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5)
第十八卷 (5)
1. 足厥陰經
此圖一經,從缺盆下乳上入里,會於頂巔。
足厥陰肝經圖。厥者盡也,六經之尾也。其脈起於足大指上,環陰器抵小腹,循脅肋,上口唇,與督脈會於巔頂,行身之前側也。若本經不足,寒邪直中之也。一日便發吐利,小腹痛,寒甚者,唇青厥冷囊縮,急宜溫之,並著艾灸丹田、氣海以溫之。若六七日發煩滿囊拳者,此傳經熱邪,厥深熱亦深也。
若脈沉疾有力者,宜急下之,若脈微細者,不可下也。凡傷寒傳至厥陰經,則病勢極矣。然死生在於須臾,可不謹察之也。大抵熱深厥亦深,則舌卷囊縮,陰寒冷極亦舌卷囊縮也。當要仔細而辨其冷熱之治,其法微矣。
足厥陰起足大趾大敦穴,由內廉而上,在太陰經之前,行入小腹,過脅下,從乳外傍彎入乳內傍,至中脘而止。其入里行者,會於巔頂也。圖內不載。
【厥陰經見證法】
假如先起消渴煩滿者,本病。已後舌卷囊縮者,標病。亦有寒熱兩端,不可概作熱治。
【辨證法】
煩滿囊拳消渴者,屬熱。口涎沫不渴厥冷者,屬寒。似虛不嘔,清便,必自愈。
【診脈法】
脈沉實者,宜當下。脈沉遲者,宜當溫。脈浮緩者,病自愈。
【用藥法】
消渴煩滿,舌卷囊縮,大便實,手足乍冷乍溫者,急用六一順氣湯下之。即承氣湯有加減法。口吐涎沫,或四肢厥冷不溫,過乎肘膝,不渴,小腹絞痛,嘔逆者,急用茱萸四逆湯。即回陽救急湯。有加減法。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足厥陰肝經的路徑和相關病症。大意如下:
足厥陰肝經,這條經絡起始於腳大拇指上方,繞過生殖器官,抵達小腹部,沿著脅肋部位,上至口脣,與督脈在頭頂會合,主要行走在身體的前側。
如果足厥陰肝經出現問題,寒邪可能直接影響到它。一天內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小腹疼痛等症狀,嚴重的寒症可能導致嘴脣青紫、四肢冰冷、生殖器官縮小,此時應立即進行溫暖治療,並可用艾灸丹田、氣海等穴位來提升體溫。如果在六七天後出現煩躁、生殖器官蜷縮的情況,這可能是熱邪從其他經絡傳播過來,病情越深,熱度也越深。
對於脈搏沉而有力的情況,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若脈搏微弱細小,則不宜進行瀉下。一般來說,當感冒傳至足厥陰肝經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間,因此必須謹慎觀察病情。通常情況下,熱度越深,四肢冰冷的程度也越深,舌頭捲縮,生殖器官縮小,無論是因為極度寒冷還是高熱,都需仔細分辨冷熱,治療方法需謹慎。
足厥陰肝經起始於腳大拇指的大敦穴,沿著內側向上,位於太陰經前面,進入小腹,穿過脅肋,從乳房外側彎曲進入乳房內側,直至中脘穴停止。深入體內的部分,在頭頂會合。這些在圖中未被標記。
在處理足厥陰肝經相關病症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如果首先出現口渴、煩躁的症狀,這是基本病症。隨後舌頭捲縮,生殖器官縮小,這屬於標病症狀。有時會出現寒熱兩種極端情況,不能一概以熱症治療。
- 煩躁、生殖器官蜷縮、口渴的症狀,屬於熱症。口中有泡沫、不渴、四肢冰冷的症狀,屬於寒症。看似虛弱但不嘔吐,排便正常,病情自然會好轉。
- 脈搏沉而實,應當進行瀉下治療。脈搏沉而遲,應當進行溫暖治療。脈搏浮而緩,病情自然會好轉。
- 遇到口渴、煩躁、舌頭捲縮、生殖器官縮小、大便硬實、手腳忽冷忽熱的情況,應立即使用六一順氣湯進行瀉下治療。即承氣湯,但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增減。如果口中吐出泡沫,四肢冰冷且無法回暖,超過肘部和膝蓋,不感到口渴,小腹劇烈疼痛,嘔吐不止,應立即使用茱萸四逆湯。即回陽救急湯,但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