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七卷 (2)
第十七卷 (2)
1. 仲景傷寒例
成云:天地之氣鼓擊而生春夏秋冬,寒熱溫和,各正一氣也。
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成云:春暖為夏暑,從生而至長也。秋忿為冬怒,從肅而殺也。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地之剛柔也。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成云:當春之時,風氣大行,春傷於風,風氣通於肝,肝以春適王,風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夏肝衰,然後始動。風淫末疾,則當發於四肢。夏以陽氣外盛,風不能外發,故攻內而為飧泄。飧泄者,下利米穀不化,而色黃。當秋之時,濕氣大行,秋傷於濕,濕則干於肺,肺以秋適王,濕雖入之,不能即發,至冬肺衰,然後濕始動也。雨淫腹疾,則當發為下利。
冬以陽氣固,濕氣不能下行,故上逆而為咳嗽。當夏之時,暑氣大行,夏傷於暑,夏以陰主內,暑雖入之,勢未能動,及秋陰出而陽為內主,然後暑動傳陰而為痎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當冬之時,寒氣大行,冬傷於寒,冬以陽為主內,寒雖入之,勢未能動;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然後寒動傳陽而為溫病。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天地之氣運行衝擊,產生春夏秋冬四季,寒熱溫和各司其職,形成各自的氣候。
因此,春天的溫暖會轉變成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之氣會轉變成冬天的嚴寒。
張仲景說:春天的溫暖轉變成夏天的炎熱,是從生長到旺盛的過程;秋天的肅殺轉變成冬天的嚴寒,是從收斂到殺伐的過程。
所以,冬至之後,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夏至之後,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這就是冬至夏至這兩個節氣,陰陽交合的時刻。春分秋分這兩個節氣,陰陽分離。陰陽相互轉變,人就會生病。
因此,君子在春夏要養護陽氣,在秋冬要養護陰氣,這是順應天地剛柔的法則。小人如果冒犯不正的氣候,一定會突然爆發疾病。必須知道毒氣停留在哪條經絡,會引發什麼疾病,詳細地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所以,春天如果受了風邪,夏天一定會發生腹瀉;夏天如果受了暑邪,秋天一定會生瘧疾;秋天如果受了濕邪,冬天一定會咳嗽;冬天如果受了寒邪,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是必然的規律,不可不仔細了解。
張仲景說:當春天的時候,風氣盛行,春天受了風邪,風氣會通到肝臟。肝臟在春天當令,風邪雖然侵入,不會馬上發病,等到夏天肝臟衰弱時,才會開始發病。風邪引發的末梢疾病,就會表現在四肢。夏天陽氣外盛,風邪無法向外發散,所以就會轉攻內部,導致腹瀉。腹瀉的症狀是,排泄物是未消化的米穀,而且顏色是黃色的。當秋天的時候,濕氣盛行,秋天受了濕邪,濕氣會影響到肺臟。肺臟在秋天當令,濕邪雖然侵入,不會馬上發病,等到冬天肺臟衰弱時,濕邪才會開始發病。如果濕邪侵襲腸胃,就會表現為腹瀉。
冬天陽氣閉藏,濕氣不能向下運行,所以會向上逆行導致咳嗽。當夏天的時候,暑氣盛行,夏天受了暑邪,夏天陰氣主內,暑邪雖然侵入,一時還不會發作,等到秋天陰氣外顯而陽氣轉為內藏時,暑邪才會發作,並且傳入陰經,而變成痎瘧。痎瘧是隔一天發作一次,瘧疾是一天發作一次。當冬天的時候,寒氣盛行,冬天受了寒邪,冬天陽氣主內,寒邪雖然侵入,一時還不會發作;等到春天陽氣外顯而陰氣轉為內藏時,寒邪才會發作,並且傳入陽經,而變成溫病。這就是感受四時不正之氣而生病的必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