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21)
第十四卷 (21)
1. 煩躁門
陳皮湯
陳皮(一兩半),甘草(炙),竹茹(各五錢),人參(一錢半)
每服七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淡竹茹湯,心虛悶,頭疼,短氣,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產婦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二兩)
每服四錢,姜七片,棗二枚,淡竹茹一塊,水煎服。
東垣,硃砂安神丸,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硃砂納浮游而安神明。(方見怔忡門。)
仲景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豉湯主之。
丹溪治一一女子,年二十餘歲,在室素強健,六月間發煩悶,困憊不食,發時欲入井,六脈皆沉細而弱數,兩日後微渴,眾以為病暑,治不效。四五日加嘔而人瘦,手心極熱,喜在陰處,漸成伏脈,時妄語。予急制局方妙香丸,如桐子大,以井水下一丸,半日許大便,藥已出,病無退減。
遂以麝香水洗藥,以針穿三竅,次日以涼水送下,半日許大便下稠痰數升,是夜得睡。困頓伏枕,旬日而愈。因記《金匱》云:昔肥而今瘦者痰也,遂作此藥治之。
妙香丸,丹溪云:疏決腸胃,制伏木火藥也。
辰砂(飛,四兩),牛黃,龍腦,膩粉,麝(研。各一兩),巴豆(三百五十粒,去皮膜,炒熟,研),金箔(九十片)
上研勻,煉黃蠟六兩,入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要此藥速行,針刺一眼子,令水浸少時服,效更速。小兒百病,丸如綠豆大。
遠志湯,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後虛煩。
遠志(去心),黃耆,當歸,麥冬,石斛,酸棗仁(炒。各一錢二分),人參,茯神(各七分),甘草(五分)
水煎服。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竹葉湯,傷寒大病後,及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內熱不解。
竹葉,麥冬,人參,茯苓,小麥,半夏(各一兩),甘草(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小草湯,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川歸,麥冬,石斛,酸棗仁(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地仙散,傷寒後,伏暑後,煩熱不安,及虛勞不安。
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五錢)
每六錢,姜五片,水煎服。
竹茹麥冬湯,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痛,不可汗下者。
淡竹葉、麥門冬等分。每八錢,水煎服。
白話文:
陳皮湯
用陳皮一兩半,炙甘草、竹茹各五錢,人參一錢半。每次服用七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用水煎煮後服用。
淡竹茹湯,適用於心虛氣悶、頭痛、呼吸短促、體內熱氣無法消解、心中煩躁不安,以及產婦心虛驚悸、煩悶難耐的情況。
用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炙甘草一兩,人參、茯苓各一兩半,半夏(用熱水洗過)二兩。每次服用四錢,加生薑七片、紅棗二枚,以及一塊淡竹茹,用水煎煮後服用。
東垣的硃砂安神丸,適用於心神煩亂發熱、心悸、精神錯亂、意識不清想吐、胸中氣亂且發熱,類似煩躁不安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膈上血中有潛伏的熱邪,導致身體發熱不安,應該使用權衡的方法,用藥來鎮壓陰火的浮動,並滋養上焦的元氣,用甘草的甘溫來補養。當歸、生地又是滋養陰血的良藥,黃連可以去除心中煩熱,消除濕熱,硃砂可以使浮躁的精神安穩下來。 (這個藥方在「怔忡門」有詳細說明。)
張仲景認為,下痢後如果更加煩躁,按壓心口下方感覺柔軟的,屬於虛煩,用梔子豉湯治療。
丹溪曾經治療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子,平日身體強壯,在六月間突然開始感到煩悶、疲倦、不想吃東西,發病時甚至想跳井。把脈發現六脈都沉細而弱,兩天後略感口渴,大家都認為是中暑,但用治療中暑的方法沒有效果。四五天後開始嘔吐,人也消瘦,手心非常熱,喜歡待在陰涼的地方,脈象逐漸變成伏脈,有時還會說胡話。丹溪緊急調配了局方妙香丸,大小如桐子,用井水送服一丸,半天後排出大便,但藥物已經排出,病況沒有減輕。
於是丹溪用麝香水洗過藥丸,用針刺穿三孔,隔天用涼水送服,半天後排出幾升濃稠的痰液,當晚就能睡著。雖然仍然感到疲憊虛弱,但臥床休息十天後痊癒。丹溪因此想起《金匱要略》裡說:「從前肥胖現在消瘦的人,多半是痰濕所致」,於是製作了這個藥方來治療。
妙香丸,丹溪說,這個藥方可以疏通腸胃,制伏肝木之火。
用飛過的辰砂四兩,牛黃、龍腦、膩粉、麝香(研磨)各一兩,巴豆(去皮膜,炒熟,研磨)三百五十粒,金箔九十片。
以上藥材研磨均勻,用六兩煉過的黃蠟,加入三分好蜂蜜,一同煉製均勻,做成藥丸,每一兩做三十丸。如果需要藥效快速發揮,可以用針刺破藥丸一個小孔,用水浸泡片刻後服用,效果更快。小兒百病,藥丸大小如綠豆。
遠志湯,適用於心虛煩熱、夜晚睡眠不安穩,以及病後虛煩的情況。
用遠志(去心)、黃耆、當歸、麥冬、石斛、炒酸棗仁各一錢二分,人參、茯神各七分,甘草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煩躁嚴重的話,可以加竹葉、知母。
竹葉湯,適用於傷寒大病後,以及霍亂吐瀉後,心虛煩悶、體內發熱無法消解的情況。
用竹葉、麥冬、人參、茯苓、小麥、半夏各一兩,甘草五錢。每次服用六錢,加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小草湯,適用於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以及虛煩不安的情況。
用小草、黃耆、川芎、麥冬、石斛、酸棗仁各一兩,人參、甘草各五錢。每次服用六錢,加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地仙散,適用於傷寒後、伏暑後,以及虛勞導致的煩熱不安的情況。
用地骨皮二兩,防風一兩,甘草五錢。每次服用六錢,加生薑五片,用水煎煮後服用。
竹茹麥冬湯,適用於大病後身體虛弱,體內缺乏津液,感到煩渴心躁,以及各種虛熱煩躁,與傷寒相似但沒有惡寒、身體不痛,不能用發汗或攻下的情況。
用淡竹葉、麥門冬等量。每次服用八錢,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