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19)

回本書目錄

第十五卷 (19)

1. 疝氣門

《靈樞》又言: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循脛上睪,結於莖,其病氣逆、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矣。豈非厥陰為受病之處耶。《靈樞》又言:邪在小腸,連睪系屬於腎,貫肝,絡肺,繫心,氣盛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平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此其初雖言邪在小腸,至其治法,必曰取厥陰以下之。

乃知諸疝關於厥陰,可以無疑。以脈考之,《素問》云:厥陰滑為狐風疝,少陰滑為肺風疝,太陰滑為脾風疝云云。凡此六疝,雖見於他脈中,皆言風疝者,足厥陰肝經之氣也。《靈樞》亦曰:心脈微滑為心疝。肝脈滑甚為㿉疝。腎脈滑甚為癃㿉。凡此三臟脈之疝,亦以滑為疝也。

《素問》又云:脈大急皆為疝。心脈滑,傳為心疝。肺脈沉,傳為肺疝。三陰急為疝,三陽急為瘕。王太僕云:太陽受寒,血凝為瘕。太陰受寒,氣聚為疝。此言太陰受寒,傳之肝經也。可以溫藥逐之,不可以溫藥補之。若補之者,是欲病去而強挽留之也。歷考《素問》三陽為病發寒發熱,其傳為㿗疝。

此亦言膀胱非受病之處,必傳於厥陰部分,然後為疝也。又言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言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凡言少腹者,豈非厥陰之部分耶。又言脾風傳胃,名曰疝瘕。此謂非肝木不能為風氣,名曰厥疝。蓋脾土虛而不能制水,又為肝木所凌也。

又方督脈為沖疝,蓋厥陰與衝任督俱會於前陰也。豈不明哉。至於運氣中,又言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小腹控睪。蓋寒客於小腸膀胱,則肝木縮而不得伸行,母傳之子也。陽明司天,燥淫所勝,丈夫㿗疝,婦人小腹痛,此言肝氣不得上行,為金所抑,鬼賊故也。又言太陰在泉,土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下,甚則為疝。

此亦言寒客太陰濕土,土不能勝水,水傳之肝經也。又嚐遍閱銅人俞穴,亦相表裡。如背上十三椎俞肝經言寒疝,腹部中行,惟陰交一穴,言寒疝,任脈之所發也。關元一穴,言暴疝,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也。曲骨一穴,言㿉疝,任脈足厥陰之會也。其腹部第二行肓俞二穴,言寒疝,衝脈足少陰之會也。

四病上穴,言疝瘕,衝任脈足少陰腎之會也。其腹部第三行大巨二穴,言㿉疝,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氣衝二穴,言㿗疝,莖中痛,兩丸寒痛,亦足陽明脈氣之所發也。其腹部第四行,府合二穴,言疝痛,足六陰,厥陰、陰維之交會也。亦太陰部三陰陽明支別也。衝門二穴言陰疝,足太陰厥陰之會也。

其在側脅者,五樞二穴言寒疝。陰邪上入小腹,帶脈下三寸也。其在足六經者,足厥陰穴十名,言疝者七。謂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曲泉。足少陽穴十四名,言疝者一,謂丘墟穴也。足太陰穴十一名,言疝者一,謂陰陵泉也。足陽明穴十五名,言疝者一,謂陰市穴也。

白話文:

《靈樞》中提到,足厥陰肝經的支脈叫做蠡溝,它在內踝上方五寸處分出,走向足少陽膽經,沿著小腿向上,經過睪丸,最後連接到陰莖。這個經脈發生疾病時,會出現氣機逆亂、睪丸腫脹、突然疝氣等症狀。病情嚴重時,陰莖會腫脹變長,病情輕微時,則會感到陰部瘙癢。這些症狀都是在蠡溝這個分支上出現的。這難道不是說明足厥陰肝經是病變的部位嗎?《靈樞》又提到,邪氣侵入小腸,會連累到睪丸和腎臟,再貫穿肝臟,連接肺臟,繫在心臟。當氣機過於強盛而逆亂時,會向上衝擊腸胃,熏蒸肝臟,散佈到肓部(肚臍兩側),最後停留在肚臍,所以要取肓原穴來疏散邪氣,刺太陰脾經來平息,再從足厥陰肝經來引導,並取巨虛下廉穴來去除邪氣,同時按摩經過的經絡來調理。這裡雖然最初說邪氣在小腸,但治療方法卻強調要從足厥陰肝經來處理。

由此可知,各種疝氣都與足厥陰肝經有關,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從脈象來考量,《素問》中說,厥陰脈滑是狐疝,少陰脈滑是肺疝,太陰脈滑是脾疝等等。這六種疝氣,雖然可能在其他脈象中出現,但都被稱為「風疝」,這是因為它們都與足厥陰肝經的氣機有關。《靈樞》也說,心脈微滑是心疝,肝脈滑盛是㿉疝,腎脈滑盛是癃㿉。這三種臟腑的疝氣,也都是以脈滑為特徵。

《素問》又說,脈象大而急都是疝氣的表現。心脈滑,會傳變為心疝。肺脈沉,會傳變為肺疝。三陰脈急是疝氣,三陽脈急是瘕(腹中腫塊)。王太僕認為,太陽經受寒,血液凝結成瘕;太陰經受寒,氣機聚集形成疝。這裡說太陰受寒,會傳到肝經。可以用溫熱的藥來驅散寒氣,但不可以用溫熱的藥來補益。如果補益的話,就像是想要疾病離開卻又強行把它留住一樣。歷代考察《素問》的記載,三陽經生病會發冷發熱,它傳變後會成為㿗疝。

這裡也說明了膀胱並非病變的部位,一定是傳到了足厥陰肝經,然後才形成疝氣。還有提到病在小腹,出現腹痛,無法正常排大小便,這種病叫做疝氣,是受寒引起的。如果脈象急促則叫做疝瘕,表現為小腹疼痛。凡是提到小腹的,難道不是在說足厥陰肝經的部位嗎?又提到脾風傳到胃,叫做疝瘕。這是因為沒有肝木的疏泄,就不能產生風氣,所以叫做厥疝。這是因為脾土虛弱而不能制約水,又受到肝木的侵凌。

另外,衝脈和督脈也有可能導致疝氣,因為足厥陰肝經、衝脈、任脈和督脈都在陰部交會。難道還不明白嗎?在運氣學說中,又提到如果當年太陽寒水在泉,寒邪過盛,人民會患上小腹拘急、牽引睪丸的疾病。這是因為寒邪侵襲小腸和膀胱,導致肝木收縮而不能舒展,母病傳給子。如果當年陽明燥金司天,燥邪過盛,男子會患上㿗疝,女子則會出現小腹疼痛。這說明肝氣不能上升,被金所抑制,這是「鬼賊」導致的。又提到如果當年太陰濕土在泉,土氣過盛則寒氣上逆,出現胸腹脹滿、飲食難以下咽,嚴重時會導致疝氣。

這也說明寒邪侵襲太陰濕土,土不能制約水,水邪又傳到肝經。我又查閱了銅人腧穴,發現這些穴位與上述理論是相互應證的。比如背部的第十三椎,其腧穴是肝經的穴位,可以用於治療寒疝;腹部中線上只有陰交穴可以治療寒疝,這是任脈的穴位;關元穴可以治療暴疝,這是小腸的募穴,也是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的穴位;曲骨穴可以治療㿉疝,是任脈和足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腹部第二行的肓俞穴可以治療寒疝,是衝脈和足少陰腎經交會的穴位;四病上穴可以治療疝瘕,是衝脈、任脈和足少陰腎經交會的穴位;腹部第三行的大巨穴可以治療㿉疝,是足陽明胃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氣衝穴可以治療㿗疝、陰莖疼痛和兩側睪丸寒冷疼痛,也是足陽明胃經的氣所發出的地方;腹部第四行的府舍穴可以治療疝痛,是足六陰經,包括厥陰經和陰維脈交會的地方,也是太陰經和陽明經分支交會的地方;衝門穴可以治療陰疝,是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交會的穴位。

在側脅部位,五樞穴可以治療寒疝,是因為陰邪侵入小腹,也就是帶脈下三寸的位置。在足六經的穴位中,足厥陰肝經的十個穴位中,有七個可以治療疝氣,分別是:大敦、行間、太衝、中封、蠡溝、中都和曲泉。足少陽膽經的十四個穴位中,有一個可以治療疝氣,就是丘墟穴。足太陰脾經的十一個穴位中,有一個可以治療疝氣,就是陰陵泉穴。足陽明胃經的十五個穴位中,有一個可以治療疝氣,就是陰市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