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卷 (7)
第二卷 (7)
1. 注夏
如氣短精神少,或夢寐間困乏無力,加五味子九粒。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食不下,血少,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另研,麻子仁研泥,五分。如大便通行,所加之藥勿再服。如大便又不快利,勿用別藥,少加大黃,煨,五分。
如不利者非血結、血秘而不通,是熱則生風,其病人必顯風症,單血藥不可復加,止常服人參黃耆湯。藥只用羌活五錢,防風五錢,二味㕮咀,以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大便必大走也,一服便止。如胸中氣滯,加青皮、橘紅倍之,去其邪氣。
此病本元氣不足,惟當補元氣,不當瀉之。如氣滯太甚,或補藥太過,或心下有憂鬱之事,更加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與正藥同煎服。如腹痛不惡寒者,加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減五味子。
夫脾胃虛弱,至六七月間,河漲霖雨,諸物皆潤,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步不正,腳欹,眼黑欲倒者,此腎水與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使庚大腸不受邪熱,不令汗大泄也。汗泄甚,則亡津液,亡津液,則七神無所依。經云: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義為庚金受囚也。若亡津液,汗大泄,濕令亢盛,則清肅之氣亡,燥金受囚,風木無可以制,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亢則害,承乃制是也。孫思邈曰:五月常服五味子,是瀉丙火補庚金大腸,益五臟之元氣。壬膀胱之寒已絕於巳,癸腎水巳絕於午,今更逢濕旺,助熱為邪,西方北方之寒清絕矣。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元之真氣,非補熱火也,令人夏食寒是也。為熱傷元氣,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生脈,脈者元氣也。人參之甘,補元氣瀉熱火也。麥門冬之苦寒,補水之源,而清肅燥金也。五味子之酸,以瀉火補庚大腸與肺金也。
當此之時,無病之人,亦或有二症,況虛損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將理失所,違時伐化,必困乏無力,懶語氣短,氣弱氣促,似喘非喘,骨乏無力,其形如夢寐,矇矇如煙霧中,不知身所有也,必大汗泄。若風犯汗眼,皮膚必搐項筋,皮枯毛焦,身體皆重,肢節時有煩疼,或一身盡疼,或渴或不渴,或小便黃澀,此風濕相搏也。
頭痛或頭重,上熱壅盛,口鼻氣短氣促,身心煩亂,有不樂生之意,情思慘淒,此陰勝陽之極也。病甚則傳腎肝為痿厥。厥者,四肢如在火中者為熱厥,四肢寒冷者為寒厥。寒厥則腹中有寒,熱厥則腹中有熱。為脾主四肢故也。若肌肉濡潰,痹而不仁,傳為肉痿證,證中皆有肺疾。
用藥之人,當以此調之。氣上衝胸,皆厥證也。痿者,四肢痿軟而無力也,其心煩冤不止。心神撩亂者是也。厥者,氣逆也。甚則大逆,故曰厥逆。其厥痿多相須也,於前已立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湯中每加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各一分,如小便快利不黃澀者,只加澤瀉二分與二術,上下分消其濕。
白話文:
如果感到氣短、精神不濟,或睡夢中感到困乏無力,可以加入九粒五味子。如果大便乾澀不暢,隔一兩天都無法排便,導致食慾不佳,吃不下東西,那是因為體內血液不足,血中潛藏虛火而無法滋潤腸道,可以加入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三個(另外搗碎),以及麻子仁泥五分。如果大便順暢,就不要再服用這些藥。如果大便仍然不順暢,不要用其他藥,可以稍微加入大黃,以微火煨過,五分即可。
如果排便不順是因為熱邪導致體內產生風邪,而不是血瘀或便秘,那麼病人一定會出現風邪的症狀,這時單用補血的藥就不能再加了,只需要繼續服用人參黃耆湯。另外,用羌活五錢、防風五錢,將兩味藥切碎,加四碗水煎至一碗,去渣後空腹服用。這樣大便一定會大量排出,服用一次就會停止。如果胸中感到氣滯,可以加倍使用青皮和橘紅,以去除邪氣。
這種病主要是因為元氣不足,應該以補元氣為主,不應該用瀉法。如果氣滯嚴重,或是補藥用過多,或是心中有憂鬱的事情,可以再加入木香二分或三分、砂仁二分或三分、白豆蔻仁二分,和原來的藥一起煎服。如果腹痛但不怕冷,可以加入白芍藥五分、黃芩二分,減少五味子的用量。
脾胃虛弱的人,到了六七月間,河水上漲,陰雨連綿,萬物都濕潤,人容易流汗沾濕衣服,感到身體沉重、氣短,嚴重的甚至會四肢無力、行動不穩、腳步歪斜、眼前發黑想昏倒,這是腎水和膀胱的精氣都耗竭的表現,應該立即救治,滋養肺氣以補充水的源頭,並且要讓大腸不受邪熱侵擾,避免大量出汗。如果汗出太多,就會耗損津液,津液耗損,則精神無所依附。《黃帝內經》說:「津液相互生成,精神自然產生。」
津液由大腸所主,三伏天的意義是庚金(代表大腸)受到抑制。如果津液耗損,汗液大量排出,濕氣盛行,那麼清肅之氣就會消失,燥金(代表肺)受到抑制,風木(代表肝)就沒有東西可以制約,所以風濕相搏,導致關節煩疼、全身疼痛,這是過於亢盛則會產生危害,而受制約才能平衡的道理。孫思邈說:「五月要常服五味子,是為了瀉除丙火(代表心),補益庚金(代表大腸),增強五臟的元氣。」壬水(代表膀胱)的寒氣已在巳時耗盡,癸水(代表腎)的精氣已在午時耗盡,現在又遇到濕氣旺盛,助長熱邪,西方和北方的寒涼之氣都已消失殆盡。
聖人設立法則,夏天適合補益,是要補益天元的真氣,而不是補益熱火,所以才提倡夏天吃寒涼的食物。因為熱會損傷元氣,所以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來生脈,脈就是元氣。人參的甘味,能補元氣,也能瀉熱火。麥門冬的苦寒,能補水之源,也能清肅燥金。五味子的酸味,可以瀉火,也能補庚金大腸和肺金。
在這個時候,即使是沒有生病的人,也可能會出現一兩種症狀,更何況是脾胃虛弱、有宿疾的人,遇到這種暑熱天氣,如果調養不當,違背了時令的變化,一定會感到困乏無力、懶得說話、氣短、氣弱、呼吸急促、似喘非喘、骨骼乏力,整個人的狀態就像在夢中一樣,迷迷糊糊、彷彿在煙霧中,不知道自己身體的狀況,一定會大量出汗。如果風邪侵犯汗孔,皮膚一定會抽搐,項部筋絡僵硬,皮膚乾燥、毛髮焦枯,身體感到沉重,關節時而出現煩疼,或是全身疼痛,或是口渴或不渴,或是小便黃澀,這就是風濕相搏的表現。
頭痛或頭重,頭部熱氣壅盛,口鼻呼吸短促,身心煩亂,有不想活下去的念頭,情緒低落悲傷,這是陰氣過盛而導致陽氣衰竭的極端表現。病情嚴重的話,就會傳到腎和肝,導致痿症和厥症。厥症指的是四肢發熱如在火中,稱為熱厥,四肢冰冷則稱為寒厥。寒厥是因為腹中有寒,熱厥是因為腹中有熱,因為脾主四肢。如果肌肉鬆弛潰爛,麻木而沒有知覺,就會傳為肉痿症,這種情況通常都伴有肺部的疾病。
用藥的人應該根據這些情況來調理。氣往上衝到胸部,都屬於厥症。痿症指的是四肢痿弱無力,心煩意亂不止,心神不安。厥症指的是氣機逆亂,嚴重者會造成大逆,所以稱為厥逆。厥症和痿症常常同時出現。前面已經提到用黃耆、人參、五味子、麥門冬,在湯藥中可以加入白茯苓二分、澤瀉四分、豬苓、白朮各一分,如果小便順暢不黃澀,就只加入澤瀉二分和白朮,以達到上下分消濕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