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13)
第十八卷 (13)
1. 小柴胡湯證註釋
若腹中痛,去黃芩加芍藥。寒邪入里,裡氣不足,寒邪壅則腹中痛,芩苦寒性堅而寒中,去之則中氣易和;芍藥味酸而和中,加之則裡氣得通而腹痛自愈。如脅下痞硬,去大棗之甘溫,恐令滿,加牡蠣之醋咸,則痞消而硬軟矣。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之苦寒,恐蓄水浸行,加茯苓之甘淡,能滲利則津液通矣。
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微熱恐有表邪,加桂枝取汗,發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肺氣逆則咳,參棗姜甘溫中則肺氣愈逆,故去之。用五味子之酸,收斂肺氣,乾薑之辛熱,以散內之寒氣,則咳自止。若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合病。
頭略痛,發熱耳聾脅痛,或往來寒熱如瘧,和解散治之。和解散即小柴胡湯加減。如嘔逆,加姜九片,陳皮一錢,如頭痛惡寒,加羌活、防風各一錢;寒熱間作,加桂枝一錢。夏月中暑,發熱頭痛,加黃連一錢。春天溫病時行,加生地黃、川升麻一錢。瘧疾或先寒後熱,加川常山、尖檳榔半錢。
各要未發時煎服。傷寒惡寒頭項強發熱,前方沖和湯內去細辛、蒼朮,加白朮二錢。
桂枝大黃湯,即桂枝湯加大黃,附加減法。治足太陰脾經受症,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中雲:看此證,不如三承氣湯選用,或一日初傳太陰乃可。觀仲景書,或者邪中陰經而留於腹者也。不然必外證未全除可也。不然此方亦當用在壞證例,非本經藥也,直說陽症傳來者誤也。
加味理中飲,即理中湯附加減法。治太陰脾經受症,自利不渴,手足溫,身無熱,脈來沉而無力,此屬臟寒。
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厥陰消渴,氣上衝心,飢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本方去甘草。本經嘔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服和之。
水二盅,姜一片,棗二枚。捶法,臨服入炒陳壁土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茵陳將軍湯,即茵陳湯附加減法。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劑頸而還,脈來沉重者宜用。
大黃,茵陳,山梔,甘草,厚朴,黃芩,枳實
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盅,姜一片。捶法,加燈草一握,熱服。
導赤飲,即五苓散附加減法,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白話文:
小柴胡湯證註釋
如果腹部疼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這是因為寒邪侵入體內,導致體內氣不足,寒邪壅塞就會引起腹痛。黃芩性味苦寒,容易加重寒邪,所以去掉它,就能使體內氣機調和;芍藥性味酸,能調和體內氣機,加入後能使體內氣機通暢,腹痛自然就會好。如果脅肋下感覺脹滿堅硬,就去掉大棗的甘溫之性,避免加重脹滿,加入牡蠣的醋咸之性,就能使脹滿消除,堅硬變軟。如果感到心悸、小便不暢,就去掉黃芩的苦寒之性,避免蓄積水液,加入茯苓的甘淡之性,能滲濕利尿,就能使津液流通。
如果沒有口渴,但體表有輕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因為有輕微發熱,可能是體表有邪氣,加入桂枝來發汗,就可以發散體表的邪氣。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乾薑。因為肺氣逆行就會咳嗽,而人參、大棗、生薑的甘溫之性會使肺氣更加逆行,所以去掉它們。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肺氣,用乾薑的辛熱之性來驅散體內的寒氣,咳嗽自然就會停止。如果加入葛根、芍藥,就能治療少陽和陽明兩經同時發病的狀況。
頭部稍微疼痛、發熱、耳鳴、脅肋痛,或者像瘧疾一樣時冷時熱,可以用調和解表的藥方來治療。這裡說的調和解表藥方,就是小柴胡湯加減變化而來的。如果出現嘔吐、噁心的症狀,就加入生薑九片、陳皮一錢;如果頭痛且怕冷,就加入羌活、防風各一錢;如果時冷時熱交替出現,就加入桂枝一錢。夏天中暑,發熱頭痛,就加入黃連一錢。春天流行溫病時,就加入生地黃、川升麻各一錢。瘧疾如果先感覺寒冷後發熱,就加入川常山、尖檳榔各半錢。
這些藥方,都應該在病情還沒發作時煎服。如果傷寒出現怕冷、頭頸僵硬、發熱的症狀,可以用原來的沖和湯,去掉其中的細辛、蒼朮,加入白朮二錢。
桂枝大黃湯,就是桂枝湯加入大黃,並做一些加減變化。這個藥方治療足太陰脾經受病的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疼痛、咽喉乾燥口渴、手足溫熱、脈搏沉而有力,這是因為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
藥方包括:桂枝、芍藥、甘草、大黃、枳實、柴胡。如果原本就有腹部脹滿,但不怕冷且有喘息的症狀,就加大腹皮,去掉甘草。
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一片、紅棗兩枚,煎煮。快要服藥時,加入檳榔磨成的水三匙,趁熱服用。
有醫家認為:觀察這個病症,不如選擇三承氣湯來治療,或者在病情剛開始傳入太陰經時可以使用。參考醫聖張仲景的著作,或許是因為邪氣侵入陰經而停留在腹部。否則,必定是體表的病邪還沒有完全清除。這個藥方應該是在病情惡化時使用,並不是本經的藥,直接說是從陽經傳來的是錯誤的。
加味理中飲,就是理中湯加入其他藥材,並做一些加減變化。這個藥方治療足太陰脾經受病的症狀,表現為腹瀉不止、不口渴、手足溫熱、身體沒有發熱、脈搏沉而無力,這是屬於內臟虛寒的症狀。
藥方包括:乾薑、白朮、人參、甘草、肉桂、陳皮、茯苓。
如果厥陰經出現消渴症,氣向上衝到心口,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東西就吐出蛔蟲,並伴有腹痛、大便堅硬的症狀,就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大黃、少量蜂蜜來幫助排泄。如果本經出現腹部濡軟脹滿的症狀,就去掉甘草。如果本經出現嘔吐的症狀,就加入半夏和薑汁。如果本經出現身體蜷曲臥床、身體沉重、腹瀉不止的症狀,就少量加入附子。腹瀉停止後,如果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就要趕快用溫藥來治療,並加入附子。如果出現腹瀉腹痛的症狀,就加入木香,用薑汁調服來調和。
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一片、紅棗兩枚,煎煮。快要服藥時,加入炒過的灶心土一匙調服。這是為了取土氣來幫助胃氣。
茵陳將軍湯,就是茵陳湯加入其他藥材,並做一些加減變化。這個藥方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疾病,症狀為腹部脹滿、全身和眼睛發黃、小便不利、大便堅硬、口渴或頭部出汗但頸部不出的症狀、脈搏沉重的症狀。
藥方包括:大黃、茵陳、山梔、甘草、厚朴、黃芩、枳實。
如果大便能夠自行正常排出,就去掉大黃、厚朴,加入大腹皮,利小便,就能起到效果。
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一片,煎煮。快要服藥時,加入燈心草一握,趁熱服用。
導赤飲,就是五苓散加入其他藥材,並做一些加減變化。這個藥方治療小便不暢、小腹脹滿,或者下焦有熱、或者飲水過多,或者小便短少赤黃且口渴的症狀、脈搏沉而數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先利小便。但是如果出汗後體液大量流失或者陽明經出汗過多的情況,就要避免利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