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9)

1. 解㑊(音亦)

生生子曰:「平人氣象論篇」云:尺脈緩澀謂之解㑊。(王注曰:尺者陰部也,腹腎主之,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解㑊也。)解㑊之證,懈倦困弱,寒不甚寒,熱不甚熱,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或熱多而汗出,肢體百賅散解,痿弱而不能任持,少氣而不欲言,左右仁不可以名其狀,故謂之解㑊。注夏之證殆相似,亦虛類也。

其治,大生脈湯足以主之,加木瓜、苡仁。(佇音能,困弱也。)

大生脈湯,治注夏,體倦、嗜臥,面凡懶動,動則喘之。(方出痿門。)

又方

甘枸杞子,北五味子

研碎貯瓶內,滾水泡,封口,少刻取服之,可泡三次,每服六錢,久服為妙。

白話文:

生生子說道:在「平人氣象論篇」中提到,如果尺脈呈現緩慢且澀滯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解怠(一種病態)。王注釋說,尺脈是身體陰性部位的反應,由腹部和腎臟主管,脈緩代表內部有熱,脈澀則顯示血液不足,所以會出現解怠的症狀。

解怠的特徵是疲憊不堪、精神萎靡,雖冷但不至於極冷,雖熱但不至於極熱,患者不喜歡見到人,一見到人就會感到心慌意亂,有時會發燒並出汗,肢體和全身各部位感覺鬆散無力,肌肉軟弱無法負擔日常活動,呼吸短促,說話都顯得費力,身邊的人很難用語言描述這種狀態,因此被稱為解怠。夏季的注夏症狀與此類似,也屬於虛弱的一種。

治療上,主要使用大生脈湯,再加入木瓜和薏仁。(佇音能,代表疲憊無力。)

大生脈湯,用於治療夏季疲倦、想睡覺,面容憔悴,稍微活動就喘息的情況。(該方出自痿證門類。)

另外還有一個藥方

甘枸杞子,北五味子

將兩者研磨細碎,儲存在瓶子裡,用滾水沖泡,密封瓶口,稍等片刻後即可服用,可以沖泡三次,每次服用六錢,長期服用效果更佳。

2. 濕門

3. 明濕篇

生生子曰:六氣之中,濕為四之氣,土之所司,脾為之主。「五運六化篇」曰:土之化,曰濕曰雨。主於長夏。長夏,謂六月也。土生於火,長在夏中,既長而旺,土潤溽暑濕化行也。蓋燥則土生,干則土死,泉出地中,濕化信矣。經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則土雨之化見也。

經曰:濕勝則濡泄。人每夏月泄瀉,多以胃苓湯、益元散、五苓散取效者,實治濕令之勝也。

生生子曰:《內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濕勝則濡瀉。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又曰:因於濕,首如裹。蓋首者諸陽之會,至高至清,若濕氣薰蒸而沉重,似有物以蒙之也。失而不治,則鬱為熱,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軟短而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濕之為邪,有自內得,有自外得者。

陰雨濕地,皆外所因。飲食湯飲𨣒酪,皆內所因。有濕寒者,有濕熱者。丹溪曰:六氣之中,濕熱為病,十居八九。濕在上,家微汗之,不欲大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此淡滲治濕也。濕雖有內外二因,然治法大抵要實脾土為主。緣脾惡濕,苟脾土不燥,則失其健運之常,病易乘之。

內濕多則泄瀉,生痰,流於經絡肢節則腫痛。外濕多則跗腫而肌肉濡潰。《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於濕。是以蒼、白二術為必用之藥,加入二陳湯用之。如濕在肌表及上焦,加羌活、防風之類,取風能勝濕之意。

如下焦,腰足跗腫及泄瀉,輕者加入五苓散,重者加羌活、防風、升麻以升提之。此無上妙法也。

賈真孫曰:濕為土氣,火熱能生濕土,故夏熱則萬物濕潤,秋涼則萬物乾燥。濕病本不自生,因熱而怫鬱,不能宣行水道,故停滯而生濕也。況脾土脆弱之人,易為感冒,豈必待不流而後為濕哉。人只知風寒之威嚴,不知暑濕之炎烈,感人於冥冥之中也。《病式》云:諸痙強直,積飲等症,皆屬於濕。

或跗腫體寒而有水氣,里必小便赤少不通,或渴,是蓄熱入里極深,非病寒也。大抵治法,宜實脾清熱利小便為上。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桂苓甘露,木香、葶藶、木通治之。守真師曰: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此藥下水濕,消腫脹,利小便,理脾胃,無出乎此也。腹脹腳腫甚者,舟車丸下之。

濕熱內郁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出汗多,熱燥津液內竭,小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症有二:濕熱症多,濕寒症少,當以脈證明辨之。

白話文:

明濕篇

生生子說:六種氣候中,濕氣佔據四種,屬土所管轄,脾臟是它的主宰。「五運六化篇」記載:土的變化,稱為濕和雨,主掌長夏。長夏指的是六月。土生於火,生長在夏季,當它生長旺盛時,土的濕潤、暑熱、濕氣就開始運行了。因為乾燥則土生,乾燥則土死,泉水從地底湧出,濕氣的變化可以驗證。經書上說:地氣上升形成雲,天氣下降形成雨,雨來自地氣,雲來自天氣,這就是土化為雨的現象。

經書上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濡泄(水液代謝失調)。人們常常在夏季腹瀉,多用胃苓湯、益元散、五苓散而見效,正是治療濕氣過盛的方法。

生生子說:《內經》說:各種濕腫脹滿,都屬於脾土的問題。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濡瀉。地上的濕氣,侵入人體就會損害皮肉筋脈。又說:因為濕氣,頭部如同裹住一般。因為頭部是諸陽之會,至高至清,如果濕氣薰蒸而沉重,感覺好像有東西蒙住一樣。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鬱積成熱,熱傷血液不能滋養筋脈,所以大筋軟短而導致拘攣(肌肉攣縮),濕氣傷及筋脈不能束縛骨骼,所以小筋鬆弛延長而導致痿弱(肌肉萎縮)。濕邪的入侵,有內因也有外因。

陰雨潮濕的環境,都是外在因素。飲食中的湯飲、乳酪等,都是內在因素。有濕寒的,也有濕熱的。丹溪(朱丹溪)說:六種氣候中,濕熱致病佔八九成。濕在上焦,可用微汗法,不宜大汗;濕在下焦,應該利小便,這是淡滲法治療濕氣的方法。濕氣雖然有內外兩種成因,但治療方法大多要以健脾為主。因為脾臟厭惡濕氣,如果脾土不乾燥,就會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疾病就容易乘虛而入。

內濕過多則會腹瀉、生痰,流入經絡關節就會腫痛。外濕過多則會腳踝腫脹,肌肉鬆軟潰爛。《原病式》說:各種痙攣僵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嘔吐下瀉、身體沉重腳踝腫脹、肌肉像泥巴一樣,按壓不起,都屬於濕氣的範疇。所以蒼朮、白朮是必用的藥物,加入二陳湯一起使用。如果濕氣在肌表和上焦,可以加入羌活、防風等藥物,利用風能勝濕的原理。

如果濕氣在下焦,腰腳踝腫脹以及腹瀉,輕者加入五苓散,重者加入羌活、防風、升麻等藥物以升提之。這是極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賈真孫說:濕氣是土氣的一種,火熱可以生濕土,所以夏天炎熱萬物就濕潤,秋天涼爽萬物就乾燥。濕病並非自然產生,而是因為熱氣鬱積,不能疏通水道,所以停滯而產生濕氣。況且脾土虛弱的人,容易感冒,又何必等到不流動才說是濕氣呢?人們只知道風寒的厲害,卻不知道暑濕的厲害,它在不知不覺中侵害人體。《病式》說:各種痙攣僵直、積飲等症狀,都屬於濕氣的範疇。

如果腳踝腫脹身體寒冷並伴有水腫,內在必定小便短少不通,或者口渴,這是蓄熱深入臟腑,並非寒症。總的治療方法,應該健脾清熱利小便為佳。所以治療濕氣而不利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可以用桂枝茯苓甘露飲、木香、葶藶子、木通等藥物治療。守真師說:葶藶木香散、下神芎丸,這些藥物可以瀉水濕、消腫脹、利小便、調理脾胃,沒有比這更好的了。腹脹腳腫很厲害的,可以用舟車丸治療。

濕熱內鬱導致發黃,可以用茵陳湯治療,或者加入防己、黃耆。全身腫痛,或者沒有汗,這是濕氣流注關節。邪氣在表可以用五苓散加上官桂、蒼朮,微微出汗即可,不宜大汗。如果自汗很多,熱傷津液內虛,小便不利,千萬不要利尿,以免加重損傷津液。可以用防風白朮甘草湯治療。濕症有兩種:濕熱症多,濕寒症少,應該根據脈象來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