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九卷 (18)

回本書目錄

第十九卷 (18)

1. 搖頭

搖頭直視似煙燻,真病心家已絕根,

痓證反張並口噤,頭中痛者戰而言。

頭者諸陽之會。陽脈有乖,則頭為之搖動。然有心絕而搖頭者,有風盛而搖頭者,形證皆不類焉。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根,氣血所以周流而無間。若心絕則神去而陰竭,陽獨無根,不能自主,是以頭搖。經所謂陽毒留形,體如煙燻,直視搖頭者,此也。至於太陽發痓,則風盛於上,風主乎動,是以搖頭。

經所謂獨搖頭,卒口噤,而背反張者,此也。言搖頭中有痛也,言則甚痛。又云:里痛言者為虛,不言為實,均是搖頭。析而分之,曰實邪,曰虛邪,曰真邪,當明其減否,可灸百會、上星、風府,其搖即定。

白話文:

[搖頭]

搖頭直視,眼神恍惚像被煙燻過一樣,這是心臟功能已經極度衰弱,生命根本已經瀕臨終結的徵兆,

在痙攣的情況下,病人會出現背部拱起和口齒緊閉的現象,若是頭部劇烈疼痛到讓病人痛苦地發出聲音,這都是搖頭症狀的一部分。

頭部是人體所有陽脈的匯聚處,一旦陽脈運作失常,就會導致頭部不由自主地搖晃。然而,導致搖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可能是心臟功能衰竭所致,也可能是風邪過盛引起,這些情況下的搖頭症狀都有所不同。當心臟功能衰竭時,神智會逐漸消失,陰氣耗盡,陽氣失去依附,無法自我控制,因此出現搖頭的症狀。經典中提到,陽毒滯留在身體裡,會使身體呈現煙燻般的狀態,並且直視前方、搖頭不停,就是這種情況。另一方面,若是由於太陽經絡受風邪影響,風邪偏盛於上半身,而風邪的特性就是好動,所以也會導致搖頭。

經典中還提到,若是突然口齒緊閉且背部拱起,只見他單獨搖頭,這也是由風邪引起的。這裡所說的搖頭,指的是頭部有劇烈疼痛感,一開口說話就會痛得更厲害。此外,如果頭部內部劇烈疼痛到病人痛苦地發出聲音,則說明是虛弱所致;若是不發出聲音,則表示實邪阻塞。雖然都是搖頭,但根據病情的不同,可以細分為實邪、虛邪或真邪。治療時應先判斷病情輕重,可嘗試灸療百會、上星、風府等穴位,搖頭的症狀就能得到緩解。

2. 身癢

陰陽虛弱渾身癢,未解桂枝各半靈,

風盛防風通聖散,血虛四物入浮萍。

陽明反無汗,皮中如蟲行,以久虛也。朮附湯、黃耆建中湯。

風熱盛身癢,發熱無汗,口燥舌乾,大小便秘澀,防風通聖散加羌活。

風證身癢,小續命去附子,加白附子。

血虛身癢,四物湯加浮萍、蒺藜、防風。

白話文:

[身體瘙癢]

當身體因陰陽失調而虛弱時,全身會感到瘙癢,這種情況下,使用桂枝湯與其變方各半的組合可能會有幫助。

若是風邪過盛導致的瘙癢,可以考慮使用防風通聖散。

若是由於血氣不足導致的瘙癢,則應使用四物湯,並加入浮萍來增強療效。

在陽明經出現反常,身上無汗,皮膚感覺像是有蟲在爬,這通常是由長期虛弱造成的。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朮附湯或黃耆建中湯來治療。

若身體瘙癢是因為風熱過盛,伴隨著發燒無汗,口乾舌燥,以及大小便困難,這種情況下,可以在防風通聖散基礎上添加羌活來治療。

對於因風邪引發的身體瘙癢,可使用小續命湯,但要去除附子成分,並添加白附子。

如果瘙癢是由於血氣不足,可以使用四物湯,並加入浮萍、蒺藜和防風來增強治療效果。

3. 未交接而作易病治

新痊瘥後未交接,曾與言談起欲心,

思欲切心因病復,女勞易病共條尋。

夫男子病新瘥,未與婦人交接,而男子感動其情,思其欲事,心切而得病者,治與女勞復同。

白話文:

因為強烈的想望,導致病情再次復發,這種情況與過度操勞或性事過度導致的疾病,可以放在同一類別中探討治療方式。

就是說,當一個男性在病後剛剛康復,還沒有和女性發生親密關係,但若他情感上受到刺激,產生了性的慾望,且因為這種慾望非常強烈,導致病情再次惡化,這種情況下的治療方式,會和因過度勞累或是過度性行為導致的疾病治療方式相同。

4. 人迎氣口脈

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之位,凡脈緊盛,乃傷寒也。右手關前一分,為氣口之位,凡脈緊盛,乃傷食也。若人迎氣口俱緊盛,此為夾食傷寒,又曰內傷夾外感也。

白話文:

在左手臂關脈前方約一分處,這位置是人迎脈所在,如果這脈象緊且強盛,那表示有傷寒的情況。在右手臂關脈前方約一分處,這位置是氣口脈所在,如果這脈象緊且強盛,則表示有消化不良的問題。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都呈現緊且強盛的狀態,這就表示同時有消化不良和傷寒的狀況,也可以說是內傷(消化系統)加上外感(如風寒)的病症。

5. 衝陽脈

衝陽脈,在足面去指縫陷谷三寸動脈中,此陽明胃經之脈動於此。夫胃為水穀本,人之所主。若胃氣已憊,水穀不進,穀神以去,其脈不動而死也,故傷寒診衝陽者,以察胃氣之有無也,仲景又謂之趺陽脈。

白話文:

衝陽脈的位置在腳面上,從腳趾縫的陷谷穴往前三寸的地方,那裡有一條可以摸到脈搏跳動的動脈,這就是陽明胃經的脈在此處活動。胃是消化食物的根本,是人體的主要器官。如果胃的功能已經疲弱,無法攝入食物,那麼生命能量就會逐漸消逝,脈搏也就會停跳,人就會死亡。因此,當醫生在治療風寒疾病時,會檢查衝陽脈,以此來判斷胃氣是否充足。另外,醫聖張仲景也將這條脈稱為趺陽脈。

6. 太谿脈

太谿脈,在足內踝後陷中動脈是也。此少陰腎經脈動於此。蓋腎者,乃人身之命蒂,真氣之所主。然其脈動而不息者,真氣在也。若真氣以憊,腎氣以絕,其脈不動而死。雖衝陽有脈,而少能進食者,亦主死也。

白話文:

【太谿脈】

太谿脈的位置在腳內側踝骨後方的凹陷處,那裡可以感受到脈搏跳動。這是人體少陰腎經的脈動位置。腎,可說是維繫生命的關鍵,是身體真氣的主要源頭。如果脈搏持續跳動,就表示真氣依然存在。然而,一旦真氣耗盡,腎氣斷絕,脈搏不再跳動,生命也就結束了。即使另一部位的衝陽脈仍有脈搏,但若無法正常進食,也同樣預示著死亡。

7. 結脈

結者,間至而動緩,而一止復來者曰結。此陰盛之脈,凡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炙甘草湯。若脈結足冷腹中痛,陽氣以微者,大建中湯。若雜病之脈結者,主有老痰、食積、死血在內,為之可治。若內無宿積,其脈結者,此為不相應病,發多難治也。

白話文:

結脈是指脈搏跳動時會出現間歇,且脈動緩慢,在停頓後又再恢復跳動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結脈。這是陰氣過盛的脈象。一般來說,如果感冒後出現脈搏結代(不規則的跳動)和心悸的情況,可用炙甘草湯治療。如果脈搏結代,並且伴隨腳冷及腹部疼痛,顯示體內的陽氣已衰弱,這種情況下應用大建中湯。對於非感冒引起的結脈,通常是由於體內存在舊痰、食物積滯或瘀血,這些問題是可以治療的。但若體內並無長期積存的異常物質,卻出現結脈,這表示脈象與疾病狀態不符,此種情況較難治療,且易導致病情複發。

8. 促脈

促者,間至而動數,而一止復來曰促。此陽盛之脈。凡熱極發斑發喘等證,皆脈促也。雜病多因怒氣傷肝,與夫蓄血在於上焦者,皆脈促也。大抵促脈漸退則生,漸加則死矣。

白話文:

【促脈】

促脈指的是脈搏跳動之間會有間隔加速的情況,然後突然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這是一種表示體內陽氣過盛的脈象。所有因為高燒到出現皮膚斑疹,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其脈象都可能是促脈。在各種疾病中,大多由於生氣導致肝臟受損,或是上焦部位有瘀血積存的情況下,也會出現促脈。總的來說,如果促脈的現象逐漸減輕,則患者有可能康復;反之,如果促脈現象持續加重,則可能會導致死亡。

9. 代脈

代者,止也。動而歇至,不能自還曰代。乃真氣以憊,不可治。若結而代者可治,非結而獨代者,為不可治也。

或問近世多用藿香正氣散,傷寒可用否?然此方宋時所制,治內傷脾胃,外感寒邪,憎寒拘急,頭痛嘔逆,胸中滿悶,與夫傷食,傷冷,傷濕,中暑,霍亂,山嵐瘴氣,不伏水土,寒熱作瘧,並宜增損用之,乃良方也,非正傷寒之藥。若病在太陽經,頭疼發熱,骨節疼痛者,此方全無相干。

如妄用之,先虛正氣,逆其經絡,雖出汗亦不解。此乃無益而反有害,往往誤用之,遂至變逆危殆而不救。良可悲夫!凡傷寒發熱脈沉,與無氣虛人,並夾陰傷寒發熱者,皆不可用,切宜戒之。

或問局方十神湯,傷寒發散可用否?然此湯用升麻、葛根,能解利陽明經瘟疫時氣,發散之藥也。蓋非正傷寒之藥。若太陽經傷寒發熱用之,則引邪入陽明經,傳變發斑,不可勝言也。易老云:太陽病服葛根,是引賊破家也,要當辨而用之。

或問小柴胡湯,近世治傷寒發熱不分陰陽而用之何也?然柴胡之苦平,乃足少陽經傷寒發熱之藥。解半表半裡之熱,除往來寒熱,小有日晡潮熱也。佐以黃芩之苦寒以退熱,半夏、生薑之辛以散寒,人參、大棗之甘溫以助正氣,解渴生津液,則陰陽和而邪熱解矣。但太陽經之表熱,陽明經之標熱,皆不能解之也。

如誤用,不無害乎?若夾陰傷寒,面赤發熱,脈沉足冷者,服之立至危殆。可不慎哉!及內虛有寒,大便不實,脈息小弱,及婦人新產發熱,皆不可用之也。

或問大青龍湯,仲景治傷寒發熱惡寒,煩躁者,服之可用否?夫傷寒邪熱在表,不得汗出,其人則躁亂不安,身心無如奈何,如脈浮緊或浮數者,急用此湯發汗則愈,乃仲景之妙法也。譬若亢熱已極,一雨而涼,其理可見也。若不曉此理,見其躁熱,投以寒涼之藥,為害豈勝言哉。

若脈不浮緊數,無惡風惡寒身疼者,亦不可用之也。如誤用,其害亦不淺也。所以脈證之不明者,多不敢用。

或問陰證傷寒,用附子湯冷服何也?蓋陰極於下,陽浮在上之治法也。余曾治一人傷寒十餘日,脈息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赤,嘔,煩渴,藥不能下,惟喜涼水二三口,或西瓜一二塊,食下良久而復吐出。此陰寒於內,逼其浮陽,失守之火,聚於胸中,上衝咽嗌,故為面赤嘔煩也。

遂用附子一個,以生薑自然汁和白麵包裹,煨熟,去面,取附子去皮臍,切作八片,又以人參三錢,乾薑炮二錢,水二盅,煎取一盅,浸於冷水中,待藥冷與之即愈。此良法也。

或問三陽知可解者,何以辨之?曰:太陽知可解者,頭不痛,項不強,肢節不痛,知表已解也。陽明知可解者,無發熱,無惡寒,無口渴,不便難,知里已解也。少陽知可解者,寒熱移其時,早移於晚,氣移於血,晚移於早,血移於氣,是邪無可容之地,知可解也。如寒熱日作不移其時,是邪未退也。

白話文:

代脈:

所謂「代脈」,是指脈象時有時無,跳動後停頓,不能自行恢復的現象。這是因為真氣衰竭所致,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停頓是因脈絡阻塞所致,則可治療;但若非阻塞而單純出現代脈,則無法治療。

有人問,現代常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傷寒,是否可行?其實此方是宋代所制,用於治療脾胃內傷、外感寒邪所致的憎寒、肢體拘緊、頭痛、嘔逆、胸悶等症狀,以及傷食、傷冷、傷濕、中暑、霍亂、山嵐瘴氣、水土不服、寒熱瘧疾等,可以根據病情增減藥量,是一味良方,但並非治療正傷寒的藥物。如果病症在太陽經,表現為頭痛發熱、骨節疼痛,則此方完全無效。若妄用,則先傷正氣,逆亂經絡,即使出汗也無法解除病症,反而有害無益,往往因誤用而病情加重,危及生命,令人惋惜!凡傷寒發熱脈沉,氣虛者,以及夾雜陰寒的傷寒發熱患者,均不可使用,務必謹記。

有人問,局方十神湯用於治療傷寒發散是否可行?此湯使用升麻、葛根,可以治療陽明經瘟疫時的時氣,是發散的藥物,但並非治療正傷寒的藥物。若太陽經傷寒發熱使用此方,則會將邪氣引向陽明經,導致發斑等嚴重後果,後果不堪設想。正如醫家易老所言:「太陽病服用葛根,等於引賊入室破壞家園。」必須謹慎辨證施治。

有人問,小柴胡湯近來治療傷寒發熱不分陰陽而用,為何如此?其實柴胡味苦性平,是治療足少陽經傷寒發熱的藥物,可以治療半表半裡的熱證,消除往來寒熱、午後潮熱等症狀。配合黃芩的苦寒性質以退熱,半夏、生薑的辛溫性質以散寒,人參、大棗的甘溫性質以益氣,解渴生津,使陰陽平衡,邪熱自退。但是,太陽經的表熱和陽明經的裡熱,此方均無法治療。

若誤用,後果不堪設想!尤其夾雜陰寒的傷寒,患者面赤發熱,脈沉足冷,服用此藥後會迅速危及生命,不可不慎!內虛畏寒、大便不通、脈息微弱,以及產後發熱的婦女,均不可使用。

有人問,大青龍湯,張仲景用於治療傷寒發熱惡寒、煩躁,是否可行?傷寒邪熱在表,不能發汗,患者則會煩躁不安,身心痛苦不堪。如果脈象浮緊或浮數,則需急用此湯發汗治療,這是張仲景的妙法。如同極度炎熱的天氣,一場雨後便涼爽了,道理在此。若不懂此理,見患者煩躁,就投以寒涼藥物,其害處難以估量。

若脈象不浮緊數,無惡風惡寒身痛等症狀,則不可使用。若誤用,其害處也不小。因此,脈症不明者,大多不敢使用。

有人問,陰證傷寒,服用附子湯需冷服,這是為何?這是因為陰寒之邪在下,陽氣浮在上,故需用此方法治療。我曾治療一位傷寒患者十餘日,脈息沉細,手溫而足冷,大便不通,面赤,嘔吐,煩渴,服藥後藥物無法下行,只喜歡喝少量涼水或吃幾塊西瓜,但不久後又吐出來。這是因為體內陰寒之邪,逼迫浮陽之氣,失去控制的陽氣,聚集於胸中,上衝咽喉,因此面赤嘔吐煩躁。

於是,我用附子一個,以生薑汁和麵粉包裹,煨熟,去麵,取附子去皮臍,切成八片,再用人參三錢,乾薑炮製二錢,水二盅,煎取一盅,浸於冷水中,待藥冷後服用,患者即痊癒。這是良方。

有人問,如何判斷三陽經的病症可以治療?太陽經病症可解者,頭痛、項強、肢節痛等症狀消失,表明表證已解。陽明經病症可解者,發熱、惡寒、口渴、便秘等症狀消失,表明裡證已解。少陽經病症可解者,寒熱發作的時間改變,例如早上發熱晚上不發熱,或氣血的變化,邪氣無處藏身,則可解。若寒熱每天發作時間不變,則邪氣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