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3)
第五卷 (3)
1. 仲景治水大法
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二錢五分),白朮(七錢五分),甘草(炙,五錢)
上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一枚,水煎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加白芍藥。
因濕為腫者,前湯調下五苓散。又前湯治風濕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外無表證,惟腰以下常重而腫,難以屈伸,腰以上俱和者並效。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覺得風寒入侵,脈象浮而身體沉重,容易出汗,並且怕風,可以用防己黃耆湯來治療。方劑中包含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二錢五分、白朮七錢五分、甘草(炙)五錢,每服五錢,加入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稍等一會兒再服。如果伴有腹痛,可以加白芍。
如果因為濕氣導致腫脹,可以在服用上述湯劑後,再服用五苓散。防己黃耆湯主要治療風濕病,脈象浮,屬於表證,患者可能頭部出汗,但沒有明顯的表證,只有腰部以下常感到沉重腫脹,難以屈伸,而腰部以上則沒有異常,這些情況也都可以用這個湯劑治療。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自汗出,而無實熱者,,越婢湯,主之。治里水加白朮四兩。
麻黃(去節,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抹去上沫,入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大附子一枚,炮。《古今錄驗》治風水加朮四兩。
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加茯苓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有風水惡風,全身浮腫,脈象浮,不渴,自汗,但沒有真正的熱症,可以用越婢湯治療。如果是里水症,則加白朮四兩。
越婢湯的藥方為:麻黃(去節,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甘草(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放入水六升中,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溫三服。如果患者有惡風症狀,則加附子一枚,炮制後使用。古今錄驗中記載,治療風水病時,加白朮四兩。
如果患有皮水病,四肢腫脹,水氣停留在皮膚中,四肢麻木顫動,可以用防己加茯苓湯治療。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炙,二兩)
上五味,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里水為病,,越婢加朮湯,主之。又甘草,麻黃,亦主之。
甘草(炙,二兩),麻黃(去節,四兩)
水五升,先煎麻黃,去渣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被覆出汗,汗不出再服,慎風寒。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附子麻黃湯;浮者,宜杏子湯。
白話文:
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茯苓六兩,甘草(炙)二兩,將這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
如果體內積水造成疾病,可以用越婢加朮湯治療。另外,甘草和麻黃也有治療效果。
甘草(炙)二兩,麻黃(去節)四兩,用水五升,先煎麻黃,去渣沫,再加入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蓋好被子發汗,如果不出汗就再服用一次,要小心風寒。
水腫病的脈象沉小,屬於少陰。浮脈屬於風,無水腫、虛脹則屬於氣。水腫只需發汗即可。脈沉的患者,適合服用附子麻黃湯;浮脈的患者,適合服用杏子湯。
附子麻黃湯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切作八片),麻黃(去節),甘草(炙。各三兩)
水七升,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陰陽結邪,多陰少陽,名曰石水,小腹腫。石水者,謂冬月水冰如石之時,故曰石水也。火墓於盛冬,陽氣微,故石水而死也。(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
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其黃,如柏汁,脈自沉。問曰:從何得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中入得之。黃汗者,,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主之。
白話文:
附子麻黃湯
藥材:
- 附子(一枚,炮製去皮臍,切成八片)
- 麻黃(去節)
- 甘草(炙。各三兩)
製法:
- 水七升,先將麻黃煮至沸騰,去除浮沫。
- 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剩下二升半。
- 服用時溫熱,每次八合,一天服用三次。
主治:
- 陰陽交戰,寒邪偏盛,稱為石水,小腹腫脹。
- 石水指的是冬季水結成冰如同石頭一樣,因此稱為石水。
- 冬天陽氣微弱,寒氣盛,所以會出現石水而導致死亡。(腎臟和肝臟同時下沉則為石水,同時上浮則為風水。)
黃汗病:
- 身體腫脹,發熱出汗且口渴,症状類似風水病。
- 汗液沾濕衣物,呈現黃色,如同柏樹汁液,脈象沉細。
- 詢問病因,多數是因汗出時在水中沐浴,水從汗孔進入導致。
- 黃汗病宜服用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治療。
黃耆(五兩),芍藥(三兩),桂枝(去浮皮,三兩),苦酒(一升)
水七升,煮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也,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黃汗之為病,兩頸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榮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有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
桂枝(去浮皮),生薑,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黃耆
白話文:
用五兩黃耆、三兩芍藥、去除浮皮的三兩桂枝,加上一升苦酒,用水七升煮到三升,溫溫地喝下一升,可以治療心煩,大約六七天就會好。如果心煩一直不消,可能是苦酒阻塞的原因。
黃汗病的症狀是脖子冰冷,卻會發熱,屬於歷節病。如果飯後出汗,或經常在晚上睡覺時盜汗,這是榮氣不足。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久而久之身體會出現毛病,發熱不停還會長惡瘡。如果出汗後身體變得輕鬆,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胸痛。如果上半身出汗,下半身卻不汗,腰部以下疼痛,感覺皮下有東西,嚴重時無法進食,身體疼痛沉重,煩躁不安,小便不順暢,這就是黃汗病。用桂枝加黃耆湯可以治療這種病。
治療黃汗病的藥方,是用去除浮皮的桂枝、生薑、芍藥各三兩,加上炙甘草二兩,以及黃耆。
上入棗十二枚,擘,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被覆取汗,不汗更服之。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厥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脅鳴相逐,氣轉膀胱,營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痛。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溺,名曰氣分。
氣分,心下堅大如盤,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白話文:
先將十二枚大棗掰開,用八升水煮,煮到剩下三升,溫溫地喝下一升,過一會兒,再喝一升熱稀粥,幫助藥效發揮,蓋好被子讓身體發汗。如果沒出汗,就再喝一次藥。
老師說:寸口脈搏遲緩而且澀,遲緩表示寒,澀表示血不足。趺陽脈搏微弱而且遲緩,微弱表示氣虛,遲緩表示寒,寒氣不足,就會手腳冰冷,影響營衛氣血的運行,營衛氣血運行不順暢,就會腹脹,兩肋有響聲,氣血運行到膀胱,營衛氣血都勞損,陽氣不通暢則身體冰冷,陰氣不通暢則骨頭疼痛。陽氣先通暢則怕冷,陰氣先通暢則肢體麻木不仁。陰陽相互協調,氣血才能運行。大氣一轉,氣血就會散失,實則氣血不足,虛則小便失禁,這叫做氣分。
氣分,指的是心下堅硬腫大,像盤子一樣,像是旋轉的杯子,是喝水造成的,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治療。
桂枝(去浮皮),生薑,麻黃(去節),細辛(各二兩),甘草(炙,一兩),大棗(二十枚,擘),附子(二枚,炮去皮,切八片)
上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愈。
心下堅,大如盤,如旋杯,水飲所作,,枳朮湯,主之。
枳實,白朮(各三兩)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面目浮腫,喘嗽痰涎,,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生薑、麻黃、細辛各兩兩,甘草一兩炙好,大棗二十枚掰開,附子兩枚去皮切成八片,用七升水先煮麻黃,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分三次溫服,汗出即可,感覺如蟲行皮中,病症就會痊癒。如果心下堅硬,像盤子一樣,轉動時像旋轉的杯子,是水飲引起的,就用枳朮湯治療。枳實、白朮各三兩,用五升水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肚子軟化了,病症就會散去。如果面部浮腫,咳嗽痰多,就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甜葶藶,苦葶藶(等分),大棗
腰已下有水氣,牡蠣澤瀉散。
兩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生薑瀉心湯。
十棗湯,大戟,芫花,甘遂(各等分)
三花神佑丸
十棗湯加牽牛、大黃、輕粉,水丸服。
除濕丹,神佑丸加乳香、沒藥。
白話文:
用等量的甜葶藶和苦葶藶,加上大棗,配成藥方。如果水氣在下腰部,就用牡蠣澤瀉散;如果水氣在兩脅下,肚子裡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就用生薑瀉心湯。十棗湯加入大戟、芫花、甘遂,各取等量,再製成三花神佑丸。十棗湯再加牽牛、大黃、輕粉,做成水丸服用。除濕丹是在神佑丸的基礎上,再加上乳香和沒藥。
玄青丹,神佑丸加黃連、黃柏、青黛。
以上四方,不可輕用,必看其有實候乃用之。
明理趁痛丸,治水氣浮腫,又治腳氣上攻,風毒走注疼痛,神效。
白芥子(生,為末),肥甘遂(生,為末),生大黃(末。各一兩)
上用白麵一兩半,滴水丸作餅子,煿令黃不可過焦,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冷酒下二十丸,不拘時,量虛實加減。
白話文:
"玄青丹",結合了神佑丸以及黃連、黃柏、青黛。這四種藥物組合,不可隨意使用,必須在病情確定後方能應用。
"明理趁痛丸",主要用於治療水氣浮腫,同時也能針對腳氣上攻、風毒走注導致的疼痛,具有神效。
配方包括:
- 白芥子(生,研磨成粉末),
- 肥甘遂(生,研磨成粉末),
- 生大黃(研磨成粉末),各一兩。
此外,還需使用白麵一兩半,加水調和成餅狀,煎至金黃色但不可過度焦黑,再研磨成粉末。接著,用醋糊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服用時以冷酒送下二十粒,不受時間限制,根據實際虛實情況可適度增減用量。
紫菀散
木香,人參,白朮,紫菀,川芎(各二兩)
上粗末,生薑烏梅煎服,次日又一服。
調胃白朮澤瀉散,治痰病化為水氣,傳為水鼓,不能食。
白朮,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等分)
白話文:
紫菀散
配方:
- 木香、人參、白朮、紫菀、川芎(各二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用生薑烏梅煎水服用,隔日再服用一次。
調胃白朮澤瀉散
主治:
痰病轉化為水氣,導致腹脹如鼓,無法進食。
配方:
- 白朮、澤瀉、芍藥、陳皮、茯苓、生薑、木香、檳榔(各等分)
一法加白朮,本藥各半,治臍腹上腫如神。心下痞者加枳實,下盛者加檳榔。
胡洽方,治支飲、澼飲,於十棗湯中加大黃、甘草五兩,同煎服之。故以相反之劑,欲其上下俱去也。郁李仁破澼氣,能下四肢水。大抵去水藥多泄熱,當求脈之虛實下之。
消腫散,治水氣,喘呼不得臥,煩熱燥渴,大小便不利。
大黃(蒸),山梔(炒),甘草(炙),乾葛,陳皮,麻黃,川芎,馬牙硝(各等分)
為末,蜜湯調下二錢。
又方
白話文:
一種方法是加入白朮,與藥方中的其他藥材各半,治療臍腹上腫脹效果神效。心下痞塞者可加枳實,下焦虛寒者可加檳榔。
胡洽方用於治療支飲、澼飲,在十棗湯中加入大黃、甘草五兩,一同煎服。利用相反的藥性,期望上下俱能通暢。郁李仁可破除澼氣,能使四肢水腫消退。總之,利水藥大多能泄熱,使用時需根據脈象的虛實來決定劑量。
消腫散用於治療水氣,症狀包括喘息不能平臥、煩躁發熱、口渴、大小便不利。
將大黃(蒸)、山梔(炒)、甘草(炙)、乾葛、陳皮、麻黃、川芎、馬牙硝(各等分)研磨成末,用蜜湯調服,每次二錢。
還有其他方子……
千金子二百五十粒,姜三片,滾水煎,空心服,以利為度。
《集成》,尊重丸,治蠱證,水腫,氣腫,喘急,小水赤澀,大便秘結,一切中滿,單腹鼓脹。
人參,沉香,丁香,木香,檳榔,車前子,葶藶子(各四錢),胡椒,蠍梢,滑石,海金沙,赤茯苓,白豆蔻(各一錢半),蘿蔔子(六錢),郁李仁(一兩二錢)
白話文:
取千金子二百五十粒,薑三片,用滾水煎煮,空腹服用,以利尿為度。此方可治蠱證、水腫、氣腫、呼吸急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各種腹脹,以及單獨腹部鼓脹。
藥材包括人參、沉香、丁香、木香、檳榔、車前子、葶藶子(各四錢)、胡椒、蠍梢、滑石、海金沙、赤茯苓、白豆蔻(各一錢半)、蘿蔔子(六錢)、郁李仁(一兩二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薑湯下,一日服三次。
《簡易方》治蠱脹,身乾黑瘦,多渴煩悶。
馬鞭草細銼,曬乾,勿見火,以酒煮味出,去渣,溫服,立效。不善酒者,水煎亦可。(六月半時採。)
《元戎》神方
烏雞子一枚,去頂,取清黃汁,調膩粉一大錢,令勻,內殼中,以蒸餅劑裹之,蒸熟,去殼,取熟黃二,葶藶等分,炒為末,與上並黃蒸餅等為丸,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車前子湯下。小便澀而不通,瞿麥湯下。
又攻擊泄下之劑。(去苑陳莝之法也。)
白話文:
-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薑湯下,一日服三次。」
-
「《簡易方》治蠱脹,身乾黑瘦,多渴煩悶。馬鞭草細銼,曬乾,勿見火,以酒煮味出,去渣,溫服,立效。不善酒者,水煎亦可。(六月半時採。)」
-
「《元戎》神方」
-
「烏雞子一枚,去頂,取清黃汁,調膩粉一大錢,令勻,內殼中,以蒸餅劑裹之,蒸熟,去殼,取熟黃二,葶藶等分,炒為末,與上並黃蒸餅等為丸,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車前子湯下。小便澀而不通,瞿麥湯下。」
-
「又攻擊洩下之劑。(去苑陳莝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