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九卷 (21)
第十九卷 (21)
1. 代脈
假如小結胸證,其脈浮滑,按之則痛,故知邪非深結,亦不敢下無過,解除心下之熱耳。
或問病方入胃,何為不傳?曰:經言陽明居中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注曰: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四旁有病,皆能傳之於胃,入胃則更不復傳。如太陽傳之入胃則更不傳陽明,陽明傳之入胃,則更不傳少陽,少陽傳之入胃,則更不傳三陰。以上所言入胃不傳之理,乃聖賢之至論也。
或問經言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緣攻下之法,須外無表邪,里有下證,庶幾可攻。今言無表裡證,何脈更浮數,何故言可下之。然此證此理,非僕所知,敢問?曰:此非外感,乃內傷也。
若外不惡寒,里無譫語,七八日消鑠津液,乃陽盛陰虛之時,苟不攻之,其熱不已而變生焉,故云脈雖浮數,可下之,言不待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特醫之所為也。仲景之意不外是矣。凡傷寒當下之證,皆從太陽陽明可下之邪而入於府也,故下之。今不言陽明病而止云病人無表裡證,此非自表之裡而病也。
但為可下,故編於陽明篇中,此章之理,非初學所能備悉其意也。
或問六經傷寒,惟少陰與厥陰有不治之證。以二經較之,少陰死證尤多,未審其理何如?曰:少陰者腎也。但居子正,而一陽生於其中,是為復卦,乃天地之根,宰輔之職,周旋運用,承上使下,一動一靜,莫非腎之功也。病至其經,已至危殆,陰陽兩全,雖危弗咎。蓋無陽而陰獨居,故言其死。然子中之陽氣微弱,凡病則易消減,其言死多於厥陰也。
白話文:
代脈
如果病人是小結胸的症狀,他的脈象是浮而滑的,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就知道邪氣並非深入內臟,也不敢隨便使用瀉下的藥物,只是要解除心下(胃脘部)的熱而已。
有人問:「病邪剛進入胃部,為什麼不會繼續傳變?」回答說:「經書上說,陽明經處於人體中間的土位,是萬物歸屬的地方,不會再傳遞到其他地方。胃是水穀之海,主要滋養周圍的臟腑,周圍臟腑有病,都會傳到胃,但病邪一旦進入胃,就不會再傳變。例如太陽經的病邪傳入胃就不會再傳到陽明經,陽明經的病邪傳入胃就不會再傳到少陽經,少陽經的病邪傳入胃就不會再傳到三陰經。以上所說的病邪入胃不再傳變的道理,是古代聖賢的精闢見解。」
有人問:「經書上說,病人沒有表證(體表症狀)和裡證(內臟症狀),發熱七八天,即使脈象是浮而數(快而有力)的,也可以用瀉下的藥物。但是通常攻下的方法,必須是體表沒有邪氣,而內臟有可瀉的症狀,才可以攻下。現在說沒有表裡證,為什麼脈象反而浮而數?為什麼說可以用瀉下藥?」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也不清楚,請問是怎麼回事?」回答說:「這種情況不是外感引起的,而是內傷引起的。」
如果體表不畏寒,內裡沒有胡言亂語的症狀,發熱七八天後會消耗體內的津液,這時屬於陽氣旺盛而陰液虧虛的情況,如果不攻下,熱邪就會持續不退,進而產生其他病變,所以說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用瀉下藥。這意思是說,並不是等脈象出現浮數才瀉下,如果脈象浮,是傷了胃氣,如果脈象數,是動了脾氣,這不是原本的病症,而是醫生造成的。張仲景的意思不外乎如此。凡是傷寒病應該用瀉下藥的情況,都是從太陽經和陽明經可以瀉下的邪氣進入到腑(內臟)了,所以可以瀉下。現在不說陽明病,而只說病人沒有表裡證,這不是從表證進入裡證的疾病。
但因為是可以用瀉下藥的,所以把這種情況編寫在陽明篇中。這個章節的道理,不是初學者能夠完全理解的。
有人問:「六經傷寒中,只有少陰經和厥陰經有不可治癒的症狀。比較這兩經,少陰經的死證尤其多,不知道是什麼道理?」回答說:「少陰經對應的是腎臟,它處於『子』位(陰氣最盛的時候),但其中又有一陽產生,這對應的是復卦,是天地之根,有宰輔(輔佐君主)的職責,協調周身,承上啟下,一動一靜,都是腎臟的功能。病到這個經脈,就已經很危險了,如果陰陽俱全,雖然危險但還可以救治。如果沒有陽氣而只有陰氣,就表示病情危急,因為腎中陽氣微弱,遇到疾病很容易消耗,所以說它的死證比厥陰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