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9)
第十七卷 (9)
1. 辨表裡中三證(王好古)
假令少陽證,頭痛,往來寒熱,脈浮弦,此三症但有一者,是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閉而不通,或泄而不調,但有一者,是為里也。如無上下表里餘症者,皆虛熱也,是在其中矣。
白話文:
假如出現的是少陽病徵,比如頭痛,忽冷忽熱的發燒,以及脈搏浮動且有弦象,只要這三個症狀中有任何一個,都表示病在體表。若出現口腔失去味覺,腹部感覺不舒服,大小便可能便祕不通,或者拉肚子而排泄不正常,只要有以上任何一個症狀,都表示病在體內。如果沒有上述的體表或體內的其他症狀,那應該就是虛熱症,這種情況,病就在半表半里的狀態了。
2. 辨陰陽二證(王好古)
陰證身靜,重語無聲,氣難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來口與鼻中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身表涼,知在陰經也,名曰陰證。
陽證身動,輕語有聲,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口與鼻中氣皆然,身表熱,知在陽經也,名曰陽證。
白話文:
【辨識陰陽兩種症狀(王好古)】
陰性症狀的患者身體會顯得比較靜止,說話聲音低弱,呼吸困難且氣息短淺,眼神渙散,鼻息微弱,既難呼出也難吸入,從口鼻間傳出的氣息都是冰冷的。無法攝取水分和食物,大小便失去控制,臉部感覺到嚴重的寒冷,就像被刀刮一樣,身體表面感覺涼意,由此可知病症在陰經,我們稱之為陰證。
陽性症狀的患者身體活動力較強,說話聲音清晰,眼神明亮,鼻子能夠正常呼吸,吸氣和吐氣都沒有問題,無論是從口或鼻中呼出的氣息都很正常,身體表面感覺到熱感,由此可知病症在陽經,我們稱之為陽證。
3. 太陽六傳(王好古)
太陽者,乃巨陽也。為諸陽之首,膀胱經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
太陽傳陽明胃土者,名曰巡經傳。為發汗不徹,利小便,餘邪不盡透入於裡也。
太陽傳少陽膽木者,名曰越經傳。為原受病,脈浮無汗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
太陽傳少陰腎水者,名曰表傳裡。為得病急,當發汗而反下,汗不發,所以傳也。
太陽傳太陰脾土者,名曰誤下傳。為原受病,脈緩有汗,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當時腹痛,四肢沉重。
太陽傳厥陰肝木者,為三陰不至於首,惟厥陰與督脈上太陽相接,名曰巡經得度傳。
白話文:
[太陽六傳(王好古)]
太陽,這是人體最大的陽氣來源,是所有陽氣的領導者,相關的是膀胱經的疾病。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表示病邪已深入本臟,我們稱之為「傳本」。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陽明胃,我們稱之為「巡經傳」。這通常發生在發汗治療不完全的情況,小便雖利但餘邪未盡,病邪進一步進入內臟。
若太陽經的病邪傳到少陽膽,我們稱之為「越經傳」。這通常發生在病初起時,脈象浮且無汗,應該使用麻黃湯治療卻未使用的狀況。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少陰腎,我們稱之為「表傳裡」。這通常發生在病發迅速,應發汗卻反而使用下法,導致汗未能發出,因此病邪得以傳入深層組織。
若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太陰脾,我們稱之為「誤下傳」。這通常發生在病初起時,脈象緩和且有汗,應該使用桂枝湯治療卻反而使用下法,導致腹痛及四肢沉重的後果。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厥陰肝,我們稱之為「巡經得度傳」。這是因為三陰經並未直接連接到頭部,只有厥陰經與督脈可以連接到太陽經。
4. 太陽證
太陽證,頭痛發熱自汗惡風,脈當緩而反緊,傷風得傷寒脈也。
太陽證,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脈當緊而反緩,傷寒得傷風脈也。
王執中雲:冬月此二證用九味羌活湯不應,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蓋穩於大青龍也。
二證脈不同本經,大青龍湯主之。易老初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後用大青龍湯,以其有厥逆筋惕肉瞤及亡陽之失也。易老後又改為九味羌活湯,而不用桂枝麻黃也。
太陽證發熱、惡寒、自汗,脈緩。
太陽證發熱、惡風、無汗,脈緩。
此二證,易老原將麻黃一桂枝二為治,後復改用羌活湯。
白話文:
[太陽證]的相關症狀,表現為頭痛、發燒、自發性出汗、畏風,脈象本應緩慢卻反而呈現緊繃,這是由於風邪入侵而導致類似寒邪的症狀。
同樣是[太陽證],如果出現頭痛、發燒、不出汗、畏寒,脈象本應緊繃卻反而緩慢,這是由於寒邪入侵而導致類似風邪的症狀。
王執中指出:在冬季,遇到上述兩種症狀,使用九味羌活湯若無效,可以嘗試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其療效較大青龍湯更為穩妥。
對於兩種症狀脈象不符合常規的情況,大青龍湯是最適合的治療選擇。易老起初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之後再轉用大青龍湯,因為患者出現了手足逆冷、肌肉抽搐和陽氣衰弱的現象。易老後來修改了處方,改為使用九味羌活湯,不再使用桂枝麻黃。
[太陽證]表現為發燒、畏寒、自發性出汗、脈象緩慢。
[太陽證]也可能是發燒、畏風、不出汗、脈象緩慢。
對於這兩種症狀,易老原本打算以一劑麻黃、兩劑桂枝進行治療,但後來改為使用羌活湯。
5.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脈浮緊直至寸口,所以頭痛者,頭與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太陽之經上而不能得下,故壅滯為頭痛於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俞痛。右手浮弦者亦然,頭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風可到,風則溫也,治以辛涼,秋克春之意,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總其體之常也。然各有三陰三陽之異焉。
故太陽則宜川芎,陽明則宜白芷,少陽則宜柴胡,太陰則宜蒼朮,少陰則宜細辛,厥陰則宜吳茱萸也。
王執中曰:此即論風而不及寒者,風亦寒氣所化,初從下起,後從上來,風與寒本相因,但感之不同耳。故治傷寒者,初分有汗無汗,到傳經後則不分矣。由此觀之,風藥亦能散寒,其理同也。
白話文:
[太陽頭痛]
太陽膀胱的脈象呈現浮緊狀態,且一直延續到寸口部位,這就是導致頭痛的原因,因為頭部和寸口部位的血壓都處於較高的狀態。同時,厥陰脈和督脈在頭頂部交匯,當太陽脈氣向上逆行,無法順利下行時,就會在頭部形成阻滯,進而引發頭痛。左手脈象浮弦,表示胸中有痛;若脈象沉弦,則代表背部的俞穴處有疼痛。右手脈象浮弦的情況也是如此。頭痛是由木氣過盛引起,而木氣最高處,只有風氣能到達,風性溫暖,因此治療頭痛應採用辛涼的藥物,這是秋季剋制春季的原理,所以治療頭痛多用風藥,這是根據其病理的常態。然而,頭痛還有三陰三陽的不同類型。
因此,太陽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川芎,陽明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白芷,少陽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柴胡,太陰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蒼朮,少陰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細辛,厥陰脈引起的頭痛適合使用吳茱萸。
王執中說:這裡只討論風邪,未提及寒邪,是因為風邪也是由寒氣轉化而來,最初從下方開始,然後向上蔓延,風邪和寒邪本質上相互關聯,只是感受的方式不同罷了。因此,在治療感冒時,初期會區分有汗和無汗,但當病情傳遍各個臟腑經絡後,就不再區分了。由此可見,風藥也能驅散寒邪,其道理是相同的。
6. 治太陽則不可越經(王好古)
假令治太陽陽明,不可遺太陽而只用陽明藥。余仿此。用三陽經解藥後,身番覆重者,若煩,則是有陽明也,若為煩而番覆輕者,知不傳三陰也。不傳三陰,則為解也。大抵三陰之體靜重與濕相同。傷寒五日後無汗,謂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謂內有水穀,故汗之。
白話文:
假如我們在治療太陽和陽明經的病時,不可以忽略太陽經的病症而只用陽明經的藥物來治療。其他的病情判斷和治療方式可以依此類推。當使用了治療三陽經的藥物之後,如果患者感覺身體反而變得更沉重,且伴有煩躁的情況,這就表示還有陽明經的病症存在。然而,如果患者雖煩躁但感覺身體反而變得較輕鬆,就可以知道病不會再傳到三陰經。病不會傳到三陰經,代表病情已經有所緩解。通常,三陰經的病會使身體感到靜止、沉重,其症狀和濕氣過重相似。在傷寒五天後如果還沒有出汗,這表示體內的能量消耗殆盡,因此應該使用下法治療。而在前三天,因為體內仍有食物和水分,所以應該使用發汗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