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卷 (13)
第二卷 (13)
1. 燥門
2. 明燥篇
生生子曰:諸書視燥為風熱,為血少,是固然矣。予謂諸書僅言病機耳,而令氣則未之及也。夫燥是六氣中五之氣也。「運氣六化篇」已明言之。其論曰:在地成形,在天為氣。行有五而氣有六,以分君火相火之化。六氣化者,謂寒濕暑燥風火也。乃天之元氣,然後三陰三陽上奉之謂之標。
六氣皆有一化,舉大概也。而《難經》亦曰:辛,商也,丙之柔則金之化明矣。觀運氣,以卯酉為陽明燥金司天者,又豈無所本哉!夫金者,西方之氣,在人主肺。運氣所以不言肺而言陽明者,緣肺為華蓋,雖陰臟,居膈上,處陽之部位,必待陽而後發,故屬陽明也。金之化清與燥,主於秋,為五之氣,主秋分後六十日有奇,自鬥建酉正至亥之中。
天度至此,清氣乃行,萬物皆燥也。一年之間,有此必然之勢,亦有此必然之理也。何以然?金屬庚辛,辛為丙婦,帶火之氣,故燥。予故曰:《素問》言燥者,指令氣也。諸書云燥者,指病機也。燥之胎自丙中來。故古人有云:菲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此深得夫燥之旨者,同志者詳之。
《內經》病機云:諸澀枯涸,干頸皴揭,皆屬於燥。
白話文:
生生子說:許多醫書將燥視為風熱的結果,或是血液不足的現象,這些說法固然有其道理。但依我所見,這些醫書只說明瞭疾病產生的機制,卻沒有深入探討形成這種狀態的根本原因。燥其實是六氣中的第五種氣,這在「運氣六化篇」已經清楚地講解過。那裡提到:在地上形成實質物質,在天上則成為氣息。地上的物質有五種,天上的氣息有六種,這種差異用來區分君火和相火的轉換。所謂六氣轉化的意思,就是指寒、濕、暑、燥、風、火。這是天的原始氣息,再由三陰三陽上承而被稱為標。
六氣各自都有一種轉化的方式,這是一個大略的概念。而《難經》也提到:辛,屬商音,當丙為柔和的時候,金的轉化就顯而易見了。觀察運氣,將卯酉作為陽明燥金的主宰,這又豈是毫無根據的呢!金,是西方的氣息,對人來說主導著肺部。運氣之所以不直接說肺,而是說陽明,是因為肺像華蓋一樣,雖然屬於陰臟,但位置在膈膜上方,處於陽的位置,必須等到陽氣到達後才能發動,因此被歸類為陽明。金的轉化有清和燥兩種特性,主要在秋季,是五氣中的第五氣,主管秋分後的大約六十天,從北斗指向酉位到指向亥位的期間。
天的度數到這裡,清氣就會開始流動,所有事物都會變得乾燥。在一年的週期中,這種必然的趨勢,也有其必然的道理。為什麼會這樣?金屬庚辛,辛是丙的配偶,帶著火的氣息,所以會產生燥。所以我認為,《黃帝內經》提到的燥,指的是天的運作規律。其他醫書說的燥,指的是疾病的機制。燥的根源來自丙中。所以古人有句話說:治療風病不如治療燥,當火被控制時,風和燥也就會消失。這句話深諳燥的真正含義,希望有志於此道的人能詳細研究。
《黃帝內經》關於疾病的機制提到:所有乾澀、枯竭、乾燥、皺縮的症狀,都屬於燥的範疇。
3. 燥本風熱論
《原病式》云:經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又燥濕小異也,然燥雖屬秋陰,而異於寒濕,故反同其風熱電。故火熱盛,金衰而風生,則風能勝濕,熱能耗液而反寒,陽實陰虛,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凡人風病多因熱甚而成燥者,為其兼化,以熱為其主也。
然陽實陰虛,而風熱太甚。以勝水濕,因而成燥。肝主於筋,而風氣自甚,又燥熱加之,液還聚於胸膈,則筋太燥也。燥金主於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不舒,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也。風、熱、燥並郁甚於里,故煩滿而成秘結也。
及風癇之發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兼化,涎溢胸膈而瘛瘲昏冒僵仆也。凡此諸症,皆由熱甚而生。風燥各有異者,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所謂中風或筋緩者,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緩不收而痿痹,及諸膹郁病痿,皆屬於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
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為病者,血液衰少也。而又氣血不能通暢,故病然也。
白話文:
【燥本風熱論】
《原病式》提到:風、熱、火是同屬陽性的;而寒、燥、濕則是同屬陰性的。燥和濕雖然有些微差異,但燥雖歸屬於秋季的陰性,卻與寒濕不同,反而更接近風熱的特性。因此當火熱旺盛,金屬衰弱,風便會產生,風能剋制濕氣,熱能消耗津液,使身體轉寒。在陽氣過剩,陰氣不足的情況下,風熱會壓倒水濕,形成燥的情況。
一般人風病多半是由熱度過高導致乾燥,因為風和熱的共同作用,其中熱是主要因素。然而,當陽氣過剩,陰氣不足,且風熱過度,會使水濕被抑制,進而形成燥。肝臟主管筋絡,風氣本來就強烈,再加燥熱,津液就會聚集在胸口,使筋絡過於乾燥。燥屬金,有收斂的作用,因此會造成肌肉緊繃,進而形成病狀,如筋脈強硬緊張,甚至嘴巴無法開合。
或者,如果燥熱過度,脾胃就會乾燥,形成糖尿病。或者風熱燥過度,鬱悶在表面,而內部氣流不順,常打哈欠,筋脈拘束緊急,偶爾會感到寒冷,或筋肉驚跳和抽搐,脈搏浮動而緊繃。風、熱、燥三者在體內鬱積過度,會形成煩躁和便祕。
至於風癇的發作,是由於熱度過高,風燥共同作用,口水溢出胸口,使人昏迷倒地。所有這些症狀,都是由熱度過高所引發的。風、燥各自有不同的表現,這是由於風、熱、燥的強度各不相同所致。所謂的中風,或筋絡鬆弛,是因為風熱勝過濕氣,形成乾燥,這是乾燥的極端情況。然而,筋絡鬆弛,萎縮麻痺,以及各種鬱悶疾病導致的萎縮,都與肺金有關,這是乾燥的轉化。
如同秋天深度乾燥,草木枯萎掉落,不具生命力,這是疾病的象徵。手得到血液就能握物,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燥這種病,是因為血液減少。而且,氣血無法順暢流通,所以才會生病。
4. 論結燥病本不同
東垣曰:「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又云:腎主大便,大便難,取足少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逸,損傷胃氣,及食辛熱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衰少,故大便結燥。然結燥之病不一,有熱燥,有風燥,有陽結,有陰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者。
治法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結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陽結者散之,陰結者熱之。仲景云:大便硬,小便利,不可攻下,以脾約丸潤之。食傷太陰,腹滿食不化,腹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藥瀉之。大抵津液耗少而燥者,以辛潤之。
有物而結者,當下之。若不究其源,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有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引導於下,而不能通者,遂成不救之症,可不慎哉!
劉宗厚曰:按此只是論結燥,言里症也。河間所論則兼表裡而言。
《醫經統旨》曰:燥是陽明之化,雖因於風熱所成,然究其源,皆本於血虛津液不足所至者為多。何也?蓋陰血虛,則不能榮運乎百體;津液衰,則無以滋養乎三焦。由是邪熱怫鬱,而燥變多端。或燥於外歟,則皮膚皺結。或燥於內歟,則精血枯涸。燥於上,咽鼻焦乾。燥於下,便溺閉結。
治之者,外以滋益之,內以培養之,在上清解之,在下通潤之。務使水液自生,而燥熱不容於不退矣。
張子和治一婦人,大便燥結,小便淋澀,半生不娠,惟常服疏導之藥,則大便通利,暫廢藥;則結滯。忽得孕,至四五月間,醫者禁疏導之劑,大便依常為難,臨圊則努力為之。胎墜者三。又孕已經三四月,弦望前後,溲溺結澀,其分胎隕,乃訪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俱滑大,雖滑大,以其且孕,不敢陡攻,遂以食療之。
用花鹼煮菠菱葵菜,以車前子苗作茹,雜豬羊血作羹,食之半載,居然生子,其婦燥病方愈。
戴人曰:予見孕婦利膿血下迫,極努損胎,但同前法治之愈者,莫知其數也。為醫拘常禁,不能變通,非醫也。非學也。識醫者鮮,是難說也。
又治一男子,年六十餘,病腰尻脊胯皆痛,數載不愈,晝靜夜躁,大痛往來,屢求自盡天年。且夕則痛作,必令人以手捶擊,至四五更雞鳴則漸減,向曙則痛止。左右及病者,皆作鬼神陰譴,白虎齧,朝禱暮祝。覡巫僧道禁師至,則其痛似減。又夢鬼神戰鬥。山川神廟,無不祭者,淹延歲月,肉瘦皮枯,飲食減少,暴怒日增,惟候一死。
有書生曰:既云鬼神陰譴之禍,如此禱祈,何無一應?聞陳郡有張戴人,精於醫,可以問其鬼神白虎與病乎?彼若術窮,可以委命,其家從之。戴人診其兩手脈皆沉滯堅勁,力如張絙。謂之曰:病雖瘦,難於食,然腰、尻、脊、胯皆痛者,必大便堅燥。其左右曰:有五七日或八九日見燥糞一兩塊如彈丸,結硬不可言。
白話文:
論結燥病本不同
東垣認為,「金匱要略」中記載:北方屬黑色,通於腎臟,開口於尿道和肛門,精氣藏於腎臟。又說:腎臟主宰大便,大便不通,就要從足少陰經入手治療。腎臟主管人體五液,津液充足,則大便正常。如果飢飽不節、勞逸失度,損傷了胃氣,或食用辛辣、溫熱、肥甘厚膩的食物,助長了火邪,伏藏於血液中,耗散了真陰之氣,津液減少,就會導致大便乾燥結實。然而,大便乾燥結實的病因並非單一,有熱燥、風燥、陽結、陰結,還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致結實的。
治療方法是:腎臟厭惡燥熱,應迅速服用辛味藥物滋潤它;已經結實的,就要把它散開。例如少陰經導致大便不通,就用辛溫潤澤的藥物;太陰經導致大便不通,就用苦味瀉下的藥物。陽結就散之,陰結就溫之。張仲景說:大便乾燥堅硬,小便卻通暢,不可攻下,要用脾約丸潤澤腸道。如果飲食傷了太陰經,導致腹脹、食不消化、腹鳴,但不能大便,就用苦寒的藥物瀉下。總之,津液耗損而乾燥的,就用辛溫潤澤的藥物;
有實物阻塞而結實的,就應該瀉下。如果不探究病根,一概使用巴豆、牽牛子等峻下藥物,會損傷津液,導致乾燥結實更甚,甚至反覆瀉下,反覆結實,嚴重者會導致腸道下泄不止,無法通便,最終發展成不可救治的疾病,實在要謹慎!
劉宗厚說:這只是論述大便乾燥結實,講的是裡證。河間先生所論述的則兼顧表裡。
《醫經統旨》說:燥熱是陽明經的病理變化,雖然是由於風熱引起的,但追究其根源,大多是因為血虛津液不足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陰血不足,就不能濡養全身;津液衰少,就不能滋潤三焦。因此,邪熱鬱結,燥熱就多種多樣地表現出來。如果燥熱在外,則皮膚乾燥粗糙;如果燥熱在內,則精血枯竭;燥熱在上,則咽喉鼻腔乾燥;燥熱在下,則大小便閉結。
治療的方法是:外在要滋養益氣,內在要培補元氣,上焦要清熱解毒,下焦要通利潤澤。務必使津液自行產生,燥熱自然消退。
張子和治療一位婦女,大便乾燥結實,小便淋漓澀痛,多年不孕,只服用通便的藥物,大便就能通暢,一旦停藥,就又會便秘。後來她懷孕了,懷孕四五個月的時候,醫生禁止她服用通便藥物,大便又開始困難,排便時用力過猛,導致胎兒三次流產。又有一次,懷孕三個月左右,月經前後,大小便閉結,又有了流產的跡象,於是去尋求戴人診治。戴人診脈發現她的脈象滑大,雖然脈象滑大,但因為她懷孕了,不敢猛攻,於是採用食療的方法。
用花鹼煮菠菜和葵菜,用車前子苗做菜,和豬羊血一起做羹,讓她吃了半年,竟然生下了孩子,婦女的燥熱病也痊癒了。
戴人說:我見過很多孕婦因膿血下墜而用力過猛損傷胎兒的,都用同樣的方法治療痊癒了,數不勝數。醫生如果拘泥於常規,不能變通,就不是真正的醫生,也不是真正的學問。真正懂得醫術的人很少,這很難說清楚。
又治療一位六十多歲的男子,腰骶脊胯都疼痛,多年不愈,白天安靜,晚上煩躁,劇痛反覆發作,多次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每天傍晚疼痛加劇,必須讓人用手捶打,直到四五更雞叫時才逐漸減輕,到天亮時疼痛就停止了。病人及其家屬都認為這是鬼神懲罰,是白虎咬噬,於是朝夕祈禱。巫師、僧道、禁師都來過,疼痛似乎減輕了一些,他又夢到鬼神戰鬥。山川神廟,沒有不祭拜的,拖延了幾年,病人瘦骨嶙峋,飲食減少,暴怒日增,只等著死亡。
有個書生說:既然說是鬼神懲罰,這樣祈禱,為什麼一點效果都沒有呢?聽說陳郡有位張戴人,醫術精湛,可以去問問他鬼神白虎與疾病的關係嗎?如果他的醫術也無能為力,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他的家人同意了。戴人診脈發現他的脈象沉滯堅硬,有力如張弓搭弦。戴人對他說:你的病雖然消瘦,難以進食,但是腰、骶、脊、胯都疼痛,一定是因為大便乾燥堅硬。他的家人說:他每隔五七天或八九天,會排出一些像彈丸大小的乾燥糞便,堅硬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