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16)

1. 寒門

2. 明寒篇

生生子曰:寒,冬之令氣也。六之終氣也。水之所司,腎為之主。「運氣六化篇」曰:冬之為言終也。《素問·天元紀大論篇》,鬼臾區曰: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方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又「五運行大論篇」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

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闔,其色為黑,其化為肅。故造化非嚴凜殺厲以固閉之,則無以藏蓄微陽,為春生之本。故曰冬令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啟玄子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夜臥宴起,必待日光。示人隨時調攝也。

設令防閒少疏,彼體虛者,觸冒之,傷太陽寒水之經,而成外感之證,即時而病,頭項痛,腰脊強,脈浮而緊,名曰傷寒。其症浩大,傳變多端。愚故採諸家傷寒,另為一卷以統治之。茲特以病機屬於內因者,條列於斯。所以別內外,以見先賢用心有定宗,又使後習調劑有定向也。

故首著中寒,而以雜症屬寒者亦隸焉。

白話文:

生生子說:寒氣,是冬天的特性,也是六氣中的最後一種氣象。由水主宰,腎臟是它的主要負責部位。根據「運氣六化篇」所述:冬天代表的是結束。在《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中,鬼臾區提到:道產生智慧,神祕產生神靈。神靈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再看「五運行大論篇」:北方產生寒氣,寒氣生成水,水生成鹹味,鹹味養腎。

在身體上表現為骨骼,在氣質上表現為堅韌,在臟腑中為腎。它的特性是冷冽,它的美德是寒冷。它的作用是封閉,它的顏色是黑色,它的轉化是肅穆。因此,大自然若不是通過嚴寒來封閉,就無法藏蓄微弱的陽氣,作為春天生長的基礎。因此,冬天嚴寒,萬物隱藏,君子應當保守祕密。啟玄子說:冬天三個月,這被稱為封閉收藏的時期,水面結冰,土地裂開,不要擾亂了陽氣,晚上早睡,早上晚起,一定要等到日出才起牀。這是告訴人們要隨季節調整生活。

假設防範措施稍有疏忽,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一旦觸碰到寒氣,就會傷到太陽寒水的經絡,形成外感的病症,立刻生病,頭部和頸部疼痛,腰部和脊椎僵硬,脈搏浮動且緊繃,這被稱為傷寒。這種病徵非常廣泛,病情變化多端。因此,我收集了各家的傷寒治療方法,另外編成一卷來統一管理。這裡特別列出與內因相關的病機。這樣區分內外,可以看出前人的用心有固定的方向,同時也讓後學者在調理上有明確的目標。

因此,首先記載的是中寒,而其他與寒氣相關的綜合症狀也被列在此。

3. 中寒(雜症附)

丹溪曰:中寒非傷寒可比,傷寒乃外感寒邪,必大發熱,循經而入,以漸而深,熱雖盛不死。中寒乃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此胃氣之大虛也。若不急治,去生甚遠,速當溫補。

生生子曰:寒乃天地嚴凝殺厲之氣,惟體虛乃易感之。其症面青口噤,四肢強直,攣急疼痛,甚則昏迷不省人事,脈多遲緊。急宜姜附湯溫之,或理中湯加附子治之。雜症亦有寒者,非若中寒之猛而急也。又或炎天避暑,乘風取涼,或口食生冷,皆有寒症。

劉守真《病機》曰: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下痢清白,吐痢腥穢,食已不飢,堅痞腹滿急痛,癥瘕㿗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皆屬於寒。

《內經)曰: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曰: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

受寒甚者,手足厥冷,腹中絞痛,唇青氣冷。可急於臍於三寸丹田穴上灸之,或三五十壯,或百壯,俟手足溫暖為度。或用熨法亦可。

姜附湯,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陰症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乾薑(五錢),熟附子(三錢)

水二盅,煎八分,作二次服。

或慮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姜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不知脈者,更宜審之。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乾薑(炮),甘草,白朮(各二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沉附湯,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乾薑(炮。各半兩),沉香,白朮(各二錢半),甘草

上分二服,每服加生薑五片,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生料五積散,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疼,項強拘急,惡逆吐逆,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痛,及婦人經血不調,或難產,並治之。

白芷(七分),半夏,厚朴,川芎,甘草,枳殼(炒),茯苓,當歸,桔梗,乾薑(炮),芍藥,肉桂(各八分),麻黃,陳皮(各一錢),蒼朮(二錢)

作一帖,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

正氣散,治傷寒陰症,憎寒惡風,正氣逐冷。(方見霍亂門。)

理氣治中湯,治寒氣攻心,嘔逆,心腹絞痛,或泄瀉,四肢厥冷,或疝氣攻築小腹疼痛,並宜服之。

青皮,陳皮,人參,白朮(炒),炮姜,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

肉桂散,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心腹滿脹,四肢厥冷,昏沉不省人事,變為陰毒惡症。

白話文:

中寒(雜症附)

張元素說:中寒和傷寒不一樣,傷寒是外感寒邪,必定會發高燒,循著經脈深入,逐漸加重,即使高燒也不會致命。中寒則是突然感受寒邪,病情立刻發作,而且來勢凶猛,這是胃氣大虛的表現。如果不緊急治療,性命危殆,必須迅速溫補。

朱震亨說:寒邪是天地間嚴寒凝結、殺傷之氣,只有身體虛弱的人才容易感受。症狀包括面色青白、口緊閉、四肢僵硬、抽搐疼痛,嚴重者甚至昏迷不醒,脈象多為遲緩緊弱。緊急情況下要用生薑附子湯溫暖身體,或者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其他一些雜症也可能有寒邪,但不像中寒這麼猛烈緊急。另外,炎熱夏天躲避暑氣卻貪涼乘風,或者吃生冷食物,也都會產生寒症。

劉守真在《病機》中說:各種疾病的病邪由上或下排出之水液,如果清澈冰冷,下痢清稀,嘔吐腹瀉排出物腥臭,飯後不覺得飢餓,腹部堅硬痞塞、脹滿疼痛,患有癥瘕、積聚、疝氣,肢體屈伸不便,四肢厥冷、大小便不通,都屬於寒邪。

《內經》說:陰氣過盛會導致多汗畏寒。又說:陰氣盛則身體寒冷,出汗,身體常常覺得涼,經常發抖畏寒,寒邪入裡則會四肢厥冷。

受寒嚴重者,手腳厥冷,腹部絞痛,嘴唇青紫,氣息冰冷。可以在肚臍上三寸的丹田穴上灸治,灸百壯左右,直到手腳溫暖為止。或者用熨法治療也可。

生薑附子湯:治療中寒、口緊閉、四肢僵硬、失音不語、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症狀像中風一樣,手腳厥冷,或者煩躁不安,兼有陰證傷寒,大便通暢後發熱的患者。

組成:乾薑(五錢)、熟附子(三錢)

用法:水二盅,煎至八分,分二次服用。

如果擔心此方過於燥熱,可以接著服用附子理中湯。生薑附子湯主要治療傷寒經方治療後再次發汗,導致內外俱虛,沒有明顯發熱,白天煩躁,晚上安靜,不渴,六脈沉伏的患者,也適合服用此方。不懂脈象的人,更應該仔細觀察病情。也治療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理中湯:治療五臟寒邪,口緊閉失音,四肢僵硬,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組成:人參、乾薑(炮製)、甘草、白朮(各二錢)

用法: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用。

加附子,則名為附子理中湯。

沉附湯:治療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組成:附子(炮製)、乾薑(炮製,各半兩)、沉香、白朮(各二錢半)、甘草

用法:分二次服用,每次加生薑五片,水二盅,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生料五積散:治療感冒寒邪,頭痛身痛,項部強直拘緊,噁心嘔吐,腹痛;也治療傷寒發熱,頭痛惡風,無論是內傷生冷,外感風寒,或是寒濕入侵經絡,腰腿痠痛,以及婦女經血不調,或難產,都可使用。

組成:白芷(七分)、半夏、厚朴、川芎、甘草、枳殼(炒)、茯苓、當歸、桔梗、乾薑(炮製)、芍藥、肉桂(各八分)、麻黃、陳皮(各一錢)、蒼朮(二錢)

用法:每帖藥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用。

正氣散:治療傷寒陰證,畏寒惡風,驅散寒邪。(方劑詳見霍亂篇)

理氣治中湯:治療寒邪入侵心臟,嘔逆,心腹絞痛,或腹瀉,四肢厥冷,或疝氣導致小腹疼痛,都適合服用。

組成:青皮、陳皮、人參、白朮(炒)、炮薑、甘草(炙,各一錢)、木香(七分)

用法: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肉桂散:治療傷寒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心腹脹滿,四肢厥冷,昏沉不省人事,轉變為陰毒惡症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