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7)
第五卷 (7)
1. 痞氣門
《內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
痞者,心下痞滿而不能食也。
仲景曰:滿而不痛為痞,滿而痛者為結胸。
劉河間曰:痞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精神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東垣曰:脾無積血不痞。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土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其營。營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響應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從錯下必成痞症,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至於痞。先之一字,早用之義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太陰主宰的地方,容易積聚水濕,導致脾胃不和,出現胸悶、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稱為痞。
張仲景則認為,如果胸腹脹滿但不疼痛,就叫做痞;如果胸腹脹滿且伴有疼痛,就叫做結胸。
劉河間認為,痞與否的區別在於氣血流通是否順暢。如果精神、營衛、血氣、津液等運行不暢,就容易形成痞。
李東垣則認為,脾胃積聚血瘀是導致痞的根本原因。痞的表現是胸腹滿而不痛,因為太陰主濕土,容易導致水濕停滯在心下,形成痞滿。傷寒初期過早服用瀉藥也會導致痞,因為寒邪傷及營氣,而營氣屬於血,心主血,寒邪侵襲心臟,就會造成心下痞悶。
張仲景的《傷寒論》中記載了許多治療痞的方劑,都以黃連清熱瀉火,去除心下濕土之邪。
《活人書》中指出,如果判斷為痞,可以先服用桔梗枳殼湯。這並不是專門治療痞的藥方,而是因為在初期錯用瀉藥,很容易造成痞症。這是因為邪氣將要下陷,並有可能通過胸部,所以要先用藥散寒解表,避免發展成痞。所謂“先”,就是指要及早使用,如果已經形成痞症,再使用就已經太晚了。
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正謂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至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
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厚朴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者,當消導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白話文:
若單純用藥消痞,反而會損傷胸中的正氣,那就應該用仲景的痞藥治療。古籍記載:「觀察病邪所在,針對性治療」,正說明了這個道理。不只是傷寒病如此,酒積等雜病,如果瀉下過度,也會造成痞症。因為瀉下會損耗陰氣,而陰氣指的是脾胃消化水穀的陰氣。所以,胸中的氣會因虛弱而下降,累及心臟的部位,導致心下痞,應該升提胃氣,並配合活血藥物治療。
如果完全用氣藥導引,反而會加重痞症,甚至再次瀉下,氣就會更加下降,最終會變成中滿鼓脹,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另外,還有虛實之分,如果實痞伴隨大便秘結,可以用厚朴枳實湯治療;如果虛痞伴隨大便溏瀉,可以用白芍陳皮湯治療。如果飲食不當導致痞悶,應該消導藥物治療,去除胸中阻塞感;如果上逆噁心欲吐,就應該用吐法治療。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意思。
王海藏曰: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兼之,其法無以加矣。
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血癥,大抵傷寒之症,從外至內,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氣症,以苦泄之,有形血癥,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復當食也。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以甘治之可也。
《綱目》云:無形氣症,以苦泄之者,枳實黃連之類是也。有形血癥,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參湯之類是也。
劉宗厚曰: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然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為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為痞。
白話文:
王海藏認為治療痞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益氣健脾,並輔以活血化瘀的藥物。
傷寒引起的痞症和雜病引起的痞症,都源於血液瘀滯。雖然都是血症,但傷寒病症是由外至內,由有形到無形,所以無形的氣症用苦寒藥物泄之,有形的血症用辛甘藥物散之。
如果患者感覺腹部滿脹,就不要吃甜食,如果沒有滿脹感,則應該吃甜食。這裡的「中滿」指的是腹脹,如果患者自覺腹部滿脹,但外觀沒有腹脹的形狀,就不是中滿,而是不滿。不滿是病症,可以用甜食治療。
《本草綱目》中說,用苦寒藥物泄無形氣症,指的是枳實、黃連之類的藥物;用辛甘藥物散有形血症,指的是張仲景的人參湯之類的藥物。
劉宗厚認為,痞症是因陰氣積聚,陽氣鬱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痞症發生在心下,位於人體的中央,症狀包括胸腹悶滿、痞塞不通,都是脾土之病,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症是指患者內感覺到胸腹悶滿,但外觀沒有脹急的形狀,脹滿則外觀有形狀。前人認為痞症都是誤下所致,但也有不因誤下而患痞症的。例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物質,就會導致痞症;飲食積滯,不能消化吸收,也會導致痞症。
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為痞,既痞與濕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症,庶可略與疏導。世人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
《統旨》曰:痞有虛實之殊,而又有濕、有熱、有痰、有郁、有風寒不消、有脾胃虛弱、有飲食過傷者。當求所因而分治之。如實痞大便閉,以黃連、枳實、厚朴,苦以泄之。虛痞大便利,以芍藥、陳皮,酸以收之。濕者四肢困重,小便短少,宜蒼朮、茯苓、半夏、滑石、澤瀉以滲之。
白話文:
溼熱過盛導致脾土壓迫心臟下方形成痞塊,既然痞塊與溼熱同病,應當區分上下,分別消散其氣。如果體內有實證,或許可以稍微疏導一下。一般人遇到痞塊阻塞,喜歡使用導利藥物,企圖迅速見效,雖然暫時能通暢,但痞塊若再次發作,病情反而會加重。這是因爲沒有察覺到下部容易耗損陰液的道理。
《統旨》指出:痞塊有虛實之分,還可能伴有溼、熱、痰、鬱、風寒未盡、脾胃虛弱、飲食過度等不同情況。應當探究病因,分別進行治療。對於實性痞塊導致的大便閉塞,可以用黃連、枳實、厚朴等苦味藥來洩熱;對於虛性痞塊伴隨大便通暢的情況,則可用芍藥、陳皮等酸味藥來收斂。對於溼性的痞塊,表現爲四肢沈重,小便量少,應使用蒼朮、茯苓、半夏、滑石、澤瀉等藥來滲溼。
郁者則流滯不通,食難消化,宜撫芎、香附、蒼朮、枳實以開之。熱則煩渴溺赤,用黃連、黃芩、葛根、升麻以發之。便結者即而利之。痰則胸中窒塞,用半夏、瓜蔞、枳實、黃連以豁之。欲吐者,因而越之。飲食後,因冒風,不消而痞,宜吳茱萸、砂仁、草豆蔻、藿香,溫以化之。
脾胃弱而轉運不調為痞,宜四君子湯等甘以補之。飲食過傷,則腹飽噯氣而致痞塞者,又當以青皮、枳實、厚朴、山楂、曲糵以消導之。至於痰挾血成窠囊而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若脈右關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此肝木克脾土,鬱結涎閉於臟腑,氣不舒則痞,木香順氣湯。如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監製。
白話文:
如果身體鬱結不通,就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可以用川芎、香附、蒼朮、枳實等藥物來疏通。如果體內有熱,就會感到口渴、小便赤黃,可以用黃連、黃芩、葛根、升麻等藥物來清熱解毒。如果便秘,就要使用通便的藥物。如果痰多,就會感到胸悶,可以用半夏、瓜蔞、枳實、黃連等藥物來化痰。如果想吐,就應該讓它吐出來。如果吃飯後受風,食物難以消化而導致腹部脹滿,可以用吳茱萸、砂仁、草豆蔻、藿香等藥物來溫和化解。
脾胃虛弱導致消化不良而引起腹部脹滿,可以用四君子湯等補脾胃的藥物來調理。如果飲食過度,導致腹部飽脹、噯氣,可以用青皮、枳實、厚朴、山楂、曲糵等藥物來消導。如果痰和血混合成包塊而引起腹部脹滿,可以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等藥物來治療。如果脈象右關弦而遲,說明心下有硬塊,這是肝氣過盛克制脾胃造成的,可以用木香順氣湯來治療。如果脈象沉細,說明陰氣不足,可以用四物湯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再輔以陳皮、枳殼來治療。
或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補中益氣湯加陳皮。凡此,痞滿不可執,全在活法,詳脈證虛實而治之也。
劉河間曰:三陰三陽之標本,治各不同,有用寒藥而為熱痞,大黃黃連之類也。有用寒熱藥者,陰與陽不和而痞,大黃黃連加附子之類也。有用辛熱藥多而寒藥少者,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之類。瀉心湯者,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之痞也。通而論之,其藥陽多而陰少。
蓋病發於陰而得之,有大黃黃連瀉心湯。獨為陰,心下痞而脈疾一證,桂枝後用,從太陽浮弱所變。余皆陰陽雜用。
白話文:
或是大病後元氣還沒恢復就出現痞症,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陳皮。總之,對於痞滿症狀,不能一味死板地用藥,關鍵在於活化身體,要根據脈象和病症虛實情況來治療。
劉河間說:三陰三陽的病症,本質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有些情況需要用寒涼藥物來治療熱痞,比如大黃黃連等。有些情況需要用寒熱藥物,因為陰陽失調導致痞症,比如大黃黃連加上附子等。有些情況則需要用辛熱藥多於寒涼藥,因為陰盛陽虛導致痞症,比如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等。所謂的瀉心湯,不是瀉心火之熱,而是瀉去心下之痞。總而言之,這些藥方普遍偏向於陽性藥物,陰性藥物較少。
一般來說,病症源於陰虛,可以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如果僅僅是陰虛,出現心下痞和脈象急促,可以用桂枝在太陽浮弱脈象轉變後使用。其他情況都需要用陰陽藥物搭配治療。
《直格》云:傷寒里之陰分已受寒邪,是病發於陰也。或熱微而下證未全,誤下之早則裡熱除去,表熱乘虛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藥耳。後或加附子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然結滯也,非攻寒耳。
劉宗厚曰:河間論瀉心湯,分陰陽寒熱多少,而用藥可謂詳切矣。而此論則專主於熱,二者似乎不同,要之各有所當,蓋《直格》是言其受病之本,河間是論其用藥之標,若以為痞有陰寒之症耶,則仲景瀉心五方,何皆用黃芩黃連之藥。若以為痞無陰陽之異耶,何瀉心湯又有兼用附子乾薑半夏生薑之類者也。一言其本,一言其標而已。
白話文:
《直格》里说:伤寒病邪侵犯了人体内部的阴分,所以病症表现出来就是阴寒症状。有时虽然发烧的症状轻微,但腹泻等下焦症状还没有完全消失,如果过早地使用泻下药物,就会把里热的症状去除,表热的邪气趁机侵入体内,导致出现痞证。因此,仲景治疗痞证,多用大黄、黄连、黄芩等寒凉药物。有时还会加入附子、干姜之类的药物,这是用辛热药物配合寒凉药物,想要打开痞证的郁结,并非专门用来治疗寒症。
刘宗厚说:河间论述泻心汤时,详细分析了阴阳寒热的不同程度,用药也相当精细。而《直格》的论述则专重于热证,两者似乎有所不同。其实,两者各有其侧重点。《直格》是阐述疾病的根本原因,河间则是讨论用药的具体目标。如果认为痞证存在阴寒的病症,那么仲景的泻心五方,为什么都使用黄芩、黄连等药物?如果认为痞证没有阴阳之分,那么泻心汤又为什么会有兼用附子、干姜、半夏、生姜等药物的情况呢?一句话说其根本,一句话说其目标而已。
【治熱之劑】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或寸沉關浮,而有熱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銼,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
(劉宗厚云:此少陰經藥也,出陽明例。成無己云:大黃黃連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又按伊尹《湯液論》大黃黃連黃芩湯,共三味,今監本無黃芩,脫落之也。又《保命集》無黃芩,加甘草一兩。)
【散寒瀉熱之劑】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脈沉遲也。
白話文:
治熱之劑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黃連瀉心湯」的方劑,用於治療心下痞,按壓腹部感到潮濕,脈象關上浮或寸沉關浮,並且伴有發熱的症狀。
藥方:
- 大黃:二兩
- 黃連:一兩
用法:
將藥物研磨成細末,用麻沸湯浸泡片刻,然後擠出藥汁,分溫熱飲用兩次。
註解:
- 劉宗厚認為此方藥性屬少陰經,但治法源自陽明經。
- 成無己認為此方以大黃和黃連導瀉心下虛熱,用麻沸湯浸泡是因為麻沸湯藥性輕薄,有助於泄去虛熱。
- 根據伊尹《湯液論》,此方原本應包含黃芩,現今本草中缺少此味藥材,可能是失傳了。另外,《保命集》中也缺少黃芩,並加了甘草一兩。
散寒瀉熱之劑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附子瀉心湯」的方劑,用於治療心下痞,同時伴有惡寒、汗出、脈沉遲的症狀。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別取汁)
上銼,以麻沸湯浸之,須臾絞去渣,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治汗下後,身寒,痞滿而嘔,飲食不下,脈微,按之不痛,非柴胡症。
半夏(半升,泡),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分三次服。
生薑瀉心湯,治汗下後,胃中不和,乾噫食臭,自利腸鳴,脅下有水氣,而心下痞滿。即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乾薑只用一兩。
白話文: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與臍,單獨取汁)。
以上藥物混合後,用麻沸湯浸泡,稍等片刻後過濾掉藥渣,加入附子的汁液,分為兩次溫和服用。
半夏瀉心湯,用於治療經過發汗或下藥後,身體感到寒冷,腹部有脹滿感並且伴有嘔吐,食慾不振,脈象微弱,按壓時不感到疼痛,並非柴胡症狀。
半夏(半升,先用水浸泡),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以上七種藥物,用水一斗煮沸,提取出六升的藥液,去掉藥渣,再次煮取三升,溫熱分三次服用。
生薑瀉心湯,用於治療經過發汗或下藥後,胃部不適,乾嘔食物的異味,自行排便,腸鳴聲,腹脹有積水,且心下部位有脹滿感。此方是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增加生薑四兩,乾薑則使用一兩。
甘草瀉心湯,治下之後,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也。
即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作四兩。(劉宗厚云:以上諸瀉心湯,《元戎》雲手少陰藥也。以其心下痞,故入陽明例。況服梔子黃芩黃柏大黃,為上下通經之劑,安得不例陽明乎?)
《秘藏》,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悶,及積年久不愈者。
黃連(炒),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錢),甘草(炙),砂仁,乾生薑,神麯(炒,各一錢),人參(二錢),枳實(炒,五錢),橘紅(二錢),澤瀉(三錢),厚朴(制,二錢),豬苓(一錢半),半夏(四錢)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適用於瀉下之後,腹中發出雷鳴般的響聲,心窩處感覺痞硬,再次服用瀉藥之後,痞硬反而加重的情況。這種情況不是因為積熱,而是胃氣虛弱,寒氣上逆所致。因此,將半夏瀉心湯去人参,甘草加量至四兩。
《秘藏》中記載的大消痞丸,可以治療各種心窩痞悶,以及積年久不愈的症狀。
藥方如下:黃連(炒)、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錢)、甘草(炙)、砂仁、乾生薑、神麯(炒,各一錢)、人參(二錢)、枳實(炒,五錢)、橘紅(二錢)、澤瀉(三錢)、厚朴(制,二錢)、豬苓(一錢半)、半夏(四錢)。
上為末,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白湯送下。
枳實消痞丸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黃連(各五錢),乾生薑(二錢),厚朴(制,四錢),人參,白朮,半夏曲,甘草(炙。各三錢),茯苓(二錢),大麥面(二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送下。失笑丸少茯苓,治同。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顆,逐漸增加到一百顆,用白湯送服。此藥方用於治療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厭食乏力等症狀,可以開胃促進食慾。
藥材包括枳實、黃連(各五錢)、乾生薑(二錢)、厚朴(制,四錢)、人參、白朮、半夏曲、甘草(炙,各三錢)、茯苓(二錢)、大麥面(二錢)。
另外,失笑丸的藥方與此類似,只是茯苓的用量較少,治療的症狀也相同。
(劉宗厚云:以上二方,並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內有枳實湯、四君子、五苓、平胃等利濕消痞補虛之藥也。)
【溫中散飲之劑】
枳實理中丸,治中脘痞滯,氣不宣通,積寒停飲,食不消化。
人參,乾薑(炮),白朮,枳實,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下,或沸湯化下。(《活人書》有茯苓。)
【理氣之劑】
《活人》,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白話文:
劉宗厚說,以上兩個方子,都是半夏瀉心湯加減法。裡面包含了枳實湯、四君子湯、五苓散、平胃散等利濕消痞補虛的藥材。
溫中散飲之劑,叫做枳實理中丸,用來治療中脘痞滯、氣不宣通、積寒停飲、食不消化。
藥材包括:人參、乾薑(炮製)、白朮、枳實、甘草(炙製),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雞蛋黃。每次服用一丸,細嚼,用白湯送服,或者用沸水化服。《活人書》中還加了茯苓。
理氣之劑,出自《活人書》,叫做桔梗枳殼湯,用來治療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枳殼(去穰,炒。各三兩)
上銼,水煎,作二服。
(此手太陰經藥也,《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此湯,無不驗也。緣枳殼行氣下膈,故效。海藏云:《活人》用此,非治痞也,審知錯下必成痞,是氣將陷於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復而用之,則失之晚,而胸中之氣愈痞矣。先之一字,預早之意也。)
《宣明》,檳榔散,治傷寒陰證,下後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虛軟。
檳榔,枳殼(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煎黃連湯調下。
白話文:
將桔梗、枳殼(去除果核,炒過,各三兩)切碎,水煎,分兩次服用。此藥屬於手太陰經藥物,《活人書》記載:若確定是痞症,先服用此湯,必能見效。因為枳殼能行氣下膈,所以有效。海藏說: 《活人書》中使用此藥,並非治療痞症,而是針對確定誤食藥物後將要形成痞症的情況,由於氣將要陷入胸中,所以先使用此藥,防止形成痞症。若已形成痞症,再使用此藥,就錯過了最佳時機,胸中之氣反而會加重痞症。 “先”字代表預先的意思。《宣明》記載,檳榔散用於治療傷寒陰證,下瀉後形成痞症,腹部脹滿而不痛,按壓時感覺虛軟。將檳榔和枳殼(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黃連湯調服。
《寶鑑》,三脘痞氣丸,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
木香,白豆仁,青皮(炒),京三稜(炮),半夏,橘紅,檳榔,砂仁,沉香(各五錢),大腹皮(一兩)
為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陳皮湯送下。
《東垣》,木香消痞丸,治因憂思氣結,中脘腹皮厚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的三脘痞氣丸,用於治療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等症狀。藥方包括木香、白豆仁、青皮(炒)、京三稜(炮)、半夏、橘紅、檳榔、砂仁、沉香(各五錢)、大腹皮(一兩),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六十粒,飯後用陳皮湯送服。
《東垣醫統》中的木香消痞丸,則專門治療因憂思氣結引起的胃脘部皮厚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等症狀。
木香,紅花,乾薑(各五錢),柴胡(四錢),橘紅(三錢),當歸尾(二錢),半夏,甘草(炙。各一兩)
為末,蒸餅糊丸,綠豆大,白湯送下七八十丸。
七氣湯,治憂思鬱結,心腹悶。(方見氣門。)
【兼治濕熱之劑】
東垣,黃連消痞丸,治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
黃連,黃芩,澤瀉(各一兩),枳實(炒),半夏(各七錢),乾薑(二錢),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三錢),薑黃(一錢),豬苓
白話文:
木香、紅花、乾薑各五錢,柴胡四錢,橘紅三錢,當歸尾二錢,半夏、甘草(炙)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蒸餅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白湯送服,每次服用七八十丸。此方名為七氣湯,可治療憂思鬱結,心腹悶痛。此外,東垣的黃連消痞丸,可用於治療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等症狀。其配方為:黃連、黃芩、澤瀉各一兩,枳實(炒)、半夏各七錢,乾薑二錢,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三錢,薑黃一錢,豬苓。
上為末,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白湯下。
蘇橘飲,治氣壅發虛浮腫,甚效。
陳紫蘇(十四葉),全陳皮(二片),砂仁(六枚),甘草(六寸),生薑(十片),棗(五個)
上水煎服。
紫蘇飲子,治憂思傷脾,心腹膨脹,喘促胸滿,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蘇子(一兩),木通,半夏,厚朴,木香,草果,陳皮,枳實,人參,白朮,粉草,大腹皮(各五錢)
白話文:
上為粉末,與蒸製的餅乾混合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約50到70粒,於飯前用白開水吞服。
蘇橘飲,用於治療氣體堵塞導致的虛弱浮腫,療效顯著。
材料如下:十四片的新鮮紫蘇葉、兩片完整的陳皮、六顆砂仁、六寸長的甘草、十片的新鮮生薑、五個大棗。
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後服用。
紫蘇飲子,用於治療因憂慮和思緒過多傷害脾臟,引致腹部脹大,呼吸困難,胸部感到壓迫,腸鳴聲響,排尿排便不順暢的情況。症狀特徵為脈搏虛弱、緊繃且帶有澀感。
材料包括:一兩的紫蘇子、木通、半夏、厚朴、木香、草果、陳皮、枳實、人參、白朮、粉草、大腹皮各五錢。
每有五錢,薑棗煎服。
陳橘皮散,治腹內諸痞脹。
橘紅,紫蘇,大腹皮(各一兩),漢防己(五錢),木香(五錢),檳榔,木通,赤茯苓(各三分)
每服五錢,加姜煎服。
雜治:
東垣,木香消痞湯,治因憂氣鬱結中脘,腹皮急,微疼,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亦不化,常覺痞悶。
柴胡,木香(各七分),半夏,生薑,枳實(各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五分),歸尾(二錢),草豆蔻(一錢),紅花(少許)
白話文:
每服五錢,加薑煎服。這個方子名叫陳橘皮散,用來治療腹內各種痞脹。配方包括橘紅、紫蘇、大腹皮各一兩,防己、木香各五錢,檳榔、木通、赤茯苓各三分。
另外,東垣的木香消痞湯可用於治療因憂鬱氣滯結於中脘,導致腹部緊繃微痛,心下痞滿,食慾不振,吃下去的食物也消化不良,經常感到痞悶的病症。配方包括柴胡、木香各七分,半夏、生薑、枳實各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五分,歸尾二錢,草豆蔻一錢,紅花少許。
水煎,食前熱服。忌酒面等物。
王海藏云:少陰下痢,面赤,心下痞,瀉心湯加減例,易老單用黃連瀉心湯,用錢氏法,後隨證加減。
煩者加山梔,躁者加香豉,嘔加半夏,滿加枳實、厚朴,腹疼加芍藥,脈遲加附子,下焦寒加乾薑,大便硬加大黃。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熱不僭,後加黃連同用。
【內傷之劑】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去穰,麩炒黃色,一兩),白朮(二兩)
為末,以荷葉裹燒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
橘紅枳朮丸,治老而元氣虛弱,飲食不消,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前方加橘紅一兩。
白話文:
煮後,於進食前熱服。忌食酒和麪類食物。
王海藏說:對於少陰下痢,面紅,心下有不適感,可以使用瀉心湯加減的方式來治療。易老則單用黃連瀉心湯,依照錢氏的方法,後續會根據症狀進行調整。
若感到煩躁,可加入山梔;若情緒急躁,可加入香豉;若有噁心現象,可加入半夏;若感到脹滿,可加入枳實、厚朴;若腹部疼痛,可加入芍藥;若脈搏遲緩,可加入附子;若下部寒冷,可加入乾薑;若大便乾硬,可加入大黃。使用姜和附子時,應先煮至熟透,確保熱度適中,再加入黃連一同使用。
[內傷之劑]
枳朮丸,用於治療心下痞,並能消化食物、強化胃功能。
枳實(去籽,炒至黃色,一兩),白朮(二兩)
研成粉末,以荷葉包裹燒飯製成丸子,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約五七十顆。
橘紅枳朮丸,適用於年長且元氣虛弱、飲食不易消化、臟腑不協調、心下有不適感的人。上述的_枳朮丸_在此基礎上加入一兩的橘紅。
古庵,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即前方再加姜炒黃連一兩。
【平補之劑】
平補枳朮丸,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白朮(三兩),白芍(酒炒,一兩半),陳皮,枳實(去穰,炒),黃連(薑汁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荷葉打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飲下。
(古庵云:白朮補脾氣為君,白芍藥補脾血為臣,陳皮以和胃,枳實消痞,黃連清熱為佐,人參以補元氣,木香以調諸氣為使。如此平補氣血,均去痰火,兼通氣道,則病邪日消,而脾胃日壯矣。)
白話文:
古庵方劑解說:
[橘連枳朮丸]:
此方補脾和胃,瀉火消痰。方中再加薑炒黃連一兩,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
【平補之劑】
[平補枳朮丸]:
此方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方劑組成:
- 白朮(三兩):補脾氣,為君藥。
- 白芍(酒炒,一兩半):補脾血,為臣藥。
- 陳皮(去穰,炒):和胃,為佐藥。
- 枳實(去穰,炒):消痞,為佐藥。
- 黃連(薑汁炒,一兩):清熱,為佐藥。
- 人參(五錢):補元氣,為使藥。
- 木香(五錢):調諸氣,為使藥。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打米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六七十丸,米湯送服。
古庵解說:
白朮補脾氣為君,白芍藥補脾血為臣,陳皮以和胃,枳實消痞,黃連清熱為佐,人參以補元氣,木香以調諸氣為使。如此平補氣血,均去痰火,兼通氣道,則病邪日消,而脾胃日壯矣。
丹溪云:心下痞,須用枳實黃連,此亦是苦以泄之。
【攻補兼施之劑】
《東垣》,黃耆補中湯,脾胃不能滲濕,內痞外浮。
人參(八分),黃耆,甘草,白朮,蒼朮,陳皮(各五分),茯苓,豬苓,澤瀉(各三分)
水煎,溫服,送下大消痞丸。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虛,心下痞。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閉,便難,心下痞,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砂仁。天寒月加乾薑或肉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陳皮。
白話文:
丹溪認為,當出現心下痞的症狀時,應該使用枳實和黃連,這是通過苦味來達到排泄的效果。
以下是一種結合攻與補的方劑:
《東垣》的黃耆補中湯,用於治療脾胃功能不佳,導致的內部痞塞以及外部浮腫。
配方如下:
- 人參(八分)
- 黃耆
- 甘草
- 白朮
- 蒸青的蒼朮
- 陳皮(各五分)
- 茯苓
- 豬苓
- 澤瀉(各三分)
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後,溫熱服用,並搭配大消痞丸一起服用。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中氣不足所引起的,心下痞的症狀。
對於脈象緩慢且伴有痰液及痞塞的情況,可以加入半夏和黃連;若脈象緊繃且四肢不舒暢,容易便祕,心下痞,則可加入柴胡、黃連、甘草;如果大便乾硬,可以加入黃連、桃仁,並稍微增加大黃和歸身的用量。對於心下痞,伴有腹部脹滿的症狀,可以加入白芍藥、黃連。對於心下痞,伴隨腹部脹滿的症狀,可以加入五味子、白芍藥、砂仁。在冬季寒冷的月份,可以加入乾薑或肉桂。若心下痞,伴有中寒的情況,可以加入附子和黃連。若心下痞,伴有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黃連、生薑、陳皮。
假如冬月再加黃連,入丁香、藿香葉。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錢。如不食心下痞者勿加,止照本方服之。食已而心下痞,別服橘皮枳朮丸。
【治痰之劑】
《濟生》,瓜蔞實丸,治胸膈痞,痛徹背,脅脹,喘急,妨悶。
瓜蔞實(研),枳實(去穰,麩炒),半夏,桔梗(各等分)
為末,薑汁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按〕此方瓜蔞以潤肺降痰,枳殼破滯氣,半夏豁痰燥濕,桔梗開膈載藥,可謂善治痞悶喘急矣。然痰因火動者,加黃連尤妙。蓋黃連佐枳殼,消痞甚速。)
白話文:
假如在冬天再加入黃連,加入丁香和藿香葉。如果食慾好但胃部有不適感,可以加入黃連五分,以及枳實三錢。如果不感到胃部不適,則不需要加黃連,只需按照原本的配方服用。餐後如果有胃部不適,可以另外服用橘皮枳朮丸。
【治療痰症的藥方】
《濟生》中的瓜蔞實丸,用於治療胸膈的不適感,疼痛延伸至背部,肋骨脹痛,呼吸急促,感到胸悶。
配方包括:瓜蔞實(研磨),枳實(去除種子,用麥麩炒過),半夏,桔梗(各等分)。
研磨後混合,加入薑汁打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約五七十個。餐後可以用淡薑湯來吞服。
(根據注釋,此方使用瓜蔞來潤肺降痰,枳實來打破積滯,半夏來豁開痰液並清熱燥濕,桔梗來開闊胸膈以運載藥物,可以說是治療胸膈不適、喘息及胸悶的良方。對於因熱而生痰的情況,加入黃連效果更佳。因為黃連與枳實結合,可以迅速消解胃部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