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20)
第十五卷 (20)
1. 疝氣門
足少陰穴十名,言疝者五,謂然谷、太谿、照海、交信、築賓也。足太陽穴十八名,言疝者二,謂金門、合陽也。由是言之,惟厥陰言疝獨多,為疝之主也。其各經穴雖亦治疝,終非受疝之地,但與足厥陰相連耳。或在泉寒勝,木氣攣縮禁於此經,或司天燥勝,木氣抑鬱於此經。
或忿怒悲哀,憂抑頓挫,結於此經,或藥淋外固閉,尾縮精壅於此經。其病差別如此,不知世間之藥多熱補,從誰而受其方也。信其方,則《素問》、《靈樞》、《銅人》皆非也。信《素問》、《靈樞》、《銅人》則俗方亦皆非也。不知後之君子,以孰為是。嗚呼!余立於醫,四十餘歲,使世俗之方,人人可療,余莫知敢廢也。
諳練日久,因經識病,然後不惑。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胞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
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奈俗方只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且肝經乙木也,木屬東方,為心火之母也。凡疝者,非肝木邪,則肝木自甚也。不可便言虛而補之。《難經》所謂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此言瀉火木自平,金自清,水自旺矣。
昔審言為蔡之參軍也。因坐濕地疝痛不可堪,諸藥莫救,余急以導水丸、禹功散,瀉三十餘行,腫立消,痛立減。又頃聞一男子病卒疝,暴痛不任,倒於街衢,人莫能動,呼余救之,余引經證之,邪氣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故病陰丸痛也。余急瀉大敦二穴,大痛立已。夫大敦穴者,乃是厥陰之二穴也。
殄寇鎮一夫,病㾬瘧,發渴,痛飲蜜漿,劇傷冰水。醫者莫知瀉去其濕,反雜進姜附,濕為燥熱所壅,三焦閉溢,水道不行,陰道不興,陰囊腫墜,大於升斗。余先以導水百餘丸,少頃,以豬腎散投之,是夜瀉青赤水一斗,遂失痛之所在。
近穎尾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水投石,余以導水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繼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五更下臟腑壅積之物數行,痛腫皆去,不三日平復如舊。《內經》曰:木鬱則達之,達謂吐也。令條達肝之積,本當吐者,然觀其病之上下,以順為貴。
仲景所謂上宜吐下宜瀉者此也。敢列七疝圖於左,以示後之君子,庶幾有所憑藉者焉。
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臥坐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的穴道共有十個,其中與疝氣相關的有五個,分別是然谷穴、太谿穴、照海穴、交信穴和築賓穴。足太陽膀胱經的穴道有十八個,其中與疝氣相關的有兩個,分別是金門穴和合陽穴。由此看來,只有足厥陰肝經與疝氣的關係最為密切,可以說是疝氣的主導經脈。雖然其他經脈的穴道也能治療疝氣,但並不是疝氣發生的主要部位,只是與足厥陰肝經相連而已。有時是因為體內寒氣過盛,導致肝經的木氣攣縮受到限制;有時是因為氣候乾燥過盛,導致肝經的木氣受到抑制。
有時是因為過度憤怒、悲傷、憂鬱、沮喪等情緒,鬱結在肝經;有時是因為藥物的淋浴或外敷不當,導致精液閉塞,壅積在肝經。疝氣的病因如此複雜多樣,然而現在世間的藥物大多是溫補的,不知道這些藥方是從哪裡來的。如果相信這些藥方,那麼《黃帝內經》、《靈樞》、《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就都是錯誤的;如果相信《黃帝內經》、《靈樞》、《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那麼現在流行的藥方也都是錯誤的。不知道後來的醫學界人士,會以哪個為準呢?唉!我從事醫學已經四十多年了,如果世俗的藥方人人都能治好病,我也就不敢輕易廢除它們了。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我通過經絡來辨識疾病,才不會感到疑惑。而且,遺尿、小便不通、陽痿、膀胱痹阻、精液滑脫、白濁等,都是男性的疝氣症狀,不能都歸咎於腎寒。血枯經閉、月經停止後腰膝發熱、足部癱瘓、咽喉乾燥、小便不通、少腹有腫塊,時而固定時而移動,前陰突出、後陰長痔瘡等,都是女性的疝氣症狀。只是女性不稱之為疝氣,而稱之為瘕病。如果年輕時就患上此病,無論男女,都難以生育。
所以,那些隱蔽彎曲的病變,完全不關膀胱、腎臟、小腸的事,而是足厥陰肝經所主導的。然而世俗的藥方只談膀胱、腎臟和小腸,卻隻字不提肝木,真是太迷惑人了。而且肝經屬乙木,木屬東方,是心火的母親。凡是患有疝氣的,不是肝木有邪氣,就是肝木本身功能太過旺盛。不可隨意認為是虛而進行補益。《難經》所說的“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是指瀉去火氣,木氣自然平順,金氣自然清肅,水氣自然旺盛。
以前審言擔任蔡地的參軍時,因為坐在潮濕的地上,導致疝痛難忍,各種藥物都無法治好。我緊急使用導水丸和禹功散,讓他瀉下三十多次,腫脹立刻消除,疼痛立刻減輕。又聽說有個男子突然疝氣發作,疼痛劇烈,倒在街上,沒有人能扶起他,呼叫我去救治。我根據經絡的理論診斷,認為是邪氣侵犯足厥陰肝經的絡脈,導致突然疝氣發作,所以陰囊疼痛。我立即針刺大敦穴兩處,劇烈的疼痛立刻停止。大敦穴,正是足厥陰肝經的穴道。
殄寇鎮一男子患有寒瘧,發熱口渴,大量喝蜜漿,又嚴重損傷於冰水。醫生不知道要瀉除他體內的濕氣,反而亂用薑附之類溫熱藥物。導致濕氣被燥熱壅塞,三焦閉塞不通,水道不能運行,陰道不舉,陰囊腫大下墜,比一升斗還大。我先用導水丸一百多顆,過了一會兒,又用豬腎散給他服用,當晚就瀉出青紅色的水一斗,於是疼痛消失了。
最近有個叫穎尾的男子,突然患疝氣,陰囊紅腫劇痛,數日不止,各種藥物都如水潑石頭,毫無效果。我用導水丸一百五十顆,讓他分三次服下,接著又用通經散三錢,用淡酒調服,空腹服用。五更時分,他瀉出體內積聚的廢物多次,疼痛和腫脹都消失了,不到三天就恢復如初。《黃帝內經》說:“木鬱則達之”,達的意思就是吐。讓肝經的積滯得以疏通,本來應該用吐的方法,但根據病情在上下不同的部位,要以順暢為貴。
張仲景所說的“上部宜用吐法,下部宜用瀉法”就是這個意思。我敢將七種疝氣的圖像列在左邊,來給後來的醫學界人士參考,希望對他們有所幫助。
寒疝,它的症狀是陰囊冰冷,結塊堅硬如石頭,陰莖不能勃起,或者牽引睾丸而疼痛,多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上,或者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或者冒著雨雪,或者躺坐於磚石上,或者在寒冷的地方,又使內裡過度勞累所致,應該用溫熱的藥劑瀉下。久而久之,會導致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