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七卷 (3)

1. 陶節庵辨仲景傷寒論

客有過予而問之曰:其矣,傷寒之蘊奧,桂枝、麻黃二湯之難用也。服之而愈者才一二,不愈而變重者嘗八九。仲景立法之大賢也,何其方之難憑有如此哉。今人畏而不用,以參蘇飲、和解散等和平之劑代之,然亦未見其妙也。子盍與我言之。答曰:籲!難言也。請以經語證之。

經曰: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以此言之,傷寒者,乃冬時感寒即病之名。

桂枝麻黃二湯,為當時之傷寒設,與過時之溫暑有何預焉。夫受病之源則同,亦可均謂之傷寒,所發之時既異,治之則不可混也。請略陳之。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者,四時之正氣也。以成生長收藏之用。風亦因四時之氣成溫涼寒熱也。若氣候嚴寒,風亦凜冽,天道和煦,風亦溫暖。

冬時坎水用事,天令閉藏,水冰地凍,風與寒相因而成殺厲之氣,人觸冒之,腠理鬱塞,乃有惡風惡寒之證。其餘月時,則無此證也。仲景固知傷寒乃冬時殺厲之氣所成,非比他病可緩,故其言特詳於此書,而略於雜病也。倘能因名以求其實,則思過半矣。不幸此書傳世久遠,遺帖頗多。

晉太醫令王叔和,得散亡之餘,注次流傳,其功博矣。惜乎以己論混經,未免穿鑿附會。成無己氏因之順文註釋,並無闕疑正誤之言,以致將冬時傷寒之方,通解溫暑,遺禍至今而未已也。溫暑必別有方,今皆失而無徵也。我朝宋景濂學士,嘗嘆傷寒非全書,得其旨哉。蓋傷寒之初中人,必先入表,表者何,即足太陽寒水之經,此經行身之後,自頭貫脊,乃有頭疼、脊強、惡寒之證。在他經則無此證矣。

況此經乃一身之綱維,為諸陽之主氣,猶四通八達之衢,治之一差,其變不可勝言者矣。故宜此二湯發散表中寒邪。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者是也。若以此湯通治春溫夏熱之病,則誤之甚矣。曰:傷寒發於冬時,已聞命矣。邪之在表,為太陽經也,一經而有二藥之分,又何耶?曰:在經雖一,然則有榮衛之別焉。

寒則傷榮,證乃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為傷寒,有寒則見,無寒則不見也。當用麻黃湯輕揚之劑發而去之,寒邪退,汗出表和而愈矣。曰:緊脈固為寒矣,脈之緩者亦用桂枝湯又何耶?曰:風則傷衛,衛傷則自汗,緣太陽受風,不能衛護,腠理疏而汗泄,所以脈見浮緩也。脈雖浮緩,其受寒則一,故亦宜桂枝辛溫之藥解散寒邪,腠理閉而汗止表和而愈。

又有榮衛俱傷者,二湯又難用也。故復設大青龍湯,然此藥難用,非庸俗得而識也。曰:溫暑既無方法治之,則將奈何?脈證與傷寒有何分別?曰:溫暑雖亦冬時感受風寒,而不即散,在人身中伏藏,歷過二三時之久,天道大變,寒化為熱,人在氣交之中,亦隨天地之氣而化。

白話文:

有人向我請教,說傷寒論中桂枝湯、麻黃湯的運用十分困難,服用後痊癒的寥寥無幾,病情加重的卻佔大多數。張仲景是醫學大家,為何他的方劑如此難以掌握呢?現在的人們都畏懼不敢使用,改用參蘇飲、和解散等平和的藥物代替,但效果也不理想。希望我能為他解惑。

我說這很難用言語解釋清楚,只能從經文中尋找答案。

經書上說:冬天寒氣逼人,萬物潛藏,君子謹慎保暖,就不會受寒生病;只有冒犯寒邪的人,才叫傷寒。其實一年四季都可能生病,但傷寒被認為是最毒的病,因為它帶有最厲害的寒邪之氣。寒邪入侵身體立刻發病就稱為傷寒,如果沒有立刻發病,寒邪會潛伏在肌膚,春天變成溫病,夏天變成暑病,暑病比溫病更嚴重。所以,傷寒指的是冬天受寒立刻發病的疾病。

桂枝湯、麻黃湯是針對當時的傷寒而設的,跟後來的溫病、暑病有什麼關係呢?雖然致病的根源相同,都可以稱為傷寒,但發病的時間不同,治療方法自然也不一樣。

我來簡單解釋一下: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的正常氣候,主導著生長收藏的過程。風的溫涼寒熱也隨著四季變化。天氣嚴寒,風也凜冽;天氣溫暖,風也溫和。

冬天是坎水當令的季節,天性閉藏,冰天雪地,風寒交加形成具有殺傷力的寒邪之氣,人體如果觸犯它,毛孔閉塞,就會出現惡風惡寒的症狀。其他季節則不會有這種症狀。

張仲景明白傷寒是冬天寒邪之氣引起的,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緩慢治療,所以他在《傷寒論》中對此著墨甚多,而對其他雜病則著墨較少。如果能從名稱中理解其本質,就能領悟大半了。

可惜的是,這本書流傳至今,遺失了不少篇章。晉朝太醫令王叔和收集散失的部分,加以整理傳世,功勞很大。但可惜的是,他以自己的觀點混雜經文,難免有牽強附會的地方。成無己氏沿襲他的註釋,也沒有糾正錯誤,導致將治療冬令傷寒的方劑,也用於治療溫病暑病,遺害至今。溫病、暑病必然有其特定的治療方法,但現在都失傳了。宋朝學者宋景濂曾感嘆《傷寒論》並非一部完整的著作,他理解得非常透徹。

學習傷寒論的人,必須先了解傷寒的初期症狀,也就是表證。什麼是表證呢?就是足太陽膀胱經受寒,這條經脈循行於人體之後,從頭貫穿脊柱,所以會有頭痛、項強、惡寒等症狀,其他經脈則沒有這種症狀。

而且,這條經脈是人體的根本,是諸陽之氣的統帥,如同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治療稍有不慎,其變化就不可預測了。因此,應該用桂枝湯、麻黃湯來發散表層的寒邪。經書上說:「辛甘發散為陽」就是這個道理。如果用這兩種湯劑治療春溫夏熱的疾病,那就大錯特錯了。

傷寒發病於冬天,這已經說明問題了。邪氣在表,屬於太陽經,同一經脈卻有兩種藥物,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雖然都在太陽經,但有榮衛之分的。寒邪傷及榮氣,症狀是惡寒發熱無汗,脈象浮緊,這就是傷寒,有寒邪則出現這些症狀,沒有寒邪則不會出現。應該使用麻黃湯這種輕揚的藥劑發散寒邪,寒邪退去,汗出則表邪和解而痊癒。

脈象緊是寒邪,但脈象緩的也用桂枝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風邪傷及衛氣,衛氣受損就會自汗。因為太陽經受風,不能護衛肌體,毛孔疏鬆而汗液外泄,所以脈象表現為浮緩。雖然脈象浮緩,但受寒邪的道理相同,所以也應該用桂枝這種辛溫的藥物來疏散寒邪,使毛孔閉合,汗液停止,表邪和解而痊癒。

還有一種榮衛都受損的情況,這兩種湯劑都難以使用。所以又有了大青龍湯,但這種藥也很難使用,不是一般人能理解和掌握的。

溫病暑病沒有相應的治療方法,那該怎麼辦?溫病暑病的脈象和傷寒有什麼區別?

溫病暑病雖然也是冬天受風寒,但沒有及時散去,潛伏在人體內,經過兩三個季節,天氣變化很大,寒邪轉化為熱邪,人體也隨著天地之氣的變化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