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5)
第十七卷 (5)
1. 陶節庵辨仲景傷寒論
觀其晚年悟道,著《病機氣宜保命集》,其中羌活湯辛涼之藥,以治非時傷寒,其妙如神,足可補仲景之遺旨。何其高哉!夫《內經》言傷寒即為熱病而無寒者,語其常也。仲景之論有寒有熱者,語其變也。合常與變而無遺者也。所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而反相為用也。此其所以為醫家萬世之準繩標的也歟!
王執中曰:傷寒雖是一病,然所感不同,而證亦懸絕。有冬傷於風寒,即時便發,名曰正傷寒者。有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名曰伏熱病傷寒者。有雖伏病在身,至春夏亦未發,偶因暴感風寒,或色欲不謹,或飲食不節,觸動而發者,亦曰伏熱病傷寒。有冬月飲食不節,誤傷冷物而發者,亦名冬月正傷寒。
此其所感之不同也。若夫春夏秋本無伏病在身,而偶感風寒,謂之四時傷寒,即雜病也,非仲景節庵之所謂寒也。故用參蘇飲、藿香正氣散等藥,與仲景節庵傷寒門藥大異。至於所見之證則又不同。
有頭痛、項強、腰脊痛、惡寒、發熱者;有滿身骨節痛,有不頭痛,不項強,無腰脊痛,寒熱骨節痛俱無者;有頭不疼而即腰脊痛,惡寒發熱骨節疼者;有隻頭疼,而諸症俱無者;有隻腰脊痛,而諸症俱無者;有隻惡寒發熱,而諸症俱無者;有隻骨節痛,而諸症俱無者;有寒熱交爭狀似瘧疾者;有協熱利下利清水,狀似痢疾者;有白瀉腹痛狀似水瀉者;有既吐且利,揮霍撩亂,名曰霍亂者;有傷在一經,以次傳遍者;有始終只在一經者,有越一經而傳者,有越兩經三經而傳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傳變六經而再傳者;有從陽經傳入陽明腑中者,有從陰經傳入陽明腑中,有不從六經傳來,直中陽腑者;此其症之不同也。至於用藥一差,則壞症百出,莫測端倪,不可言紀。
曰衄血,曰吐血,曰便血,曰發斑,曰發黃,曰發狂,曰如狂,曰腹痛,日譫語,曰鄭聲,曰噦,曰嘔,曰吐,曰瀉,曰利,曰小水不利,曰大便自利,曰除中,曰不寐,曰自汗,曰盜汗,曰手足汗,曰頭汗,曰陰結,曰陽結,曰能食,曰不能食,曰狐惑,曰脾約,曰吐蛔,曰陰陽易,曰勞復,曰食復,曰尋衣摸床,曰撮空,曰動氣,曰奔豚,曰肉苛,曰舌卷囊縮,不能枚舉。此其壞之不同也。
然非愚之臆說,仲景先師分為太陽等篇,每條開示某經某症某脈,了了明白。東垣先師撮其大綱,究其玄旨。陶節庵先師又著《家秘》、《瑣言》,別門分類,便覽初學,今具在十二卷中,醫家檢之,洞然自悉,何至妄投藥劑,乃有殺人之慘也。
白話文:
觀察陶節庵晚年領悟醫理,寫了《病機氣宜保命集》,其中用羌活湯這種辛涼的藥來治療不是當季的傷寒,效果非常神奇,足以補足張仲景《傷寒論》的不足,實在是高明啊!《黃帝內經》說傷寒就是熱病,沒有寒的症狀,這是說一般的情況。張仲景的理論中,傷寒有寒有熱,這是說變化的情況。能把一般情況和變化情況都考慮進去,沒有遺漏的,就是最完美的。這就像兩條路並行不悖,反而互相作用一樣。這就是為什麼張仲景的理論可以成為醫家萬世的標準啊!
王執中說:傷寒雖然是一種病,但感受到的病邪不同,症狀也差異很大。有的是冬天感染風寒,立刻就發病,叫做正傷寒。有的是到了春天變成溫病,到了夏天變成熱病,叫做伏熱病傷寒。有的是雖然身體裡潛伏著病邪,但到了春夏也沒有發病,偶爾因為突然感染風寒,或是不注意性生活,或是飲食不節制,觸動了病邪而發病,也叫做伏熱病傷寒。有的是冬天飲食不節制,誤食了寒涼的食物而發病,也叫做冬月正傷寒。
這些是感受的病邪不同的情況。如果春夏秋季本身沒有潛伏的病邪,只是偶爾感染風寒,就叫做四時傷寒,這其實是雜病,不是張仲景和陶節庵所說的傷寒。所以用參蘇飲、藿香正氣散等藥來治療,與張仲景和陶節庵治療傷寒的藥有很大差異。至於看到的症狀也都不一樣。
有的有頭痛、脖子僵硬、腰背痛、怕冷、發熱的症狀;有的全身骨節疼痛;有的沒有頭痛、脖子僵硬、腰背痛,也沒有怕冷發熱和骨節痛的症狀;有的頭不痛,但腰背痛,怕冷發熱,骨節痛;有的只有頭痛,其他症狀都沒有;有的只有腰背痛,其他症狀都沒有;有的只有怕冷發熱,其他症狀都沒有;有的只有骨節痛,其他症狀都沒有;有的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有的伴隨發熱,腹瀉清水,像痢疾一樣;有的腹瀉,肚子痛,像水瀉一樣;有的既吐又瀉,非常混亂,叫做霍亂;有的病邪從一條經脈開始傳播到全身經脈;有的始終只在一條經脈;有的跳過一條經脈傳播;有的跳過兩三條經脈傳播;有的傳播一兩條經脈就停止了;有的傳播六條經脈之後又重新傳播;有的從陽經傳到陽明腑中;有的從陰經傳到陽明腑中;有的不從六經傳播,直接侵犯陽腑。這些是症狀不同的情況。至於用藥如果有一點錯誤,就會出現很多壞的症狀,難以預測,無法一一描述。
例如:流鼻血,吐血,便血,出疹子,發黃疸,發狂,像瘋了一樣,肚子痛,說胡話,說話聲音低微,打嗝,想吐,嘔吐,腹瀉,拉肚子,小便不順暢,大便自行排出,體內虛脫,失眠,自己出汗,睡覺時出汗,手腳出汗,頭部出汗,陰部阻塞,陽部阻塞,能吃東西,不能吃東西,狐惑病,脾約病,吐蛔蟲,陰陽易病,勞累後復發,吃東西後復發,在床上摸索,亂抓亂摸,身體抽動,感覺氣體在腹部竄動,肌肉痙攣,舌頭捲縮,陰囊萎縮等等,實在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這些是病情惡化的不同情況。
這些不是我隨意說的,張仲景先師把傷寒分為太陽篇等等,每一條都明確說明某經脈的某種症狀和脈象,非常清楚明白。李東垣先師總結了這些大綱,研究了其中的深奧道理。陶節庵先師又寫了《家秘》、《瑣言》等書,分門別類,方便初學者學習。這些內容都收錄在十二卷書中,醫生查閱後,自然會明白,又怎麼會亂用藥,導致害人性命的悲劇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