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四卷 (6)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6)

1. 噎膈

《內經·陰陽別論篇》曰:三陽結,謂之膈。結謂熱結也。三陽者,小腸膀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膀胱熱結則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焉。其始也,或由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用,脾胃內虛而作。或者不察,悉指為寒,例用香熱之藥治之,反動七情之火,脾胃之陰反有所耗,是以病日益深。

今治此疾,或見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有大便燥結如羊屎者,似屬血熱,然有服通利藥過多,致血耗則愈結者,補血潤血而自行。有因火逆衝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有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泄熱,其火自降。

白話文: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篇》中說:三陽結,叫做膈。結指的是熱結。三陽指的是小腸和膀胱。小腸熱結則血脈乾燥,膀胱熱結則津液枯竭,因此隔塞不通,感到不適。

這病的起因,可能是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是七情過度,脾胃內虛所致。有些人不明就裡,都以為是寒症,一味用辛熱藥物治療,反而助長七情之火,耗損脾胃的陰氣,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

現在治療這種疾病,有些人出現咽喉閉塞,胸膈痞悶,好像氣滯不通,但可能是服用耗氣藥物過多,導致中氣不運而造成的,應該補氣使之自行運轉。有些人大便乾燥結實,如同羊屎一般,好像血熱所致,但可能是服用通利藥物過多,導致血氣耗損反而加重便秘,應該補血潤血使其自行通暢。有些人因火氣逆流衝上,食慾不振,脈象洪大有力而數,有些人是痰飲阻滯,脈象結澀,應該清痰泄熱,使火氣自然下降。

又有脾胃陽火衰弱,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氣養胃為之輔可也。大概又有寒熱之辨,若食已即吐者火也,食久始吐者,寒也。王注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復出是無火也。按《內經》王注曰:少陽一陽也,陽明二陽也,太陽三陽也,一陽膽與三焦,二陽大腸與胃,三陽小腸膀胱。張子和乃曰:大小腸膀胱也,並大腸而言,不知從何所據耶。

《傷寒論》云:食入反吐,谷不得。前者,腎水乾也。王冰曰: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此與《內經·病能篇》注異。

「氣厥論」云:膈中陽氣與寒相薄,故膈食而陽氣不通。此論亦云:陽與寒相薄,未嘗專主於寒也。

白話文:

如果脾胃陽氣衰弱,脈象沉細微弱,就應該用辛香溫熱的藥物來溫暖氣血,同時輔以益氣養胃的藥物。另外,還要區分寒熱,如果吃東西馬上就吐,是火熱之症;如果吃東西很久之後才吐,則是寒症。王注說:吃東西進不去是火熱,吃進去的東西又吐出來,是沒有火熱。根據《內經》王注的說法,少陽是一陽,陽明是二陽,太陽是三陽。一陽包括膽經和三焦經,二陽包括大腸經和胃經,三陽包括小腸經和膀胱經。張子和卻說:大小腸和膀胱經,都是指大腸經,不知道他從哪裡得到這個說法。

《傷寒論》記載:吃東西反而吐出來,食物無法消化,這是腎水乾涸造成的。王冰說:生病嘔吐,吃下去的東西很久才吐出來,是沒有水分造成的。這一點和《內經·病能篇》的註釋不同。

《氣厥論》說:膈膜中的陽氣遇到寒氣,所以食物停留在膈膜,陽氣不通。這段論述也提到陽氣和寒氣相抵,並不完全是寒氣的問題。

丹溪曰:大率屬血虛、氣虛、有痰。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有痰者,脈必沉,或伏而大。又有氣滯結者,寸關沉而澀。又有擊跌內積瘀血,忽然嘔吐,食不能納者,其脈必芤。

張雞峰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庶或可安。又曰:噎生於血乾。血,陰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臟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黑豆合宜,何噎之有?

古方用人參以補脾,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噦。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有陰火上炎者,作陰虛治。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糞如羊屎者不治。五十以上者不治。口中多出白沫者不治。

白話文:

丹溪認為,導致噎嗝的原因主要有血虛、氣虛、痰濕三種。血虛的人脈搏會又快又弱,氣虛的人脈搏則會慢且無力,有痰的人脈搏會沉而有力,或隱沒於深處。此外,還有一些氣滯結於胸膈的人,其寸關脈會沉而澀。還有因跌打損傷造成內積瘀血,突然嘔吐,食慾不振的人,脈搏會虛弱無力。

張雞峰認為,噎嗝是一種思慮過度造成的疾病,唯有內心安靜,修養身心才能緩解。他還指出,噎嗝的根源在於血虛,血屬陰,陰主靜,内外都保持靜定,則臟腑的熱氣不會上升,金水二臟才能得到滋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充足,何來噎嗝之患?

古方常用人參補脾,御米解毒,竹瀝清痰,乾薑養血,粟米實胃,蜂蜜潤燥,生薑去噦。氣結者,用開導之藥物治療;陰火上炎者,用陰虛治療的方法;積血者,要消散去除。糞便如羊屎般乾硬者,不予治療。五十歲以上者,也不予治療。口中經常吐白沫者,同樣不予治療。

治法大概:用童便、韭汁、薑汁、竹瀝、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湯,血虛入四物湯。切不可驟用辛燥之藥,宜薄滋味,宜用干蒸餅等物,少用湯粥。

「六節臟象」云:人迎四倍以上為格陽,蓋陽上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

《金匱》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白話文:

治療方法大約是:用童尿、韭菜汁、薑汁、竹瀝、牛奶,氣虛者服用四君子湯,血虛者服用四物湯。切忌使用辛辣燥熱的藥物,飲食要清淡,宜用乾蒸餅等食物,少吃湯粥。

古書中記載:人迎脈跳動的頻率超過正常脈搏四倍以上,就屬於格陽,這是陽氣上亢的極點,所以格拒不納,食物無法進入。

《金匱要略》中說:病人脈搏快速,快速代表熱,應該消食進食,但卻反覆嘔吐,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微弱,膈氣虛弱,所以脈搏才快速,快速代表客熱,不能消食,胃中虛寒所致。脈搏弦緊,代表虛弱,胃氣不足,早上吃飯晚上就吐,這是胃氣逆反。寒氣在上,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現在脈搏反而弦緊,所以叫做虛寒。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氣虛胃反,右手脈無力者。四君子湯加蘆根,以伏龍肝浸長流水,澄清煎之,臨服入童便、韭汁、牛羊乳,入黑驢尿和服,以防其生蟲。

參苓白朮散、錢氏白朮散,皆治中氣虛弱,胃反。

血虛胃反,左手脈無力者。以四物湯加童便,或再加桃仁、紅花;有酒積,加甘蔗汁。

白話文:

如果腳背上的陽脈浮起且澀,浮則代表虛弱,澀則表示脾胃受損。脾胃受損無法消化食物,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宿食積在胃裡無法消化,稱為胃反。脈搏緊且澀,這種病症很難治療。

如果氣虛導致胃反,右手脈搏無力,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蘆根,並以伏龍肝浸泡在長流水中,澄清後煎煮。服用時加入童尿、韭菜汁、牛羊乳,以及黑驢尿一同服用,以防止生蟲。

參苓白朮散和錢氏白朮散都可治療中氣虛弱導致的胃反。

如果血虛導致胃反,左手脈搏無力,可以用四物湯加童尿,或再加入桃仁、紅花;如果有酒積,可以加甘蔗汁。

二陳湯合平胃散,治有痰而胃反者。

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而膈。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川歸,藿香,甘草,枳實(各一兩),大黃(酒浸),厚朴(各二兩)

上末,滴水丸,梧子大,溫水送下。

白話文:

二陳湯和平胃散合用,可以治療有痰且胃氣上逆的症狀。人參利膈丸則針對胸悶、痰咳、喘滿、膈肌不利的狀況。方劑由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川歸、藿香、甘草、枳實各一兩,大黃(酒浸)和厚朴各二兩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做成滴水丸,梧子大小,溫水送服。

千葉白、木槿花,陰乾為末,陳皮湯調下。三五口,不轉再服。

奇方,未出毛啄木鳥、蝙蝠、小鮎鴨魚,三味入新瓦內,鹽泥固濟,煅存性,為末,外用狗寶為末,和勻,每服五七分,漸至一錢,薑湯下。

又方

陳蜆殼,燒灰米飲下。

老牛涎如棗核大,水中飲之,終身不復噎。

又方

蘆根,茅根(各二兩)

白話文:

取千葉白和木槿花陰乾磨成粉末,用陳皮湯送服,每次服用三五口,不消化再服用。

有一奇方,取未出毛的啄木鳥、蝙蝠和小鮎鴨魚,三味一起放入新瓦內,用鹽泥封固,煅燒至存性,研成粉末,再加入狗寶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五七分,逐漸增加至一錢,用薑湯送服。

另外還有方子:

用陳蜆殼燒成灰,用米湯送服。

老牛涎像棗核一樣大,用清水服用,可以終身不再噎住。

另外還有方子:

取蘆根和茅根各二兩。

水四盅,煮二盅,頓服之良。

姜附散,膈氣不通,胸膈間結塊,大如拳,堅如石,嘔吐噁心,飲食不下。

香附子(一斤),生薑(三斤)

搗取汁,浸香附一宿,曬乾再浸,再曬,以薑汁盡為度,為末,每二錢,米飲下。

《病機》,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痛。

半夏曲,代赭石,砂仁(各三錢),杏仁,沉香,木香,白朮(各一錢),烏梅,丁香,檳榔(各二錢),陳皮(五錢),巴豆霜(另研),肉果(各五分)

白話文:

將四盅水煮成兩盅,一次喝下效果最佳。

香附散主治膈氣不通,胸膈間有拳頭大小的硬塊,堅硬如石,伴隨嘔吐、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

將一斤香附子和三斤生薑搗碎取汁,浸泡香附一整晚,曬乾後再浸泡,反覆進行直到薑汁全部滲入香附為止,然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

《病機》中記載的紫沉丸可以治療中焦吐食,是由於食積和寒氣相互影響,導致嘔吐疼痛。

半夏曲、代赭石、砂仁各三錢,杏仁、沉香、木香、白朮各一錢,烏梅、丁香、檳榔各二錢,陳皮五錢,巴豆霜(另研磨)、肉果各五分。

上末,醋糊丸,黍米大,每五十丸,柿霜湯下愈。

東垣,厚朴丸,主反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腹中請疾,藥味即與萬病紫菀丸同。

厚朴,蜀椒(去目,微炒),川烏(炮,去皮。各一兩半),紫菀,吳茱萸,柴胡,菖蒲,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五錢)

白話文:

上列方劑,用醋糊丸成,米粒大小,每服五十丸,用柿霜湯送服。

東垣所創厚朴丸,主治反胃嘔吐、飲食停滯、氣逆上衝、腹痛等症,藥味與萬病紫菀丸相同。

厚朴丸由厚朴、蜀椒(去眼睛,微炒)、川烏(炮製去皮,各一兩半)、紫菀、吳茱萸、柴胡、菖蒲、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製)、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五錢)組成。

上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薑湯下,食後而臥,此丸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下痢大效。

加減法: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如治風,於春秋所加黃連、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治風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藥外,更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心之積,加菖蒲、茯苓為輔。如肝之積,加柴胡、蜀椒。如肺積,加黃連、人參。如脾積,加茱萸、乾薑、秋冬久瀉不止,加黃連、茯苓。

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為粉,水丸,梧子大,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白話文:

上蜜調製成丸狀,每個約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粒,逐漸增加到五至七粒,直到達到通便效果為止,可用薑湯送服,在餐後就寢。這款藥丸的療效與局方溫白丸相同,尤其適合在處暑之後以及秋冬季節時,治療下痢。

調整方法:在春夏季可加入二兩黃連,秋冬則再加入二兩厚朴。若要治療風寒或風熱症狀,除了在春秋時期加入的黃連和厚朴之外,還可以加入一兩半的菖蒲和茯苓。對於風痛不愈的症狀,除了春秋時期的藥物之外,還可以添加一兩半的人參、菖蒲和茯苓。對於心臟積滯的症狀,可以增加菖蒲和茯苓作為輔助。對於肝臟積滯的症狀,可以加入柴胡和蜀椒。對於肺部積滯的症狀,可以加入黃連和人參。對於脾臟積滯的症狀,可以加入茱萸、乾薑。在秋冬季節長期瀉洩不停的情況下,可以加入黃連和茯苓。

對於脾胃氣虛,食物不易消化,噁心反胃,飲食難以下嚥的情況,可以使用半升粟米,研磨成粉,調製成梧子大小的丸狀,煮熟後加上少量鹽,於空腹時搭配飲液吞下。

《本事》云:驢尿極治反胃。《外臺》載:昔幼年經患此疾,每食餅及羹粥,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時稱名醫,奉敕令治,醫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旦夕。忽有士云:驢尿極驗。旦服二合,後食唯吐一半,晡時又服一合,人定時食粥,吐則便定。

後奏知大內,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瘥。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盛取熱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驗。本草云:驢尿治癥瘕反胃。又云:性冷味甘,服之不生蟲。

《濟世方》驢尿調平胃散亦效。

新瓦散,治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燒紅入驢尿內,淬二十一次,研末,倉米飯焦為末,二分飯末,一分瓦末,蠟精和飯丸。以驢尿和平胃散服之。

白話文:

驢尿治反胃

**《本事》**中記載:驢尿非常有效地治療反胃。

**《外臺》**記載:以前有位年輕人患有反胃病,每次吃餅或羹粥,很快就會吐出來。貞觀年間,許奉御兄弟,以及柴蔣等人,當時都是有名的醫生,奉皇帝之命醫治,醫生們用盡了所有醫術,卻無法治好,病人逐漸虛弱,命在旦夕。突然,一位士人說:驢尿非常有效。早上喝兩合,之後吃東西只吐一半,傍晚又喝一合,晚上吃粥,吐了之後就停止了。

後來奏報給宮內,宮中五六個人患有反胃病,也一起喝了驢尿,都立刻痊癒。這種藥物略帶毒性,服用時不可過量。裝滿熱驢尿喝兩合,病情嚴重者每天服用,療效極佳。

**《本草》**中記載:驢尿可以治療癥瘕和反胃。又記載:驢尿性寒味甘,服用後不會生蟲。

**《濟世方》**中記載:用驢尿調和平胃散也有效。

新瓦散

治反胃

取一片多年的瓦片,燒紅放入驢尿中,淬煉二十一次,研成粉末。將倉米飯焦研成粉末,取二份飯末、一份瓦末,用蠟精和成丸藥。用驢尿和平胃散服用。

丹溪翻胃方

黃連(薑汁炒,三錢),山楂肉(一錢),保和末(六錢)

上粥丸,桐子大,以人參湯入竹瀝,再煎沸,熱下六十丸。

《本事》,大黃湯,治冷涎翻胃。其症欲發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此乃勞證。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黃一兩,生薑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燥,又淬入薑汁內,如此淬汁盡,切焙,為末,每服二錢,陳米一撮,蔥白二莖,水一大盞,煎七分,先食蔥白,次服藥,不十日即除根。

白話文:

丹溪翻胃方,主要用於治療胃寒翻胃的症狀。方劑以黃連、山楂肉、保和末組成,將藥材研磨成桐子大小的藥丸,用人參湯加竹瀝煎煮沸騰,再加入六十丸服用。

《本事》中記載,大黃湯可以治療寒性涎液過多引起的翻胃,症狀表現為先流冷涎,接著嘔吐食物,這是勞損所致,若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大黃湯的做法是将大黄用生姜汁反复淬煉,再焙干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钱,加入陈米和葱白一起煎煮,先吃葱白,再服用药粉,一般十天就能根治。

羅太無雲:玄明粉(硝提八九次,入瓦罐煅成汁,不響再加頂火煅。)其煅過淨硝一斤,入甘草末一兩,和勻,名曰玄明粉。每用一二錢,桃花湯或蔥白湯調下。治膈上氣壅滯五臟,秘結邪熱。忌魚及藕。

丹溪治翻胃積飲,通用益元散,生薑自然汁,澄清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治翻胃用吳茱萸、貝母、瓜蔞根、牛膝草。

《本事》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芫花丸

白話文:

玄明粉經過硝提八九次,放入瓦罐中煅燒成汁,直到沒有聲音才再加火煅燒。一斤煅燒過的玄明粉,加入一兩甘草末,混合均勻,叫做玄明粉。每次服用一至二錢,用桃花湯或蔥白湯調服。可以治療膈上氣壅滯五臟、秘結邪熱。忌食魚和藕。

丹溪治療翻胃積飲,常用益元散,加入生薑自然汁,取其澄清的白腳部分,做成小丸子,隨時服用。治療翻胃可以用吳茱萸、貝母、瓜蔞根、牛膝草。

《本事》記載治療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而久之變成反胃,甚至演變成胃癰的方子。相關理論見於《靈樞》和《巢氏病源》。芫花丸可以治療此症。

芫花(酸炙,一兩),牛膝,狼牙根,桔梗(炒),藜蘆(炒),檳榔(各五錢),巴豆(大粒,炒黑)

上末,醋糊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是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癥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

此方治之。要之須痛禁酒則易治,不禁無益也。

羅太無,桂香散,治膈氣反胃,諸藥難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神速。此重劑也。

白話文:

芫花(酸炙,一兩)、牛膝、狼牙根、桔梗(炒)、藜蘆(炒)、檳榔(各五錢)、巴豆(大粒,炒黑),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赤豆,每次服用二三丸,逐漸增加至五七丸,飯前用薑湯送服。這個方子經常服用,可以化痰消堅,殺蟲。我患有飲酒癖三十年,年老後經常有各種痰飲,月經來潮前就吐,有時喝半杯酒就停住,這正好符合這個病症。因為我讀過《巢氏病源》中關於酒癥的論述,說的是因為喝太多酒而吃得太少,時間久了就會漸漸消瘦,經常想喝酒,不喝酒就會吐,嗜睡,無法正常進食。這是因為胃中有蟲引起的,稱為酒瘕。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個病症。關鍵是要嚴格戒酒,這樣就好治,不戒酒就沒有用。

羅太無的桂香散,用來治療膈氣反胃,其他藥物都無效。早上吃東西晚上吐,嚴重者飯後就吐,這個方子的效果非常快。這是一個猛藥。

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

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捶熬研,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後,用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都一處研令勻,每服三錢,米飲調下。一服效,甚者再服,神效。

又云:男婦小兒,遠近反胃吐食,或有汙血停蓄胸膈者,方用五靈脂一味為末,以黃狗膽汁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盞,溫服。不止,再服即效。

丹溪治東陽王仲延,咽膈間常覺有物悶悶,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澀作微痛,食亦減,他無所苦,予脈之,右甚澀而關甚沉,左卻和。予曰:汙血在胃脘之口,氣因而鬱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覺。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早必單飲點剁酒兩三杯,逼寒氣。

白話文:

將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放在銚內,用柳木槌研磨,小火慢慢熬製成灰,取出後再加入丁香末、桂末各二錢,生薑末三錢,一起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調服。一服見效,效果不佳者可再服一服,效果非常顯著。

另外,針對男女老少,遠近出現反胃吐食,或者有污血停留在胸膈的患者,可以用五靈脂一味研成粉末,以黃狗膽汁做丸劑,大小如龍眼,每次服用一丸,用半盞溫酒送服。如果效果不佳,可再服一丸,必能見效。

丹溪先生曾經治療東陽王仲延,他經常感覺咽喉間有東西阻塞,每當進食時,食物就會在胸膈處彎曲向下,並伴有梗塞感和輕微疼痛,食慾也減退,其他方面並無不適。我診脈後發現,他的右手脈象十分澀,關脈沉重,左手脈象卻很平和。我告訴他:“污血在胃脘的入口處,氣機因此鬱結成痰,這一定是飲食所致,請你仔細想想,是不是有什麼食物吃了不適?”他卻說:“沒有啊!”我再次問道:“你去年冬天經常吃什麼東西?”他說:“我每天早上都要喝兩三杯熱酒,驅除寒氣。”

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盞,令細呷之,一日三服,盡韭二斤而安。

《濟世方》治噎食。

雞腹內谷袋,不拘多少,不可失包內物一粒,用泥固濟,火煅存性,用薑汁炒香附末半兩,配谷袋一個為末,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治氣噎不下飲。

枇杷葉(去毛,蜜炙),青皮,陳皮(去白)

上等分,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金匱玉函》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食。

蘆根(五兩,銼)

水三大盞,煮二盞,溫服。

永徽中有僧惟則,病噎不能食,囑諸弟子曰: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子果開喉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鱗,弟子置碗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盛藍作澱,適有一僧,以澱置碗中,此蟲遂繞碗而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噎比,因此後人多以藍治噎,誤矣。

白話文:

治療噎食,可以用生韭菜汁半杯,慢慢喝下,一天喝三次,直到喝完兩斤韭菜就痊癒了。

另一個方法是,將雞腹內谷袋(不論多少)完整地用泥土包好,放入火中煅燒至保持原形,再用薑汁炒香附子末半兩,與煅好的谷袋一起研磨成粉,用神麴糊做成丸子,用薑湯送服。

對於氣噎不能吞咽,可以用枇杷葉(去毛,蜜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等量,每次取三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用。

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食,可以用蘆根五兩,切碎,加水三大盞,煮成兩盞,溫熱服用。

曾經有個僧人叫惟則,患了噎食,無法進食,臨終前囑咐弟子說:我死後,你們可以打開我的胸喉,看看裡面有什麼。他死後,弟子果然打開了他的胸喉,發現裡面有一個像魚一樣的東西,但卻有兩個頭,全身都是肉鱗,弟子把它放在碗裡,它不斷跳躍,給它吃各種食物,都瞬間化掉了。當時是夏天,正值藍靛製成澱粉的季節,正好有個僧人把澱粉放在碗裡,這個蟲子就繞著碗邊走,不一會兒就化成水了。這是蟲瘕,不是噎食,因此後人多用藍靛治療噎食,是錯誤的。

秘方,潤腸膏,治膈噎大便燥結,飲食良久復出,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功甚捷。

新取威靈仙(四兩,搗汁),生薑(四兩,取汁),真麻油(二兩),白沙蜜(四兩,熬沸去沫)

上四味,同入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時時以匙挑食之,良驗。

雄黃二豆丸,治翻胃噎食神驗。

大烏梅(三十枚,水洗淨,取肉),硇砂,雄黃(各二錢),乳香(一錢),真百草霜,黑豆,綠豆(各十九粒)

白話文:

秘方:潤腸膏

此秘方名為「潤腸膏」,主要用於治療膈噎、大便燥結、飲食難消化、反覆嘔吐等症狀。患者可能出現早上吃進的食物晚上吐出,或晚上吃進的食物早上吐出的情況,此膏方療效迅速。

方藥及製作:

  1. 取新鮮威靈仙四兩,搗碎取汁。
  2. 取生薑四兩,取汁。
  3. 取真麻油二兩。
  4. 取白沙蜜四兩,熬沸後去除泡沫。

將以上四味藥材混合放入銀石器中,以慢火熬製成膏狀。過程中需時不時以湯匙挑食檢查熬製進度,藥效顯著。

附方:雄黃二豆丸

此方藥名為「雄黃二豆丸」,專治反胃噎食,療效神奇。

方藥:

  1. 大烏梅三十枚,用水洗淨後取果肉。
  2. 硇砂二錢。
  3. 雄黃二錢。
  4. 乳香一錢。
  5. 真百草霜十九粒。
  6. 黑豆十九粒。
  7. 綠豆十九粒。

上五味,為細末,烏梅肉搗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待一柱香時,藥力方行,烙白麵餅一枚,清熱湯泡開,吃之無礙為妙,設仍有微礙,一二日後,再噙一丸,三五丸除根。

紫蘇子飲,咳逆,上氣,噎膈。因怒氣叫喊未定,便挾氣進飲食。或飲食甫畢,便用性恚怒,以致食與氣相逆,氣不得下,或咳嗽不透,心氣逆,噁心。

蘇子(炒),訶子(煨,去核),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木香(各一錢半),青皮,甘草(炙。各三錢)

白話文:

將五味藥研磨成細粉,用烏梅肉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丸含化。等香燃盡時,藥力才會發揮。再用白麵餅烙成薄餅,泡在清熱湯裡,吃下即可。如果還覺得有些微礙,一兩天後再含服一丸,三到五丸就能根治。

紫蘇子飲可以用來治療咳嗽、氣逆、噎膈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因為生氣或大聲喊叫後,氣逆進食,或者剛吃完飯就生氣,導致食氣相逆,氣無法順暢下降,出現咳嗽、氣逆、噁心等症狀。

藥方包括炒蘇子、煨去核的訶子、微炒蘿蔔子、去皮尖麩炒杏仁、人參、木香(各一錢半)、青皮、甘草(炙,各三錢)。

上分二服,生薑三片,水煎服。

太倉丸,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翻胃不食,亦宜服之。

砂仁,白豆仁(各二兩),陳倉米(一升,用朝東向陽壁土炒,去土不用)

上末,生薑自然汁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淡生薑湯下。

《體仁彙編》曰:硫汞結成砂子,吐逆立痊。方用,嚴氏青金丹,,治一切吐逆。

水銀(八錢),生硫黃(一錢)

為末,入銚內,慢火化開,以柳木棍攪炒,或有煙焰,以醋沃之,結成砂子。再研為末,用粽尖杵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陳皮煎湯送下。

白話文:

將藥方分成兩份,每份加入三片生薑,用清水煎煮後服用。太倉丸適合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反胃不食的人食用。將砂仁和白豆仁各兩兩,陳倉米一升(用朝東向陽的牆壁土炒過,去除土後不用)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汁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淡生薑湯送服。《體仁彙編》記載:硫汞結成砂子,可以立即治癒嘔吐。方中使用嚴氏青金丹,可以治療各種嘔吐。將水銀八錢,生硫黃一錢研磨成粉末,放入鍋中用慢火加熱,用柳木棍攪拌,如果出現煙霧,就用醋澆滅,使之結成砂子。再次研磨成粉末,用粽葉尖搗碎,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生薑陳皮煎湯送服。

《青囊》治反胃,久藥不效,及小兒吐不止者。

硫黃五錢,為末,入水銀二錢半,同研,無星為度。每服二錢,先取生薑汁酒一盞,煎熟調藥,空心服。調時逐漸著酒,緩調令勻,服訖,以被蓋出汗安。

又曰:人參治翻胃之良。

用人參二兩,拍破,每服一兩,水一盅半,煎四分,熱服。兼以人參汁煮粥吃愈。有人患翻胃,諸方不瘥,只服人參而愈。若卒嘔吐逆,凡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為丸服良。

劉宗厚曰:按古治翻胃諸方,悉是香燥大熱之藥,皆不足為法。今姑採一二方以備用耳。至於丹溪所言,補血益陰潤燥和胃調中等藥,雖無其方,自宜隨證設施。觀其立論,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青囊》治反胃,久藥不效,及小兒吐不止者。

治療反胃,服用藥物很久卻不見效,以及小兒持續嘔吐的方子:

硫磺五錢,研磨成粉末,加入水銀二錢半,一同研磨,直至沒有顆粒為止。每次服用二錢,先用生薑汁酒一盞煎煮至熟,再調入藥粉,空腹服用。調藥時要逐漸加入酒,慢慢研磨至均勻,服完藥後用被子蓋住身體,讓病人出汗,然後安睡。

另一種說法: 人參是治療反胃的良藥。

取人參二兩,拍碎,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盅半煎煮至四分之三,趁熱服用。同時可以用人參汁煮粥食用,效果更好。有些人生病反胃,各種藥物都無效,僅服用人參就痊癒了。如果突然嘔吐不止,任何粥湯入口就吐,且身體虛弱,可以將藥丸服用。

劉宗厚說: 按照古方治療反胃,大多使用香燥熱性藥物,方法都不妥當。現在僅列舉幾個方子,以備不時之需。至於丹溪所言,補血益陰潤燥和胃調中等藥物,雖然沒有具體方子,但應該根據病症來採取治療措施。觀察他的論述,已經領悟了一半了。

治噎禁方

皂角黃(三分,每春夏雨後,樹上生,如菌樣),蘆根(浮露水上者,三錢),橘紅(七分),烏藥(一錢),桔梗(二錢),枳實(八分)

水二盅,煎一盅,先服一酒杯,漸漸加之。渣再煎。

生生子曰:噎膈之病,氣鬱居多,然亦有陰血不足者。少壯之人,日以酒色是耽,胃中之火沸騰,則上焦肺金先受邪矣。金主降令者也,火凌於肺,津液成濁,況又下竭腎水,將何攝伏其火以下行耶?經曰:大便者,腎之所主。陰血既虧,則大便燥結,結則下焦閉而氣反上衝。

經曰:幽門不通,上衝吸門。又曰:肺出氣,腎納氣,虛則失司乃職,是有陽而無陰,有升而無降也。故守真、子和、丹溪,皆以火熱而言,戒用剛燥,其意深矣。然用藥必假滋陰潤燥為主。陰血生則大便潤,潤則下焦開,開則氣降,腎司職而病尋愈矣。噫!用藥之法,固為詳悉。

白話文:

治療噎塞的禁方

皁角黃(三分,每年春夏季雨後,長在樹上,形狀類似菌菇),蘆根(長在水面的三錢),橘紅(七分),烏藥(一錢),桔梗(二錢),枳實(八分)

用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先服用一杯,逐步增加份量。藥渣再煎一次。

生生子說:噎塞的病症,多因氣機鬱滯,但也有可能是陰血不足。年輕力壯的人,每日沈溺於酒色,胃中的火氣旺盛,那麼心肺這上焦部位就會先受到邪氣的侵襲。肺主降氣,若火氣凌越於肺部,津液會轉化為稠濁,加上下部的腎水又乾涸,怎麼能調節和引導這股火氣向下流動呢?經典中提到:大便是由腎臟主管的。如果陰血缺乏,那麼大便就會乾燥結塊,結塊後下部的通道就會閉塞,導致氣息反而上沖。

經典中提到:幽門不暢通,氣息會上衝至吸門。又提到:肺部排出氣息,腎部則吸入氣息,若氣息虛弱,就不能正常運作,這意味著有火熱之象但無陰潤之勢,有上升之勢但無下降之勢。因此,守真、子和、丹溪等人都認為病因在於火熱,提醒要避免使用燥烈的藥物,他們的意圖非常深遠。然而,使用藥物時,必須以滋陰潤燥為主要原則。當陰血生成後,大便就會變得潤滑,潤滑之後下部的通道就能打開,氣息得以下降,腎臟能履行其職責,疾病隨即得到痊癒。嘆!使用藥物的方法,確實需要詳細和謹慎。

然人不能鐵石其心,痛斷酒色,則雖日飲瓊漿,亦莫能以致其生也。予特附於篇末,俾病者自加珍重。孰非愈病之藥石耶?

白話文:

然而人們無法硬起心腸,完全戒除酒色,那麼即使每天喝著美酒佳餚,也不能得到長久的生命。我只是把它附在文章的最後,讓生病的人自己多保重身體。這不也是治癒疾病的良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