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8)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8)

1. 眩暈門

丹溪曰:眩言其黑,暈言其轉。

林氏曰:眩者,玄也,謂忽然眼見黑花昏亂,少頃方定。暈者,運也,謂頭目若坐舟車而旋轉運也。甚有至於卒倒而不知者。

丹溪又曰:此症屬痰者多。蓋無痰不能作眩。雖因於風,亦必有痰,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則作眩也。治宜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挾氣虛者,亦治痰為主,兼補氣降火,如東垣白朮半夏天麻湯之類。傷濕者,降濕湯加川芎。左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右脈實有痰積。

脈大,久病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湯調下甚效。戴云:有因虛致暈,雖暈,然醒時面常欲得熱手按之,蓋頭者乃諸陽之會,陽氣不足故耳。有頭眩而耳中常鳴,頭上如鳥雀啾啾之聲,切不可全謂耳鳴為虛,此頭腦挾風所為也。《原病式》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

風主動故也。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金虛不能制木,而復生火,風火皆屬陽,陽主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也。成無己曰:傷寒頭暈與眩冒者,皆發汗、吐下後所致,由陽虛也。嚴用和曰:眩暈之症,經雖云皆屬於肝風上攻,然體虛之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皆能眩暈。

當以脈證別之:風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則脈虛,煩悶;濕則脈沉重則吐逆。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臟氣不平,鬱而生涎,結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眉稜骨痛,眼不可開,寸脈多沉,此為異耳。若疲勞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吐衄,便利,及婦人崩傷,產後去血過多,皆令人眩暈,當隨其因治之。張子和曰:頭風眩暈,手足麻痹,胃脘發痛,皆風寒暑濕之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在上為之停飲,可用獨聖散吐之,吐後服清上辛涼之藥。劉宗厚曰:眩暈一症,人皆稱為上盛下虛所致,而不明言其所以然之故。所謂虛者,血與氣也;所謂實者,痰涎風火也。原病之由,有氣虛者,乃清氣不能上升,或多汗亡陽,當升陽補氣。有血虛者,乃因亡血過多,陽無所附,當益陰補血。

此皆不足之症也。有因痰涎郁遏者,宜導痰開鬱,重則吐下。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又有外感而得者。嚴氏雖分四氣之異,皆當散邪為主。此皆有餘之症也。世所謂氣不歸元,而用丹藥鎮墜,沉香降氣之法。蓋香竄散氣,丹藥助火,其不歸之氣,豈能因此而復耶?《內經》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氣之不歸,求其本而用藥則善矣。林氏曰: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清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於氣虛也。

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於血虛也。氣虛者宜益氣補腎湯,血虛者宜補肝養榮湯。若專用溫熱鎮墜丹藥,多致飛越之亢,其害有不可勝言者矣。

白話文:

眩暈門

張元素(丹溪)說:眩暈,眩是指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昏眼花,感覺像在旋轉。

林氏說:眩,指眼前忽然出現黑花狀,一片模糊,過一會兒才恢復正常。暈,指頭目感覺像坐船或乘車一樣旋轉。嚴重者甚至會突然倒地昏迷。

張元素又說:這種病多半是痰引起的。沒有痰就無法導致眩暈。即使是因風引起的,也一定有痰存在。痰在上面,火在下面,火往上炎,就帶動了痰,從而導致眩暈。治療應該用二陳湯加黃芩、蒼朮、羌活;如果伴有氣虛,也應以化痰為主,同時補氣降火,例如東垣(李東垣)的白朮半夏天麻湯之類;如果是濕邪引起的,則用降濕湯加川芎。左脈數而熱多,脈澀有死血,右脈實則有痰積。

脈象很大,久病眩暈難以治療的,可用大黃酒炒成粉末,用茶水送服,效果很好。戴氏說:有些眩暈是因虛弱引起的,雖然會暈,但清醒時臉總是想要溫暖,用手按著才舒服。因為頭是諸陽之會,陽氣不足才會這樣。有些人在頭眩的同時,耳中常鳴,頭上像有鳥雀啾啾叫的聲音,不能完全認為是耳鳴是虛證,這是頭腦受風邪影響所致。《原病式》說:各種風引起的眩暈,都屬於肝木。

因為風是動的原因。所謂風邪很盛,導致頭目眩暈,是因為金氣不足,不能制約肝木,反而生火,風火都屬陽,陽氣主動,兩者互相搏擊,就會引起旋轉。成無己說:傷寒引起的头晕和眩冒,都是因為發汗、下瀉後引起的,是因陽虛造成的。嚴用和說:眩暈雖然經書上都說屬於肝風上犯,但體虛的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都會引起眩暈。

應該根據脈症來區分:風邪則脈浮,有汗,項強不仁;寒邪則脈緊,無汗,筋攣掣痛;暑邪則脈虛,煩悶;濕邪則脈沉重,甚至嘔吐。如果因為七情所傷,導致臟腑氣機不平,鬱結而生痰涎,凝結成飲,隨著氣往上逆,就會導致眩暈,眉毛和額骨疼痛,眼睛睜不開,寸脈多沉,這與其他病症不同。如果勞累過度,下虛上實,金瘡出血,腹瀉,或婦女崩漏,產後失血過多,都會引起眩暈,應該根據病因來治療。張子和說:頭痛眩暈,手腳麻痹,胃脘疼痛,都是風寒暑濕之邪雜至,合而為痹。

在上焦停滯成飲,可用獨聖散把它吐出來,吐後服用清上辛涼的藥物。劉宗厚說:眩暈這種病,人們都認為是上盛下虛引起的,卻不明白其原因。所謂虛,是指血和氣;所謂實,是指痰涎風火。病的根源,有氣虛的,是清氣不能上升,或者汗多傷陽,應該升陽補氣;有血虛的,是因失血過多,陽氣無依附之物,應該益陰補血。

這些都是不足的症狀。有因痰涎鬱結的,應該導痰開鬱,嚴重者需吐下;有因風火所動的,應該清上降火;還有外感引起的。嚴氏雖然區分了四氣的不同,都應該以散邪為主。這些都是有餘的症狀。世人所謂氣不歸元,就用丹藥鎮墜,沉香降氣的方法。但香藥竄散氣機,丹藥助長火氣,氣機不歸元,怎麼可能因此而恢復呢?《內經》說治病一定要追究其根本,氣機不歸元,追究其根本再用藥,才是好的方法。林氏說:淫欲過度,腎臟不能納氣歸元,使清氣逆衝向上,這是氣虛引起的眩暈。

吐血、鼻出血、崩漏,肝臟不能收攝榮氣,使血液失常亂行,這是血虛引起的眩暈。氣虛者應該服用益氣補腎湯,血虛者應該服用補肝養榮湯。如果專用溫熱鎮墜的丹藥,大多會導致火氣過盛,其害不可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