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卷 (17)
第二十卷 (17)
1. 赤白帶下
《機要》云: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其本實熱,冤結於脈不散。故為赤白帶下也。冤,屈也,結也,屈滯而病熱不散。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玄胡散調下之。熱去濕除,病自愈也。劉宗厚曰:此論有餘之症也。
《良方》論云: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產後風邪入胞門,傳於臟腑而致之。若傷足厥陰肝經,色如青泥。傷於手少陰心經,色如紅津。傷於手太陰肺經,形如白涕。傷於足太陰脾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腎經,黑如壞血。人有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之狀,病生於此,故名為帶。
生生子曰:按此論,前既云傷於肝則色青,傷於心則色赤云云。是五臟皆能令人帶下也,抑何待於奇經之帶脈病而後然歟!緣帶乃有形之病,如衣帶之狀,所下之物,亦必成條或成片而象之也。雖有赤白之殊,皆濕痰瘀血所致。若局定指奇經帶脈之名,而始名之為帶下,得無太泥乎哉!考之《難經·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云云: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滑伯仁注曰:任脈起胞門行腹,故病苦內結,男為七疝,女為瘕聚。
帶脈回身一周,故病如是。觀乎是,在任脈則有男女之分,在帶脈則無男女之分。據乎是,則凡帶脈所生之病,乃男女均有之疾,初非硬指帶脈之名為婦人,今日所謂白物淫淫而下之帶也。又按《內經·骨空篇》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亦是以任脈主帶下,而不以帶脈名帶下也。
故後之歷代諸公所治,亦不泥於帶脈。予故辨而明之,庶臨症者而毋以名拘焉。
劉宗厚曰:按《良方》此論,言風氣寒熱傷於諸臟致症,似言外邪。大抵此症,多有本於陰虛陽竭,營氣不升,經脈凝澀,衛氣下陷,精氣累滯於下焦奇經之分,蘊積而成。其病或醉飽勞房,服食燥劑所致也。白物如涕之狀,故言帶者,亦病形也。經云:帶脈為病而得名。而白者屬氣,赤屬血。
東垣舉《脈訣》曰: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木枯。言崩中者,始病血崩,久則血少,復亡其陽,故白滑之物下流不止。此可見未得全拘於帶脈矣。詳病亦有濕痰流注於下焦,或肝腎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水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內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是也。
或余經濕熱屈滯於少腹之下,而病本殊,則皆為氣血虛損,營衛之精氣累治而成,其病標一也。前人立論,殆盡病機,則治法無定。若戴人以帶下得兩手脈俱滑大而有力,乃上用宣去痰飲,下以導水丸泄濕熱,繼以淡劑滲之,此為瀉實也。如其諸脈微細,或沉緊而澀,按之空虛,或洪大而澀,按之無力,正為元氣不足,陰虛筋痿,虛極中寒等症。東垣有補陽、調經、固真等例,乃兼其虛也。
白話文:
赤白帶下指的是陰道分泌物異常,顏色或赤或白,甚至兼而有之。《機要》認為,赤色帶下是熱邪入侵小腸所致,白色帶下則是熱邪入侵大腸所致。根本原因是體內實熱,鬱結於經脈而不能消散,因此導致赤白帶下。 「冤」指的是鬱結不通。治療方法是先服用十棗湯瀉下,之後再服用苦楝丸和大玄胡散調理,去除體內熱邪和濕邪,疾病自然痊癒。劉宗厚則認為,此種說法只針對病情較重的狀況。
《良方》指出,婦女帶下症狀分為五種,皆因經期、產後風邪入侵胞宮,進而影響臟腑所致。若傷及肝經,帶下顏色如青泥;傷及心經,則如紅色的津液;傷及肺經,則如白色的鼻涕;傷及脾經,則呈黃色,如爛瓜;傷及腎經,則呈黑色,如壞血。人體有帶脈,橫於腰間,如同束帶,疾病由此而生,故名為帶下。
生生子對此論點提出異議,認為五臟皆可導致帶下,不應僅拘泥於帶脈。他認為「帶下」指的是帶狀或片狀分泌物,赤白皆因濕痰瘀血所致。他引用《難經》的論述,指出帶脈病症會導致腹脹腰痠,如同坐在水中一般,並指出任脈與帶脈在帶下病症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帶脈病症男女皆可罹患,而非僅限於女性。他也引用《內經》,指出任脈與帶下之關係,而非帶脈。因此,歷代醫家在治療帶下時,並未過於拘泥於帶脈。
劉宗厚則認為,《良方》的論述將帶下病因歸咎於外邪,但大多數情況下,帶下是因陰虛陽衰,氣血運行不暢,精氣積滯於下焦奇經所致,也可能與飲食、房事過度等因素有關。白色帶下如鼻涕狀,故稱為「帶下」,也是疾病的形態表現。他引用經文,說明帶脈病變是帶下症狀得名的原因,並指出白色帶下屬氣,紅色帶下屬血。
東垣引用《脈訣》,指出崩漏日久會導致白帶,並說明崩漏久病,會耗損氣血,導致白帶不斷流出。這也說明並非所有帶下都與帶脈有關。此外,帶下也可能與濕痰、肝腎陰虛、驚恐等因素有關,其病因複雜。
總而言之,赤白帶下病因複雜,與氣血虛損、營衛失調等密切相關,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若脈象滑大有力,則應先宣通肺氣,再瀉濕熱;若脈象微細或沉緊,則應補益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