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卷 (12)
第二卷 (12)
1. 明濕篇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有餘,氣不宣通,面目手足腫,脹悶而痛。即五苓散減豬苓、桂,加陳皮、木香。
對金飲子,治脾胃受濕,腹脹,米穀不化,飲食不進,身體沉重,肢節痠疼,皮膚微腫。
平胃散,桑白皮(炒。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三錢,入姜煎服。
除濕湯
半夏曲(炒),厚朴,蒼朮(各二錢),藿香葉,橘紅,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白朮酒,治中濕口噤不知人。
白朮(一兩)
酒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時服,不飲酒以水煎。
撫芎湯,濕流關節,臂痛手重,或自汗頭眩,痰逆噁心。
撫芎,白朮,橘紅(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每服五錢,姜七片,水煎服。
黃耆湯,風濕相搏,脈沉而弦,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節疼痛。
黃耆(五兩),橘紅(二兩),甘草(一兩),白茯苓(一兩半),防風(四兩)
上每服六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水煎,空心溫服。
如身重腰沉沉然,加酒洗防己五分,輕者附子五分,重者川烏五分。
清熱滲濕湯
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黃柏(鹽水炒,二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
東垣參朮湯,潔古云: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此方主之。治脾胃虛弱,元氣不能榮養心肺,四肢沉重,食後昏悶。
黃耆(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甘草(炙,四分),酒黃柏(三分),神麯(七分),蒼朮(一錢),當歸(二分)
水煎,食前帶熱服。
白話文:
導滯通經湯: 治療因脾濕過盛,導致氣機不暢,引起面部、手腳腫脹,腹部脹悶疼痛的症狀。這個方子是在五苓散的基礎上,減去豬苓、桂枝,再加入陳皮、木香。
對金飲子: 治療因脾胃受濕,導致腹脹、消化不良,吃不下東西,身體沉重,肢體關節痠痛,皮膚輕微腫脹的症狀。
平胃散加味: 用平胃散,加上炒過的桑白皮。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生薑煎水送服。
除濕湯: 方子包含炒過的半夏曲、厚朴、蒼朮、藿香葉、橘紅、白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白朮酒: 治療因濕邪入中,導致口噤,意識不清的狀況。用白朮,加入酒煎煮,至剩下一半份量時服用。如果不能喝酒,可以用水煎煮。
撫芎湯: 治療濕邪侵犯關節,引起手臂疼痛、手部沉重,或有自汗、頭暈、痰多噁心等症狀。方子包含撫芎、白朮、橘紅、炙甘草。每次服用五錢,加生薑七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黃耆湯: 治療因風濕侵襲,導致脈象沉弦,濕邪停留在皮膚表面,引起四肢無力、關節疼痛。方子包含黃耆、橘紅、甘草、白茯苓、防風。每次服用六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羌活勝濕湯: 方子包含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炙甘草、川芎、蔓荊子。用水煎煮後,空腹溫服。若身體沉重、腰部沉重,可加入用酒洗過的防己;病情輕微者加入附子,病情嚴重者加入川烏。
清熱滲濕湯: 方子包含黃連、茯苓、澤瀉、用鹽水炒過的黃柏、蒼朮、白朮、甘草。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單純要利濕,可以去掉黃連、黃柏,加入陳皮、乾薑。
東垣參朮湯: 潔古說,不能起身不是單純的濕氣,而是身體沉重才是。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脾胃虛弱,元氣不足,無法滋養心肺,導致四肢沉重,飯後昏沉的症狀。方子包含黃耆、人參、陳皮、青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用酒炒過的黃柏、神麯、蒼朮、當歸。用水煎煮,在飯前趁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