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五卷 (7)

回本書目錄

第五卷 (7)

1. 痞氣門

《內經》曰: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

痞者,心下痞滿而不能食也。

仲景曰:滿而不痛為痞,滿而痛者為結胸。

劉河間曰:痞與否同,不通泰也。謂精神營衛血氣津液出入流行之紋理閉密而為痞也。

東垣曰:脾無積血不痞。夫痞者,心下滿而不痛是也。太陰者,濕土也,主壅塞,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傷寒下太早亦為痞,乃因寒傷其營。營者,血也,心主血,邪入於本,故為心下痞悶。仲景立瀉心湯數方,皆用黃連以瀉心下之土邪,其效如響應桴。故《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桔梗枳殼湯,非以此專治痞也,蓋因先從錯下必成痞症,是邪氣將陷,而欲過胸中,故先用截散其邪氣,使不至於痞。先之一字,早用之義也,若已成痞而用之,則失之晚矣。

不惟不能消痞,而反損胸中之正氣,則當以仲景痞藥治之。經云:察其邪氣所在而調治之。正謂此也。非止傷寒如此。至於酒積雜病,下之太過,亦作痞。蓋下多亡陰,亡陰者,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故胸中之氣,因虛下陷於心之分野,故至心下痞,宜升胃氣,以血藥兼之。

若全用氣藥導之,則其痞益甚,甚而復下之,氣愈下降,必變為中滿鼓脹,皆非其治也。又有虛實之殊,如實痞大便閉者,厚朴枳實湯主之。虛痞大便利者,白芍陳皮湯主之。如飲食所傷痞悶者,當消導之,去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則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王海藏曰:治痞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兼之,其法無以加矣。

傷寒痞者從血中來,雜病痞者亦從血中來。雖俱為血癥,大抵傷寒之症,從外至內,從有形至無形,故無形氣症,以苦泄之,有形血癥,以辛甘散之。中滿者勿食甘,不滿者復當食也。中滿者腹脹也。如自覺滿而外無腹脹之形,即非中滿,乃不滿也。不滿者病也,當以甘治之可也。

《綱目》云:無形氣症,以苦泄之者,枳實黃連之類是也。有形血癥,以辛甘散之者,仲景人參湯之類是也。

劉宗厚曰: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然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為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為痞。

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為痞,既痞與濕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症,庶可略與疏導。世人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察夫下多亡陰之意也。

《統旨》曰:痞有虛實之殊,而又有濕、有熱、有痰、有郁、有風寒不消、有脾胃虛弱、有飲食過傷者。當求所因而分治之。如實痞大便閉,以黃連、枳實、厚朴,苦以泄之。虛痞大便利,以芍藥、陳皮,酸以收之。濕者四肢困重,小便短少,宜蒼朮、茯苓、半夏、滑石、澤瀉以滲之。

郁者則流滯不通,食難消化,宜撫芎、香附、蒼朮、枳實以開之。熱則煩渴溺赤,用黃連、黃芩、葛根、升麻以發之。便結者即而利之。痰則胸中窒塞,用半夏、瓜蔞、枳實、黃連以豁之。欲吐者,因而越之。飲食後,因冒風,不消而痞,宜吳茱萸、砂仁、草豆蔻、藿香,溫以化之。

脾胃弱而轉運不調為痞,宜四君子湯等甘以補之。飲食過傷,則腹飽噯氣而致痞塞者,又當以青皮、枳實、厚朴、山楂、曲糵以消導之。至於痰挾血成窠囊而痞者,用桃仁、紅花、香附、大黃之類。若脈右關多弦,弦而遲者,必心下堅,此肝木克脾土,鬱結涎閉於臟腑,氣不舒則痞,木香順氣湯。如下多則亡陰而痞者,四物加參、苓、白朮、升麻、柴胡,少佐以陳皮、枳殼監製。

或大病後元氣未復而痞,補中益氣湯加陳皮。凡此,痞滿不可執,全在活法,詳脈證虛實而治之也。

劉河間曰:三陰三陽之標本,治各不同,有用寒藥而為熱痞,大黃黃連之類也。有用寒熱藥者,陰與陽不和而痞,大黃黃連加附子之類也。有用辛熱藥多而寒藥少者,陰盛陽虛而痞,半夏生薑甘草瀉心三方之類。瀉心湯者,非瀉心火之熱,乃瀉心下之痞也。通而論之,其藥陽多而陰少。

蓋病發於陰而得之,有大黃黃連瀉心湯。獨為陰,心下痞而脈疾一證,桂枝後用,從太陽浮弱所變。余皆陰陽雜用。

《直格》云:傷寒里之陰分已受寒邪,是病發於陰也。或熱微而下證未全,誤下之早則裡熱除去,表熱乘虛入里而作痞也。故仲景攻痞,多用大黃黃連黃芩寒藥耳。後或加附子乾薑之類者,是以辛熱佐其寒藥,欲令開發痞之怫然結滯也,非攻寒耳。

劉宗厚曰:河間論瀉心湯,分陰陽寒熱多少,而用藥可謂詳切矣。而此論則專主於熱,二者似乎不同,要之各有所當,蓋《直格》是言其受病之本,河間是論其用藥之標,若以為痞有陰寒之症耶,則仲景瀉心五方,何皆用黃芩黃連之藥。若以為痞無陰陽之異耶,何瀉心湯又有兼用附子乾薑半夏生薑之類者也。一言其本,一言其標而已。

【治熱之劑】

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或寸沉關浮,而有熱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銼,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

(劉宗厚云:此少陰經藥也,出陽明例。成無己云:大黃黃連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又按伊尹《湯液論》大黃黃連黃芩湯,共三味,今監本無黃芩,脫落之也。又《保命集》無黃芩,加甘草一兩。)

【散寒瀉熱之劑】

仲景,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脈沉遲也。

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別取汁)

上銼,以麻沸湯浸之,須臾絞去渣,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治汗下後,身寒,痞滿而嘔,飲食不下,脈微,按之不痛,非柴胡症。

半夏(半升,泡),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溫分三次服。

生薑瀉心湯,治汗下後,胃中不和,乾噫食臭,自利腸鳴,脅下有水氣,而心下痞滿。即半夏瀉心湯加生薑四兩,乾薑只用一兩。

甘草瀉心湯,治下之後,腹中雷鳴,心下痞硬,再下之,痞益甚,此非結熱,以胃中虛,客氣上逆也。

即半夏瀉心湯,去人參,甘草加作四兩。(劉宗厚云:以上諸瀉心湯,《元戎》雲手少陰藥也。以其心下痞,故入陽明例。況服梔子黃芩黃柏大黃,為上下通經之劑,安得不例陽明乎?)

《秘藏》,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悶,及積年久不愈者。

黃連(炒),黃芩(各六錢),薑黃,白朮(各一錢),甘草(炙),砂仁,乾生薑,神麯(炒,各一錢),人參(二錢),枳實(炒,五錢),橘紅(二錢),澤瀉(三錢),厚朴(制,二錢),豬苓(一錢半),半夏(四錢)

上為末,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白湯送下。

枳實消痞丸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黃連(各五錢),乾生薑(二錢),厚朴(制,四錢),人參,白朮,半夏曲,甘草(炙。各三錢),茯苓(二錢),大麥面(二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送下。失笑丸少茯苓,治同。

(劉宗厚云:以上二方,並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內有枳實湯、四君子、五苓、平胃等利濕消痞補虛之藥也。)

【溫中散飲之劑】

枳實理中丸,治中脘痞滯,氣不宣通,積寒停飲,食不消化。

人參,乾薑(炮),白朮,枳實,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細嚼白湯下,或沸湯化下。(《活人書》有茯苓。)

【理氣之劑】

《活人》,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枳殼(去穰,炒。各三兩)

上銼,水煎,作二服。

(此手太陰經藥也,《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此湯,無不驗也。緣枳殼行氣下膈,故效。海藏云:《活人》用此,非治痞也,審知錯下必成痞,是氣將陷於胸中,故先用此,使不致於痞也。若已成痞,復而用之,則失之晚,而胸中之氣愈痞矣。先之一字,預早之意也。)

《宣明》,檳榔散,治傷寒陰證,下後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虛軟。

檳榔,枳殼(等分)

為末,每服三錢,煎黃連湯調下。

《寶鑑》,三脘痞氣丸,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

木香,白豆仁,青皮(炒),京三稜(炮),半夏,橘紅,檳榔,砂仁,沉香(各五錢),大腹皮(一兩)

為末,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陳皮湯送下。

《東垣》,木香消痞丸,治因憂思氣結,中脘腹皮厚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木香,紅花,乾薑(各五錢),柴胡(四錢),橘紅(三錢),當歸尾(二錢),半夏,甘草(炙。各一兩)

為末,蒸餅糊丸,綠豆大,白湯送下七八十丸。

七氣湯,治憂思鬱結,心腹悶。(方見氣門。)

【兼治濕熱之劑】

東垣,黃連消痞丸,治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

黃連,黃芩,澤瀉(各一兩),枳實(炒),半夏(各七錢),乾薑(二錢),白朮,茯苓,甘草(炙。各三錢),薑黃(一錢),豬苓

上為末,蒸餅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白湯下。

蘇橘飲,治氣壅發虛浮腫,甚效。

陳紫蘇(十四葉),全陳皮(二片),砂仁(六枚),甘草(六寸),生薑(十片),棗(五個)

上水煎服。

紫蘇飲子,治憂思傷脾,心腹膨脹,喘促胸滿,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

蘇子(一兩),木通,半夏,厚朴,木香,草果,陳皮,枳實,人參,白朮,粉草,大腹皮(各五錢)

每有五錢,薑棗煎服。

陳橘皮散,治腹內諸痞脹。

橘紅,紫蘇,大腹皮(各一兩),漢防己(五錢),木香(五錢),檳榔,木通,赤茯苓(各三分)

每服五錢,加姜煎服。

雜治:

東垣,木香消痞湯,治因憂氣鬱結中脘,腹皮急,微疼,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亦不化,常覺痞悶。

柴胡,木香(各七分),半夏,生薑,枳實(各一錢),陳皮(八分),甘草(炙,五分),歸尾(二錢),草豆蔻(一錢),紅花(少許)

水煎,食前熱服。忌酒面等物。

王海藏云:少陰下痢,面赤,心下痞,瀉心湯加減例,易老單用黃連瀉心湯,用錢氏法,後隨證加減。

煩者加山梔,躁者加香豉,嘔加半夏,滿加枳實、厚朴,腹疼加芍藥,脈遲加附子,下焦寒加乾薑,大便硬加大黃。如用姜附先煎令熟,使熱不僭,後加黃連同用。

【內傷之劑】

枳朮丸,治痞,消食強胃。

枳實(去穰,麩炒黃色,一兩),白朮(二兩)

為末,以荷葉裹燒飯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

橘紅枳朮丸,治老而元氣虛弱,飲食不消,臟腑不調,心下痞悶。前方加橘紅一兩。

古庵,橘連枳朮丸,補脾和胃,瀉火消痰。即前方再加姜炒黃連一兩。

【平補之劑】

平補枳朮丸,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白朮(三兩),白芍(酒炒,一兩半),陳皮,枳實(去穰,炒),黃連(薑汁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荷葉打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飲下。

(古庵云:白朮補脾氣為君,白芍藥補脾血為臣,陳皮以和胃,枳實消痞,黃連清熱為佐,人參以補元氣,木香以調諸氣為使。如此平補氣血,均去痰火,兼通氣道,則病邪日消,而脾胃日壯矣。)

丹溪云:心下痞,須用枳實黃連,此亦是苦以泄之。

【攻補兼施之劑】

《東垣》,黃耆補中湯,脾胃不能滲濕,內痞外浮。

人參(八分),黃耆,甘草,白朮,蒼朮,陳皮(各五分),茯苓,豬苓,澤瀉(各三分)

水煎,溫服,送下大消痞丸。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虛,心下痞。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閉,便難,心下痞,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藥、砂仁。天寒月加乾薑或肉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薑、陳皮。

假如冬月再加黃連,入丁香、藿香葉。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五分,枳實三錢。如不食心下痞者勿加,止照本方服之。食已而心下痞,別服橘皮枳朮丸。

【治痰之劑】

《濟生》,瓜蔞實丸,治胸膈痞,痛徹背,脅脹,喘急,妨悶。

瓜蔞實(研),枳實(去穰,麩炒),半夏,桔梗(各等分)

為末,薑汁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按〕此方瓜蔞以潤肺降痰,枳殼破滯氣,半夏豁痰燥濕,桔梗開膈載藥,可謂善治痞悶喘急矣。然痰因火動者,加黃連尤妙。蓋黃連佐枳殼,消痞甚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