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20)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20)

1. 多臥

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胃氣者,晝常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寐,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精,則目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則衛氣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大惑篇。)

海藏曰:膽實多睡,熱也。

生棗湯,治膽熱多睡。生酸棗仁,為末,茶薑汁調服。

又方,生酸棗仁一兩,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微焦,為末,每服二錢,水七分,煎六分,溫服。

醒睡湯

酸棗仁,沙參(各一錢半),麥冬(一錢),茯神,甘草(各五分)

姜一片,水煎服。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有的人很愛睡覺呢?岐伯回答說:這種人的腸胃比較大,皮膚濕潤,肌肉鬆軟無力。因為腸胃大,保護身體的衛氣在腸胃停留的時間較長;皮膚濕潤,肌肉鬆軟,會使衛氣運行速度變慢。要知道,胃氣在白天通常運行於體表的陽分,夜晚則運行於體內的陰分,所以當陽氣衰弱時就會進入睡眠,陰氣衰弱時就該醒了。因此,腸胃大的人,衛氣在腸胃停留的時間更長;皮膚濕潤,肌肉鬆軟,使得衛氣運行更慢。停留在陰分的時間久了,氣血不能精華,眼睛就會疲倦,所以就會很愛睡覺。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的腸胃較小,皮膚光滑且肌肉有彈性,那麼衛氣在陽分停留的時間較長,所以他們比較不容易感到睏倦。黃帝接著問:如果一個人突然變得非常嗜睡,這是什麼原因呢?岐伯回答:這可能是邪氣停留在上焦,導致上焦閉塞不通。吃飯或喝熱湯後,衛氣在陰分停留太久,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會突然變得非常嗜睡。

海藏醫師表示:膽囊充實的人容易睡覺,這是因為身體過熱的緣故。

有一個治療膽熱多睡的藥方叫做「生棗湯」。將生的酸棗仁磨成粉末,用茶和薑汁調合服用。

另一個方子是,取一兩生酸棗仁,兩兩臘茶,用生薑汁塗抹並稍微烤焦,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七分煎至六分,溫熱服用。

還有一種「醒睡湯」:

酸棗仁、沙參(各一錢半),麥冬(一錢),茯神、甘草(各五分)

加上一片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2. 煩躁門

仲景云:煩屬肺,躁屬腎,火入於肺則煩,入於腎則躁。大抵煩躁皆心火為病。火旺則金爍而水虧也。惟火獨存,故肺腎合而為煩躁。又脾經絡於心中,心經起於脾中,二經相搏,濕熱生煩。夫煩者,擾擾心亂,兀兀欲吐,怔忡不安。

成無己曰:煩為擾亂而煩,躁為憤怒而躁。合而言之,煩躁為熱也。析而言之,煩陽也,躁陰也。煩為熱之輕者,躁為熱之甚者。

陳無擇曰:內熱為煩,外熱為躁。又曰:虛煩身不覺熱,頭目昏疼,口乾,咽燥,不渴,清夕不寐,皆虛煩也。

婁英曰:先賢治煩躁齊作,有屬熱者,有屬寒者,獨煩而不躁者,多屬熱。惟悸而煩者,為虛寒,躁不煩者,多屬寒,惟火邪者,為熱。蓋煩者心中煩,或胸中煩,皆內熱也。躁者,身體手足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坐井中,為外熱也。內熱者,有本之熱,故多屬熱。外熱者,多是無根之火,故屬寒也。

生生子曰:仲景、成無己二公所論,煩躁皆為火熱,是祖《內經》。夫熱病皆傷寒之類也,乃傷寒家語,言其邪自外而入。至於煩躁皆為熱候,予謂躁有陰陽,煩有虛實。陶節庵曰:先煩而悸者為實,先悸而煩者為虛。又曰:煩漸生躁,有陰陽虛實之別。心熱則煩,陽實陰虛。

腎熱則躁,陰實陽虛。煩為熱輕,躁為熱重。此亦傷寒家語也。雜症之煩躁,又各有虛實寒熱不同,須當分別而治。虛煩者,心中擾亂,精神不能任持,似脹不脹,悒悒悶悶,飲食不甘美,睡臥不安寧者是也。治以養心血,鎮火安神之劑,如安神丸之類。實煩者,或心火燔盛,或水飲痰涎,停於胸膈,壅悶不安者是也。

治以消痰逐飲散邪之劑,如梔子豆豉湯、蠲飲湯、五苓散之類。陽躁者,煩渴欲飲,憤激躁怒,二便不利。經云:諸躁狂越,皆屬於火者是也。治如丹溪用妙香丸之類。陰躁者,渴不欲飲,極其躁擾,或上熱下寒,此為陰盛格陽,為陽氣虛憊,不能復人,皇皇欲坐井中者是也。治以理中湯、四逆湯之類。

大抵煩症多屬於虛。經曰:夏脈者心也,其不及,令人煩心。又云:肝腎脾虛,皆令人體重煩悗,跡是知煩多由於虛也。當尋傷寒法外之治,今錄治方於下,以備採用。

內外俱虛,身冷而汗出,微嘔而煩擾,手足厥逆,不得安靜者死。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脈代,舌黑焦乾者死。

《保命集》云:起臥不安,睡不穩謂之煩。宜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活人書》云:但獨熱者,虛煩也。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裡實也,不可下。病此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必遂煩渴,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陳皮湯一劑,不愈,再與之。孫真人云:此法數用有效。

白話文:

煩躁門

張仲景認為,煩惱屬於肺,躁動屬於腎,心火旺盛是煩躁的根本原因。火邪入侵肺部則產生煩惱,入侵腎部則產生躁動。火旺則損傷肺金,耗傷腎水。因為火獨盛,所以肺腎兩臟合而導致煩躁。此外,脾經與心經相通,心經起始於脾,兩經互相影響,濕熱交蒸也會導致煩躁。煩躁的症狀表現為心神不寧,噁心欲吐,心悸不安。

成無己認為,煩惱是心神擾亂,躁動是憤怒不安,總而言之,煩躁都是熱證。從陰陽角度分析,煩是陽熱輕微,躁是陽熱嚴重。

陳無擇認為,內熱導致煩惱,外熱導致躁動。虛煩則身體不覺發熱,但頭昏眼花,口乾咽燥,不渴,晚上睡不好,這些都是虛煩的症狀。

婁英認為,治療煩躁要辨別寒熱虛實。單獨煩惱不躁動的多屬熱證;心悸伴隨煩惱的是虛寒;單獨躁動不煩惱的多屬寒證;只有火邪的則為熱證。心中或胸中煩悶是內熱;身體手足躁動不安,甚至想脫光衣服或鑽進井裡是外熱。內熱有本源之熱,故多屬熱證;外熱則多為無根之火,故屬寒證。

生生子認為,仲景和成無己都認為煩躁皆因火熱,這與《內經》一致。熱病皆屬傷寒範疇,是傷寒的病理表現,邪氣由外而入。但煩躁的陰陽虛實各有不同,陶節庵認為,先煩後悸為實證,先悸後煩為虛證;煩惱漸漸發展為躁動,也存在陰陽虛實的區別。心熱則煩,屬陽實陰虛;腎熱則躁,屬陰實陽虛。煩惱是熱證較輕,躁動是熱證較重。這些也屬於傷寒範疇的論述。雜症中的煩躁,寒熱虛實各有不同,需辨證論治。虛煩者,心中煩亂,精神萎靡,似脹非脹,鬱鬱寡歡,食慾不振,睡眠不安。治療應以養心血、鎮火安神為主,如安神丸等。實煩者,可能是心火旺盛,或痰飲停滯於胸膈,導致胸悶不適。治療應以消痰、逐飲、散邪為主,如梔子豆豉湯、蠲飲湯、五苓散等。陽躁者,口渴欲飲,易怒躁動,大小便不通暢。治療可用丹溪妙香丸等。陰躁者,口渴但不欲飲,極度躁動,或上熱下寒,屬陰盛格陽,陽氣虛衰,治療可用理中湯、四逆湯等。

總而言之,煩證多屬虛證。《內經》說夏脈主心,心氣不足則令人煩心;肝腎脾虛也導致煩悶。因此,治療煩躁需參考傷寒之外的治療方法。以下是一些治療方劑:

內外俱虛,身冷汗出,輕微嘔吐伴隨煩躁,手足厥冷,不能安靜者,預後不良。

熱病七八日,脈細微,小便不利,加重口乾,脈象代數,舌黑焦乾者,預後不良。

《保命集》說,起臥不安,睡眠不好稱為煩,可用梔豉湯、竹葉石膏湯。

《活人書》說,單獨發熱者為虛煩,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無身痛,所以不是傷寒,不可發汗;頭不痛,脈不緊數,所以不是裡實,不可攻下。此病內外皆不可攻,攻之則煩渴加重,可用竹葉湯。若嘔吐,可用陳皮湯,一劑不愈,再服一劑。孫真人說,此法屢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