垣認為:陰氣過盛而影響到陽氣,就會在白天感到寒冷;陰血在陰分過盛,就會在夜晚感到寒冷。如果寒氣在氣分,則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湯或桂枝加芍藥人參湯治療;如果寒氣在血分,則可以用巴戟丸或神珠丸治療。

藥方七:

  • 桂枝、芍藥(各45克),炙甘草(30克),炮附子(半個)。
  • 每次服用15克,加四片生薑、一顆紅棗,用水約360毫升,煎煮至約240毫升服用。

這個藥方叫「桂枝加附子湯」,主要治療太陽病發汗後,汗液止不住、怕風、小便困難、四肢輕微僵硬難以伸屈等症狀。

藥方八:

  • 桂枝、人參(各45克),芍藥(60克),炙甘草(30克)。
  • 煎煮方法同上。

這個藥方叫「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主要治療發汗後,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症狀。

藥方九:

  • 白朮、五味子、巴戟天、覆盆子、茴香、熟地黃、人參、肉蓯蓉、菟絲子、牡蠣、益智仁、骨碎補、白龍骨,各等分。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在飯前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藥方叫「巴戟丸」,主要治療肝腎兩虛,能收斂精氣,補充真陽,增進食慾。

藥方十:

這個藥方又稱「離珠丹」:

  • 主要治療下焦元氣虛弱、小腹冷痛、皮膚乾燥粗糙、小便自利、腿腳冰冷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