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17)
第十五卷 (17)
1. 陰腫陰痛陰吹
婦人陰腫,腎痛。枳實半斤,切碎,炒熱,布包熨之,冷即易。
交接勞復,陰卵痛。(是勞復,陰陽易。)
(仲景云: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其方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以發入膏中煎至發盡,分再服。病自從小便中出,能治諸疸症,殊效。)
雄黃散,陰腫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治者。
雄黃(一兩),礬(二兩),甘草(生,半兩)
以水五升,煎洗。
荊芥散,治腎腫。
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
蘿蔔、蔥同煎湯洗。
男子陰腫大如升,睪痛甚,搗馬鞭草塗之。
《和劑》,三白散,治小兒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囊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一兩),桑白皮,木通,白朮,橘紅(各五錢)
為末,薑湯調二錢。
白話文:
[陰部腫脹、疼痛及異常感]
婦女如果出現陰部腫脹及腎部疼痛的情況,可以使用切碎後的枳實半斤,炒熱後用布包裹起來敷在患處,一旦布料變冷就更換新的。
性生活過度或勞累後導致的睪丸疼痛,這種情況被稱為勞復或陰陽失調。
張仲景指出,當胃氣下瀉,會產生陰部異常的氣體排放,這是由於腸胃內氣體過多所致,可用膏發煎來治療。具體方法是取豬油半斤,加入像雞蛋般大的亂髮三塊,將髮絲放入豬油中煎煮至髮絲完全消失,分兩次服用,病狀會隨小便排出,此法對黃疸等疾病有特殊療效。
雄黃散,用於治療嚴重到他人無法處理的陰部腫脹如鬥且劇烈疼痛的病症。
所需材料為雄黃一兩,礬石二兩,生甘草半兩,用水五升煎煮後清洗患處。
荊芥散,專門治療腎臟腫脹。
所需材料為荊芥穗一兩,朴硝二兩,與蘿蔔、蔥一同煎煮成湯後清洗患處。
對於男性陰部腫脹如升,睪丸劇痛的情況,可將馬鞭草搗碎後塗抹在患處。
《和劑》中的三白散,適用於小兒因膀胱積熱、風濕侵襲導致的陰囊腫脹,以及大小便不順的情況。
所需材料為白牽牛一兩,桑白皮、木通、白朮、橘紅各五錢,研磨成粉末後,用薑湯調和兩錢服用。
2. 㿗風
(俗名腎臟風)
㿗風之症,起於下部虛熱,或行路體倦,及夏月久坐冷地,為風濕所襲,乃發為疾。其症囊濕皮厚,生水泡瘡疥作癢。古方用蛇床子一味,煎湯淋洗,癢甚者,以薑汁入香油數滴,攪勻,塗上自愈。
沐浴長春散,治下元陰濕久冷,陰囊夜癢,抓之則喜,手住則痛,成瘡流水,為患甚苦。及治婦人下部陰濕,子胞久冷,並效。
牡蠣,蛇床子,破故紙,紫梢花,官桂,薄荷葉
各等分,每用一兩半,入蔥白數莖,水煎一小鍋,先薰後洗,再用津調散搽之,全安。
津調散,治妒精瘡,膿汁淋漓,臭爛。
黃連,款冬花(等分),麝香(少許)
為末,先洗過,或以地骨皮、蛇床子煎湯洗,帛拭乾,津調敷。忌生冷生湯洗。一方無麝。
又方,治外腎及兩腿風濕瘡。
全蠍,檳榔,蛇床子,硫黃(各一錢)
為末,麻油調,入手心擦熱,吸三口,用手抱囊一頃,次擦藥兩腿上。
白話文:
【腎風】
腎風這種病症,源於下體的虛熱,或是行走疲倦後,以及夏季長時間坐在冷地上,遭受風溼侵襲而發病。症狀表現爲皮膚溼潤且厚,出現水皰瘡疥並瘙癢。古方只用蛇牀子一味藥材,煎湯淋洗患處,若癢得厲害,可用薑汁加入少許香油調勻塗抹,自然痊癒。
"長春沐浴散",用於治療下體陰溼久冷,夜間陰囊瘙癢,抓撓則舒,手停則痛,形成瘡口流水,痛苦不堪。同時也可治療女性下體陰溼,子宮久冷等問題,皆有效果。
藥材包括牡蠣,蛇牀子,破故紙,紫梢花,官桂,薄荷葉,各等份,每次使用一兩半,加入幾根蔥白,用水煎一小鍋,先薰蒸後清洗,再用津調散塗抹,即可治癒。
"津調散",用於治療精瘡,膿汁淋漓,惡臭爛瘡。
藥材爲黃連,款冬花(等份),麝香(少許)。研磨成粉末,先清洗患處,或用地骨皮、蛇牀子煎湯清洗,用布擦乾,再用津調散敷在患處。忌生冷和生湯洗。另一方無麝香。
另一方,用於治療外腎及雙腿風溼瘡。
藥材有全蠍,檳榔,蛇牀子,硫磺(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用手心擦熱,吸三口,然後用手抱住患處片刻,再將藥粉擦在雙腿上。
3. 疝氣門
《內經·四時刺逆從篇》曰:厥陰脈滑則病狐風疝,少陰脈滑則病肺風疝,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又「骨空篇」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大奇論篇」曰:腎脈大急沉為腎疝,肝脈大急沉為肝疝,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三陽急為瘕。
三陰急為脾疝。三陰脾脈也。
《脈經》曰:寸口脈弦而緊,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生生子曰:《內經》以六經脈滑為風疝。又以大急沉為五臟疝。按此六經五臟皆有疝也。而以風字加之於六經之疝者何也?意者無乃以風字作氣字者看耶!或以巽為風,則木之氣,肝之所主也。又成疝之地乃肝部也。夫滑脈主痰飲食積,是言各經之痰飲食積,流傳於肝之部地,乃成疝也。
因肝主風,故以風字加之也。又夫急者緊急之謂也,緊主病為寒,沉亦為寒為氣,大亦為氣,是亦言五臟寒氣流於下部,發為疝也。蓋寒喜傷下,腎肝俱在下,而肝之絡,環繞陰器,故以疝屬肝也。據任脈起於胞門,循腹裡,與衝脈厥陰會,故男為七疝,女為瘕聚也。其病極為難治。
而諸書所言亦不一,惟張戴人一主於肝,搜輯甚博。且曰:非《靈》、《素》、《銅人》之論,法皆不取。要之欲窮其原耳。故其歷舉經義、俞穴及七疝症圖,殊為詳悉。但用治諸方,多是渠生平所長之三法。人或病其峻,抑不知有是病用是藥,醫而不善用此,是無術也。則未免有過時失機之悔。
顧其癪積滯根固,淵藪偏僻,非峻劑曷能以達。第不可孟浪亂投,法所當用,又何畏縮。在設施者消息經權,務求其當可也。劉守真言,此症亦有熱者。丹溪亦主於肝,且又言有濕熱死血及痰積,因寒鬱而發,間亦有虛者。此亦深鑑前人純擬於寒,而一以剛燥為劑也。今以諸賢大意述列於後,以便參治。
劉守真曰:㿗疝,小腹控卵腫急絞痛也。寒主拘縮故也。寒極而土化制之,故腫滿也。經言:丈夫㿗疝,謂陰器連小腹急痛也。故言婦人少腹腫,皆厥陰肝之脈也。經注曰:寒氣聚而為疝也。又按經言五臟皆主疝,但脈急也。注言脈急者寒之象也。然寒則脈當短小而遲,今言急者,非急數而洪也。
由緊脈主痛,急為痛甚,病寒雖急,亦短小也。所以有痛而脈緊急者,脈為心之所養也。凡六氣為痛,則心神不寧,而緊急不得舒緩,故脈亦從之而見也。欲知何氣為其病者,適其緊急相兼之脈而可知也。如緊急洪數,則為熱痛之類也。又經言:脾傳之腎,病名疝瘕,小腹冤熱而痛,出白蠱。
注言小腹痛,溲出白液也,一作客熱內結,銷鑠肌肉,如蠱之食,故名白蠱也。然經復言熱為疝瘕,則亦不可止言為寒,當以脈症弘之。
白話文:
疝氣門
《內經》記載,厥陰脈滑則患狐風疝,少陰脈滑則患肺風疝,太陰脈滑則患脾風疝,陽明脈滑則患心風疝,太陽脈滑則患腎風疝,少陽脈滑則患肝風疝。《內經·骨空篇》則說,任脈有病,男子會患七種疝氣,女子則會出現帶下瘕聚。《內經·大奇論篇》記載,腎脈急而沉則為腎疝,肝脈急而沉則為肝疝,心脈搏動急而滑則為心疝,肺脈沉而搏動則為肺疝。三陽脈急則為瘕,三陰脈急則為脾疝(脾脈屬三陰)。
《脈經》提到,寸口脈弦緊相搏,則為寒疝。
生生子在其著作中指出,《內經》將六經脈滑歸因於風疝,將脈象急而沉歸因於五臟疝氣。六經和五臟皆可能導致疝氣,但為何六經的疝氣都冠以「風」字呢?或許是將「風」字當作「氣」字來理解,或者因為「巽」屬風,而風屬於木,肝主木,且疝氣常發生在肝臟部位。滑脈主痰飲積聚,意思是各經脈的痰飲積聚,流注到肝臟部位,就會形成疝氣,因肝主風,所以用「風」字。至於脈象急,指病情緊急;脈象緊,主病為寒;脈象沉,也主寒氣;脈象大,也指氣盛,這也說明五臟的寒氣下注,導致疝氣。寒邪易傷下焦,腎和肝都在下焦,肝的經絡環繞著生殖器,所以疝氣多與肝臟相關。任脈起於胞門,沿著腹部內側走行,與衝脈和厥陰經交會,所以男子會有七種疝氣,女子則會出現瘕聚。疝氣極難治療。
各書記載的疝氣病因不一,只有張戴人將其歸因於肝臟,並廣泛蒐集相關資料,他認為若非《靈樞》、《素問》、《銅人經》等經典著作記載的方法,皆不可取,其目的在於追究病因。因此,他詳盡地列舉了經絡、穴位和七種疝氣的症狀圖,但其治療方法多是他擅長的「三法」,有人覺得其方法過於峻猛,卻不知此病需用此藥,醫生若不善於使用此法,就是缺乏醫術,到時候就會後悔錯失良機。
疝氣積聚日久,根深蒂固,病情隱蔽,非峻猛的藥物難以奏效,但不可盲目亂投藥,方法得當,又何須畏縮?施治者需根據病情靈活運用,力求恰當。劉守真說,疝氣也有熱證。朱丹溪也認為疝氣主要與肝臟有關,並指出疝氣也可能是濕熱、死血、痰積等因素,因寒邪鬱結而發病,有時也有虛證。這也深刻地指出了前人只將疝氣歸咎於寒證,而一味使用辛燥之藥的弊端。現將各位醫家的大意列於此,以便參考治療。
劉守真說:疝氣是指小腹兩側睾丸腫脹,絞痛,這是因為寒邪導致氣血瘀滯。寒邪極盛,脾土運化功能受損,故而腫脹。經書記載:男子疝氣,是指陰莖連同小腹疼痛;女子少腹腫脹,都是厥陰肝經的病變。經文註釋說:寒氣聚集而形成疝氣。又據經書記載,五臟皆可導致疝氣,但脈象都是急的。註釋說脈象急是寒邪的表現。然而,寒邪應該導致脈象短小而遲,現在說脈象急,並非指脈象急數而洪大。
緊脈主痛,脈象急則痛甚,寒邪雖然導致脈象急,但也短小。所以,有痛而且脈象急促的,是因為脈象受心氣的影響。凡是六氣導致疼痛,則心神不安,脈象急促而不能舒緩,所以脈象也會反映出來。想要知道哪種氣是致病因素,只要觀察脈象急促的程度即可。如果脈象急促洪數,就是熱痛之類。又經書說:脾經之氣傳給腎經,病名為疝瘕,小腹脹熱疼痛,並排出白色粘液。註釋說小腹疼痛,排泄白色液體。也有記載說這是客熱內結,消融肌肉,如同蠱蟲一樣噬咬,所以稱為白蠱。但經書又說熱邪也會導致疝瘕,所以不能只說是寒邪,應該根據脈症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