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9)

1. 眩暈門

生生子曰:按劉、林二公,慎丹劑,戒燥熱,俱為保金水二臟真陰而言也。木之有餘則挾火勢而侮肺金,金受火侮,津液枯涸,降令不行,生化之源絕矣。況斫喪枯燥之腎,曷能為其母復仇耶?由是假藥餌以相濟也。既知其腎虛不能納氣歸元矣,寧復更以燥熱傷其母可乎?都緣滯於溫補下元之說,不體認夫真陰真陽之虛實,以故相循勻俗而為流弊也。凡物各有屬也,肺出氣,腎納氣,今氣不歸元,是腎之真陰不足,當益腎陰以全其職可也。

腎雖屬陰臟,而用藥亦自有氣血之分焉。氣虛則用補骨脂、杜仲、菟絲子之類,如安腎丸之謂也。若血虛則以山藥、山茱萸、熟地黃之類,如六味地黃丸之謂也。氣是無形者,至清,所以能走空竅而施精明,非有形之丹石所能鎮墜,二公辨之允矣。或曰: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吾予以溫補為謬可乎?予曰:前人已注之矣。溫是溫存之溫,非專指溫暖之藥而言也。

味是味之厚者,乃陰中之至陰,本乎天造,非偏厚出於人為之味也。是皆不以溫熱為補明矣。前證若果屬腎虛木旺,火亢金衰,則當從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之治,則其氣自平而無偏倚之患也矣。

眩暈一證,前賢著述病因方藥。可謂周且備矣。原其著述,各有所發明也。劉河間之肝木兼於風火之化;成無己之傷寒引汗吐下後之虛;嚴用和之四氣七情;張子和之停飲吐法;朱丹溪之痰火、濕熱、氣虛、死血、久病,戴氏之陽虛;劉宗厚、林億公之陰虛,戒溫熱香竄之丹劑。各剖其衷,制方立論,誠後學之寶鑑,一展視之,毫髮畢睹。

原其設意,蓋以人之司命為重,故不以研心為勞也。庸是窮究精微,不為成說所縛,補前人所未盡,開來學之矇蔽,得非仁人之心其心歟!今之醫者,每每撿方治疾,至於經旨病機,全不考究。甚至有得一僥倖之方,就以足為世世傳家至寶,不妄泄人。噫!何其鄙哉!方前諸君子吐心露膽者,為何如人耶。

聖人未嘗以聖自期也,蓋以其有公天下之心,立德不衰,而後人稱之也。賢人未嘗以賢自待也,蓋以其有同天下之志,繼聖不怠,而後人誦之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也。學者能不以聖賢之心為心焉。

鉤藤散,肝厥頭暈,清目。

鉤藤,陳皮,半夏,麥冬,茯苓,石膏,人參,甘菊,防風(各五錢),甘草(一錢半)

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溫服。

肝厥狀如癇疾,不醒,嘔吐,醒後頭虛暈發熱。

麻黃,鉤藤(取皮),石膏,乾薑,半夏曲,枳殼,甘草,柴胡,甘菊

每四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婦人患頭風眩者,十居其半,每發必掉眩如在車上,蓋因血虛肝有風熱故耳。余嘗取此方以授人,比他藥捷而效速。名曰,芎藭散。

白話文:

[眩暈門]

生生子說:依照劉、林兩位先生的看法,謹慎使用丹藥,戒除燥熱之藥,都是為了保護腎、肺二臟的真陰。肝木過盛,會挾帶火勢侵犯肺金,肺金受火侵害,導致津液枯竭,下降的功能無法執行,使得產生精微物質的源頭斷絕。更何況已經損耗枯竭的腎,又怎麼能為其母(肺金)報仇呢?因此需要藉助藥物來輔助。既然已經知道是腎虛無法納氣歸元,又怎麼可以再用燥熱的藥物傷害它的母親(肺金)呢?都是因為拘泥於溫補下元的說法,沒有仔細體認真陰真陽的虛實,以致於互相因循,跟著世俗的錯誤觀念而造成流弊。任何事物都有其歸屬,肺主管呼出氣,腎主管納入氣,現在氣無法歸入丹田,是因為腎的真陰不足,應該補益腎陰,使其恢復納氣的功能。

腎雖然屬於陰臟,但用藥也有氣血之分。氣虛則使用補骨脂、杜仲、菟絲子等藥物,如安腎丸;血虛則使用山藥、山茱萸、熟地黃等藥物,如六味地黃丸。氣是無形的,極為清虛,所以能行走於空竅,發揮精明的作用,並非有形的丹石所能鎮壓,兩位先生的辨別是正確的。有人說:經典提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我認為溫補的說法是錯誤的嗎?我說:前人已經註解過了。所謂的溫,是指溫存的溫,並非單指溫熱的藥物。

所謂的味,是指味道醇厚的藥物,是陰中之至陰,是自然生成的,並非人為加工的濃重味道。這些都不是以溫熱作為補益的方法,這點很明確。前面的症狀如果確實屬於腎虛木旺,火盛金衰,就應該按照「東方屬木宜瀉,西方屬金宜補,南方屬火宜瀉,北方屬水宜補」的原則來治療,這樣才能使氣機平和而沒有偏頗的弊病。

眩暈這個病症,前代的醫家已經撰寫了許多關於病因和方藥的著作,可以說是相當周全且完備。探究這些著作,各有不同的闡發。劉河間認為是肝木兼有風火的變化;成無己認為是傷寒後引發汗、吐、下後造成的虛弱;嚴用和認為是四氣七情所致;張子和認為是停飲而使用吐法所致;朱丹溪認為是痰火、濕熱、氣虛、瘀血、久病所致;戴氏認為是陽虛;劉宗厚、林億公認為是陰虛,要戒除溫熱、香竄的丹藥。他們各自闡述自己的見解,制定方劑,立論著述,實在是後學者寶貴的借鏡,只要展卷閱讀,就能一目瞭然。

他們之所以如此用心,是因為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最為重要,所以不以鑽研醫理為勞苦。他們深入探究精微之處,不被既有的成見所束縛,彌補前人未能盡述的地方,啟發後學的迷茫,難道不是仁者之心嗎!現在的醫生,常常只是翻閱藥方來治療疾病,至於經典的要旨和病機,完全不加以研究。甚至有些人得到一個僥倖有效的方子,就把它當作傳家之寶,不肯輕易告訴別人。唉!這是多麼鄙陋啊!想想以前那些真心誠意,坦率公開的醫家,又是怎樣的人呢?

聖人從不自認為是聖人,是因為他們有為天下謀福的公心,建立的功德不衰退,所以後人稱他們為聖人。賢人從不自認為是賢人,是因為他們有與天下人相同的志向,繼承聖人的腳步而不懈怠,所以後人稱他們為賢人。後人看待現在,也如同現在看待過去一樣。學醫的人如果不能以聖賢之心為自己的心,又如何能學好醫術呢?

鉤藤散,治療肝厥頭暈,可清利頭目。

藥物組成:鉤藤、陳皮、半夏、麥冬、茯苓、石膏、人參、甘菊、防風(各五錢),甘草(一錢半)。

用法:每服四錢,加生薑七片,用水煎煮後溫服。

肝厥的症狀如同癲癇,昏迷不醒,嘔吐,醒後頭虛暈眩發熱。

另一方

藥物組成:麻黃,鉤藤(取皮),石膏,乾薑,半夏曲,枳殼,甘草,柴胡,甘菊。

用法: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後溫服。

婦女患頭風眩暈的,十個中有五個是這種情況,每次發作必定頭暈目眩,好像在車上一樣,這是因為血虛,肝有風熱的緣故。我曾經把這個方子傳授給別人,比其他藥方更快速有效。這個方子叫做,芎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