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2)
第五卷 (2)
1. 論水氣證治大法
《內經》曰:不從毫毛,病生於內者,陰氣內盛,陽氣竭絕,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臟陽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郭皮中,陰蓄於內,水氣脹滿,上攻於肺,肺氣孤危。魄者肺神,腎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獨居也。夫陰精損削於內,陽氣耗減於外,則三焦閉溢,水道不通,水滿皮膚,身體否腫,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凡此之類,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肺中也。
肺動者,謂氣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欲窮標本,其可得乎。平治權衡,謂察脈浮沉也。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裡,在裡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云開鬼門,潔淨府也。去菀陳莝,謂去積久之水物,猶如草莝之不可留於身中也。
白話文:
《內經》說:不從毛髮細微處開始,疾病從內部生發,是陰氣在內部過盛,陽氣耗竭,無法進入腹中,所以說五臟的陽氣將要耗盡。津液是水,充盈在皮膚毛孔中,陰氣在內部蓄積,水氣充盈脹滿,向上攻伐肺部,肺氣孤立無援。魄是肺部的精神,腎臟主管水液,子不能救母,所以說魄獨自居住。
如果陰精在內部損耗削弱,陽氣在外部消耗減少,則三焦阻塞溢出,水道不通暢,水液充滿皮膚,身體浮腫,所以說形體不能與衣服相保。凡此種種,都是四肢脈搏數目急促,在肺部內部鼓動。
肺部鼓動,指的是氣喘咳嗽。像這樣的情況,都是水氣阻滯在腹膜內部,浮腫擴散在身形外部,想要追究病症的根源和表象,可能嗎?
平時治療,要權衡輕重,指的是觀察脈象的浮沉。脈象浮,說明病在表,脈象沉,說明病在裡。在裡者,用泄瀉的方法治療;在表者,用汗法治療。所以說開鬼門,潔淨府。去除菀陳莝,指的是去除積久的水液,就像草莝一樣,不能留在身體裡。
劉宗厚曰:按經論水氣證治,至為機密,故云開鬼門,潔淨府。然鬼門者,猶幽玄之謂,有毛竅,而不見其開闔,邪氣感入,邪與正相搏,毛竅開塞,而寒熱作,為病客於表,故宜發汗,遣邪氣以開鬼門也。此亦發汗之別稱,泄諸病在表之通例也。淨府者,謂膀胱內無入孔而外有出竅,為清淨津液之府,憑腎氣藏氣化水穀之精,而滲入脬中,氣約成溺出也。夫腎主下焦,司闔闢,開竅二陰。
肺脾之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水行而自清淨,否則便澀,或濁或淋,為水氣溢於腠理,為膚腫諸病。若宛屈陳莝,壅滯於身中,當泄去是物而潔淨,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裡者泄之,權衡於治也。雖然經雲水病本之於肺腎二經,而古今方論,並不以治水獨瀉腎氣為說者何?蓋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陰精損削於內,生氣不能運化,至為胕腫,其氣索矣。
白話文:
劉宗厚曰:按經論水氣證治,至為機密,故云開鬼門,潔淨府。
劉宗厚說:根據經典論述水氣病症的治療方法,非常機密,所以說要「開鬼門,潔淨府」。
然鬼門者,猶幽玄之謂,有毛竅,而不見其開闔,邪氣感入,邪與正相搏,毛竅開塞,而寒熱作,為病客於表,故宜發汗,遣邪氣以開鬼門也。
「鬼門」指的是隱秘難以捉摸的地方,就像毛孔一樣,看不見它開合。當邪氣侵入體內,與正氣相搏鬥,毛孔開閉失常,就會引起寒熱交替,疾病停留在體表。因此,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驅散邪氣,以打開鬼門。
此亦發汗之別稱,泄諸病在表之通例也。
這也是發汗的另一種說法,是治療表證的通用原則。
淨府者,謂膀胱內無入孔而外有出竅,為清淨津液之府,憑腎氣藏氣化水穀之精,而滲入脬中,氣約成溺出也。
「淨府」指的是膀胱,它沒有入口,但有出口,是儲存清淨津液的地方。膀胱依靠腎氣儲存氣化水穀的精華,滲入膀胱,氣凝聚成尿液排出體外。
夫腎主下焦,司闔闢,開竅二陰。
腎臟主宰下焦,掌管著開合和閉合,並控制著生殖器官的開竅。
肺脾之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水行而自清淨,否則便澀,或濁或淋,為水氣溢於腠理,為膚腫諸病。
肺脾之氣共同調節水液的流通,將水液輸送到膀胱。氣化水液運行順暢,就能保持清淨;如果氣化水液不順暢,就會出現小便澀滯、混濁或淋漓不盡等現象,水氣溢出體表,就會引起皮膚腫脹等疾病。
若宛屈陳莝,壅滯於身中,當泄去是物而潔淨,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裡者泄之,權衡於治也。
如果水氣停滯在體內,就如同陳舊的穀物一樣,應該通過排泄來清除。因此,應該根據病情,在表證時用發汗的方法,在裡證時用利水的方法來治療。
雖然經雲水病本之於肺腎二經,而古今方論,並不以治水獨瀉腎氣為說者何?
雖然經書上說水病主要源於肺腎兩經,但古今醫學典籍中,很少單獨瀉腎氣來治療水病。這是為什麼呢?
蓋腎陰奉行降令,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陰精損削於內,生氣不能運化,至為胕腫,其氣索矣。
因為腎陰主降,是生命活動的根本,但腎陰常常不足。如果腎陰精華受損,生氣不能運化,就會導致肢體浮腫,氣虛乏力。
況肺弱而母氣孤危者乎?故東垣曰:若治以甘淡滲泄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得乎。此探擷已上治例之妙也。如積飲留飲傷脾,若土之於雨中則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陽俱病,身浮腫似水氣,用燥脾導氣之劑即愈。一則若泥土之得和風暖日,水濕去而陽化,自然萬物生長。
一則肺氣開泄,滲道通利,水氣不濡於脾矣。此正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而與陰陽為病水氣之不同,故亦不待開鬼門,潔淨府而已也。
《原病式》謂水腫為濕熱實甚,故治以辛苦寒藥。蓋以辛散結而苦燥濕,以寒治熱而隨其利,濕去結散,熱退氣和而愈。而謂脾虛不能制水之說為非。
白話文:
如果肺氣虛弱,母氣也孤單危險,該怎麼辦呢?東垣說,如果用甘甜滲泄陽氣的藥物治療,只補陽氣而不滋陰,想要化解病氣嗎?這就如同探取以上治療方法的精妙之處。就像積聚的飲邪停留在脾胃,就像泥土遇到雨水就會變成泥巴一樣。或者因為七情所導致的病症,手足太陽經都病了,身體浮腫像水氣一樣,用燥脾導氣的藥物就可以治癒。一方面就像泥土遇到和風暖日,水濕消失而陽氣化開,自然萬物生長。另一方面肺氣開泄,滲透的通道暢通,水氣就不會浸潤脾臟了。這正說明了所有濕腫滿脹的病症,都屬於脾土,所有氣機鬱結的病症,都屬於肺。這與陰陽失調導致水氣的病症不同,所以也不需要開鬼門,清潔府庫了。
《原病式》說水腫是因為濕熱實證嚴重,所以用辛辣寒涼的藥物治療。這是因為辛味可以散結,苦味可以燥濕,寒性可以治熱,並隨著藥性利水,濕氣消失,結塊散開,熱退氣和,病就治癒了。而認為脾虛不能制水的说法是不正確的。
丹溪以水腫由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健則自能轉運,而水自行。但宜補中行濕利小便為上。
劉宗厚曰:按劉河間以水腫為濕熱。謂在表有熱宜汗,謂在裡有熱宜下。治法宜開鬼門,潔淨府。蓋言有餘之證然也。丹溪以脾虛不能制水,治當補中行濕利小便。蓋言不足之證然也。若夫滋腎制火之說,愚切以為未當。蓋補腎之藥,乃陰滯柔潤,適以滋濕耳。豈理也哉!今治此證,但脾虛受濕為不足所致者,宜燥脾土兼利小便,若非氣鬱飲食濕熱所致者,禁不得妄下,證雖可下,又當權其輕重,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猛峻之劑。暫時快利,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也。
白話文:
丹溪認為水腫是因為脾虛弱無法控制水分,導致水分亂竄。應該以人參、白朮補脾,讓脾臟強健,就能自行運化水分,水腫自然消退。但最好的方法是補中益氣,同時去除濕氣,利尿排泄。
劉宗厚則認為,劉河間把水腫歸因於濕熱,認為表證有熱就應該發汗,裡證有熱就應該瀉下。治療方法應該開通泄水通道,清潔內府。這應該是針對有餘之證的說法。丹溪則認為水腫是脾虛不能制水,應該補中益氣,去除濕氣,利尿排泄。這應該是針對不足之證的說法。至於滋腎制火的说法,我认为不合适。因為補腎的藥物性寒滋潤,反而容易加重濕氣。治療水腫,如果是脾虛受濕導致不足之證,就應該燥脾土,兼利小便。如果不是氣鬱飲食濕熱導致,就不要亂用瀉下藥物。即使可以用瀉下藥,也要注意輕重缓急,不可過度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等峻猛藥物。因為暫時快速利水,水氣又會回來,反而無藥可治。
少壯充實,脈洪大有力者,當導去其水。年老虛人得此,惟當補中行濕為先。設或元氣下陷者,即又當升提之。
古方十種證候,以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疼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胱水,小便秘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以此十水為正水。外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風水又風腫、氣腫、血腫。
風腫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氣腫者,皮厚四肢瘦削,腹脅脹膨。至若煩躁,漱水,迷忘,驚狂,嘔逆,煩悶,皮間有紅縷赤痕者,此血腫也,婦人經脈壅閉,敗血停腐,尤多見此。妊娠亦有氣遏水道而虛腫者,此但順氣安脾,飲食無阻,既產而腫自消。若產後發虛,則虛退而告殂矣。
白話文:
年輕力壯、脈搏強勁有力的人,應該要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年老體虛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則需要先補益脾胃、排除濕氣。如果元氣下陷,就要採取升提的方法。
古方中有十種證候,分別对应着不同的水症:呼吸短促不能平躺是心水,兩側肋骨疼痛是肝水,大便稀薄如鴨屎是肺水,四肢沉重是脾水,腰痛腳冷是腎水,口苦咽乾是膽水,忽虛忽實是大腸水,腹部緊縮四肢消瘦是膀胱水,小便排泄困難是胃水,小腹脹滿是小腸水。這十種水症是正水。除此之外,還有風水、皮水、石水、黃汗等。風水又分為風腫、氣腫、血腫。
風腫是指皮膚粗糙、麻木無知覺,並伴隨着移動時疼痛。氣腫是指皮膚厚實、四肢消瘦,腹部和肋骨部位脹大。至於煩躁、口渴、神志不清、驚狂、嘔吐、胸悶,以及皮膚上有紅色絲狀血管者,屬於血腫。婦女經脈阻塞,瘀血腐敗,更容易出現血腫。懷孕期間也可能因氣血阻塞導致水腫,這時只要順氣安脾,飲食無阻,產後水腫自然會消退。如果產後虛弱,則會因虛弱而導致死亡。
大抵浮腫之脈帶數,即是虛寒潛止其間,久必沉伏。沉伏則陽虛陰實,為水必矣。而龐然浮腫疼痛,其色始黑,多汗惡風者,屬腎風。(治見風證。)
諸唇黑則傷脾,缺盆平則傷心,臍出則傷肝,足心平則傷腎,背平則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治。
大凡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生。先起於四肢,而後入腹者死。至若鼓脹,而肚上青筋脹滿,而大便滑泄,久瘧而轉作虛浮,又兼見前五傷則死矣。與夫男從腳上腫而上,女從上腫而下,或肉硬,或掌心平而無紋,皆不治。
白話文:
大抵,如果浮腫的脈象中帶有數(快速)的特徵,這說明在其中潛藏著虛寒的症狀,長時間下去必定會沈伏在體內。沈伏之後,就會導致陽氣虛弱、陰氣實盛的情況,進而形成水腫。如果浮腫的形狀龐大且伴有疼痛,顏色開始變黑,並且多汗畏風,這通常被認為是腎風的症狀(相關治療請參照風證的治療方法)。
各種脣色變黑表明可能傷及脾臟;缺盆部位平坦可能是心臟受損;臍部凸出表示肝臟受到傷害;腳底平坦可能傷及腎臟;背部平坦則可能傷及肺臟。對於這些五臟受損的情況,一般來說無法進行有效的治療。
對於水腫的現象,通常是先從腹部出現,然後逐漸擴散到四肢,這種情況下病情通常是有生機的。但如果水腫先從四肢出現,然後才進入腹部,那麼病情就比較嚴重,預示著死亡的可能性。至於鼓脹的情況,如果肚上的青筋開始脹滿,並且出現大便滑洩的情況,加上長期的瘧疾轉變成虛浮的狀態,並伴有上述五種傷害的情況,那麼病情就很難輓回了。另外,男性如果從腳部開始腫脹向上發展,女性則反之從上身腫脹向下,如果出現肌肉硬化,或者手掌心平坦且無紋理,這些情況都不適合治療。
2. 論生死脈法
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脹閉,其脈浮大數者生,沉細虛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脈虛者死,實則生。
白話文:
當一個人有水腫症狀時,如果他的脈搏強勁有力,那麼他可以被治療;但如果他的脈搏微弱而細小,那就不能救治了。 如果因為水腫導致腹部膨脅像一面鼓一樣,如果脈搏是虛弱的,那表示病人已經死亡;如果是堅實的,就還有生存的可能性。
3. 《脈經》敘諸水形症
(原出《金匱要略》)
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
寸口脈沉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或身體反重而酸,或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皆為風水。風水其脈自浮,外症骨節疼痛惡風。
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皮水之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
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黃汗其脈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白話文:
人體水腫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
脈象沉滑,伴隨面腫發熱、身體沉重酸痛、怕風、全身水腫、脈浮無渴、自汗不發熱,屬於風水。風水脈象浮,伴隨骨節疼痛怕風。
脈象浮,伴隨小腿腫脹按壓凹陷、不畏風、腹部鼓脹無渴,屬於皮水。皮水四肢腫脹,水氣停滯於皮膚,四肢麻木,可用防己茯苓湯治療。
脈象沉遲,伴隨自喘,屬於正水。
脈象沉,伴隨腹脹不喘,屬於石水。
脈象沉遲,伴隨發熱、胸悶、四肢頭面腫脹,久治不愈容易生瘡化膿,屬於黃汗。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肺水者,其身腫,小便難,時時鴨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氣,小便難。
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麵瘦。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也。
仲景曰:諸水身半以下腫者,當利小便,身半已上,當發汗。經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天氣主之者,其在皮也,故汗而發之。
白話文:
心臟積水的人,身體沉重,氣息短促,無法平躺,焦躁不安,陰部腫脹。肝臟積水的人,腹部膨大,難以翻身,脅肋下腹部疼痛,經常分泌少量津液,小便時斷時續。肺臟積水的人,身體浮腫,小便困難,經常腹瀉。脾臟積水的人,腹部膨大,四肢沉重,津液不分泌,只感到氣短,小便困難。腎臟積水的人,腹部膨大,肚臍腫脹,腰痛,無法排尿,陰部潮濕如牛鼻上流汗,腳部冰冷,面容消瘦。里水的人,全身面部發黃浮腫,脈搏沉細,小便不利,所以叫做病水。仲景說:身體下半部浮腫的人,應該利尿;身體上半部浮腫的人,應該發汗。經書上說:身體上半部屬於天,身體下半部屬於地。天主皮毛,所以要發汗來治療。
問肌肉之外,皮膚之裡,首至足,一身皆腫者,當作何治?答曰:亦宜汗之也。與身半以上同法。身半以上汗之者,尺寸之天地也。故汗之。肌肉之外,皮膚之裡,一身盡腫者,從天而汗之,此表裡之浮沉。凡治之法,當如是也。肺心肝腎,中州已上,俱宜汗,中州以下,皆宜汗。如小便利而渴,不宜汗,不宜下,以其重亡津液故也。
王海藏曰:觀高低、內外、輕重、表裡,隨經補瀉,要當謹察肺胃腎三經,病即瘥也。
夫水氣者,胃土不能制腎水,逆而上行,傳入於肝,故令人腫。治者惟知泄水而不知益胃,故多下之,強令水出,不依天度流轉,故胃愈虛,食不滋味,則發而不能治也。莫若行其所無事則為上計,不可不知。
白話文:
如果全身都腫,從頭到腳,肌肉外面、皮膚裡面都是腫的,應該怎麼治療呢?答案是:也應該讓病人出汗。這跟上半身腫的情況是一樣的。上半身腫需要出汗,因為它涉及了身體表面的尺寸和空間,所以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全身腫脹,就像從天而降的水氣一樣,需要從體表排出,這是調節身體表裡浮沉的必要手段。總之,治療時應該根據這種原則,無論是肺、心、肝、腎,還是中州以上或以下,都應該讓病人出汗。但是如果病人小便量少又口渴,就不適合出汗,也不適合瀉下,因為這樣會加重體液的損失。
王海藏說:觀察病人的高低、內外、輕重、表裡,根據經絡的補瀉原理治療,重點要觀察肺、胃、腎三條經絡的狀況,這樣才能治癒疾病。
水氣是因為脾胃不能控制腎水,水氣逆流向上,傳入肝臟,所以才導致身體腫脹。治療的人只知道排泄水氣,卻不知道要滋養脾胃,所以就常常使用瀉下之法,強迫水氣排出,不符合自然規律。這樣脾胃就會越來越虛弱,吃東西也無味,最終就會導致病情加重,無法治療。最好的方法是順應自然,讓水氣自然排出,不可不知。
凡補胃不可使之壅滯,如本草敘赤小豆治水腫,通氣補脾胃之類是也。
羅太無治許魯齋藥案云:魯齋年五十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脈得弦細而緩。年少時多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
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今幸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
白話文:
補胃要注意避免積滯,就像本草書中記載赤小豆可以治療水腫,通氣補脾胃一樣。羅太無治許魯齋的藥案中提到,魯齋年五十八歲,面容四肢浮腫,大便稀軟且多,肚子脹痛伴隨腸鳴,飲食減少,脈象弦細而緩。他年輕時常服用牽牛、大黃等藥物,導致面容四肢經常浮腫,如今因為陰雨天氣,症狀加重。羅太無認為,營氣運行出自中焦的胃,胃氣虛弱無法散佈水谷精氣,營養臟腑、經絡和皮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浮腫。大便稀軟且肚子脹痛伴隨腸鳴,都是濕氣過盛的表現。四季五臟都以胃氣為根本,五臟有胃氣才能平和安穩,若胃氣虛弱,無法運化滋養五臟,則五臟脈絡不和。臟腑氣盛者,其脈象獨特,輕則病情加重,嚴重則危及生命。所以經書中說,真臟的脈象弦緊,沒有胃氣就會死亡。魯齋現在病情還未嚴重,可以調補治療。人們只知道服用牽牛、大黃可以快速見效,卻不知道這是對身體的長期損害。
遂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泄、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四肢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導滯通經湯,治脾濕而氣不宜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白朮,桑白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
上每服六七錢,水煎,食前服。(霖雨時加澤瀉一兩。)
白話文:
於是用平胃散,加入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服用幾劑後,腹脹、溏瀉、腸鳴時痛都痊癒,飲食也能進食了。只是四肢浮腫,就用導滯通經湯來治療,效果良好。
導滯通經湯,主治脾濕氣滯不通,導致面目手足浮腫。
處方:陳皮、白朮、桑白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
用法:以上藥材,每服六七錢,水煎,飯前服用。(雨季時可以加澤瀉一兩。)
丹溪治水腫,多以二陳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佐以黃芩、麥冬、炒梔子制肝木。若腹脹少佐以厚朴。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隨病加減,必須補中行濕。二陳治濕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產後必須以大補血氣為主,少佐蒼朮、茯苓,使水自降。
用大劑白朮補脾,若壅滿用半夏、陳皮、香附監之。有熱當清肺金,麥門冬、黃芩之屬。一方用山梔去皮取仁炒,槌碎,米湯送下一抄,若胃熱病在上者,帶皮用。治熱水腫,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取急流水煎服。水脹用大戟、香薷,濃煎汁成膏、丸,去暑利小水。
白話文:
丹溪治療水腫的方法
丹溪先生治療水腫,大多以二陳湯加白朮、人參、蒼朮為主,再佐以黃芩、麥冬、炒梔子來制伏肝木。若病人腹脹,則少許加入厚朴。如果氣機不暢,則加入木香、木通來疏通氣機。若氣虛下陷,則加入升麻、柴胡來提氣,根據病情加減用藥,但必須以補中行濕為原則。
二陳湯本身主治濕邪,加上升提之藥,能使大便通暢,小便增多。產後水腫則以大補血氣為主,少許加入蒼朮、茯苓,使水氣自然下降。
用大劑量白朮補脾,若出現壅滿之症,則加入半夏、陳皮、香附來監制。如果有熱證,則需要清肺金,用麥門冬、黃芩等藥物。
另外,也有用山梔子去皮取仁,炒至焦黃,研成細粉,用米湯送服的方法。若胃熱病在上,則可以用帶皮的山梔子。
治療熱水腫,可用山梔子(五錢)、木香(一錢半)、白朮(二錢半),用急流水煎服。
水腫可以用大戟、香薷,濃煎成膏,製成丸劑服用,以祛暑利小便。
大戟為末,棗肉丸十丸,泄小水,劫實者。
《綱目》述丹溪治水腫得效法十五條。其法大率以甘草佐白朮、參、陳等劑補中氣為君,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砂,行水為臣,厚朴、大腹皮、蘇梗,通滯氣為佐使。如氣不升浮,惡寒脈沉者,探吐以提之。頭面光腫,加麻黃微汗之。挾積氣者,佐以保和、溫中、抑青等丸磨之。挾熱者,佐以黃芩之類清之。挾瘡癰者,佐以連翹、犀角散之。而隨證加減也。
白話文:
將大戟研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十個丸子,服用後可以利尿,用於去除身體的實邪。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丹溪治療水腫的十五種有效方法。這些方法大多以甘草配伍白朮、人參、陳皮等藥材補中氣為主,並以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砂等藥材利水為輔,再用厚朴、大腹皮、蘇梗等藥材通暢氣滯。如果患者氣機不升,伴有惡寒、脈沉的症状,則需要用探吐的方法來提振氣機。如果患者頭面部光腫,則需要加入麻黃微微發汗。如果患者伴有氣滯積聚,則需要配合保和丸、溫中丸、抑青丸等研磨服用。如果患者伴有熱邪,則需要配合黃芩等清熱藥物。如果患者伴有瘡癰,則需要配合連翹、犀角散等藥物。根據不同的症狀,可以隨證加減用藥。
仲景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跌陽脈伏,水穀不化。膽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身腫。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
白話文:
張仲景說:「在診斷上,如果從手腕處測得的脈象是沈且慢的,其中沈代表可能有水分過多的情況,慢則表示可能是寒冷引起的症狀;當冷和水分相互作用時,在趺陽穴(位於小腿)的位置會出現脈象被壓抑的情形,消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若膽的功能衰退,就會導致大便稀薄;若是胃的功能衰退,身體就容易浮腫。另外,如果是少陰經脈變細,男性可能會尿液排泄困難,女性則可能會月經來潮受阻。因為月經是由血液形成的,如果血液流動不順暢,也可能形成水分堆積,這種情況稱之為『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