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5)
第五卷 (5)
1. 脹滿門(一名臌脹)
《內經》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言脾虛不能運化,此脹滿之所由生也。)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此清濁相干而為脹也,其中亦有寒熱之分。)
《靈樞》曰:脹者皆因厥氣在下,寒氣逆上,榮氣留止,真邪相攻,兩氣相搏,合而為脹。又曰:內虛不足,中寒濕,令人中滿。又曰:胃中寒,則脹滿。
《針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也。此皆以脹為寒也。
《內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丹溪曰:七情內傷,六淫外浸,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受傷,轉輸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濕鬱為熱,熱又生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又名蠱者,若蠱侵食,有蠱之義。是以脹滿為熱也。
白話文:
《內經》提到:各種因水分過多導致的腫脹和滿脹感,都與脾臟有關。這說明脾虛無法運行和消化,這就是腫脹和滿脹的原因。
《靈樞》指出:腹脹通常是由於下部的厥氣(一種異常氣流)和上部的寒氣相衝突所產生的。其中可能包含冷熱的區別。此外,《靈樞》還提到,內在的虛弱不足、中間的寒氣和濕氣會使人感到腹脹。《針經》認為,腹脹可以通過調理三陽經來治療,三陽經包括足太陽膀胱,而腹脹也可能由寒水引起。
《內經》進一步指出:所有腹部腫脹擴大的情況,都與熱有關。
丹溪則認為,腹脹通常是因為內心的情感傷害、外界的風寒濕熱侵襲、飲食不規律、房事過度導致身體虛弱,脾臟受到損傷,運輸功能失常。即使胃部吸收了食物,也不能有效消化,導致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形成天地不協調的情況(即「否」卦)。清與濁混雜,通道堵塞,濕氣積聚成為熱,熱又引發更多的濕氣,熱與濕互相促進,最終導致腹脹和滿脹。腹脹的特徵是外表看似堅硬和充實,但實際上中間空無一物,類似於鼓的狀態。此外,腹脹還被稱為「蠱」,就像蠱蟲入侵並破壞食物一樣。總結來說,腹脹與熱有關。
陽熱為邪,則身體有熱,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吐不下食,脹滿而自利。
又有谷脹、水脹、氣脹、血脹,不可不別。
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旦食暮不能食者,是為谷脹。
脾土受傷,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而溢於肌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是為水脹。
七情鬱結,氣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身腫大而四肢瘦削,是為氣脹。
煩躁漱水,迷忘驚狂,痛悶嘔惡,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婦人尤多見之,是為血脹。
又有五臟六腑之脹。(出《靈樞·脹論篇》,全文在《醫旨緒餘》。)
《靈樞》曰:心脹,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虛滿而喘咳。肝脹,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腹滿引背中央然,腰髀痛。胃脹,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大腸脹,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小腹䐜脹。
白話文:
陽熱侵入身體,會造成發熱、腹脹和口乾舌燥。陰寒入侵身體,則會導致食慾不振、腹脹和腹瀉。
此外,腹脹還分為谷脹、水脹、氣脹和血脹,必須加以區分。
由於飲食失調,導致脾胃功能失衡,造成食積停滯,早上能吃,晚上卻吃不下,這就是谷脹。
脾臟受損,無法運化水液,導致水液停滯在腸胃,並滲出體表,出現水腫、聲音嘶啞、心悸氣喘等症狀,這就是水脹。
由於情緒鬱結,導致氣機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身體浮腫,四肢卻消瘦,這就是氣脹。
出現心煩意亂、口渴、意識模糊、驚恐狂躁、腹痛嘔吐、虛汗、昏厥、尿量增多、大便發黑等症狀,尤其是女性容易出現,這就是血脹。
此外,五臟六腑都可能出現脹滿。
《靈樞》記載:心臟脹滿,會出現心煩意亂、呼吸急促、睡眠不安。肺臟脹滿,會出現虛弱脹滿、咳嗽喘息。肝臟脹滿,會出現脅肋部脹滿疼痛,並牽連小腹。脾臟脹滿,會出現頻繁呃逆、四肢沉重、乏力、不能忍受衣服的壓迫,睡眠不安。腎臟脹滿,會出現腹部脹滿,並牽連到背部正中,腰部和大腿疼痛。胃部脹滿,會出現腹部脹滿、胃脘痛、聞到焦臭味、食慾不振、排便困難。大腸脹滿,會出現腸鳴腹痛,冬天容易受寒導致腹瀉、消化不良、小腹脹滿。
小腸脹,引腰而痛。膀胱脹,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大概有虛實之辨,實者腹中常脹,外堅內痛,按之不陷,法當疏利。虛者,時脹時減,虛氣留滯,按之則濡,當以溫藥和之。
又有五積久而成脹滿者,有外感寒邪傳入於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而脹滿者。有痎瘧久而成脹滿者。治療之法,在體認詳明,按而治之可也。
久病羸乏,變為脹滿,喘息不得,及腫脹而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唇黑,缺盆平,臍突,背平,足心滿,此數者,皆為五臟損敗,不治之症也。
陳無擇曰:脹滿皆臟氣不平,勝乘相因為病。如怒傷肝,肝克脾,脾氣不正,必脹於胃,名曰勝克。怒乘肺,肺氣不傳,必脹於大腸,名曰乘克。
白話文:
小腸脹起來,會牽連腰部疼痛。膀胱脹滿,下腹部會感到飽脹,而且排尿困難。三焦脹起來,氣體會充滿在皮膚裡,摸起來鬆軟但不堅硬。膽囊脹滿的人,肋骨下方會感到疼痛和脹滿,嘴巴發苦,容易嘆氣。
脹滿可以分為虛實兩種,實證的患者腹部經常脹滿,摸起來堅硬,內部疼痛,按壓下去不會凹陷,應該用疏通的方法治療。虛證的患者則是一陣一陣地脹滿,虛氣停滯在身體裡,按壓下去會感到柔軟,應該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
還有一些人因為長期積累的病症而導致脹滿,例如外感寒邪侵入體內,寒氣轉變成熱氣,造成胃部積實而脹滿;或是長期患有瘧疾導致脹滿。治療這些病症需要仔細辨別病情,對症下藥才能治癒。
久病體虛的人,如果病情演變成脹滿,並且出現呼吸困難、身體腫脹、肌肉潰爛、腳踝流水、嘴唇發黑、鎖骨平坦、肚臍突出、背部平坦、腳心脹滿等症狀,就說明五臟已經嚴重受損,屬於無可救治的病症了。
陳無擇說:脹滿都是因為臟腑氣血失調,相互影響而導致的疾病。例如,生氣傷肝,肝氣克制脾氣,脾氣不正常,就會導致胃部脹滿,稱為「勝克」。生氣還會影響肺氣,肺氣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大腸脹滿,稱為「乘克」。
丹溪戒云:醫家不察虛實,急於作效。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通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深矣,真氣傷矣。
《脈訣舉要》曰:脹滿脈弦,脾制於肝,洪數熱脹,遲弱陰寒,浮為虛滿,緊則中實,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丹溪云:宜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必須近音樂,斷厚味,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茯苓、蒼朮之類。有脈實堅,人壯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補,用參朮為主。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以其葉辛能散其結也,須用薑汁製之。肥胖人初脹未久,以胃苓湯服。如面白人腹脹,是氣虛,宜參、朮、厚朴、陳皮。
白話文:
丹溪先生的醫學見解:
丹溪先生告誡道:醫生若不細察病人虛實,急於求效,只會讓病症加重。病人因脹滿不適,渴望速效藥物,以求通暢舒緩。卻不知,即使暫時感到寬鬆,但若腫脹加劇,病邪會更深入,真氣也會受損。
《脈訣舉要》中記載:脹滿伴隨脈弦,是脾氣受肝氣所制。脈洪數且伴隨熱脹,說明陽氣盛;脈遲弱伴隨陰寒,說明陰氣盛;脈浮則為虛滿,脈緊則為實滿;浮則可治,虛則危急。
丹溪先生指出:此類脾虛症狀,應大補中氣,行氣化濕。由於脾虛嚴重,患者應多聽音樂,忌食厚味,服用大量人參、白朮,輔以陳皮、茯苓、蒼朮等藥物。若病人脈實堅強,體質壯盛,也可考慮攻邪之法,之後再行補氣,以參、朮為主。補氣時,務必加入厚朴以寬解脹滿,因厚朴辛辣可散結,最好用薑汁製藥。
若病人肥胖,且脹滿不久,可服用胃苓湯。若病人面色蒼白,腹脹難消,則為氣虛,需服用人參、白朮、厚朴、陳皮等藥物。
如瘦人腹脹是熱,宜黃連、厚朴、香附、白芍。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脹者,宜抵當丸下死血。如因有食積而腹脹,有熱者,用木香檳榔丸;有寒者,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如因外寒束內熱而腹脹者,用藿香、麻黃、升麻、乾葛、桂枝。因大怒而腹脹者,宜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
白話文:
如果瘦人腹脹是因為熱,可以用黃連、厚朴、香附、白芍。如果因為積蓄血塊而腹脹,則需服用抵當丸來排出淤血。如果因為食物積滯導致腹脹,有熱症的用木香檳榔丸,有寒症的用木香、厚朴、丁香、砂仁、神麯、香附。如果因為外寒束內熱而腹脹,則用藿香、麻黃、升麻、乾葛、桂枝。如果因為大怒而腹脹,則用青皮、陳皮、香附、木香、梔子仁、蘆薈。
實者按之堅,須下之,次消之,次補之。虛者溫之,升之,補之。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俱虛。腹脹不寬滿者,食肉多,用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蒸餅為丸,同溫中丸、白朮湯下。食肉多,三補丸料內加香附、半夏曲,蒸餅糊丸服。
白話文:
身體實證按壓起來堅硬,需要先瀉下,再消腫,最後補益。虛證需要溫補,提升氣機,再補益。早上鬆弛,晚上緊繃,是血虛;晚上鬆弛,早上緊繃,是氣虛;整天都緊繃,則是氣血雙虛。肚子脹滿,但按壓不鬆軟,是因食肉過多,可以用黃連一兩、阿魏半兩,醋浸蒸餅製成丸藥,配合溫中丸、白朮湯服用。如果食肉過多,可以用三補丸,添加香附、半夏曲,蒸餅糊丸服用。
2. 臌脹說
生生子曰:脹滿之疾,穀食不消,小便不利,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謂之臌脹,不察其致之者有由也。《內經》曰: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膀胱經也。《靈樞經》曰:下焦溢而為水。「靈蘭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歷考三書,可見小便之不利,由下焦原氣虛寒,以致濕氣壅遏於膚里膜外之間,不得發越,勢必腫滿。是腫滿之疾,起於下元虛寒也。若非溫補下元,則小便何能獨利?且夫人之胃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則熱氣薰蒸,甑炊歇熟。若徒有水而無火,則無氣上升,物何由熟?即此可以例觀矣。
白話文:
脹滿之疾,起於下元虛寒
生生子說:脹滿的病症,表現為飲食難消,小便不利,腹部膨脹緊繃且光滑,內部空空如鼓。民間俗稱臌脹,卻不了解其病因。
《黃帝內經》記載:「脹取三陽」,三陽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屬於寒水之經。《靈樞經》則說:「下焦溢而為水」。《靈蘭秘典》也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綜觀三書可知,小便不利的原因,源於下焦原氣虛寒,導致濕氣淤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無法發散,自然就會腫脹。由此可見,脹滿的病症,皆起於下元虛寒。
若不溫補下元,如何能使小便通暢?人體的胃就像一個鍋,鍋底有旺盛的火,熱氣才能蒸騰,鍋裡的食物才會熟透。如果只有水而沒有火,則沒有氣上升,食物如何熟透?由此可見,下元虛寒,猶如鍋底無火,導致水氣停滯,形成脹滿之症。
故治脹滿者,先宜溫補下元,使火氣盛而濕氣蒸發,胃中溫暖,穀食易化,則滿可寬矣。夫清氣既升,則濁氣自降,濁氣降則為小便也,小便利,脹有不消乎?語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惟此氣流行,斯為云為雨也。今之醫者,一遇此疾,則曰《內經》有言,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土虛則濕停,濕停則滲透肌膚,遍身腫滿,不可不通利也。輟用利小便及補中之劑,如五苓散、胃苓湯,加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
白話文:
所以治療脹滿的病症,首先應該溫補下元,使火氣旺盛,濕氣蒸發,胃中溫暖,穀食容易消化,這樣脹滿就能消退。因為清氣上升,濁氣就會下降,濁氣下降就變成小便。小便通暢,脹滿怎麼可能不消退呢?古人說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只有氣機運行順暢,才會出現雲和雨。
現在的醫生,一遇到這種疾病,就說《內經》有記載,所有濕腫脹滿,都屬於脾土,脾土虛弱就會濕氣停留,濕氣停留就會滲透到肌膚,全身腫脹,必須要通利才行。於是就使用利小便和補中的藥方,比如五苓散、胃苓湯,再加入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的藥物。
法未為爽謬,不然顧服之愈多,而小便愈少,腫脹愈急,何故哉?不溫補下元,而徒以通利之藥施之也。果若此,豈惟不效,則下元益虛,真氣益弱,死期且至,安望其有瘳乎!余嘗究心靈素,參會易理,憬然有得於中,且施之病者,隨試輒效,故筆之於冊,以公我之同志。(補壯原湯於後。
)
【治氣脹之劑】
白芥,專治喜怒不節,肝氣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脹滿,頭運嘔逆,脈來浮弦。
防風,桂心,枳殼,赤芍,桔梗(炒。各一兩),人參,甘草(炙),檳榔,當歸(酒洗),川芎,陳皮(各五錢)
白話文:
治療方法若不合理,病人服藥越多,小便反而越少,腫脹反而越嚴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溫補下元,只用通利之藥,這樣做非但無效,反而會導致下元虛弱,真氣衰竭,甚至死亡,怎麼可能痊癒呢?我用心研讀《靈樞》,參照易理,終於有所領悟,並用於病人身上,屢試屢驗,所以把它記錄下來,與同道分享。
每服五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紫蘇飲子,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方在痞門。)
調中順氣丸,治怒氣傷肝,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
木香,白豆仁,青皮,橘紅,三稜(炮。各一兩),半夏(炮),大腹子(各二兩),砂仁,檳榔,沉香(各五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五六錢,加入五片薑,用水煎服。紫蘇飲子可以治療因憂思過度而傷及脾胃,導致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而澀的症狀。調中順氣丸可以治療怒氣傷肝,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的症狀。方劑中包含木香、白豆仁、青皮、橘紅、三稜(炮製)、半夏(炮製)、大腹子、砂仁、檳榔、沉香,各取一兩至五錢。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皮湯下。
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及七情所傷。
陳皮,厚朴(各四分),川歸(五分),草豆蔻(麵煨,去皮),木香,蒼朮(米泔洗。各三分),青皮,益智仁,白茯苓,澤瀉,半夏(泡),乾生薑,吳茱萸,升麻,柴胡(各二分)
白話文:
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皮湯下。
將藥丸製成糊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到五十粒,用陳皮湯送服。
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及七情所傷。
木香順氣湯用於治療濁氣上逆,導致胸腹脹滿,以及因七情所傷(喜怒哀樂憂愁思怖)而引起的疾病。
陳皮,厚朴(各四分),川歸(五分),草豆蔻(麵煨,去皮),木香,蒼朮(米泔洗。各三分),青皮,益智仁,白茯苓,澤瀉,半夏(泡),乾生薑,吳茱萸,升麻,柴胡(各二分)
木香順氣湯的組成藥物如下:
- 陳皮、厚朴 各四分
- 川歸 五分
- 草豆蔻(用麵粉煨過,去皮)
- 木香、蒼朮(用米泔水洗淨) 各三分
- 青皮、益智仁、白茯苓、澤瀉、半夏(泡水)
- 乾生薑、吳茱萸、升麻、柴胡 各二分
加姜,水煎服。
《直指》,橘皮湯,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腹脅脹滿。
香附米,半夏,橘紅(各二兩),甘草(七錢半)
每服一兩,姜五片,棗二枚,水煎服。
四制枳殼丸,治腹脹臌疾。
陳枳殼(去穰,四兩,分四制。一兩用蒼朮一兩同炒,一兩用乾漆一兩同炒,一兩用茴香一兩同炒,一兩用蘿蔔子一兩同炒)
以炒枳殼黃色為度,去同炒藥,只用枳殼為末,卻將蒼朮等四味,煎湯去渣,打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湯吞下。
白話文:
在烹煮藥物時加入姜,並將煎好的藥液服用。
《直指》中的橘皮湯,用於治療因情緒影響導致的中脘部位不適、腹部脹滿的症狀。
配方包括:香附米、半夏、橘紅(各兩兩兩),以及甘草(七錢半)。
每次服用量為一兩,搭配五片姜和二枚棗,一同煎煮後服用。
四制枳殼丸,用於治療腹部脹大、鼓脹的疾病。
使用陳年枳殼(去除果肉,共四兩,分為四次進行特殊處理。每次一兩分別與蒼朮一兩、乾漆一兩、茴香一兩、蘿蔔子一兩共同炒製)。
炒至枳殼呈黃色為止,去除與其共同炒製的藥材,僅使用枳殼研磨成粉末,接著以蒼朮等四種材料煎煮後去渣,加入麵粉調成糊狀,做成大小如梧桐子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以米飲湯送服。
烏藥順氣散,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此方如神。
天台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
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
寬中八寶散,治同前方。
木香,歸尾,蘿蔔子,真蘇子,檳榔,砂仁(各一錢半),沉香,牙皂(各一錢)
共為末,每服一錢或二錢,黃酒調下。
小水不利並水腫,加苦葶藶子末一錢五分,螻蛄後段,炙末,一錢,入前方內。
白話文:
【烏藥順氣散】,針對腹部脹滿、胸膈阻塞,由情緒憂慮、思緒複雜所導致的情況,這方藥如同神靈般有效。配方包括:天台烏藥、香附、沈香、砂仁、橘紅、半夏等。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燈心草煎的湯水調和服用。
【寬中八寶散】,治療範圍與上述方藥相同。
配方包括:木香、歸尾、蘿蔔子、真蘇子、檳榔、砂仁(各一錢半)、沈香、牙皁(各一錢)等,全部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或兩錢,用黃酒調和服用。
如果出現小便不利或者水腫的情況,則在前述方藥中加入苦葶藶子粉末一錢五分,螻蛄的後段,煎煮成粉末後加入一錢,一起調和服用。
【治寒脹之劑】
大正氣湯,治脾胃虛寒,外為風寒濕氣擾動,心腹脹滿。
藿香,厚朴,陳皮,半夏,白朮(各二錢半),檳榔,桂枝,枳殼,乾薑(炮。各一錢三分),甘草(炙,五分)
分作二貼,姜三片,水煎服。
大半夏湯,治肝氣太盛,克勝於脾,脾郁不行,結聚涎沫,胃中脹滿,其脈弦遲。
半夏,桂心(各五兩),附子(炮),人參,甘草(炙),厚朴,川歸,茯苓,枳實(各二兩),川椒(炒去汗,用開口無目者八百粒)
白話文:
【治療寒氣脹滿的藥方】
-
大正氣湯:此方適合治療脾胃虛弱、寒氣侵襲,以及由風寒濕氣擾亂引起的心腹脹滿。成分包括藿香、厚朴、陳皮、半夏、白朮(各取2又半錢)、檳榔、桂枝、枳殼、乾薑(炮製後取1又三分錢)、甘草(炙烤後取五分)。此方分成兩帖,每帖加入三片薑,加水煮沸後飲用。
-
大半夏湯:適用於治療肝氣過旺,導致對脾的剋制,脾氣鬱滯不暢,積聚涎沫,胃部脹滿的情況。主要成分有半夏、桂心(各五兩)、炮製的附子、人參、炙烤的甘草、厚朴、川歸、茯苓、枳實(各取二兩)、川椒(炒後去汗,使用開口無眼的椒粒共八百粒)。
每服四五錢,薑棗煎服。
沉香降氣湯,治中脘脹滿,時吐,脅疼,每噫則覺氣快,不噫則悶,漸覺面浮,磨檳榔入紫蘇同煎,下神保丸五七粒。
香附(一兩),沉香(五分),砂仁(二錢),粉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服。
神保丸,治諸寒積,脹滿急痛,大便不利。
木香,胡椒(一錢),全蠍(七個),巴豆(十粒,去皮心研)
上為末,蒸餅丸,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丸,腰脅疼痛,茴香酒下。余陳皮湯下。
白話文:
每服用四到五錢的藥材,用薑和棗一起煎煮後服用。
沈香降氣湯,用於治療中腹部脹滿、偶爾嘔吐、右側肋骨疼痛、每次打嗝感覺舒暢,不打嗝則感到憋悶,逐漸臉部出現浮腫的情況。在煎煮時加入磨碎的檳榔和紫蘇一同煎煮,並加入五至七粒神保丸。
香附一兩份,沈香五分,砂仁二錢,甘草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加入少量鹽,用沸水沖服。
神保丸,用於治療各種寒積、腹部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暢的情況。
木香、胡椒一錢,全蠍七個,巴豆十粒(去除皮和心後研磨)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與蒸餅混合成丸狀,大小如芝麻,外層包裹硃砂,每次服用五粒。對於腰脅疼痛的症狀,可以使用茴香酒來下藥。對於其他情況,則可以用陳皮湯來下藥。
順氣木香散,治氣不升降,嘔逆噁心,胸脅痞悶,脅脹脹滿,及酒食所傷,噎食吞酸,心脾疼,大便不調,及婦人血氣刺痛,一切冷氣,服此寬中利氣,和胃進食。
丁皮,砂仁,良薑,桂心,乾薑(炮),甘草(炙),橘紅,厚朴,蒼朮,桔梗,茴香(炒。各三兩)
每服五七錢,加薑棗,水煎服。
蓽澄茄丸,治痞滿脹痛,谷脹,氣脹通用。
蓽澄茄,白豆蔻,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二分),肉豆蔻,茴香(炒),丁香,桂(各一分半),陳皮(三分)
白話文:
「順氣木香散」用於治療氣機升降失調引起的嘔吐、噁心、胸悶、脅脹、酒食積滯、噎食、吞酸、心脾疼痛、大便不調,以及婦女血氣刺痛、一切寒氣等症狀。此方具有寬中理氣、和胃進食的功效。組成包括丁皮、砂仁、良薑、桂心、乾薑(炮製)、甘草(炙)、橘紅、厚朴、蒼朮、桔梗、茴香(炒),各三兩。每次服用五到七錢,加薑棗,水煎服。
「蓽澄茄丸」用於治療痞滿脹痛、谷脹、氣脹等症狀。組成包括蓽澄茄、白豆蔻、砂仁、青皮、蘿蔔子、木香(各二分)、肉豆蔻、茴香(炒)、丁香、桂(各一分半)、陳皮(三分)。
上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陳皮湯吞下。
導氣丸,治諸痞塞,腹脹如鼓,大便秘結等症。又腎氣小腸氣疼,功效尤捷。
青皮(水蛭等分同炒,去水蛭),莪朮(虻蟲等分同炒,去虻蟲),檳榔(斑蝥同炒,去斑蝥蝥),胡椒(茴香同炒,去茴香),三稜(乾漆炒,去幹漆),吳茱萸(黑醜同炒,去黑醜),赤芍藥(川椒同炒,去川椒),石菖蒲(桃仁同炒,去桃仁),乾薑(硇砂同炒,去硇砂),大附子(青鹽同炒,去青鹽)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製成麵糊狀丸藥,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陳皮煮成的湯水送服。此藥方能治療各種痞塞、腹部脹滿如鼓、大便不通等症狀,對腎氣不足和腸氣痛的療效尤其顯著。藥方中的青皮與水蛭同炒,去除水蛭;莪朮與虻蟲同炒,去除虻蟲;檳榔與斑蝥同炒,去除斑蝥;胡椒與茴香同炒,去除茴香;三稜與乾漆同炒,去除乾漆;吳茱萸與黑醜同炒,去除黑醜;赤芍藥與川椒同炒,去除川椒;石菖蒲與桃仁同炒,去除桃仁;乾薑與硇砂同炒,去除硇砂;大附子與青鹽同炒,去除青鹽。
上十味為末,酒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紫蘇湯下。
沉香飲,治腹脹氣喘,坐臥不安。
沉香,木香,枳殼(各五錢),蘿蔔子(炒,一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服。
木香化滯湯,破滯氣,心腹滿悶。
甘草(炙),白檀香,藿香,陳皮,桔梗,大腹皮,茯苓,白豆仁(各二分),砂仁,人參,青皮,檳榔,木香,薑黃,白朮(各四分),水煎服。
白話文:
將十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服用後再喝紫蘇湯。沉香飲用於治療腹脹氣喘,坐臥不安。配方包括沉香、木香、枳殼各五錢,蘿蔔子炒製後一兩。每次服用五錢,加入薑片三片,水煎服。木香化滯湯用於消除積滯,治療心腹滿悶。配方包括甘草炙製後、白檀香、藿香、陳皮、桔梗、大腹皮、茯苓、白豆仁各二分,砂仁、人參、青皮、檳榔、木香、薑黃、白朮各四分,水煎服。
縮砂飲,治氣脹、氣蠱等病如神。
蘿蔔子(研汁),砂仁(不拘多少,以蘿蔔子汁浸透炒乾,又浸又炒,不厭多次,愈多愈妙。)
為細末,每服一錢,米飲下。
四妙丸,治年高人患膨脹,獨只腹脹,肢體如柴,舉動乏力。
木香,檳榔(各一兩五錢)
二味銼如芡實大,四制。(一分用蘿蔔子一兩同炒深黃色,去蘿蔔子不用。一分用乾漆一兩炒煙盡,去漆。一分用茴香一兩炒深黃色,去茴香,一分用莪朮一兩炒黃色,去朮。)
上只留木香檳榔為末,以四味同炒藥,煎湯,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米飲下。
白話文:
縮砂飲專治氣脹、氣蠱等病症,療效極佳。將蘿蔔子研磨成汁,砂仁不限多少,用蘿蔔子汁浸泡後炒乾,反覆浸泡炒乾,次數越多越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送服。
四妙丸則針對年老體弱、腹部膨脹、四肢瘦弱無力者。將木香、檳榔各一兩五錢,切成芡實大小,用四種方法處理:分別用蘿蔔子、乾漆、茴香、莪朮同炒至深黃色,然後去除蘿蔔子、乾漆、茴香、莪朮,只留下木香和檳榔研磨成粉末。將四種藥材混合煎煮,打成糊狀,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用米湯送服。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冷,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痞下寒,沉厥,奔豚。
益智仁,半夏,木香,茯苓,升麻(各七錢五分),川烏,人參,青皮,當歸,生薑,柴胡,乾薑,黃連,蓽澄茄(各五錢),黃耆,吳茱萸,草豆蔻,厚朴(各五錢)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大忌房勞,濕面生冷。
一方有麻黃、澤瀉各二錢五分,黃柏五分。
白話文:
中滿分消湯專治腹脹積滿、寒氣凝結、疝氣疼痛、大小便不通、心煩躁動、腳趾蜷縮、四肢冰冷、吃進去就吐出來、下焦虛弱而腹脹、腹部寒涼、心口鬱悶下腹寒涼、昏迷不醒、腹中氣逆上衝等症狀。方劑由益智仁、半夏、木香、茯苓、升麻、川烏、人參、青皮、當歸、生薑、柴胡、乾薑、黃連、蓽澄茄、黃耆、吳茱萸、草豆蔻、厚朴等藥材组成,每次取一兩煎服,溫熱服用。忌房事、吃濕冷食物。另有加麻黃、澤瀉、黃柏的方劑。
錢氏,塌氣丸
胡椒(一兩),蠍梢(半兩)
為細末,麵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
木香塌氣丸,治單腹脹。
丁香,胡椒(各二錢),蠍尾(半兩),枳實(一兩),白牽牛(一兩),郁李仁(四錢),木香,檳榔(各半兩)
為末,飯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陳皮生薑湯任下。
木香散,治單腹脹。
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草豆蔻(各半兩),阿魏,蓽澄茄(各一兩)
白話文:
錢氏塌氣丸由胡椒和蠍梢製成,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麵糊製成如粟米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至一二十丸,用陳米水送服。
木香塌氣丸用於治療單純的腹脹,由丁香、胡椒、蠍尾、枳實、白牽牛、郁李仁、木香和檳榔製成,研磨成末,用飯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到十五丸,用陳皮生薑湯送服。
木香散也用於治療單純的腹脹,由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草豆蔻、阿魏和蓽澄茄製成。
上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又方,治臌氣。
大癩蝦蟆一隻,新瓦二片,相合,鐵線纏定,盛在內,外用鹽泥固濟,慢火煅,存性,為末,溫酒調服下三五錢。
【治熱脹之劑】
中滿分消丸,治中滿臌脹,氣脹,大熱脹,水脹。
人參,白朮,薑黃,黃芩,黃連,半夏(泡),枳實(麩炒。各五錢),甘草(炙),豬苓(各一錢),茯苓,砂仁,乾生薑(各二錢),厚朴(薑製,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橘紅(各三錢)
白話文:
服用醋糊丸,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另一方藥,用於治療腹脹。
取一隻癩蛤蟆,兩片新瓦,將蛤蟆置於瓦片中,用鐵線將瓦片纏緊,再用鹽泥封固,慢火煅燒至蛤蟆的藥性存留,研磨成粉末,用溫酒調服,每次服用三至五錢。
此方藥用於治療熱脹症。
中滿分消丸,用於治療中滿、腹脹、氣脹、大熱脹、水脹等症狀。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薑黃、黃芩、黃連、半夏(泡)、枳實(麩炒,各五錢)、甘草(炙)、豬苓(各一錢)、茯苓、砂仁、乾生薑(各二錢)、厚朴(薑製,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橘紅(各三錢)。
上研,茯苓、澤瀉、生薑各為末,余共為末,和勻,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湯吞下。
沉香交泰丸,治濁氣在上,而擾清陽之氣,鬱而不伸為䐜脹。
沉香,白朮,橘紅(各三錢),茯苓,澤瀉,枳實(去穰,炒),吳茱萸(湯洗),當歸(酒浸),青皮(去白),木香(各一錢),大黃(酒浸一兩),厚朴(薑製,五錢)
湯浸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微利即止。
廣朮潰堅湯,治中滿腹脹,內有積塊,堅硬如石,令人坐臥不安,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遍身虛腫。
白話文:
將茯苓、澤瀉、生薑分別研磨成粉末,然後將其他藥材也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再用蒸熟的餅子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一百粒,用白開水送服。
沉香交泰丸,用於治療濁氣上逆,擾亂清陽之氣,導致胸悶氣滯的症狀。
藥材包括:沉香、白朮、橘紅(各三錢)、茯苓、澤瀉、枳實(去皮核,炒)、吳茱萸(湯洗)、當歸(酒浸)、青皮(去白)、木香(各一錢)、大黃(酒浸一兩)、厚朴(薑製,五錢)。
將所有藥材浸泡在湯水中,再用蒸熟的餅子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粒,用白開水送服。若出現輕微腹瀉,即可停止服藥。
廣朮潰堅湯,用於治療腹部脹滿,內有積塊,堅硬如石,導致坐立不安,大小便不暢,呼吸困難,全身浮腫的症狀。
厚朴,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錢),吳茱萸,紅花(酒洗),升麻,廣朮(各二錢),甘草,柴胡,澤瀉,神麯(炒),陳皮,青皮(各三錢),黃連(六錢),半夏(七錢)
每服七錢,姜三片,水煎服。渴者加葛根四錢。
雞屎醴飲,治臌脹,旦食暮不能食,痞滿壅塞。
雄雞屎(臘月取,曬乾一兩),川芎(一兩)
二味各為極細末,和勻,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又方,加大黃一兩,每服二錢,薑湯下。
白話文:
厚朴、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錢,吳茱萸(酒洗)、升麻、廣朮各二錢,甘草、柴胡、澤瀉、神麯(炒)、陳皮、青皮各三錢,黃連六錢,半夏七錢。每次服用七錢,加薑三片,水煎服。口渴者可加葛根四錢。
雞屎醴飲,用於治療腹部脹滿,早上能吃但晚上不能吃,以及痞滿阻塞的症狀。取臘月雄雞屎曬乾一兩,川芎一兩,二味研成極細末,和勻後用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溫酒送服。
另一方,在上述藥方中加入大黃一兩,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送服。
推氣丸,治三焦痞塞,氣不能降,胸脅脹滿,大便秘,小便赤。
陳皮,檳榔,枳實,黃芩,大黃,黑醜(生,等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睡白湯下。
大異香散,治谷脹,失飢傷飽,痞悶停酸,早食暮不能食。
陳皮,青皮,京三稜,莪朮,益智仁,香附子,藿香,半夏曲,桔梗(各五錢),枳殼(五錢),甘草(炙,三分)
每服五六錢,薑棗煎服。
木香分氣丸,善治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膨脝,胸膈注滿,痰嗽喘急刺心,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並皆治之。亦治谷脹。
白話文:
推氣丸用於治療三焦阻塞不通,氣機下降受阻,胸脅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發黃的症狀。其成分包括陳皮、檳榔、枳實、黃芩、大黃、黑醜,等量混合研末,製成蜜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50-70丸,睡前用白湯送服。
大異香散用於治療胃脘脹滿,飢餓難忍,飽餐不適,痞悶停滯,酸脹不舒,早飯能吃,晚飯卻吃不下等症狀。其成分包括陳皮、青皮、京三稜、莪朮、益智仁、香附子、藿香、半夏曲、桔梗,各五錢,枳殼五錢,甘草(炙)三分。每次服用五六錢,用薑棗煎湯服用。
木香分氣丸擅長治療脾胃不和,心腹脹滿,兩脅脹痛,胸膈飽滿,痰嗽喘急刺心,乾嘔,咽喉不利,飲食不化等症狀,也能治療胃脘脹滿。
木香,檳榔,青皮,莪朮(煨),當歸,薑黃,白朮,枳殼(麩炒),橘紅,肉果,乾生薑,玄胡索,京三稜(煨),赤茯苓,秋冬加丁香(炒)
各等分,為末,麵糊丸,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生薑湯下,忌生冷、茄子、馬齒莧。
【補下元之劑】
壯原湯,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水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兩腿皆腫,或面有浮氣。
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大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分),陳皮(七分)
白話文:
壯原湯
組成:
木香、檳榔、青皮、莪朮(煨)、當歸、薑黃、白朮、枳殼(麩炒)、橘紅、肉果、乾生薑、玄胡索、京三稜(煨)、赤茯苓、秋冬加丁香(炒),各等分,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小豆,每服三、五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禁忌:**忌食生冷、茄子、馬齒莧。
**功效:**補下元之劑。
**主治:**下焦虛寒,中滿腫脹,小便不利,上氣喘急,陰囊及雙腿腫脹,或面部浮腫。
方劑:
人參、白朮(各二錢)、茯苓、破故紙(各一錢)、桂心、大附子、乾薑、砂仁(各五分)、陳皮(七分)。
水煎食遠服。有痰加半夏一錢。喉中痰聲,加桑白皮一錢,咳嗽亦加。腳趺面腫,加薏苡仁二錢。中氣不轉運不知餓,加厚朴、木香。氣鬱不舒,加沉香、烏藥。臨服磨入。氣虛甚者,人參加作五錢,大附子加作一錢半。汗多者,再加桂枝五分,白芍藥酒炒過八分。若夏月喘乏無力,或汗多者,加麥門冬一錢,五味子十一粒。
夜夢不安者,加遠志一錢。兩脅氣硬,加白芥子八分。若面浮腫,脅下氣硬,加白芥子、紫蘇子五分。若身重不能轉動,加蒼朮一錢,澤瀉七分。濕盛加桑白皮、赤小豆。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煮後服用,可以遠離疾病。
如果患者有痰,可以加入半夏一錢。
如果患者喉嚨中有痰聲,可以加入桑白皮一錢,咳嗽的患者也應該加入桑白皮。
如果患者腳背和臉部腫脹,可以加入薏苡仁二錢。
如果患者中氣不順暢,不知道餓,可以加入厚朴和木香。
如果患者氣鬱不舒,可以加入沉香和烏藥。
服用前將藥材磨成粉末。
如果患者氣虛嚴重,可以加入人參五錢,大附子一錢半。
如果患者容易出汗,可以再加入桂枝五分,白芍藥酒炒過八分。
如果患者在夏季出現喘乏無力或容易出汗的情況,可以加入麥門冬一錢,五味子十一粒。
如果患者夜間睡眠不安,可以加入遠志一錢。
如果患者兩側肋骨處氣硬,可以加入白芥子八分。
如果患者面部浮腫,肋骨下方氣硬,可以加入白芥子、紫蘇子五分。
如果患者身體沉重,無法翻身,可以加入蒼朮一錢,澤瀉七分。
如果患者濕氣過重,可以加入桑白皮、赤小豆。
【治血脹】
人參芎歸湯,治小便多,大便黑,痛悶喘惡,名曰血脹。
當歸,半夏(各三分),川芎(一兩),莪朮(煨)
甘草(炙),木香,砂仁,烏藥(各五錢),人參,桂,五靈脂(炒。各一分)
每服三五錢,紫蘇葉(四片),姜五片,棗一枚,水煎服。
一方,治血臌,腹脹如盆。
三稜(煨),莪朮,乾漆(炒煙盡),牛膝(去蘆,酒洗),虻蟲(糯米炒),琥珀,肉桂,硇砂,水蛭(石灰炒赤),大黃(各等分)
白話文:
治血脹
人參芎歸湯,用於治療小便量多,大便黑色,胸悶氣喘,伴隨噁心嘔吐的症狀,稱為血脹。
藥方組成:
- 當歸,半夏(各三分)
- 川芎(一兩)
- 莪朮(煨)
- 甘草(炙),木香,砂仁,烏藥(各五錢)
- 人參,桂,五靈脂(炒。各一分)
用法用量:
每次取三至五錢藥材,加入紫蘇葉四片,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另一方,用於治療血臌,腹部脹大如盆的症狀。
藥方組成:
- 三稜(煨)
- 莪朮
- 乾漆(炒煙盡)
- 牛膝(去蘆,酒洗)
- 虻蟲(糯米炒)
- 琥珀
- 肉桂
- 硇砂
- 水蛭(石灰炒赤)
- 大黃(各等分)
注:
- 藥材的重量單位:一兩等於十錢,三分等於一錢的三分之一。
- 煨、炒、炙等是炮製方法,可以改變藥性,需要根據醫囑進行。
-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遵醫囑。
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下,童便下亦可。
雞屎醴散,治旦食暮不能食,血脹痞滿。
大黃,桃仁(去皮尖),乾雞屎醴(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生薑三片煎調,食後臨睡服,治積塊不消,發為脹滿之劑。
治五蠱脹丸,忌鹽四十日。
官桂,歸尾,檳榔,橘紅,枳殼(炒),莪朮(炒),三稜(炒),大黃(酒煮),青皮,黑醜(君),白商陸(君),芫花(君),大戟,甘遂(去心,麵包煮),赤小豆,椒目,木香,砂仁,乾漆(炒煙盡,君),枳實(炒)
白話文:
用生地黃汁和米醋調勻,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空腹溫酒或童便送服。這是雞屎醴散,用於治療早上能吃飯,晚上卻吃不下飯,肚子脹痛的情況。
大黃、桃仁(去皮尖)、乾雞屎醴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薑三片煎水調服,飯後睡前服用,可以治療積塊不消,導致腹脹的病症。
治療五蠱脹丸的藥方,忌食鹽四十天。
官桂、歸尾、檳榔、橘紅、枳殼(炒)、莪朮(炒)、三稜(炒)、大黃(酒煮)、青皮、黑醜、白商陸、芫花、大戟、甘遂(去心,麵包煮)、赤小豆、椒目、木香、砂仁、乾漆(炒煙盡)、枳實(炒)等藥材組成。
醋糊為丸,梧子大,初服三日,每服九十丸,過三日,服八九十丸,又過三日,服七十丸,每用蔥七根,煎湯送下,空心服。以行四五次為度。行後以溫粥補之。不行而吐者亦妙。次用補法。
補方
青皮,桔梗,莪朮,三稜,枳實,枳殼,木香,砂仁,茯苓,檳榔,陳皮,芍藥,細辛,歸尾,人參,香附(等分)
每服四五錢,水煎服,須要過四五十日後,方許食鹽醬。
食鹽用藥法:鯽魚去腸,將五苓散末,入魚腹中,焙乾為末,白湯調服。方許食鹽。
以上三方,乃一宗,方極峻利,非積固體厚者,未敢謾試。(姑錄此以備參考。)
白話文:
【醋糊為丸,梧子大,初服三日,每服九十丸,過三日,服八九十丸,又過三日,服七十丸,每用蔥七根,煎湯送下,空心服。以行四五次為度。行後以溫粥補之。不行而吐者亦妙。次用補法。】
【補方】
- 青皮、桔梗、莪朮、三稜、枳實、枳殼、木香、砂仁、茯苓、檳榔、陳皮、芍藥、細辛、歸尾、人參、香附(等分)
【每次服用約四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必須在四五十天後,才允許食用鹽和醬。】
【食鹽用藥法:鯽魚去除內臟,將五苓散粉末放入魚腹中,烤乾後研成粉末,用熱水調製服用。】
【以上三種方法,同屬一類,方劑極其強效,非長期積累大量物質的人,不敢隨便試用。(僅作參考使用。)】
溫白丸,治心腹積聚,心下堅結,大如杯碗,傍攻兩脅,心痛,食不消化。
桔梗,柴胡,菖蒲,紫菀,黃連,乾薑,桂皮,茯苓,川椒,吳茱萸,巴豆(去皮心膜,去油炒),人參,厚朴(各五錢),川烏(炮,二兩五錢),皂莢(去皮子,炙,五錢)
上為末,入巴霜和勻,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紫蘇湯下。取下積滯如魚腦爛綿而安。
小檳榔丸,治脾虛腹脹,不進飲食,快氣寬中。
白話文:
溫白丸用於治療心腹積聚、心下堅結、腹部腫大如杯碗、疼痛蔓延兩側、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藥方包含桔梗、柴胡、菖蒲、紫菀、黃連、乾薑、桂皮、茯苓、川椒、吳茱萸、巴豆(去皮心膜,去油炒)、人參、厚朴(各五錢)、川烏(炮製,二兩五錢)、皂莢(去皮子,炙,五錢)。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巴霜混合均勻,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紫蘇湯送服。療效顯著,可使積滯消散,如魚腦爛綿般,腹部恢復舒適。
小檳榔丸則用於治療脾虛腹脹、食慾不振、氣機不暢、胸悶等症狀。
蘿蔔子(炒),檳榔(煨),黑醜(炒),木香(各五錢)
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薑湯下。
治蠱脹將愈,內有痞塊,用此消之。
青皮,枳殼,三稜,莪朮,蒼朮,厚朴,桂皮,香附(各一兩),砂仁,草果,針砂,白芷(各五錢),烏藥,乾漆,乾薑(各一兩),歸尾(一兩半),檳榔(一兩),木香(二錢半),阿魏(一錢),一方有綠礬(一斤),陳皮(一兩)
為末,棗肉丸,梧子大,每空心,好酒吞下五十丸,漸加至二錢。
白話文:
「取蘿蔔子(炒)、檳榔(煨)、黑醜(炒)、木香(各五錢)等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麵糊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般。每次服用約三十至四十顆,用水加薑煮沸後飲用。
這方藥物專門用於治療腸蟲積聚,病情即將痊癒時,內部有痞塊的情況,用此方可以消除它們。
青皮、枳殼、三稜、莪術、蒼術、厚朴、桂皮、香附(各一兩)、砂仁、草果、針砂、白芷(各五錢)、烏藥、乾漆、乾薑(各一兩)、歸尾(一兩半)、檳榔(一兩)、木香(二錢半)、阿魏(一錢)、另有一種方子包含綠礬(一斤)、陳皮(一兩)等材料,研磨成粉末,用棗肉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般。每天清晨空腹時,服用五十顆,逐漸增加至每次二錢。」
請注意,以上藥方需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體情況開立,且在使用過程中應密切觀察身體反應,若有不適或副作用,應立即停止使用並尋求醫療幫助。
【治脾虛之劑】
強中湯,治啖生冷,過飲寒漿,有傷脾胃,遂成腹脹,心下痞滿,有妨飲食,甚則腹痛。
乾薑(炮),白朮(各二兩),青皮(去白),人參,丁香(各三兩),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厚朴(薑製,五錢),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五錢,薑棗煎服。嘔者加半夏,如食麵脹滿,加蘿蔔子,各五錢。
溫胃湯,治憂思鬱結,脾肺氣凝,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沖咳,食不得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炮),歸尾,厚朴(生),人參,陳皮
白話文:
強中湯用於治療吃生冷食物、過度飲用寒涼飲料,損傷脾胃,導致腹脹、心口堵塞、食慾不振,嚴重者還會腹痛。溫胃湯則用於治療憂思鬱結、脾肺氣虛、大腸胃氣失調,導致腹脹、咳嗽、食慾不振,脈象虛弱而緊澀。
白芍,甘草(炙。各一兩),乾薑(一兩二錢半),川椒(二錢半,炒)
每服五六錢,水煎服。
草豆蔻湯,治腹中虛脹。
澤瀉(一分),木香(三分),神麯(四分),半夏,枳實,益智,草豆蔻,黃耆(春夏不用),甘草(各五分),青皮,陳皮(各六分),茯苓,當歸(各七分)
生薑三片,水煎服。冬再加黃耆五七分。
通氣生薑丸,治三焦虛脹。
人參,茯苓,神麯(炒),麥芽(炒。各兩半),官桂,歸尾,陳皮(炒。各六兩),半夏(洗。一兩),生薑(去皮切,六兩),厚朴(六兩)
白話文:
白芍、甘草(炙)、乾薑和川椒(炒)各取一兩,其中乾薑一兩二錢半,川椒二錢半。每次服用五六錢,用水煎服,用於治療腹中虛脹,稱為草豆蔻湯。
澤瀉一分,木香三分,神麴四分,半夏、枳實、益智、草豆蔻、黃耆(春夏不用)、甘草各五分,青皮、陳皮各六分,茯苓、當歸各七分,生薑三片,用水煎服。冬天可以再加黃耆五七分,稱為通氣生薑丸,用於治療三焦虛脹。
人參、茯苓、神麴(炒)、麥芽(炒)各兩半,官桂、歸尾、陳皮(炒)各六兩,半夏(洗)一兩,生薑(去皮切)六兩,厚朴六兩。
上為末,以生薑汁煮曲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治脹而喘嗽之劑】
定喘葶藶丸,治鼓脹喘嗽。
葶藶,木香,貝母(等分)
為末,蒸餅糊丸,梧子大,硃砂為衣,煎桑白皮湯下。或即以四味為主,仍以桑白皮湯下,尤妙。
白話文:
將生薑汁與麵糊煮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
這個方劑用於治療脹滿伴隨咳嗽的症狀。
葶藶、木香、貝母三味藥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用硃砂包裹,用桑白皮湯送服。 也可以直接用這四味藥,用桑白皮湯送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