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八卷 (16)

1. 小柴胡湯證註釋

水二盅,姜三片。槌法,臨服入蘇木煎汁三匙服。

消毒青黛飲,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重甚則斑爛皮膚。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也。然而斑之方萌,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斑也。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蚊也。其或大便自利,短氣怫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盧醫復生,不能施其巧矣。凡汗下不解,足冷耳聾,煩悶咳,便是發斑之候。

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玄參,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人參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槌法,臨服入苦酒一匙,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

生地黃連湯,治鼻衄成流,久不止者。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黃芩,山梔,甘草,桔梗,生地,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如無,升麻代之)

水二盅,棗二枚,煎八分。槌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服。如無茅根,以藕搗汁亦可。

外用劫法,水紙搭於鼻沖。

加味犀角地黃湯,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

犀角,生地,芍藥,甘草,桔梗,牡丹皮,陳皮,紅花,當歸

水二盅,姜三片,槌法,臨服入生藕節搗汁三匙,溫服。

回陽救急湯,即四逆湯附加減法。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證。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則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疼,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脈,或脈來沉遲無力。

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茯苓,半夏

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加鹽炒吳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嘔吐不止加薑汁。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

水二盅,姜三片煎之,臨服加麝香三釐調服。中病以手足溫和即止,不得多服,多則反加別病矣。如未止,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無妨。

回陽反本湯,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臘茶,陳皮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二盅煎之,臨服入蜜五匙,頓冷服之,取汗為效。

柴胡百合湯,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等證。

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知母,百合,生地,陳皮

渴加天花粉。胸中煩熱加山梔。頭微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百合,甚加麻黃。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

白話文:

小柴胡湯證註釋

用水兩碗,加入三片薑。用槌子敲打藥材後煎煮,臨服時加入三湯匙蘇木煎汁一起服用。

消毒青黛飲,治療熱邪侵入體內,導致體內實熱而體表虛弱,血熱散不開,熱氣侵襲皮膚而形成斑疹。輕微的像疹子,嚴重的像錦紋,更嚴重的會皮膚潰爛。有的本來是陽證,卻誤用熱藥,或應該瀉下卻沒有瀉下,或瀉下後病情沒有解除,都可能導致這種情況。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樣會使病情加重,更加潰爛。然而,斑疹剛開始出現時,與蚊子叮咬的痕跡相似,斑疹多長在胸腹部,而蚊子叮咬的痕跡只在手足。如果脈象洪大,病人神志不清,先出現紅色後變成赤色,那就是斑疹。如果脈象不洪大,病人安靜,先出現紅色後變成黃色,那就是蚊子叮咬的痕跡。如果大便自己排泄出來,呼吸短促,胸悶,氣短,大便乾燥,像果實核一樣無法排出,就算華佗再生也無能為力了。凡是汗、下都無法解決,而且出現手腳冰冷、耳聾、煩悶咳嗽的,就是要發斑疹的徵兆。

藥方:黃連、甘草、石膏、知母、柴胡、玄參、生地、山梔、犀角、青黛、人參

用水兩碗,加入一片薑、兩顆紅棗。用槌子敲打藥材後煎煮,臨服時加入一湯匙苦酒。如果大便硬結,就去掉人參,加入大黃。

生地黃連湯,治療鼻出血不斷,或熱毒深入體內,導致吐血不止。

藥方:黃芩、山梔、甘草、桔梗、生地、黃連、柴胡、川芎、芍藥、犀角(如果沒有犀角,可以用升麻代替)

用水兩碗,加入兩顆紅棗,煎到剩八分。用槌子敲打藥材後煎煮,臨服時加入茅根搗汁,再用磨好的墨汁調和服用。如果沒有茅根,可以用藕搗汁代替。

外用方法:用濕紙敷在鼻子的衝擊部位。

加味犀角地黃湯,治療煩躁,漱口水吞不下去,這是因為上焦有瘀血。

藥方:犀角、生地、芍藥、甘草、桔梗、牡丹皮、陳皮、紅花、當歸

用水兩碗,加入三片薑。用槌子敲打藥材後煎煮,臨服時加入三湯匙搗碎的生藕節汁,溫服。

回陽救急湯,就是四逆湯的加減方。治療寒邪直接侵犯陰經,屬於真寒證。剛開始發病時,沒有發熱、頭痛,只有怕冷、四肢冰涼、發抖、腹痛、嘔吐腹瀉,不口渴,喜歡蓋被子、蜷縮著身體、身體沉重,或者手指甲、嘴唇發青,或者口吐涎沫,甚至沒有脈搏,或者脈搏微弱無力。

藥方:熟附子、乾薑、人參、甘草、白朮、肉桂、陳皮、五味子、茯苓、半夏

如果嘔吐涎沫或小腹痛,就加入鹽炒過的吳茱萸。如果沒有脈搏,就加入一湯匙豬膽汁。如果嘔吐不止,就加入薑汁。如果腹瀉不止,就加入升麻、黃耆。

用水兩碗,加入三片薑煎煮,臨服時加入三釐麝香調和服用。病癒的標準是手腳溫暖,就要停止服藥,不可多服,多服反而會引起其他疾病。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用之前的理中飲加減來治療。

回陽反本湯,治療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虛脫,陰氣盛到極點而出現煩躁,稍微口渴、臉色發紅,想坐在泥水或井水中,脈搏微弱無力,甚至沒有脈搏,好像快要斷氣一樣。

藥方:附子、乾薑、甘草、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臘茶、陳皮

臉色發紅是下焦虛寒的表現,加入七根蔥白和少許黃連,用澄清的泥漿水兩碗煎煮,臨服時加入五湯匙蜂蜜,冷服,以出汗為效。

柴胡百合湯,治療病癒後昏沉、發熱、口渴、胡言亂語、精神恍惚,以及百合病勞復等症狀。

藥方:柴胡、人參、黃芩、甘草、知母、百合、生地、陳皮

如果口渴就加入天花粉。如果胸中煩熱就加入山梔。如果頭微微痛就加入羌活、川芎。如果嘔吐就加入薑汁炒過的半夏。如果胸中飽悶就加入枳殼、桔梗。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而復發,就加入枳實、黃連。如果病情嚴重,大便硬結,就加入大黃。如果胸中虛煩就加入竹茹、竹葉。病癒後乾嘔、胡言亂語、精神恍惚、呻吟、睡不安穩,就加入黃連、犀角。如果咳嗽喘息,就加入杏仁、百合,嚴重的話加入麻黃。如果心中驚慌不安是血虛的表現,就加入當歸、茯神、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