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四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四卷 (1)

1. 腹痛

生生子曰:腹痛極要體認真切,庶投劑有功。有寒熱,(脈沉而遲者寒,脈浮而數者熱。有虛實,脈散大而無力者虛,脈弦而有力者實。有痰涎,脈滑者痰,沉弦者飲。)有積聚,(脈沉弦而伏者積,或伏或弦者聚。)有蟲痛,脈多沉滑,或乍大乍小。有死血。(脈沉而澀,或結或促。)

寒痛者,綿綿而痛無增減也。以薑、桂、附子之屬溫之。

熱痛者,時痛而或時吐也。得熱物而痛止者,蓋辛熱能衝開鬱結,氣道疏通,暫得少愈,而陰血日虧,燥火愈熾,不久復發,遷延歲月,此為積熱。輕者以山梔、黃連白芍香附之類,重者調胃承氣湯下之。

虛痛者,以手重按至痛處而止者是也。宜參、朮、白芍,加溫暖藥。

實痛者,手不可近,按之愈痛。或消或下,詳症施治。

飲食所傷作痛者,宜溫脾行氣以消導之。蓋飲食得寒則滯,得熱則化。若痛漸下及,日久不愈者,宜推蕩之。詳見內傷飲食門。

痰痛者,必小便不利,痰隔中焦。氣閉下焦,上下不相流通,故痛。治當導痰開鬱。又伏飲作痛者,或吐、或下,視形氣何如,當與痰飲門相參治。

蟲痛者,面上有白斑點,唇若塗朱,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詳見蟲門。

食積死血痛者,痛有常處,而不移動者是也。宜按門尋治。

2. 腹中水鳴

丹溪曰:腹中水鳴,乃火擊動其水也,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用二陳湯加芩連梔子。亦有臟寒而水聲汨汨者,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當臍,少陰;小腹,厥陰。各從其宜溫之。

又有腸胃空虛而鳴者,宜參朮之類補之。

腹中水鳴而痛,亦有因於火,因於郁者。

生生子曰:觀丹溪治腹痛無定方。蓋欲使人認病自擇。且方者隅也,隅於一,則不能圓活而貫通,是以後人有守死方之消。

凡臍下痛而人中黑者多死。

感暑而痛,或泄痢並作,其脈必虛。宜十味香薷飲,或六和湯

感濕而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其脈必濡。宜胃苓湯

食積痛,常欲大便,去後而痛減者是也。宜溫宜消。久者遇仙丹神芎丸等擇而下之。(當與傷食門相參治。)

氣滯而痛,其脈必沉。宜木香順氣散

死血痛,痛有常處。宜桃仁承氣湯

痛而欲得熱手按及熱物熨者,是寒。宜香砂理中湯,或五積散

痛而熱手熱物熨不止者,是熱。宜黃連解毒之類,實則以硝黃下之。

絞腸沙痛極是急速,先與鹽湯探吐,或委中並十指出血。藿香正氣散正氣天香散

酒積痛,酒傷則發,宜泄其積,痛自止也。

多年敗田螺殼,煅存性,加三倍於木香檳榔丸中,更加山茵陳等分眾藥中,其效甚速。

御痛湯,治火痛。

黃連(薑汁炒),山梔仁(炒。各二錢),橘紅茯苓(各一錢半),草蔻仁(七分),半夏(一錢),甘草(四分)

姜三片,食前服。

星半安中湯,痰積作痛。

南星,半夏(各一錢半),滑石香附枳殼青皮木香,山梔仁(炒黑),蒼朮砂仁,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四分)

生薑四片,煎服。氣攻痛者,去南星、滑石,加厚朴、玄胡索各一錢。痰甚者,加白螺殼燒灰一錢,臨服調下。

木香順氣散氣滯腹痛。

木香,香附,檳榔,青皮,陳皮,厚朴,蒼朮,枳殼(炒),砂仁(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三片,煎服。

香砂理中湯,即理中湯加藿香、砂仁。

3. 小腹痛

傷寒家蓄血在下焦,宜抵當、桃仁承氣之類。若因氣鬱而痛,以青皮主之。寒者以桂枝吳茱萸溫之。若因疝奔豚癥聚者,又當循各門施治。

苦楝丸,治奔豚小腹痛,寒也。

苦楝茴香,大附子

三味酒煮,焙乾末之,每兩入玄胡末半兩,全蠍丁香各十八個,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溫酒下五十丸。

酒煮當歸丸,治小腹下痛,及疝。

當歸(一兩),茴香(半兩),附子(七錢),良薑(七錢)

四味酒煮,干再焙,加後藥:鹽(炒),丁香(各半兩),全蠍(二錢),柴胡升麻木香(各一錢),苦楝(五分),甘草(炙,五分),玄胡索(四錢)

為末,酒煮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下。

小腸癰作痛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常痛,或繞臍生瘡,急宜下之。或以雲母膏太乙膏為丸服之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