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10)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10)

1. 明濕篇

如脈滑數,小便赤澀,引飲,為濕熱症。若小便自利清白,大便瀉利,身疼自汗,為濕寒症。治之宜五苓散加生附子、蒼朮、木瓜主之。(出《玉機微義》。)

金匱防己黃耆湯,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或疼。

防己,黃耆(各一兩),甘草(炙,五錢),白朮(七錢半)

上每服一兩,入薑棗煎。喘者加麻黃,胃氣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枝,下有寒加細辛。按濕勝身重,陽微,中風則汗出惡風,故用黃耆、炙甘草實表,防己、白朮勝濕也。

桂枝附子湯,治風濕相搏,身體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湯主之。

桂枝(八錢),生薑(六錢),附子(三錢),炙甘草(四錢)

上作二次,入棗煎服,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服後其人如冒狀,乃藥加使然也,勿怪。

甘草附子湯,治風濕相搏,骨節痛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痛者。

甘草(炙),白朮(各四兩),附子(三錢),桂(八錢)

水煎服,金匱方減桂枝加生薑、大棗,名曰白朮附子湯。

麻黃加朮湯,治濕勝,身煩痛。

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甘草(炙,二錢),杏仁(二十五枚),白朮(八錢)

水煎,取微汗。《金匱》減桂術,加薏苡仁,名麻黃薏苡杏仁甘草湯。治濕勝身疼,日晡所劇者。

元戎,加味五苓散,治濕勝身疼,小便不利,體重發渴。本方加羌活,此乃太陽滲利之劑,治風濕寒濕之藥也。

局方,五積散,治外感風寒,冒寒濕,身體重痛。

海藏云:麻黃、桂、芍、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桔梗半夏等湯也。又川芎、當歸治血,兼乾薑、厚朴散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濕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之所制,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羌附之的方也。

至於積冷嘔泄,時疫項背拘急,加蔥白、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其擇之。此方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入麝香,再煎二沸,治中濕而致癱瘓,與中風相似,二服立效。

局方,滲濕湯,治寒濕所傷,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小便或澀,大便溏瀉。皆坐臥濕地,或陰雨所襲之也。

蒼朮,白朮,甘草(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丁香(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入棗煎服。

茵陳五苓散,濕熱勝,發熱黃疸。

茵陳蒿(一兩),五苓散(五錢),水煎服。

大橘皮湯,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橘紅(一兩半),木香(一錢),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各五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如果脈象滑數,小便顏色赤黃且排尿不暢,又頻繁喝水,這是屬於濕熱的症狀。如果小便順暢且清澈,大便稀溏,身體疼痛且容易出汗,這是屬於濕寒的症狀。治療濕寒的症狀,應該使用五苓散,再加上生附子、蒼朮、木瓜來治療。

《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耆湯,可以治療風濕,症狀是脈象浮,身體沉重,出汗怕風,或者身體疼痛。這個方子的組成是:防己、黃耆各一兩,炙甘草五錢,白朮七錢半。每次服用一兩,加入薑、棗一起煎煮。如果出現喘的症狀,可以加入麻黃;如果胃氣不和,可以加入芍藥;如果氣往上衝,可以加入桂枝;如果下身有寒氣,可以加入細辛。因為濕氣過盛會導致身體沉重,陽氣虛弱,如果又受風邪侵襲,就會出汗怕風。所以使用黃耆和炙甘草來加強體表防禦功能,使用防己和白朮來祛除濕氣。

桂枝附子湯,可以治療風濕相互搏結,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能翻身,不嘔吐也不口渴,脈象浮虛而澀。這個方子的組成是:桂枝八錢,生薑六錢,附子三錢,炙甘草四錢。分成兩次煎服,加入紅棗一起煎煮。如果小便順暢,可以去掉桂枝,加入白朮來治療。服藥後如果感覺頭暈,那是藥效起作用的正常反應,不用驚慌。

甘草附子湯,可以治療風濕相互搏結,導致骨節疼痛煩躁,抽痛,不能彎曲伸直,靠近就會痛得更厲害,出汗氣短,小便不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輕微腫痛。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炙甘草、白朮各四兩,附子三錢,桂枝八錢。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在《金匱要略》的基礎上,減少了桂枝,加入了生薑、大棗,就被稱為白朮附子湯。

麻黃加朮湯,可以治療濕氣過盛,導致身體煩躁疼痛。這個方子的組成是:麻黃六錢,桂枝四錢,炙甘草二錢,杏仁二十五枚,白朮八錢。用水煎服,取微汗即可。《金匱要略》中的方子,減少了白朮,加入了薏苡仁,稱為麻黃薏苡杏仁甘草湯。可以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身體疼痛,而且在下午加重的症狀。

元戎所用的加味五苓散,可以治療濕氣過盛導致的身體疼痛,小便不暢,身體沉重並且口渴。這個方子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羌活,主要是用來利水滲濕,治療風濕和寒濕的藥方。

局方中的五積散,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冒寒濕,導致身體沉重疼痛的症狀。

李東垣說: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其實就是麻黃桂枝各半湯。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其實就是平胃散。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其實就是桔梗半夏湯。再加上川芎、當歸用來活血,兼以乾薑、厚朴來行氣。這幾味藥配合在一起,是用來解表溫中、祛除濕氣的方劑,也可以化痰消痞、調理月經。這個方子雖然是針對內寒外感表裡的症狀而設計的,但實際上並不是張仲景所用的麻黃、桂枝、羌活、附子等表裡兼治的方劑。

至於積冷導致的嘔吐腹瀉,時疫導致的脖子僵硬,可以加入蔥白、豆豉;如果出現厥逆,可以加入吳茱萸;如果寒熱咳嗽,可以加入紅棗;婦女難產可以加入醋。由此可見,這個方子的用法並非一成不變。只有懂得靈活運用的人才能選擇適合的用法。這個方子用一兩的藥,加上五片生薑,用水煎煮,再加入麝香,再次煎煮沸騰,可以用來治療因濕邪導致的癱瘓,症狀和中風類似,服用兩次就能見效。

局方中的滲濕湯,可以治療寒濕導致的身體沉重,腰部發冷像坐在水裡,小便不利或者排尿不暢,大便稀溏。這些症狀都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或者被陰雨天氣侵襲所導致的。這個方子的組成是:蒼朮、白朮、甘草各一兩,乾薑、茯苓各二兩,陳皮、丁香各二錢半。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紅棗一起煎服。

茵陳五苓散,可以用來治療濕熱過盛,導致發熱黃疸。這個方子的組成是:茵陳蒿一兩,五苓散五錢。用水煎服。

大橘皮湯,可以治療濕熱內盛,導致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這個方子的組成是:橘紅一兩半,木香一錢,滑石六兩,檳榔三錢,茯苓一兩,豬苓、澤瀉、白朮、桂枝各五錢,甘草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