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五卷 (1)
第五卷 (1)
1. 水脹通論
《靈樞經》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下過度謂房勞過度也。)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頸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股窅然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白話文:
《靈樞經》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岐伯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下過度謂房勞過度也。)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何以別之?
**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頸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帝曰:**膚脹何以候之?
**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股窅然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鼓脹何如?
**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刺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石水,臍以下腫,其脈沉。
《本事方》云:臍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蠱即鼓脹也。
《綱目》云:水脹,皆本於房勞過度。
白話文:
腸覃、石瘕及膚脹鼓脹的醫理
腸覃
**問:**腸覃是什麼?
**岐伯答:**寒氣侵襲腸外,與人體的衛氣相搏鬥,氣血流通受阻,於是就固定在某個地方,形成一個結塊並往內發展,產生惡氣,進而形成息肉。剛開始時,息肉大小如同雞蛋,之後逐漸增大,最後長成如懷孕婦女肚子一樣的形狀,持續時間最長可達一年。按壓時會感覺堅硬,推動時可以移動,月經仍然正常,這就是腸覃的症狀。
石瘕
**問:**石瘕是什麼?
**岐伯答:**石瘕形成於子宮內,寒氣侵襲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閉塞無法通暢。本應排出的惡血無法排出,積聚在子宮內,日益增大,形狀如同懷孕婦女肚子,月經不正常。石瘕和腸覃都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用藥物引導排出。
膚脹鼓脹
**帝問:**膚脹鼓脹可以刺針嗎?
**岐伯答:**可以。先刺破腫脹部位的血管,然後調整經絡,再刺破血管放血。
石水
石水是指臍以下腫脹,脈象沉伏。
本事方
本事方記載:如果臍部腫脹,四肢也腫,就是水腫。如果只腹脹,四肢沒有明顯腫脹,就是蠱脹。蠱脹就是鼓脹。
2. 水腫
(出《素問》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腑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汗孔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少陰經主掌腎臟?腎臟為什麼主掌水液?岐伯回答:腎臟是至陰之處,至陰之處就盛著水液。肺臟是太陰之處,少陰經是冬天的脈氣,所以少陰經的根源在腎臟,末端在肺臟,都積聚著水液。黃帝問:為什麼腎臟能聚集水液而生病?岐伯回答:腎臟是胃的關口,關口不順利,就會聚集水液,並隨著水液的特性而生病。水液上溢到皮膚表面,就會形成胕腫。胕腫就是水液聚集而生病的表現。
黃帝問:所有的水液都生於腎臟嗎?岐伯回答:腎臟是女性臟器。地氣上升就歸屬於腎臟,並產生水液,所以說腎臟是至陰之處。如果過於勇猛勞累,就會使腎臟出汗。腎臟出汗遇到風寒,就會無法進入臟腑,也無法排出皮膚,滯留在汗孔,循著皮下組織流動,導致肢體浮腫,這就是由腎臟引起的風水症。所謂的玄府,就是汗孔。黃帝問:水俞五十七個穴位,主掌什麼呢?岐伯回答:腎俞五十七個穴位,是陰氣聚集的地方。
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胻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肺腎之標本,其上下分為相輸相應之病,而俱受者,緣此二臟,乃水氣之所留故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尻上五行行五:
脊中一,懸樞一,命門一,腰俞一,長強一,大腸俞一,小腸俞二,膀胱俞二,中膂內俞二,白環俞二,胃倉二,肓門二,志室二,胞盲二,秩邊二
白話文:
人體的水分出入,都與腎臟有關。腰部脊椎兩側,從尾椎骨向上五個穴位,稱為腎俞,是腎臟的所在之處。因此,水病向下則造成小腿腫脹、腹部膨大,向上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無法平躺的症狀。這是因為肺與腎彼此相生相剋,相互影響。肺主呼吸,腎主水液,當肺氣逆上時,就會導致呼吸困難,無法平躺;而腎氣不足,則會造成水腫。這些症狀都是水氣停滯所致。
在腎俞穴位上方,再往上兩個穴位,稱為腎之街,也與腎臟密切相關。
足部是三陰經交匯之處,腳踝上方一寸處,橫向排列六個穴位,稱為太衝,是腎經下行的通道。
人體的五臟六腑都與經絡相連,這些經絡是氣血流通的通道,也是水氣停留的地方。總共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絡,水氣容易停滯於此。
腰部脊椎兩側,從尾椎骨向上,依次為:脊中、懸樞、命門、腰俞、長強、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內俞、白環俞、胃倉、肓門、志室、胞盲、秩邊等穴位,都與腎臟功能密切相關。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
中注二,四滿二,氣穴二,大赫二,橫骨二,外陵二,大巨二,水道二,歸來二,氣街二
踝上各一行行六:
太衝二,復留二,陰谷二,照海二,交信二,築賓二
《甲乙經》云:身腫,關門主之。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
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風水面胕腫,顏黑,解谿主之。風水面胕腫,衝陽主之。水中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主之。水腫大,臍平,灸臍中,無理不治。
《內經》曰:三陰結,為之水。王注云: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
白話文:
伏兔穴上各取兩行,每行五個穴位,分別是:中注穴、四滿穴、氣穴、大赫穴、橫骨穴、外陵穴、大巨穴、水道穴、歸來穴、氣街穴。踝骨上各取一行,每行六個穴位,分別是:太衝穴、復留穴、陰谷穴、照海穴、交信穴、築賓穴。
《甲乙經》記載,身體腫脹,關門穴主治;水腫、皮腫,三里穴主治;風水引起的膝蓋腫脹,巨虛穴和上廉穴主治;風水引起的腳踝腫脹,顏面發黑,解谿穴主治;風水引起的腳踝腫脹,衝陽穴主治;水腫導致胸脅部脹滿,刺陷谷穴放血可以立即見效;腳踝腫脹,上星穴主治,先取譩譆穴,再取天牖穴、風池穴;水腫導致人中部位腫滿,嘴唇翻轉的人會死亡,水溝穴主治;水腫嚴重,肚臍平坦,灸臍中穴,無效的話就不治了。
《內經》記載,三陰經脈結聚,就會引起水腫。王注解释说,指的是脾經和肺經的脈絡都寒凝结聚。
又曰:下焦溢而為水。王注曰: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黃帝問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否?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曰:何以言之?岐伯曰:水者陰也,目者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
白話文:
古人認為,下焦積聚過多,就會導致水腫。黃帝問岐伯,腎風患者面部腫大,說話困難,是否可以針灸治療?岐伯回答說,虛弱的病人不適合針灸,如果強行針灸,五天后就會出現氣血逆亂的症狀。黃帝追問,氣血逆亂會如何表現?岐伯回答說,會出現氣短、發熱、胸背部熱感、手心發熱、口乾舌燥、小便黃、眼睛下方腫脹、行走困難、月經不調、食慾不振、不能平躺,平躺就咳嗽,這種病症稱為風水,詳見《刺法》篇。黃帝希望進一步了解原因,岐伯解釋說,病邪聚集的地方,氣血必然虛弱。陰虛的人,陽氣就會聚集,所以會出現氣短發熱、出汗。小便黃是因為小腹有熱。不能平躺是因為胃氣不和。平躺咳嗽是因為熱氣上衝肺部。凡是水氣充盈的人,眼睛下方都會先出現輕微腫脹。黃帝問為什麼?岐伯解釋說,水屬陰,眼睛也屬陰,腹部是至陰所在,所以腹部積水就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真氣上逆,就會造成口苦舌乾。
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針經》曰: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榮然有水,不上不下也。
劉宗厚曰:按《內經》諸水氣皆諸臟本病也。《針經》所引,則又主飲食及七情等因皆致之。可見病機之微矣。但有濕腫、氣腫,初亦頗相似,然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濕與水有微甚之意,況有氣腫及諸水,形證不同,要在臨症詳審也。
白話文:
躺著時不能保持正直,如果正直躺著,會咳出清水。各種水病的人躺著時會感到驚慌,驚慌時咳嗽會更嚴重。肚子發出響聲,病症源頭在胃部。影響脾臟時會感到煩躁,吃東西後無法消化,這是由於胃部阻塞。身體沈重,行走困難,這是因為胃部的脈搏影響到腳部。月經沒有來,可能因為子宮脈絡堵塞。子宮脈絡與心相連,如果氣體上沖到肺部,導致心氣無法正常向下流通,因此月經不會來。
針灸經典提到:小腿是身體運行的重要通道。下垂的部位,是身體中重要的節點,也是陰精的表現,以及體液運轉的路徑。如果飲食不節制,情緒變化無常,體液內滯,就會向下流到生殖器,導致血液循環受阻,病情逐漸加重,活動不便,無法快速移動,這表明體內有水積聚,既不上升也不下降。
劉宗厚指出:根據《內經》的記載,各種水氣都源自各個臟器的基本疾病。針灸經典提到的病因,包括飲食失調和情緒波動等,都可能引起這種病症。可以看出,疾病的機制非常微妙。然而,濕腫和氣腫初期可能很相似,但用手按壓會留下凹陷且不易恢復的是濕腫。濕和水有輕重之分,加上還有氣腫和其他水病,症狀各異,關鍵在於臨牀診斷時詳細審查。
水腫有陽水、陰水之分。若脈來沉伏,面色青白,不煩渴,小便澀而清,大便溏泄,為陰水,治宜實脾。脈來沉數,面色赤黃,或煩渴,小便赤而難,大便秘,治宜疏氣盪滌。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說的是中醫對水腫症狀的不同辨證施治方法。
- 如果病人的脈搏跳動緩慢且深沈,面部顏色蒼白,沒有煩躁口渴的情況,尿液排泄困難但呈淡黃色,並且大便稀軟,那麼這種情況被稱作「陰水」。「陰水」治療的方法是增強脾胃的功能。
- 另外一種情況下,如果病人的脈搏跳動快速且深沈,面部顏色紅潤或者發黃,或者是感到煩躁口渴,尿液排出時呈現出較濃厚的顏色並伴有疼痛感,而且大便乾硬不易排出,則此種狀況被稱作「陽水」。「陽水」治療的方法是疏通氣血和清除身體中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