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 (1)

1. 第二卷

2. 暑門

3. 明暑篇

「五運六化篇」曰:相火之化,暑,主於夏。夏之為言大也,與午同意。炎暑乃行,有中、有冒、有傷,有暑風,乃三之氣也。

《內經)曰:因於暑,汗,煩則喘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先夏至日發者為病溫,後夏至日發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難經》曰:傷暑得之為正邪,火自病也。當惡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中暑者為陰症,中熱者為陽症。

東垣曰: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火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多以大順散熱藥主之是也。若行人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痛,發燥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

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涼劑主之。

劉宗厚曰:按此論中暑,即仲景所謂中暍是也。只作暑熱分之,可見有陰陽二症受病不同。夏月受病,有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以大順散主之者,為中暑。蓋當暑月名之,猶冬月發熱為傷寒也。但中熱治例,雖云用蒼朮白虎湯,而又處清暑益氣之法。況大順散一方,是仲景太陽例藥,然東垣施用,諒不如此,必有若益氣湯證例,發揮曄曄者,惜乎無傳,故使後人不能無疑也。詳後所論。

矧中暑證,亦有於勞役動而得者,中熱證,亦有於避暑靜而得之者。大抵因人元氣虛實不同,故所受亦異,為治豈得而無變法哉。

陳無擇曰:暑熱喜歸心,心中之,使人噎悶,昏不知人。入肝則眩暈頑痹,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滿痿躄,入腎則消渴。凡中暍者死。治之切不得用冷,惟宜溫養,得冷則死。道途中無湯,即以熱土熨臍中,仍以熱溺沃之,概可見矣。凡覺中暑,急嚼生薑一大塊,水送下,如已迷悶,嚼大蒜一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甚好。若自汗甚者,不可利小便,宜白虎湯清解之。次分表裡治之。如在表,頭疼惡寒,雙解散加香薷,及二香散、香薷飲之類解之。如在半表半裡,泄瀉煩渴,飲水吐逆者,五苓散治之。熱甚煩渴者,益元散清之。若表解裡熱甚,宜半夏解毒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

或人平素弱,及老人冒暑,脈微,下利,渴而喜溫,及厥冷不省人事,宜竹葉石膏湯加熟附半個,冷飲,次以來復丹、五苓散治之。凡夏暑症不可服諸熱燥劑。致斑毒發黃,小水不通,悶亂而死矣。

盛夏發熱,有傷寒冒暑二證,若熱有進退則為冒暑,一向熱不止則為傷寒。

白話文:

明暑篇

《五運六化篇》說:相火轉化的現象是暑,主宰於夏季。夏的意思是大,與午相同。炎熱的暑氣流行,有中暑、冒暑、傷暑,還有暑風,這是暑邪的三種氣候表現。

《內經》說:因為暑邪而發汗,煩躁則喘息口渴,靜止則說話很多。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出汗才能散熱。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當使汗液一起排出,不可阻止。

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傷暑的表現。

《難經》說:傷暑是由正邪交爭引起的,是火邪致病。會感到惡臭,病情表現為身體發熱煩躁,心痛,脈象浮大而散亂。

潔古說:靜止狀態下得病的稱為中暑,活動狀態下得之的稱為中熱。中暑屬於陰證,中熱屬於陽證。

東垣說:暑熱季節,即使沒有疾病的人,如果躲避暑熱,在陰涼的深堂大廈中待久了也會得病,稱為中暑。其症狀是頭痛、惡寒、身體拘緊、四肢疼痛煩悶,皮膚發熱,不出汗。這是因為房室的陰寒之氣阻遏了周身陽氣的舒展,所以多用大順散等溫熱藥物治療。如果勞作的人,在烈日下工作而得病的,稱為中熱。其症狀必然是頭痛、發熱乾燥、惡熱,摸起來皮膚很熱,非常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卻沒有力氣活動。這是因為天熱外傷肺氣,用蒼朮白虎湯等清涼藥物治療。

劉宗厚說:按此論,中暑就是仲景所說的「中暍」。只是將暑熱分為兩種,可見陰陽兩種證候受病不同。夏季得病,有陰寒阻遏,使周身陽氣不得舒展,用大順散治療的,是中暑。因為在夏季發病,就像冬天發熱稱為傷寒一樣。但是中熱的治療方法,雖然說用蒼朮白虎湯,但也兼顧清暑益氣的方法。況且大順散是仲景太陽病的常用藥,但東垣使用它,大概不是這樣,一定有像益氣湯那樣的證例,詳細闡述,可惜沒有流傳下來,所以後人難免會有疑惑。詳見後文論述。

況且中暑的證候,也有勞作活動中得的,中熱的證候,也有躲避暑熱靜止狀態下得的。總的來說,由於個人元氣虛實不同,所以受邪也各異,治療又怎能沒有變化呢?

陳無擇說:暑熱喜歡歸於心臟,停留於心臟,使人噎悶,昏迷不省人事。入肝則眩暈、肢體麻痺;入脾則昏睡不醒;入肺則喘滿、痿弱無力;入腎則消渴。凡是中暍的人都會死。治療時絕對不能用寒涼,只能溫養,用了寒涼就會死。路上沒有湯藥,就用熱土熨燙肚臍,再用熱水澆灌,大致可以了。凡是覺得中暑了,趕緊嚼一大塊生薑,用水送服,如果已經迷糊昏迷了,就嚼一瓣大蒜,用水送服,如果不能咀嚼,就研碎灌服,立即就會清醒。

治療暑邪的方法,清心利尿最好。如果自汗很多,就不能利尿,宜用白虎湯清熱解毒。其次分表裡治療。如果在表,頭痛惡寒,用雙解散加香薷,以及二香散、香薷飲等來治療。如果在半表半裡,泄瀉煩渴,喝水就吐的,用五苓散治療。熱盛煩渴的,用益元散清熱。如果表證解了,裡熱很盛,宜用半夏瀉心湯、下神芎丸、酒蒸黃連丸等。

普通人平素體弱,以及老年人冒暑,脈象微弱,大便溏瀉,口渴但喜溫,以及厥冷不省人事,宜用竹葉石膏湯加附子半個,用冷水送服,然後用來復丹、五苓散治療。凡是夏暑病症,不可服用溫熱燥烈的藥物,以免導致斑疹毒發黃疸,小便不通,昏迷而死。

盛夏發熱,有傷寒和冒暑兩種證候,如果熱象有盛有衰,就是冒暑;如果熱象一直持續不止,就是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