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12)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12)

1. 舌喑,喉喑

《肘後方》咽喉卒失音不出。

陳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頻服。

玉粉丸,冬月寒痰結在咽喉,語聲不出。

半夏(泡五次),草烏(炒,二分半),桂(二分半)

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糊為丸,雞豆大,每夜噙化一丸,多年不愈皆效。《黃帝針經》中說:寒氣客於會厭,卒然而啞,此藥主之。

蛤蚧丸,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並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對(去嘴足,溫水浸去膜,颳了血脈,用好醋炙),訶子(煨),阿膠(炒),生地,麥門冬,北細辛,甘草(炙。各五錢)

為末,蜜丸,棗子大,每食後噙化一丸。

《千金方》暴失音,語聲不出。

杏仁泥,薑汁,砂糖,白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兩),通草,貝母(各四兩),桑白皮(五兩)

上水九升,煮五味、紫菀、通草、貝母、桑皮,取三升,去渣,納杏仁泥、薑汁、蜜、糖微火攪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服一合,後稍加。

通聲膏

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兩),人參,石菖蒲,細辛,桂心,竹茹(各二兩),杏仁(一升),白蜜(二斤),棗膏,薑汁(一升),酥(五升)

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納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如棗大二丸。

丹溪治咳嗽聲嘶者,此血虛受熱也。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之。

《濟世方》治失音及咯血。槐花瓦上炒香,出火毒,三更後床上仰臥,隨意吞之。

又方,治卒啞。

杏仁(去皮尖,三分),桂(一分)

研如泥,和,取杏核大,綿裹含,細細呷之,日五夜三。

丹溪治失音,以桂末著舌下,咽津妙。《千金》、《斗門》食忌,《聖惠方》同。

內侍曹都使,新造一宅,落成,入居半月,飲酒大醉,臥起失音不能語。召孫至診曰:因新宅,故得此疾耳。半月當愈,但服補心氣薯蕷丸,治濕用川芎、細辛,又十日,其病漸減,二十日全愈。曹既安,見上問誰治,曰:孫兆郎中。上乃召問曰:曹何疾也?對曰:凡新宅壁上皆濕,地亦陰多,人乍來,陰氣未散,曹心氣素虛,飲酒至醉,毛竅皆開,陰濕之氣,乘虛而客心經,所以不能語。臣先用薯蕷丸,使心氣壯熱,然後以川芎、細辛去其濕,所以能語也。

《靈樞經》黃帝問於少師曰: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何道之塞,何氣出行,使音不彰,願聞其方。少師曰:咽喉者,水穀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壅垂者,音聲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

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是故厭小而疾薄則發氣疾,其開闔利,其出氣易。其厭大而厚則開闔難,其氣出遲,故重言也,人卒然無音,寒氣客於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至,故無音。黃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足之少陰,上繫於舌,絡於橫骨,終於會厭,兩瀉其血脈,濁氣乃闢,會厭之脈,上絡任脈,取之天突,其厭乃發也。

白話文:

咽喉突然失聲,發不出聲音:

  • **陳皮湯:**用五兩陳皮,加三升水煮成一升,頻繁服用。

  • **玉粉丸:**冬天寒痰凝結在咽喉,導致說不出話時服用。

  • 配方:半夏(用熱水浸泡五次),草烏(炒過,二分半),桂枝(二分半)。

  • 做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再用蒸熟的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雞豆。

  • 用法:每晚含化一丸,即使多年不癒也有效。《黃帝針經》說:寒氣侵入會厭,會突然失聲,這個藥方可以治療。

  • **蛤蚧丸:**治療肺部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聲,也治療久咳失聲。

  • 配方:蛤蚧一對(去掉嘴和腳,用溫水浸泡去除薄膜,刮掉血脈,用好的醋炙烤),訶子(煨過),阿膠(炒過),生地,麥門冬,北細辛,甘草(炙過,各五錢)。

  • 做法: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棗子。

  • 用法:每次飯後含化一丸。

  • **《千金方》:**治療突然失聲,說不出話。

  • 配方:杏仁泥、薑汁、砂糖、白蜂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兩),通草、貝母(各四兩),桑白皮(五兩)。

  • 做法:先用水九升煮五味子、紫菀、通草、貝母、桑白皮,煮取三升,去除藥渣,加入杏仁泥、薑汁、蜂蜜、砂糖,用小火攪拌煎熬,取四升。

  • 用法:開始服用三合,每天再服一合,之後可以稍微增加劑量。

  • 通聲膏:

  • 配方: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兩),人參、石菖蒲、細辛、桂心、竹茹(各二兩),杏仁(一升),白蜜(二斤),棗膏、薑汁(一升),酥油(五升)。

  • 做法:先用水五升用小火煎煮三次,每次煎煮後都要去除藥渣,然後加入薑汁、棗膏、酥油、蜂蜜,煎熬至均勻。

  • 用法:用酒送服,每次服用如棗子大小的兩丸。

  • **丹溪的看法:**認為咳嗽導致聲音嘶啞,是因為血虛受熱。可以用青黛和蛤粉,用蜂蜜調服。

  • **《濟世方》:**治療失聲和咯血。將槐花在瓦片上炒香,去除火毒,三更後仰臥在床上,隨意吞服。

  • **又一方:**治療突然失啞。

  • 配方:杏仁(去皮尖,三分),桂枝(一分)。

  • 做法:將藥材研磨成泥狀混合,取杏核大小,用棉布包裹含在口中,慢慢吸吮汁液。

  • 用法:每天五次,晚上三次。

  • **丹溪的另一個方法:**治療失聲,將桂枝粉末放在舌下,咽下口水,效果很好。《千金方》和《斗門》都有飲食禁忌,《聖惠方》也有類似記載。

案例:

內侍曹都使新蓋了房子,入住半個月後,因喝醉酒導致失聲,不能說話。請孫醫生來診治,孫醫生說:「這是因為新房子引起的。」半個月後可以痊癒。先服用補心氣的薯蕷丸,治療濕氣用川芎、細辛,又過了十天,病情逐漸減輕,二十天後完全康復。曹都使康復後,皇上問是誰治好的,回答說是孫兆醫生。皇上召見孫醫生問曹都使得了什麼病?孫醫生回答說:「新房子的牆壁都很潮濕,地面也陰冷。人剛搬進去,陰氣還未散去。曹都使心氣虛弱,又喝醉了酒,毛孔都打開了,陰濕之氣就趁虛侵入心經,所以才不能說話。我先用薯蕷丸,使心氣強壯溫熱,然後用川芎、細辛去除濕氣,所以才能說話。」

《靈樞經》的觀點:

黃帝問少師:「人突然憂愁憤怒而說不出話,是什麼原因阻礙了氣的運行,導致聲音發不出來?」少師回答說:「咽喉是水穀的通道,喉嚨是氣上下流通的地方,會厭是聲音的門戶,口唇是聲音的風扇,舌頭是聲音的機關,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頏顙是氣流分散的地方。橫骨是神氣所發動,主管舌頭運動的。人流鼻涕不止,是因為頏顙沒有打開,氣流失散了。會厭小而薄,發氣就快;會厭大而厚,發氣就慢,說話就會重複。人突然失聲,是因為寒氣侵入會厭,導致不能發聲,聲音下不來,會厭不能開合,所以沒有聲音。」黃帝問:「怎麼治療?」岐伯說:「足少陰經脈,上繫於舌,絡於橫骨,止於會厭。刺破兩處血脈,排出濁氣,會厭的經脈,上絡任脈,取天突穴,會厭就會打開,聲音就能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