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21)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五卷 (21)

1. 疝氣門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燥出黃水,或小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酒醉,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盤綜,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失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動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止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年已老,或少年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針之。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鈴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冰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

已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㿗癃疝也,不可不下。

《統旨》曰:或問疝氣,古方有以為小腸氣者,有以為膀胱氣者,惟戴人、丹溪專主肝經,其說不同,何以辨之?予曰:小腸氣,小腸之病;膀胱氣,膀胱之病;疝氣,肝經之病;三者自是不一。昔人以小腸膀胱氣為疝者誤也。殊不知足厥陰之經,環陰器,抵小腹,人之病此者,發則睪丸脹痛而連及小腹,則疝氣之繫於肝經也可知矣。且小腸氣俗謂之橫弦、豎弦。

繞臍走注小腹攻刺,而膀胱氣則在毛際之上,小腹之分作痛,與疝氣之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不同也,但小腸膀胱,因經絡並於厥陰之經,所以受病連及於肝,則亦下控引睪丸為痛,然只是二經之病,不可以為疝也。學者惟考張朱二公之說,則庶乎其不惑矣。

生生子曰:按《統旨》此論,只可以言狐疝,不足以盡經義,然《素問》六經皆有疝,故後之言疝者,或名小腸氣,或名膀胱氣,或名腎冷氣,張戴人、朱丹溪乃獨屬之肝經。要之各有所本,而肝腎居多爾。按《靈樞經》云:邪在小腸,連睪系,屬腎、貫肝、絡心系,心氣盛,厥氣上衝也。

白話文:

水疝,症狀是陰囊腫痛,經常出汗,有時腫脹像水晶一樣,有時陰囊癢且乾燥,流出黃水,或者按壓小腹時會聽到水聲。這種病是因為喝太多水酒醉、身體過度勞累、出汗後又吹到風寒濕氣,導致水液積聚在陰囊中,因此積水過多,使人突然發生疝氣。應該用利水藥物來排出積水,有人會用針刺放水,但多數人不得其法。

筋疝,症狀是陰莖腫脹,可能潰爛、化膿,或者疼痛時內部會緊縮、糾結,或者陰莖內部疼痛,痛到極點會發癢,或者陰莖勃起後無法縮回,或者出現白色液體,隨著小便排出。這種病是因為房事不節制、勞累受傷,以及受到邪術影響。應該用清降心火的藥物來治療。

血疝,症狀像黃瓜一樣,在小腹兩側,橫骨兩端的中間。俗稱便癰,這種病是因為多次受寒、春夏天氣炎熱、勞動使身體內部氣血運行紊亂,滲入陰囊,停留在那裡沒有散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應該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治療。

氣疝,症狀是向上連接腎臟區域,向下達到陰囊,有時候因為哭鬧、憤怒導致氣鬱脹痛,等到停止哭鬧、憤怒後,氣散開就好了。有一種治療方法是用針刺放出氣體而痊癒。但針刺治療有成功也有失敗,應該用疏散氣機的藥物來治療。有些小孩也會得這種病,俗稱偏氣,是因為父親年紀大了,或者年輕時體弱多病,陰莖萎軟、精氣不足,勉強進行房事而懷孕,導致胎兒在母體中就患病。這種疝氣如果不好好治療,只能針刺築賓穴來緩解。

狐疝,症狀像瓦片一樣,躺著的時候會縮回小腹,站立行走的時候會從腹部進入陰囊。狐狸白天出洞排泄,晚上回洞不排泄,這種疝氣的進出上下往來,很像狐狸的習性。它和氣疝大同小異。現在人用的帶鉤鈴就是這種病的表現。應該用疏通氣機、流通經絡的藥物來治療。

㿗疝,症狀是陰囊腫大下垂,像升或斗一樣大,不痛也不癢。這種病是因為地氣低濕所產生。所以在長江淮河流域、水塘多的地方,很多人會患上這種病。應該用祛濕的藥物來治療。女性的陰戶突出,雖然也屬於這種類型,是因為熱而無法固攝導致。不能直接認為是虛寒而用收澀、乾燥、補益的藥物來治療。這種病原本名叫瘕,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泄下,用苦味來堅固。王冰說:陽氣下墜,陰氣上逆,陰氣上逆就會覺得寒冷,陽氣下墜就會導致筋脈鬆弛,所以睪丸下垂鬆弛,因此產生㿗疝。

以上七種疝氣,在病症消除之後,可以調理的就調理,可以補益的就補益,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決定,不要拘泥於俗法。醫書上說的陰盛導致腹脹不通,就是㿗癃疝,必須要泄下。

《統旨》說:有人問到疝氣,古代醫方有認為是小腸氣的,有認為是膀胱氣的,只有戴人、丹溪專門認為是肝經的病。他們的說法不同,要怎麼辨別呢?我說:小腸氣是小腸的病;膀胱氣是膀胱的病;疝氣是肝經的病;三者本來就不同。以前的人把小腸、膀胱的病當作疝氣是錯誤的。要知道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到達小腹,人如果得了這種病,發作時睪丸脹痛並連帶到小腹,這就可以知道疝氣是屬於肝經的病了。而且小腸氣俗稱橫弦、豎弦,會繞著肚臍走竄刺痛小腹,而膀胱氣則是在毛際之上、小腹的部位疼痛,跟疝氣的有形狀像瓜,有聲音像青蛙,或者往上到腹部,或者往下到陰囊的症狀不同。但是小腸和膀胱的經絡都並行在厥陰肝經上,所以發病也會連帶到肝,導致牽引睪丸疼痛,但這只是小腸和膀胱的病,不可以當作疝氣。學醫的人只要仔細研究張朱二位醫家的說法,大概就不會迷惑了。

生生子說:按照《統旨》的這種說法,只可以用來解釋狐疝,不足以囊括所有的經絡意義。但是《素問》說六經都有疝氣,所以後世說疝氣,有的說是小腸氣,有的說是膀胱氣,有的說是腎冷氣,只有張戴人、朱丹溪獨獨認為是肝經的病。總的來說,大家都有根據,但認為屬於肝腎的比較多。按照《靈樞經》說:邪氣在小腸,連接著睪丸的繫帶,屬於腎臟,貫穿肝臟,連結心系,心氣旺盛,氣往上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