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2)

1. 明暑篇

林氏曰:中暑之證,面垢悶倒,昏不知人,冷汗自出,手足微冷,或吐或瀉,或喘或滿,其脈浮虛,名曰暑風。慎不可用冷水及純大寒之劑。即以蘇合香丸,薑湯調灌,或研蒜水灌之,醒後用清暑之藥調理。又有因暑氣入於心包絡,而鼓激痰塞心竅,卒倒不語者,急宜吐出痰涎,隨用導痰湯合黃連香薷飲,加竹瀝、薑汁。

丹溪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著人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或腹痛水瀉者,脾與大腸受之。噁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或身熱頭疼,躁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肉也。

當以解毒白虎湯加柴胡,氣虛者加人參。或咳嗽,發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者,熱在肺經,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火乘金,此為中暑。

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一,隨病處方為妙。

〔按〕傷暑與傷寒,身皆發熱,不可不辨明施治。蓋寒傷形,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經曰: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為異也。故從小柴胡湯,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或清暑益氣湯。

人參白虎湯,治暑熱發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梗米(一合),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石膏(一兩),半夏(二錢半),甘草,人參(各二錢),麥門冬(五錢),竹葉(十片)

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

十味香薷飲,治伏暑,身倦,神昏,頭重,吐利。

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木瓜,厚朴,白扁豆,甘草(各五錢)

每服一兩,水煎服。

一方無參、耆、陳皮,加紫蘇、藿香、檀香各等分,名消暑十全飲。除暑渴霍亂吐瀉。

益元散,治熱而煩悶,小便赤澀。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或三錢,冷水調下,燈心湯亦可。熱盛加辰砂。欲發汗,用蔥白湯調。

五苓散

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三錢,熱湯調下。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縮脾飲,除暑渴,止吐瀉。

砂仁,草果,烏梅肉,甘草(炙。各四兩),扁豆,乾葛(各二兩)

每服六錢,水煎冷服。

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氣逆,霍亂嘔吐。

甘草,乾薑,杏仁(去皮尖),桂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黃,次入姜,卻下杏仁,以不作聲為度。篩去砂,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

如煩躁,井花水調服,以沸湯點服亦得。

白話文:

林氏說:中暑的症狀,臉色污垢、感到悶、昏倒、意識不清、全身冒冷汗、手腳稍微冰冷,可能會有嘔吐或腹瀉,或者喘氣或感到胸悶,脈象浮且虛弱,這種情況稱為「暑風」。絕對不可以用冷水或純粹大寒的藥物治療。應該立即用蘇合香丸,用薑湯調和後灌入,或者磨碎蒜頭加水灌入。清醒後再用清暑的藥物來調理。另外有一種情況,是暑氣侵入心包絡,導致痰液阻塞心竅,突然昏倒、無法說話,這時要趕快把痰吐出來,接著用導痰湯搭配黃連香薷飲,再加入竹瀝、薑汁。

丹溪說:暑指的是夏天炎熱的暑氣。盛熱的氣體侵襲人體。有冒暑、傷暑、中暑這三種,各有輕重、虛實之分。如果出現腹痛水瀉,那是脾臟和大腸受到影響。如果噁心,那是胃口有痰飲。這兩種情況屬於冒暑,可以用黃連香薷飲或清暑益氣湯來治療。黃連能退暑熱,香薷能消除體內積水。如果出現身體發熱、頭痛、煩躁不安,或者身體像被針刺一樣的感覺,這是熱侵入肌肉組織。

應該用解毒白虎湯加上柴胡,氣虛的人要加上人參。如果出現咳嗽、發冷發熱、盜汗不止、脈搏快速,這是熱在肺經,可以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的藥方。及早治療可以痊癒,延誤治療則會危及生命。火氣太旺而影響到肺(金),這就是中暑。

凡是治療疾病,必須要清楚辨別,千萬不要混淆用藥。春秋兩季也可能會有中暑的現象,切記不要固執己見,要根據病情來開藥方才是最好的。

〔說明〕傷暑和傷寒,身體都會發熱,必須要辨別清楚才能對症下藥。寒邪傷的是身體的形體,熱邪傷的是身體的氣。傷寒的症狀是怕冷,脈象浮而且緊。醫經說:「脈象旺盛而身體寒冷,是得到傷寒。」「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是得到傷暑。」傷暑的症狀是不怕冷,脈象虛弱,這就是與傷寒不同之處。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湯,如果口渴可以加上知母、石膏,或者用人參白虎湯,或者用清暑益氣湯。

人參白虎湯:治療暑熱發渴、脈象虛弱。 藥方: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梗米(一合),用水煎服。

竹葉石膏湯 藥方:石膏(一兩)、半夏(二錢半)、甘草、人參(各二錢)、麥門冬(五錢)、竹葉(十片)。 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十味香薷飲:治療潛伏的暑氣,身體疲倦、精神昏沉、頭重、嘔吐腹瀉。 藥方:香薷(一兩)、人參、陳皮、白朮、茯苓、黃耆、木瓜、厚朴、白扁豆、甘草(各五錢)。 每服一兩,用水煎服。

有一個藥方不含人參、黃耆、陳皮,另外加入紫蘇、藿香、檀香各等分,稱為消暑十全飲。可以消除暑熱、口渴、霍亂、嘔吐腹瀉。

益元散:治療因熱而感到煩悶,小便赤澀。 藥方: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或三錢,用冷水調服,也可以用燈心湯調服。熱盛可以加入辰砂。如果想發汗,可以用蔥白湯調服。

五苓散 藥方:白朮、茯苓、豬苓(各一兩半)、澤瀉(二兩半)、桂(一兩)。 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熱水調服。 加入辰砂,則稱為辰砂五苓散。

縮脾飲:消除暑熱口渴,止吐瀉。 藥方:砂仁、草果、烏梅肉、甘草(炙。各四兩)、扁豆、乾葛(各二兩)。 每次服用六錢,用水煎後放冷服用。

大順散:治療因冒暑、伏熱,飲水過多,導致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氣逆,霍亂嘔吐。 藥方:甘草、乾薑、杏仁(去皮尖)、桂。 先將甘草用白砂炒黃,接著放入乾薑,然後放入杏仁,炒到杏仁沒有聲音為止。篩去砂子,加入桂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三錢,用水煎溫服。 如果感到煩躁,可以用井水調服,也可以用沸水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