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四卷 (6)
第四卷 (6)
1. 噎膈
《內經·陰陽別論篇》曰:三陽結,謂之膈。結謂熱結也。三陽者,小腸膀胱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膀胱熱結則津液涸,故隔塞而不便焉。其始也,或由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用,脾胃內虛而作。或者不察,悉指為寒,例用香熱之藥治之,反動七情之火,脾胃之陰反有所耗,是以病日益深。
今治此疾,或見咽嗌閉塞,胸膈痞悶,似屬氣滯,然有服耗氣藥過多,中氣不運而致者,當補氣而自運。有大便燥結如羊屎者,似屬血熱,然有服通利藥過多,致血耗則愈結者,補血潤血而自行。有因火逆衝上,食不得入,其脈洪大有力而數者。有痰飲阻滯而脈結澀者。當清痰泄熱,其火自降。
又有脾胃陽火衰弱,其脈沉細而微者,當以辛香之藥溫其氣,仍以益氣養胃為之輔可也。大概又有寒熱之辨,若食已即吐者火也,食久始吐者,寒也。王注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復出是無火也。按《內經》王注曰:少陽一陽也,陽明二陽也,太陽三陽也,一陽膽與三焦,二陽大腸與胃,三陽小腸膀胱。張子和乃曰:大小腸膀胱也,並大腸而言,不知從何所據耶。
《傷寒論》云:食入反吐,谷不得。前者,腎水乾也。王冰曰:病嘔而吐,食久反出,是無水也。此與《內經·病能篇》注異。
「氣厥論」云:膈中陽氣與寒相薄,故膈食而陽氣不通。此論亦云:陽與寒相薄,未嘗專主於寒也。
丹溪曰:大率屬血虛、氣虛、有痰。血虛者,脈必數而無力。氣虛者,脈必緩而無力。有痰者,脈必沉,或伏而大。又有氣滯結者,寸關沉而澀。又有擊跌內積瘀血,忽然嘔吐,食不能納者,其脈必芤。
張雞峰曰:噎當是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庶或可安。又曰:噎生於血乾。血,陰也,陰主靜。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而金水二臟有養。陰血自生,腸胃津液傳化合宜,何噎之有?
古方用人參以補脾,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乾薑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噦。有氣結者,用開導之劑。有陰火上炎者,作陰虛治。有積血者,當消息去之。糞如羊屎者不治。五十以上者不治。口中多出白沫者不治。
治法大概:用童便、韭汁、薑汁、竹瀝、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湯,血虛入四物湯。切不可驟用辛燥之藥,宜薄滋味,宜用干蒸餅等物,少用湯粥。
「六節臟象」云:人迎四倍以上為格陽,蓋陽上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
《金匱》云: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餘,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於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氣虛胃反,右手脈無力者。四君子湯加蘆根,以伏龍肝浸長流水,澄清煎之,臨服入童便、韭汁、牛羊乳,入黑驢尿和服,以防其生蟲。
參苓白朮散、錢氏白朮散,皆治中氣虛弱,胃反。
血虛胃反,左手脈無力者。以四物湯加童便,或再加桃仁、紅花;有酒積,加甘蔗汁。
二陳湯合平胃散,治有痰而胃反者。
人參利膈丸,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滿而膈。
木香,檳榔(各七錢半),人參,川歸,藿香,甘草,枳實(各一兩),大黃(酒浸),厚朴(各二兩)
上末,滴水丸,梧子大,溫水送下。
千葉白、木槿花,陰乾為末,陳皮湯調下。三五口,不轉再服。
奇方,未出毛啄木鳥、蝙蝠、小鮎鴨魚,三味入新瓦內,鹽泥固濟,煅存性,為末,外用狗寶為末,和勻,每服五七分,漸至一錢,薑湯下。
又方
陳蜆殼,燒灰米飲下。
老牛涎如棗核大,水中飲之,終身不復噎。
又方
蘆根,茅根(各二兩)
水四盅,煮二盅,頓服之良。
姜附散,膈氣不通,胸膈間結塊,大如拳,堅如石,嘔吐噁心,飲食不下。
香附子(一斤),生薑(三斤)
搗取汁,浸香附一宿,曬乾再浸,再曬,以薑汁盡為度,為末,每二錢,米飲下。
《病機》,紫沉丸,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痛。
半夏曲,代赭石,砂仁(各三錢),杏仁,沉香,木香,白朮(各一錢),烏梅,丁香,檳榔(各二錢),陳皮(五錢),巴豆霜(另研),肉果(各五分)
上末,醋糊丸,黍米大,每五十丸,柿霜湯下愈。
東垣,厚朴丸,主反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腹中請疾,藥味即與萬病紫菀丸同。
厚朴,蜀椒(去目,微炒),川烏(炮,去皮。各一兩半),紫菀,吳茱萸,柴胡,菖蒲,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五錢)
上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三丸,漸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薑湯下,食後而臥,此丸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下痢大效。
加減法: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如治風,於春秋所加黃連、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治風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藥外,更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心之積,加菖蒲、茯苓為輔。如肝之積,加柴胡、蜀椒。如肺積,加黃連、人參。如脾積,加茱萸、乾薑、秋冬久瀉不止,加黃連、茯苓。
脾胃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用粟米半升,為粉,水丸,梧子大,煮令熟,點少鹽,空心和汁吞下。
《本事》云:驢尿極治反胃。《外臺》載:昔幼年經患此疾,每食餅及羹粥,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時稱名醫,奉敕令治,醫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旦夕。忽有士云:驢尿極驗。旦服二合,後食唯吐一半,晡時又服一合,人定時食粥,吐則便定。
後奏知大內,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瘥。此藥稍有毒,服時不可過多。盛取熱服二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驗。本草云:驢尿治癥瘕反胃。又云:性冷味甘,服之不生蟲。
《濟世方》驢尿調平胃散亦效。
新瓦散,治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燒紅入驢尿內,淬二十一次,研末,倉米飯焦為末,二分飯末,一分瓦末,蠟精和飯丸。以驢尿和平胃散服之。
丹溪翻胃方
黃連(薑汁炒,三錢),山楂肉(一錢),保和末(六錢)
上粥丸,桐子大,以人參湯入竹瀝,再煎沸,熱下六十丸。
《本事》,大黃湯,治冷涎翻胃。其症欲發時,先流冷涎,次則吐食。此乃勞證。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黃一兩,生薑自然汁半茶盞,炙大黃令燥,又淬入薑汁內,如此淬汁盡,切焙,為末,每服二錢,陳米一撮,蔥白二莖,水一大盞,煎七分,先食蔥白,次服藥,不十日即除根。
羅太無雲:玄明粉(硝提八九次,入瓦罐煅成汁,不響再加頂火煅。)其煅過淨硝一斤,入甘草末一兩,和勻,名曰玄明粉。每用一二錢,桃花湯或蔥白湯調下。治膈上氣壅滯五臟,秘結邪熱。忌魚及藕。
丹溪治翻胃積飲,通用益元散,生薑自然汁,澄清白腳,丸小丸子,時時服。治翻胃用吳茱萸、貝母、瓜蔞根、牛膝草。
《本事》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芫花丸
芫花(酸炙,一兩),牛膝,狼牙根,桔梗(炒),藜蘆(炒),檳榔(各五錢),巴豆(大粒,炒黑)
上末,醋糊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常是多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癥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
此方治之。要之須痛禁酒則易治,不禁無益也。
羅太無,桂香散,治膈氣反胃,諸藥難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輒出,其效神速。此重劑也。
水銀,黑錫(各三錢),硫黃(五錢)
上三味,銚內用柳木捶熬研,微火上細研為灰,取出後,用丁香末二錢,桂末二錢,生薑末三錢,都一處研令勻,每服三錢,米飲調下。一服效,甚者再服,神效。
又云:男婦小兒,遠近反胃吐食,或有汙血停蓄胸膈者,方用五靈脂一味為末,以黃狗膽汁為丸,龍眼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盞,溫服。不止,再服即效。
丹溪治東陽王仲延,咽膈間常覺有物悶悶,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澀作微痛,食亦減,他無所苦,予脈之,右甚澀而關甚沉,左卻和。予曰:汙血在胃脘之口,氣因而鬱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自覺。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早必單飲點剁酒兩三杯,逼寒氣。
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盞,令細呷之,一日三服,盡韭二斤而安。
《濟世方》治噎食。
雞腹內谷袋,不拘多少,不可失包內物一粒,用泥固濟,火煅存性,用薑汁炒香附末半兩,配谷袋一個為末,神麯糊為丸,薑湯送下。
治氣噎不下飲。
枇杷葉(去毛,蜜炙),青皮,陳皮(去白)
上等分,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水煎服。
《金匱玉函》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食。
蘆根(五兩,銼)
水三大盞,煮二盞,溫服。
永徽中有僧惟則,病噎不能食,囑諸弟子曰: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子果開喉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鱗,弟子置碗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中,盛藍作澱,適有一僧,以澱置碗中,此蟲遂繞碗而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噎比,因此後人多以藍治噎,誤矣。
秘方,潤腸膏,治膈噎大便燥結,飲食良久復出,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其功甚捷。
新取威靈仙(四兩,搗汁),生薑(四兩,取汁),真麻油(二兩),白沙蜜(四兩,熬沸去沫)
上四味,同入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時時以匙挑食之,良驗。
雄黃二豆丸,治翻胃噎食神驗。
大烏梅(三十枚,水洗淨,取肉),硇砂,雄黃(各二錢),乳香(一錢),真百草霜,黑豆,綠豆(各十九粒)
上五味,為細末,烏梅肉搗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待一柱香時,藥力方行,烙白麵餅一枚,清熱湯泡開,吃之無礙為妙,設仍有微礙,一二日後,再噙一丸,三五丸除根。
紫蘇子飲,咳逆,上氣,噎膈。因怒氣叫喊未定,便挾氣進飲食。或飲食甫畢,便用性恚怒,以致食與氣相逆,氣不得下,或咳嗽不透,心氣逆,噁心。
蘇子(炒),訶子(煨,去核),蘿蔔子(微炒),杏仁(去皮尖,麩炒),人參,木香(各一錢半),青皮,甘草(炙。各三錢)
上分二服,生薑三片,水煎服。
太倉丸,脾胃虛弱,不思飲食,翻胃不食,亦宜服之。
砂仁,白豆仁(各二兩),陳倉米(一升,用朝東向陽壁土炒,去土不用)
上末,生薑自然汁丸,桐子大,每服百丸,淡生薑湯下。
《體仁彙編》曰:硫汞結成砂子,吐逆立痊。方用,嚴氏青金丹,,治一切吐逆。
水銀(八錢),生硫黃(一錢)
為末,入銚內,慢火化開,以柳木棍攪炒,或有煙焰,以醋沃之,結成砂子。再研為末,用粽尖杵和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陳皮煎湯送下。
《青囊》治反胃,久藥不效,及小兒吐不止者。
硫黃五錢,為末,入水銀二錢半,同研,無星為度。每服二錢,先取生薑汁酒一盞,煎熟調藥,空心服。調時逐漸著酒,緩調令勻,服訖,以被蓋出汗安。
又曰:人參治翻胃之良。
用人參二兩,拍破,每服一兩,水一盅半,煎四分,熱服。兼以人參汁煮粥吃愈。有人患翻胃,諸方不瘥,只服人參而愈。若卒嘔吐逆,凡粥飲入口即吐,困弱,為丸服良。
劉宗厚曰:按古治翻胃諸方,悉是香燥大熱之藥,皆不足為法。今姑採一二方以備用耳。至於丹溪所言,補血益陰潤燥和胃調中等藥,雖無其方,自宜隨證設施。觀其立論,則思過半矣。
治噎禁方
皂角黃(三分,每春夏雨後,樹上生,如菌樣),蘆根(浮露水上者,三錢),橘紅(七分),烏藥(一錢),桔梗(二錢),枳實(八分)
水二盅,煎一盅,先服一酒杯,漸漸加之。渣再煎。
生生子曰:噎膈之病,氣鬱居多,然亦有陰血不足者。少壯之人,日以酒色是耽,胃中之火沸騰,則上焦肺金先受邪矣。金主降令者也,火凌於肺,津液成濁,況又下竭腎水,將何攝伏其火以下行耶?經曰:大便者,腎之所主。陰血既虧,則大便燥結,結則下焦閉而氣反上衝。
經曰:幽門不通,上衝吸門。又曰:肺出氣,腎納氣,虛則失司乃職,是有陽而無陰,有升而無降也。故守真、子和、丹溪,皆以火熱而言,戒用剛燥,其意深矣。然用藥必假滋陰潤燥為主。陰血生則大便潤,潤則下焦開,開則氣降,腎司職而病尋愈矣。噫!用藥之法,固為詳悉。
然人不能鐵石其心,痛斷酒色,則雖日飲瓊漿,亦莫能以致其生也。予特附於篇末,俾病者自加珍重。孰非愈病之藥石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