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四卷 (4)
第四卷 (4)
1. 嘔吐噦
生生子曰:《機要》云:有聲無物謂之嘔,無聲有物謂之吐,空嘔濁惡物聲而謂之噦。要知噦屬陽而吐屬陰也。無形者肺,有形者胃,以胃兼氣血言也。又云:上焦吐者為氣,中焦吐者為食積,下焦吐者為寒。《內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復出是無火也。有飽後逢怒,或傷力跌撲,以致瘀血積於胃脘者。
有膽虛及風痰作吐者。有胃虛而蟲行求食者。有中氣虛弱者。有風寒外襲者。有鬱火作痛而吐者。有傷酒而嘔吐者。有腳氣發而吐者。唯細小體認,治之無不愈矣。
東垣云:大便閉者通利之。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潤燥。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降,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大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白話文:
生生子曰:
《機要》中說:有聲音卻沒有東西吐出來叫做嘔,沒有聲音卻有東西吐出來叫做吐,空嘔吐出濁惡之物並伴隨聲音,則稱為噦。要明白噦屬陽性,而吐屬陰性。無形的屬於肺,有形的屬於胃,這裡以胃來兼指氣血。
又說:上焦吐出的東西屬於氣,中焦吐出的東西屬於食積,下焦吐出的東西屬於寒氣。《內經》中說:食物無法順利進入體內,說明是有火氣。食物進入了又吐出來,說明是沒有火氣。
有的人因為飽食後突然生氣,或者因為外傷跌撲,導致瘀血積聚在胃脘,而出現嘔吐。
也有膽虛、風痰引起的嘔吐,胃虛導致蟲子在胃中遊走覓食的嘔吐,中氣虛弱的嘔吐,風寒外襲的嘔吐,鬱火作痛導致的嘔吐,傷酒引起的嘔吐,以及腳氣發作導致的嘔吐。
只要細心觀察,辨別病因,治療起來就一定能痊癒。
東垣說:大便不通的人要先通利大便。陰虛導致邪氣逆上,阻塞氣機,引發嘔吐噦,這是由於氣血不足造成的,也屬於腸道不通。此時應該使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等藥物,以達到和血潤燥的效果,同時加入甘草來補氣,並稍微加入大黃、芒硝來通便。大便通暢後,邪氣消散,氣機下行,嘔吐噦自然就會消失。
還有一種情況是胸中虛熱,穀氣虛弱,導致嘔吐噦。只要補充五穀的陰性力量來調和,嘔吐噦自然就會停止。
五穀皆屬陰,或食,或飲白湯,或喜涼水,皆能止嘔噦,不必用藥也。治嘔吐,生薑、半夏、橘皮,必用之聖藥。但只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吐,惟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以辛藥瀉之。
東垣嘔吐噦分為三陽。經云:嘔吐噦者,皆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
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症,慎不可下。
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究三者之源,皆因其脾虛弱,或因寒氣、飲食所傷而致也。宜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之類。
若但只內傷,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下之,當分何經,對症用藥,不可亂也。
白話文:
五穀都屬陰性,如果吃東西或喝白湯,或者喜歡喝涼水,都能止住嘔吐,不必吃藥。治療嘔吐,生薑、半夏、橘皮是必用的良藥。但這只針對上焦氣體壅塞、外在表現為實證的病症,如果是胃虛弱、穀氣運行不暢,胸中堵塞而引起的嘔吐,就應該補益脾胃,促進穀氣上升,不要誤以為是實證,用辛辣藥物瀉掉。
東垣把嘔吐、噦分為三陽。經書上說:嘔吐、噦都屬於胃病。胃是主管消化吸收的,只是氣血多寡有所不同。比如嘔吐屬於陽明,陽明氣血充盛,所以有聲音、有嘔吐物,是氣血同時生病。
仲景說:嘔吐雖然有陽明症狀,但要慎用瀉下藥。
孫真人說:嘔吐的人多服用生薑,是治療嘔吐的良藥。氣逆者需要散氣,所以以生薑為主。吐屬於太陽,太陽血多氣少,所以有嘔吐物但沒有聲音,是血病。如果吃東西就吐,或者吃完東西就吐,可以用陳皮去白治療。噦屬於少陽,少陽氣多血少,所以有聲音但沒有嘔吐物,是氣病。以生薑製成的半夏為主。所以朱奉議治療嘔吐、噦,用生薑、半夏、陳皮等藥物,歸根結底都是因為脾胃虛弱,或者因寒氣、飲食所傷導致。應該用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等藥物。
如果只是內傷,就要觀察虛實,讓身體從內部慢慢恢復。痰飲者需要瀉下,要區分是哪條經絡,對症用藥,不能亂用。
2. 嘔吐膈氣總論
潔古云:吐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是故上焦吐者,皆從於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食已暴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衝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
中焦吐者,皆從於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小毒藥去其積,檳榔木香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於地道也,其脈大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藥通其閉,溫其寒氣,大便漸通,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閉結而自安也。
白話文:
潔古云:嘔吐有三种,分别是气、积、寒,皆从三焦来论。
上焦位于胃口,向上连接天气,主纳而不吐。中焦位于中脘,向上连接天气,向下连接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位于脐下,向下连接地气,主出而不纳。
所以上焦呕吐者,皆因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食后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燥结,气上冲胸而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
中焦呕吐者,皆因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弦,其症或先痛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檳榔、木香和其气。
下焦呕吐者,皆因于地道也,其脉大而迟,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宜毒药通其闭,溫其寒气,大便渐通,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闭结而自安也。
上潔古論三焦吐,蓋本黃帝所謂氣,為上膈,食飲入而還出;為下膈,食晬時乃反出之。其上焦食已暴出者,今世謂之嘔吐也。中、下二焦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今世謂之膈氣反胃也。今分嘔吐、膈食為二門。
仲景云:諸嘔吐,谷不得下,小半夏湯主之。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卒嘔吐,心下痞,腸閉有水,眩悸者,小半夏湯加茯苓湯主之。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服前小半夏湯,諸湯不愈者,此胃虛,當以甘益之立愈。
白話文:
古籍中論述三焦的吐氣,其原理源於黃帝內經所言的“氣”,指的是上膈,食物和飲水進入後再排出;下膈,食物在消化後才排出。上焦食物過快排出,如今稱為嘔吐。中焦和下焦食物早上吃晚上吐,晚上吃早上吐,如今稱為膈氣反胃。如今將嘔吐和膈食分為兩個門類。
張仲景說:所有嘔吐,食物無法下嚥,小半夏湯主治。
嘔吐的人本該口渴,渴意是想要解渴的表現,如今卻不渴,是因為心下有積水的原因。小半夏湯主治。
突然嘔吐,心下痞塞,腸道閉塞有積水,頭昏心悸,小半夏湯加上茯苓湯主治。胃反覆嘔吐,大半夏湯主治。若先前服用小半夏湯等諸湯不愈,則屬胃虛,應以甘味滋補,即可痊癒。
【治氣之劑】
仲景,陳皮湯,乾嘔手足厥者,治宜辛散。
橘紅(四兩),生薑(八兩)
水七升,煎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木香散
木香,檳榔
等分,為細末,以後桔梗湯調下。
潔古,桔梗湯,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洪,宜先降氣和中。
桔梗,白朮(各一兩半),半夏曲(二兩),橘紅,枳實(炒),茯苓,厚朴(各一兩)
白話文:
治氣之劑
仲景的陳皮湯:
乾嘔、手足厥冷的人,宜用辛散的藥物治療。
藥方:
橘紅四兩,生薑八兩。
用水七升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潔古的木香散:
木香、檳榔等分,研磨成細末,用桔梗湯調服。
潔古的桔梗湯:
上焦氣熱上衝,飯後暴吐,脈浮洪,宜先降氣和中。
藥方:
桔梗、白朮各一兩半,半夏曲二兩,橘紅、枳實(炒)、茯苓、厚朴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腑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朴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檳榔橘紅散,治嘔吐。
白檳榔(一枚),橘紅(二錢半),水煎服。
【治寒之劑】
加減二陳湯,痰火為患,嘔噦頭眩,心悸,中脘不快,發寒熱,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並治。
白話文:
每服用一兩藥材,用水煎煮後,加入二錢的木香散,於隔夜空腹時服用。連服三劑後,體內的積氣會逐漸排出,嘔吐情況也會漸漸消失。接著停用木香散,加入一兩半的芍藥與黃耆,一同煎煮服用。當病情完全康復後,則停止服用。
如果出現大腸乾燥結滯,導致食物難以順利消化吸收的情況,可以使用去掉了朴硝的大承氣湯,以輕微的力道來促進排便,直到有輕微的排便感為止。之後再次服用前述的藥方進行補救。
若出現大便再次結滯的情況,則需依照先前的方法,以輕微的力道來促進排便。
「檳榔橘紅散」是一種用於治療嘔吐的藥方。配方包括一枚檳榔和二錢半的橘紅,使用時需用水煎煮後服用。
「加減二陳湯」是一種治療因痰火引起的症狀,如嘔吐、頭暈、心悸、上腹部不適、發寒熱,或是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等疾病的藥方。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半)
每服四五錢,姜三片,烏梅一枚,水煎熱服。治痰痞加草豆蔻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脾胃虛弱,不飲食,嘔吐不時。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
每服二錢,姜三片,水煎服。
東垣,丁香吳茱萸湯,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白話文:
丁香一兩,半夏、陳皮各五兩,茯苓二兩,甘草一兩半,每服四五錢,加薑三片、烏梅一枚,水煎熱服。治療痰痞加草豆蔻一兩半。此方名為藿香安胃散,主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嘔吐不止。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每服二錢,加薑三片,水煎服。東垣所創丁香吳茱萸湯,主治嘔吐反胃,胃寒所致。
丁香,甘草,茯苓,柴胡,半夏,乾薑(各五分),吳茱萸,草豆蔻,蒼朮,黃芩,人參(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
每服五錢,姜三片,水煎,食前熱服。忌生冷。
藿香平胃散,治嘔吐不止。
藿香,厚朴(各一兩),半夏,甘草(炙。各二兩),蒼朮(三兩),陳皮(去白,二兩)
白話文:
丁香、甘草、茯苓、柴胡、半夏、乾薑各五分,吳茱萸、草豆蔻、蒼朮、黃芩、人參各一錢,升麻七分,當歸一錢半。每次取五錢,加薑三片,水煎,飯前趁熱服用。忌食生冷。此方名為藿香平胃散,用於治療嘔吐不止。另需準備藿香、厚朴各一兩,半夏、甘草(炙)各二兩,蒼朮三兩,陳皮(去白)二兩。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羅太無,紅豆丸,諸嘔吐逆,膈氣反胃,亦治寒濕。
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粒)
上末,薑汁糊為丸,皂角子大,每一丸,以大紅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燒面熟,去面,細嚼,白湯下,食前進三服效。
丁香附子散,膈氣吐食,及下焦寒而奔豚上衝。
黑附子(炮,去皮臍),丁香(各五錢),檳榔(一大枚),硫黃(去石),胡椒(各二錢)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五錢,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三枚,水煎溫熱後服用。
這個藥方叫做紅豆丸,可以治療各種嘔吐、逆氣、膈氣、反胃,也能治寒濕。
將丁香、胡椒、砂仁、紅豆各二十粒研磨成粉末,用薑汁和成丸子,大小如皂角子。每個丸子用一個去核的紅棗包裹,然後裹上面粉,用火烤熟,去面後細嚼,用白湯送服,飯前服用三次見效。
丁香附子散可以治療膈氣吐食、下焦寒而奔豚上衝。
將黑附子(炮製去皮臍)、丁香各五錢,檳榔一枚,硫黃(去石)、胡椒各二錢,一起研磨成粉末服用。
上先將四味為末,次入硫黃,再研勻,每服二錢,用蝙蝠一個,去翅、足、腸、肚,填藥在內,用濕紙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內燒熟,取出,細嚼,用溫酒送下,一日三服,米飲送下亦可。
仲景,吳茱萸湯,治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湯泡,一兩半),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大棗(三枚),水煎。
【治火之劑】
蘆根湯,熱而嘔吐不止,及治惡阻。
蘆根取土中新白者,半斤,水二碗,煎一碗,熱服。
白話文:
首先將四種藥材磨成粉末,然後加入硫磺,再研磨均勻,每次服用二錢。取一隻蝙蝠,去除翅膀、腳、腸和肚子,將藥粉填入蝙蝠腹中,用濕紙包裹七層,置於慢火中烤熟,取出後細嚼,用溫酒送服,一天三次,也可以用米湯送服。
仲景的吳茱萸湯,用於治療嘔吐並胸悶的症狀。
吳茱萸(湯泡,一兩半)、人參(三分)、生薑(一兩)、大棗(三枚),用水煎服。
【治火之劑】
蘆根湯,用於治療發熱伴隨嘔吐不止的症狀,以及治療妊娠惡阻。
取新鮮的白色蘆根,半斤,加水兩碗,煎成一碗,趁熱服用。
竹茹湯,治胃熱而嘔。
乾薑,半夏(薑汁煮。各三錢),甘草(二錢)
每服五錢,姜三片,竹茹錢半,棗一枚,水煎溫服。
昔有人病傷寒,得汗後數日,忽嘔吐,藥食俱不得下,醫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後以此竹茹湯與之即愈。
枇杷散,治嘔吐,利膈氣,止嘔啘。又治卒嘔吐不食。單煮枇杷葉汁飲之,此物味苦平,下氣。
枇杷葉(去毛),人參,半夏(各一錢),茯苓(五錢),茅根(二兩)
白話文:
【竹茹湯】,用於治療胃熱引起的嘔吐。
乾薑,半夏(以薑汁煮過),甘草(分別為三錢、三錢和二錢)。
每次服用五錢,加上薑三片、竹茹半錢、棗一枚,用水煎好後溫服。
古時曾有患者感染傷寒症,發汗後幾天,忽然開始嘔吐,藥物和食物都無法吞下,眾醫生開了丁香、藿香、滑石等藥物,但患者吞下去馬上又吐出來,後來使用這竹茹湯,病情就痊癒了。
【枇杷散】,用於治療嘔吐,調理膈氣,止住嘔吐。對於突然的嘔吐不食也有療效。單獨煮製枇杷葉汁飲用,這種藥物味道苦且平和,具有降氣的作用。
枇杷葉(去除毛刺),人參,半夏(分別為一錢、一錢和五錢),茯苓(五錢),茅根(兩兩)。
姜七片,水煎,磨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丹溪治膈上有熱,胃中有痰,大棗加炒梔子、黃連、生薑主之。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溫膽湯治嘔吐不下飲食,極妙。
仲景,青鎮丸,治寒熱往來,脈弦,嘔吐,頭痛。即小柴胡湯加青黛,似薑汁打糊為丸,白湯下。
劉河間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浮而洪者,荊黃湯主之。
白話文:
將七片薑用清水煮沸,然後磨成五分檳榔末,混合後服用。丹溪認為,如果膈上有熱,胃中有痰,可以用大棗、炒梔子、黃連、生薑來治療。如果嘔吐並且發熱,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溫膽湯治療嘔吐不進食效果極佳。仲景的青鎮丸用來治療寒熱交替、脈象弦緊、嘔吐、頭痛,相當於小柴胡湯加入青黛,製成類似薑汁糊的丸藥,用白湯送服。劉河間認為暴吐是由於上焦氣熱衝擊所致。經書記載,所有嘔吐酸、暴注下迫的症狀,都屬於火熱之症。脈象浮而洪大者,可以用荊黃湯治療。
荊芥(一兩),人參(五錢),甘草(二錢半),大黃(二錢)
上水煎,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
檳榔散
檳榔(二錢),木香(一錢半),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同前煎藥下。如欲作丸子,用蒸餅糊為丸,小豆大,每二十丸,食後服。
【治瘀血之劑】
香靈丸(又名六丁丸。),治嘔吐如神。及產後嘔不止者。
丁香,辰砂(各六錢),五靈脂(一兩)
白話文:
用一兩荊芥、五錢人參、二錢半甘草、二錢大黃煎水,加入二錢檳榔散,空腹服用。檳榔散是由二錢檳榔、一錢半木香和少許輕粉研磨成細末,與煎藥一起服用。也可以將檳榔散用蒸餅糊做成小豆大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服用。此方可治療瘀血。香靈丸(又名六丁丸),可以治療嘔吐,特別是產後嘔吐不止。香靈丸是由六錢丁香、六錢辰砂和一兩五靈脂製成。
上香脂先研末,後入砂,再研勻,用狗膽汁,或豬膽汁為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生薑陳皮湯磨下。
治瘀血,獨以五靈脂狗膽汁為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生薑湯磨下,及生薑酒送下,極熱服。
草靈丹
五靈脂(薑汁煮透),甘草(燒酒煮透)
焙乾為末,每服五分,置掌中,用舌舐下。此方治膈氣、反胃、嘔吐、梅核氣,及胃脘疼痛效。
白話文:
將五靈脂先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砂子繼續研磨至均勻,用狗膽汁或豬膽汁做成丸藥,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陳皮湯送服。
專門治療瘀血的藥方,只用五靈脂和狗膽汁做成丸藥,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湯或生薑酒送服,效果極佳。
草靈丹的製作方法是:將五靈脂用薑汁煮透,甘草用燒酒煮透,焙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放在手掌中,用舌頭舔服。此方可治膈氣、反胃、嘔吐、梅核氣以及胃脘疼痛。
【治虛之劑】
丹溪云: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之類治之。
李浲治反胃嘔吐無常,粥飯入口即吐,困倦無力,垂死者。以人參三兩作一服,水煎,帶熱頓服愈。
理中湯治脾胃虛寒,嘔吐不食。
調中湯治脾胃虛弱嘔吐。
理中湯治霍亂吐瀉(即理中湯加橘紅、青皮各一兩是也。)
六君子加砂仁,治脾胃虛弱,噁心欲吐,及吐食,或不思食。
【治積氣之劑】
遇仙丹,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七聖丸皆可選用。
白話文:
治虛之劑
丹溪先生說:久病嘔吐的人,是胃氣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可以用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之類的藥物來治療。
李浲治療反覆嘔吐,無論粥飯入口即吐,且身體困倦無力,如同垂死之人。他以人參三兩作一劑,水煎,趁熱一次服用,病人就痊癒了。
理中湯適合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的嘔吐不食。
調中湯適合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
理中湯也可以治療霍亂引起的吐瀉,只需在理中湯中加入橘紅、青皮各一兩即可。
六君子湯加上砂仁,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噁心欲吐、吐食、或不思食。
治積氣之劑
遇仙丹、木香檳榔丸、枳實導滯丸、七聖丸,這些方劑都可以用來治療積氣。
【治風痰之劑】
金花丸,吐食而脈弦,肝乘脾也。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
半夏(湯泡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末,薑汁浸,蒸餅糊為丸,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風痰羈絆干脾,故飲食不下也。
【治水飲之劑】
小半夏湯,治嘔吐,谷不得下者。
半夏(一斤),生薑(半斤)
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卒嘔吐,心下痞,腸閉有水,眩悸者,即前方加茯苓四兩。
白話文:
【治療風痰的藥方】
金花丸,對於嘔吐食物且脈象為弦的狀況,這代表肝氣侵襲脾氣。這通常是由脾胃虛弱所導致,因此需要治療風邪並安定胃部。
- 半夏(用湯浸泡一兩)
- 檀香木(二錢)
- 雄黃(一錢半)
將以上成分研磨成粉末,然後用薑汁浸泡,接著蒸製成餅狀,最後加入糊狀物調和,形成大小如桐子般的丸狀。對兒童則需另外製成小丸,服用時以薑湯送下。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嘔吐停止為止。風痰困擾著脾臟,所以食物難以下嚥。
【治療水飲的藥方】
小半夏湯,用於治療嘔吐及食物無法下嚥的症狀。
- 半夏(一斤)
- 生薑(半斤)
將七升水加入上述材料中,煮至剩餘一半,分成兩份,分別溫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用於治療突然的嘔吐、心下脹滿、腸道中有水、頭暈心悸的狀況,這是基於小半夏湯的基礎,再添加茯苓四兩。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服前小半夏湯諸藥不愈者。此胃虛,宜以甘益之。服此立愈。
半夏(二斤),人參(三兩),白蜜(一斤)
上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從服一升,余分再服。
豬苓湯,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舉之。思水者,此湯主之。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為末,飲調方寸匕,日三。
白話文:
【大半夏湯】,用於治療胃反和嘔吐的情況,適用於那些服用過小半夏湯等藥物但無效的情況。這表明胃部虛弱,應以甘味的食物來補益。服用此湯可以立即痊癒。
成分包括:半夏(二斤),人參(三兩),白蜜(一斤)。
做法是:將一斗三升的水與蜂蜜混合,攪拌二百四十次,然後煮藥至得到三升濃度的溶液。第一次服下一杯,剩下的分量則分兩次服用。
【豬苓湯】,用於治療由於病在膈上導致的嘔吐,且後期出現想喝水的情況。遇到這種想喝水的徵兆時,這款湯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成分包括: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製法是:將這些成分研磨成粉末,然後用飲料調製成方寸匕大小的劑量,每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