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18)
第十五卷 (18)
1. 疝氣門
丹溪曰:疝主肝經,與腎經絕無相干,疝痛之甚者,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自《素問》以下,皆以為寒。蓋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世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以通之可也。予屢踢冰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也。因而思此病始於濕熱,在經郁遏至久,又感外寒濕熱,收鬱而作痛。
若只作寒論,恐為末備。或曰:此症多客厥陰一經,濕熱之積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火鬱之久,濕氣便盛,濁液凝聚,併入血隧,流於厥陰。肝屬木,性速急,火性暴,為寒束,宜其痛甚而暴也。愚見古方以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速。
後因此方隨形症加減,無有不應,又須分濕熱多寡而治之,但腫多為濕㿗是也。卻有水氣而腫,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朮為君,而佐以疏導。診其脈沉緊而豁大者是也。若不以補劑而行決裂之法,禍不旋踵。
許學士曰: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補。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必實。故必先滌所蓄之熱,然後補。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
張戴人曰:疝本肝經,宜通勿塞。疝有七,前人論者甚多,非《靈樞》、《素問》、《銅人》之論,余皆不取,非余好異也,但要窮其原耳。七疝者何?寒、水、筋、血、氣、狐、㿗是也。
俗工不識,目為膀胱,又為腎冷,又或為小腸氣,小兒曰偏氣,立名既謬,並喪其實,何哉?蓋醫者既斷為膀胱、腎冷、小腸氣,又曰虛寒所致,其藥之用也,不鹿茸、巴戟,則杜仲、蓯蓉;不附子、烏頭,則乾薑、官桂;不楝實、茴香,則金鈴、補骨脂。朝吞暮餌,曾無殊效,三二十年,牢不可去。
間因微病,稍似開通,執此微芒,浸成大錯,標既不除,本必歸甚。處處相傳,曾無覺者。豈知諸疝皆歸肝經,其奈通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
及其為疝,乃是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腎肝皆屬於下,沖、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小腸、膀胱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且《內經》男子宗筋為束骨之會也。而肝主筋,睪者囊中之丸,雖主外腎,非厥陰環而引之,與玉莖無由伸縮。
在女子則為篡戶,其內外為二:其一曰廷孔,其二曰窈漏。此足厥陰與沖、任、督之所會也。《靈樞》言:足厥陰之經筋聚於陰器,其病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故陽明與太陰、厥陰之筋,皆會於陰器。惟厥陰主筋,故為疝者,必本之厥陰。
白話文:
丹溪說:疝氣主要與肝經有關,和腎經完全沒有關係。疝氣痛得很厲害的時候,會連帶睪丸和小腹一起劇痛。有的時候能摸到腫塊,有的時候沒有;有的時候會有聲音,有的時候沒有。從《素問》開始,大家都認為疝氣是寒氣造成的。因為經絡遇到寒氣會收縮牽引,運行不暢所以才會疼痛。但也有人受寒卻沒有得疝氣,這一定有道理可以解釋。我曾經多次赤腳踩冰、趟水過河,也沒有得過這種病,因為我體內沒有熱氣。因此我認為,這種病最初是由於濕熱引起的,濕熱在經絡中鬱積很久,又感受外界寒氣,濕熱被寒氣收斂鬱結,才會導致疼痛。
如果只把它當作寒氣來治療,恐怕不夠全面。有人問:這種病多半侵犯足厥陰肝經,那麼濕熱是怎麼來的呢?我說:過度勞累會使筋脈生火,吃太飽會使胃部生火,性生活過度會使腎臟生火,大怒會使肝臟生火。火鬱積久了,濕氣就會旺盛,濁液凝聚,進入血管,流到足厥陰肝經。肝屬木,性情急躁,火性暴烈,被寒氣束縛,所以才會疼痛劇烈而且發作迅速。我認為古方用烏頭、梔子等藥材,等比例配製成湯藥服用,效果也很快。
後來我根據這個方子,隨著不同的症狀加減藥物,沒有不見效的。還必須區分濕熱的多少來治療,一般來說,腫脹明顯多為濕氣所致,也就是“㿗疝”。但也有因為水氣而腫脹的,也有因為身體虛弱而發病的,這種情況應該用人參、白朮來補氣,並配合疏導的藥物。診斷時如果脈象沉、緊而又豁大的,就是這種情況。如果不使用補氣的藥物,而直接用攻伐的方法來治療,很快就會有危險。
許學士說:這種病大多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得,不能因為虛弱就馬上進補。醫書說:“邪氣容易侵入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之處。邪氣停留不去,病情就會由虛轉實。”所以必須先清除體內積蓄的熱邪,然後再補益身體。因此很多方子都借用巴豆的藥性來通便排邪,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張戴人說:疝氣本來就是肝經的病,應該疏通而不是堵塞。疝氣有七種,前人討論的很多,但我只採用《靈樞》、《素問》、《銅人》的觀點,其他一概不取,並不是我喜歡標新立異,只是想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所謂七疝是指: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氣疝、狐疝、㿗疝。
庸醫不明白這些,把疝氣當成膀胱病,又當成腎寒,又說成是小腸氣。小孩子得疝氣就說是“偏氣”。這些說法既錯誤,又喪失了疾病的本質。為什麼呢?因為醫生們一旦斷定是膀胱、腎寒、小腸氣,又說是虛寒引起的,那麼用藥不是鹿茸、巴戟天,就是杜仲、肉蓯蓉;不是附子、烏頭,就是乾薑、肉桂;不是楝實、茴香,就是金鈴子、補骨脂。早晚不停地吃藥,卻沒有什麼效果,三二十年也治不好。
有時因為一些小病,稍微有點好轉的跡象,就以為藥有效,反而鑄成大錯。病根沒有去除,病情只會越來越嚴重。這種錯誤的觀點到處流傳,沒有人能察覺。其實各種疝氣都與肝經有關,只是病邪流向了小腸或者陰囊。膀胱是水液的倉庫,負責滲泄;小腸是水道,負責疏通。腎臟屬於少陰經,總管這兩條水道。人的小便從胃進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就是陰囊,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排出體外,這是一般情況。
至於疝氣,卻是足厥陰肝經的疾病。環繞陰器向上進入小腹的經脈,就是足厥陰肝經。腎臟和肝臟都位於人體下部,衝脈、任脈、督脈互相依附。但《靈樞》說,足厥陰肝經發生病變,會出現遺尿、小便不通、狐疝,涉及到腎、小腸和膀胱三經,但卻沒有提到疝氣。可見,疝氣發生的部位,其實是肝經的範圍。而且《內經》認為男子的宗筋是骨頭連接的地方,而肝臟主筋。睪丸雖然屬於外腎,如果不是足厥陰肝經環繞牽引,就無法和陰莖一起伸縮。
在女子,則為陰戶,陰戶內外有兩個開口:一個叫廷孔,一個叫窈漏。這是足厥陰經與衝脈、任脈、督脈交會的地方。《靈樞》說,足厥陰經筋聚集在陰器,如果受到寒氣侵襲,陰部就會收縮;如果受到熱氣侵襲,陰部就會鬆弛挺出不能收回。治療的關鍵在於疏導水液,清除陰部的熱氣。所以陽明經、太陰經和厥陰經的筋脈,都匯聚於陰器。只有厥陰經主管筋脈,所以得疝氣,根本原因必然是足厥陰肝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