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1. 第五卷
2. 水腫門
3. 水脹通論
《靈樞經》曰: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岐伯曰: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下過度謂房勞過度也。)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塞閉,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頸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𪔣𪔣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股窅然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
帝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岐伯曰:先刺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石水,臍以下腫,其脈沉。
《本事方》云:臍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蠱即鼓脹也。
《綱目》云:水脹,皆本於房勞過度。
白話文:
【水脹通論】
《靈樞經》有言:食物飲水入口,消化於腸胃,其營養成分可分為五種。天氣寒冷且衣著單薄時,身體會產生尿液和氣;天氣炎熱且衣著厚重時,身體會排汗;當人感到悲傷時,淚水會湧出;若身體內部過熱且胃部鬆弛,便會產生口水。若是邪氣侵入身體,氣血運行受阻,這就會形成水脹。
我明白水脹是如何形成的,但我不清楚它從何而來,希望聽取更詳細的解釋。岐伯解釋說:五穀中的精華液體,融合成濃稠的物質,深入骨髓中,滋養腦部和脊髓,再向下流入下肢。如果身體陰陽失調,導致液體大量流入下肢,髓液減少,這會造成腰部、背部疼痛以及小腿痠痛。當陰陽之氣無法順暢流通,身體各部位機能受阻,三焦功能失調,津液無法正常代謝,食物和水分在腸胃中混雜,特別是在小腸中形成積聚,停留在下焦,無法滲透至膀胱,結果導致下焦脹滿,水分過多,進而形成水脹。
黃帝向岐伯詢問:水脹、膚脹、鼓脹、腸覃、石瘕,這些病症如何區分?岐伯回答:水脹初期,眼睛周圍會輕微腫脹,就像剛睡醒的樣子,頸部脈搏跳動,偶爾咳嗽,大腿內側感覺寒冷,腳踝腫脹,腹部膨脹,這表示水脹已形成。用手按壓腹部,會隨著手的移動而起伏,像包裹著水一樣,這是水脹的特徵。那膚脹如何辨識呢?岐伯說:膚脹是由於寒氣影響皮膚,導致皮膚鬆軟,腹部及全身浮腫,皮膚變厚,按下大腿時,凹陷處不會立刻恢復原狀,腹部顏色沒有改變,這是膚脹的特徵。鼓脹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腹部及全身都膨脹,腹部膨脹程度與全身膨脹一致,皮膚呈蒼黃色,腹部肌肉突出,這是鼓脹的特徵。
腸覃又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寒氣影響腸外,與防禦系統互相抗衡,導致氣血無法順利循環,進而在某個部位形成結節,疾病因而產生,息肉逐漸長出。起初,大小如同雞蛋,隨時間增長,最終形似懷孕,可能歷時數年。觸摸時感覺堅硬,可以移動,月經仍定期來潮,這是腸覃的特徵。石瘕又是什麼樣子?岐伯回答:石瘕起源於子宮,寒氣影響子宮口,導致子宮口閉塞,惡血無法排出,凝固於子宮內,逐漸增大,形似懷孕,月經不規律。這些疾病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可透過引導方式治療。
黃帝問:膚脹和鼓脹能用針灸治療嗎?岐伯回答:應先針刺病患處的血絡,然後調整經絡,去除血液中的瘀血。石水患者,肚臘以下部位腫脹,脈象深沉。
《本事方》指出:肚臍周圍和四肢全部腫脹的情況,是水脹。若只有腹部腫脹,四肢不太腫脹,則是蠱脹,也就是鼓脹。
《綱目》提到:水脹的根本原因,通常是性生活過度。
4. 水腫
(出《素問》水熱穴論。)
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胕腫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腑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汗孔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
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胻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肺腎之標本,其上下分為相輸相應之病,而俱受者,緣此二臟,乃水氣之所留故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
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尻上五行行五:
脊中一,懸樞一,命門一,腰俞一,長強一,大腸俞一,小腸俞二,膀胱俞二,中膂內俞二,白環俞二,胃倉二,肓門二,志室二,胞盲二,秩邊二
伏兔上各二行行五:
中注二,四滿二,氣穴二,大赫二,橫骨二,外陵二,大巨二,水道二,歸來二,氣街二
踝上各一行行六:
太衝二,復留二,陰谷二,照海二,交信二,築賓二
《甲乙經》云:身腫,關門主之。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
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風水面胕腫,顏黑,解谿主之。風水面胕腫,衝陽主之。水中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主之。水腫大,臍平,灸臍中,無理不治。
《內經》曰:三陰結,為之水。王注云: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
又曰:下焦溢而為水。王注曰: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溢而為水。
黃帝問曰:有病腎風者,面胕龐然壅,害於言,可刺否?岐伯曰: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氣時熱,時熱從胸背上至頭,汗出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難以行,月事不來,煩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則咳,病名曰風水。論在刺法中。
帝曰:願聞其說。岐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則咳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曰:何以言之?岐伯曰:水者陰也,目者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
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
《針經》曰: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榮然有水,不上不下也。
劉宗厚曰:按《內經》諸水氣皆諸臟本病也。《針經》所引,則又主飲食及七情等因皆致之。可見病機之微矣。但有濕腫、氣腫,初亦頗相似,然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濕也。濕與水有微甚之意,況有氣腫及諸水,形證不同,要在臨症詳審也。
水腫有陽水、陰水之分。若脈來沉伏,面色青白,不煩渴,小便澀而清,大便溏泄,為陰水,治宜實脾。脈來沉數,面色赤黃,或煩渴,小便赤而難,大便秘,治宜疏氣盪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