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九卷 (19)

回本書目錄

第十九卷 (19)

1. 代脈

或問太陽禁忌不可犯者何也?曰:小便不利,利之是犯本,犯本則邪熱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輕也。大便不利不可利,利之是動血,動血是犯禁,此犯之重也。

或問治病必求標本,治何標本耶?曰:假令太陽證傷寒自外入,標本有二說。以主言之,膀胱為本,經絡為標。以客邪言之,先得者為本,後得者為標。此標先受之即是本也,後入於膀胱,本卻為標也。此乃客邪之標本。治當從客之標本,如麻黃、桂枝治其標,羌活、藁本治其本也。

或問陽明證禁忌不可犯者何也?曰:不當發汗,不當利小便,犯之竭其津液,則生蓄血證。惟當益津液為上,以其火就燥也。益津液者,連須蔥白是也。

或問半表半裡有幾?曰:邪在榮衛之間,謂之半表半裡。太陽陽明之間,少陽居身之半表裡。五苓散分陰陽,膀胱經之半表裡。理中湯治吐瀉,上下之半表裡。

或問傷寒惡寒,傷風惡風,理之昭然不可易也。緣麻黃下止言惡風,桂枝湯下反言惡寒者何也?曰:仲景言傷寒惡寒,傷風惡風,言之常也。桂枝治傷風,麻黃治傷寒,一定理也。今桂枝湯下反言惡寒,麻黃湯下止言惡風,言之變也。然惡寒者必惡風,惡風者未必不惡寒也。

或問傷風汗自出,桂枝湯以散其邪。傷寒無汗,麻黃湯以發其汗。又言表證未解者用桂枝湯,理似相反耶?曰;傷風汗出,腠理自開,傷寒已汗後,腠理既開,故並用桂枝湯以解肌,可謂宜矣。

或問病有身重不能轉側者,有身疼不能轉側者何也?曰:身重不能轉側者,下後血虛,津液不榮於外也。身疼不能轉側者,風濕相搏於經而里無邪也。經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疼,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又曰傷寒八九日下之後,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二者頗類,皆系不能轉側,但有差殊耳。

或問發熱惡寒發於陽,無熱惡寒發於陰。且如傷寒或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二說皆曰惡寒,如何辨之?曰:傷寒或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頭痛,項強,脈浮緊,此在陽可發汗;若陰證則無頭疼,無項強,但惡寒而倦,脈沉細,此在陰,可溫里也。

或問傷風自汗與中暍自汗皆相似,傷寒無汗與冬溫無汗皆相類,敢問如何不同?曰:傷風不渴,中暍即渴。傷寒脈浮緊,冬溫脈不浮也。

或問經言用藥,有言可與某湯,或言不可與,又有言宜某湯及某湯主之。凡此數節,旨意不同,敢問?曰:傷寒論中一字不苟,觀是書片言隻字之間,當求古人之用意處,輕重是非,得其至理,而後始可言醫矣。所問有言可與某湯,或言不可與者,此設法御病也。又言宜某湯者,此臨證審決也。言某湯主之者,乃對病施藥也。此三者,即方法之條目也。

白話文:

有人問說,太陽病有哪些禁忌是絕對不能犯的?我回答說:小便不順暢時,如果用利尿的方式來治療,就犯了原本應該固守的根本,這樣做會讓邪熱進入體內深處而無法排除,這算是比較輕微的錯誤。大便不順暢時,也不可以擅自用瀉藥來處理,如果用瀉藥會造成出血,出血就屬於嚴重的犯禁。

有人問說,治療疾病一定要探求標本,請問要如何理解標本的意義?我回答說:以太陽病為例,如果外來的寒邪入侵身體,標本就會有兩種說法。從身體主體來看,膀胱是根本,經絡是枝節。從客邪(外來邪氣)來看,先侵入身體的為本,後侵入的為標。如果邪氣先侵入經絡,那經絡就是本,後來才進入膀胱,那膀胱就變成標了。這就是所謂客邪的標本。治療應該從客邪的標本下手,像是用麻黃、桂枝來治療經絡的症狀,用羌活、藁本來治療膀胱的症狀。

有人問說,陽明病有哪些禁忌是絕對不能犯的?我回答說: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也不應該用利小便的方式,如果這樣做會耗竭體內的津液,導致產生蓄血的症狀。最重要的是應該補充津液,因為陽明病屬於火熱乾燥的類型。補充津液可以使用連須蔥白。

有人問說,半表半裡指的是哪些情況?我回答說:邪氣在榮衛之間,就稱為半表半裡。太陽病和陽明病之間,少陽病就處於半表半裡的狀態。五苓散可以區分陰陽,膀胱經也算是半表半裡的狀態。理中湯可以治療吐瀉,也算是上下之半表半裡的狀態。

有人問說,傷寒是怕冷,傷風是怕風,這道理很清楚。但是麻黃湯的說明中只提到怕風,桂枝湯的說明中反而提到怕冷,這是為什麼呢?我回答說:張仲景說傷寒怕冷,傷風怕風,這是常理。桂枝湯治療傷風,麻黃湯治療傷寒,這是一定的道理。現在桂枝湯反而說怕冷,麻黃湯只說怕風,這是一種變化。但怕冷的人一定也怕風,怕風的人卻不一定怕冷。

有人問說,傷風會自己出汗,所以用桂枝湯來散邪。傷寒沒有汗,所以用麻黃湯來發汗。但又說表證沒有解除時用桂枝湯,這邏輯好像相反?我回答說:傷風出汗是因為皮膚毛孔已經打開,傷寒在發汗後,皮膚毛孔也打開了,所以都用桂枝湯來解除肌肉的症狀,這樣解釋是合理的。

有人問說,有的病人身體沉重不能翻身,有的病人身體疼痛不能翻身,這有什麼不同?我回答說:身體沉重不能翻身,是因為下瀉後造成氣血虛弱,體內津液無法滋養體表。身體疼痛不能翻身,是因為風濕之邪侵入經絡,但體內沒有其他邪氣。經典說:傷寒經過七八天,如果風濕之邪相互搏擊,會出現身體煩躁疼痛,不能翻身,沒有嘔吐也沒有口渴,脈象浮虛而澀,這時就用桂枝附子湯治療。又說,傷寒經過七八天,下瀉後如果出現胸悶、煩躁、驚恐、小便不順暢、胡言亂語、全身沉重不能翻身,就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這兩種情況很相似,都是不能翻身,但還是有些差異。

有人問說,發熱又怕冷,是屬於陽證;沒有發熱卻怕冷,是屬於陰證。像是傷寒有的會發熱,有的不會發熱,但一定會有怕冷和身體疼痛的症狀。兩種情況都說怕冷,要怎麼區分呢?我回答說:傷寒有時會發熱,有時不會發熱,但一定會有怕冷、身體疼痛、想吐、頭痛、脖子僵硬,脈象浮緊,這種屬於陽證,可以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是陰證,則不會有頭痛和脖子僵硬的症狀,只會感到怕冷和疲倦,脈象沉細,這種屬於陰證,可以用溫裡的方式來治療。

有人問說,傷風自己會出汗和中暑自己會出汗的情況很相似,傷寒沒有汗和冬天發生的溫病沒有汗的情況也很相似,請問要如何分辨?我回答說:傷風不會口渴,中暑會口渴。傷寒脈象浮緊,冬溫的脈象不浮。

有人問說,經典中提到用藥,有的說「可以用某湯」,有的說「不可以用」,有的說「應該用某湯」和「某湯主治」。這些說法有不同的含意,請問是什麼?我回答說:傷寒論中的每一個字都非常嚴謹,讀這本書,哪怕只是一個字,都要去探求古人當時的用意,權衡輕重是非,掌握其中的精髓,才能談論醫學。你問的「可以用某湯」或「不可以用」,指的是預防疾病的方法;「應該用某湯」,指的是根據病情判斷決策;「某湯主治」,指的是針對疾病使用藥物。這三者,就是治療的方法和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