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14)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14)

1. 痓門(附:勞風)

風病下之則痓,復發汗必拘急。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痓。

劉宗厚曰:按此謂汗下而致痓,則不專於風寒濕之外傳矣,是又因壞證而成也。發汗下之太過,皆亡津液損血之所由也。

劉宗厚曰:按痓症屬風寒濕所傷,有汗者脈必浮緩,無汗者脈必浮緊,若其脈沉細者,濕所傷也。堅直上下行,皆緊之象也。發汗已,其脈如蛇,亡津液而無胃氣之象也。

子和云:呂君玉妻,年三十,病風搐,目眩,角弓反張,數日不食,諸醫皆作驚風、暗風、風癇治之。以南星、雄黃、烏附用之不效。戴人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曲直搖動,風之用也。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因湧風痰二三升,次以寒劑下十餘行,又以排針刺百會穴出血一杯愈。

劉宗厚曰:按風搐,本與痓症不同,而痓症屬濕,土極必兼風木動搖之化,風搐屬木,木極必見金燥緊斂之形。要之亦可同論。故取此條以證痓病不專風寒濕之外至,亦風火熱之內作者也。

《三因方》云:夫人之筋,各隨經絡結束於身,血氣內虛,外為風寒濕熱之所中則痓,以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曰柔痓。寒泣血,無汗而惡寒,曰剛痓。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無所營,故邪得襲之。所以傷寒汗下過多,與夫病瘡人及產後致於斯疾者,概可見矣。診其脈皆沉伏弦緊,但陽緩陰急則久久拘攣,陰緩陽急則反張強直。二證各異,不可不別。

丹溪曰:痓切不可作風治,兼用風藥。大率與癇相似,比癇為甚,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有痰,宜用人參、竹瀝之類。一男子,二十餘歲,患痘瘡,靨謝後,忽患口噤不開,四肢強直不能屈,時或繞臍腹痛一陣,則冷汗如雨。痛定則汗止,時作時休。其脈弦緊而急,如真弦狀。

向知此子極勤苦,意其因勞倦傷血,山居多風寒,乘虛而感,又因痘瘡,其血愈虛,當用辛溫養血,辛涼散風,遂以當歸、芍藥為君,川芎、青皮、鉤藤為臣,白朮、陳皮、甘草為佐,桂枝、木香、黃連為使,更加紅花少許,服二十帖而安。

王海藏云:發汗太過,多因致痓。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熱面腫,目赤,頭搖,口噤,背反張者,太陽痓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陽明痓也。若一目或左右邪視,並一手足搐搦者,少陽痓也。汗之,止之,和之,下之,各隨其經,可使必已。在表無汗,宜汗之;有汗,宜止之。

陽明痓屬裡,宜下之。少陽痓半表半表,宜和之。所謂各隨其經也。

劉宗厚曰:謹按傷寒痓病,《活人》以太陽中風,又感寒濕而致,則專於外邪所傷。然仲景亦有汗下過多之戒,則又出於壞證所成矣。蓋外邪所傷者,通宜解散。仲景言剛柔,《活人》分陰陽,《難知》論經絡等,諸方詳矣。至於治壞證,補虛救失之法,諸方則亡也。又《千金》謂溫病熱入腎中亦為痓,小兒病癇熱盛亦為痓。

白話文:

痓病(附帶:勞累引起的風病)

因為風病而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反而會導致痓病,如果再次發汗,則會導致肌肉更為拘攣緊繃。

身上有瘡的人,即使感到身體疼痛也不可以發汗,因為發汗後會導致痓病。

劉宗厚說:這裡指的是因為發汗或攻下治療不當而導致痓病,所以痓病不只是因為風寒濕等外在邪氣侵入,也可能是因為治療錯誤造成的。過度發汗或攻下,都會造成身體津液虧損和血液損傷。

劉宗厚說:痓病通常是因為受到風寒濕的侵襲,如果病人有出汗,脈象通常會是浮緩的;如果沒有出汗,脈象通常會是浮緊的。如果脈象是沉細的,表示是受到濕邪的影響。脈象堅硬直上直下,都屬於緊脈。發汗之後,脈象如果像蛇一樣,表示身體津液已經耗盡,並且胃氣衰弱。

朱丹溪的學生戴人提到:有一個姓呂的女子,三十歲,得了風病,出現抽搐、頭暈、身體反弓的症狀,好幾天都吃不下東西,醫生都當成驚風、暗風、風癇來治療,用了南星、雄黃、烏頭附子等藥物都沒有效果。戴人認為:所有風病引起的頭暈目眩,都屬於肝木的問題,因為肝木的特性就是彎曲和搖動,這是風的表現。陽主動,陰主靜,因為火氣太旺盛壓制了金,金衰弱無法平息木,導致肝木過度生長而生病。因此,先用藥物讓她吐出兩三升的風痰,接著用寒性藥物攻下十幾次,又用排針刺百會穴讓她出血一杯,病就好了。

劉宗厚說:風搐和痓病的症狀本來就不一樣,痓病通常屬於濕邪,因為土氣太過,就會夾帶風木動搖的現象;風搐屬於木,木氣太過,就會出現金的燥熱和緊縮的表現。總體來說,這兩者可以放在一起討論。所以採用這個案例來證明,痓病不只是因為外在的風寒濕邪侵襲,也可能是因為內在的風火熱邪引起的。

《三因方》提到:人體的筋脈各自跟隨著經絡,連結全身,當身體內部的血氣虛弱時,受到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就會導致痓病。因為風邪會使氣散失,所以會有出汗卻不覺得怕冷的現象,稱為「柔痓」。寒邪會使血液凝滯,所以會沒有出汗卻感到怕冷,稱為「剛痓」。追究原因,多半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筋脈失去滋養,所以邪氣才會侵襲。因此,因為傷寒而過度發汗或攻下,以及生瘡的人或是產後婦女容易罹患這種疾病,都是這個原因。診斷時,脈象通常是沉伏弦緊的,如果陽脈緩而陰脈急,就會導致久久的拘攣;如果陰脈緩而陽脈急,就會導致身體反弓強直。這兩種情況各有不同,不能不加以區分。

朱丹溪說:痓病絕對不可以當成風病來治療,更不可以亂用祛風藥。痓病大致上和癲癇相似,但比癲癇更嚴重,屬於虛症,應該要用補藥。多半是氣虛、有火和痰,應該要使用人參、竹瀝之類的藥物。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男子,得了痘瘡,在痘疤癒合後,突然出現牙關緊閉、四肢僵硬無法彎曲,偶爾會繞著肚臍腹痛一陣,這時會冷汗如雨,疼痛停止時,汗也會停止,時好時壞。他的脈象是弦緊而急,像是真正的弦脈。

我認為這個人非常勤勞辛苦,判斷是因為勞累過度傷了血,又住在山區,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導致身體虛弱而受邪,再加上得了痘瘡,使得血更加虛弱。應該要使用辛溫藥來補血,用辛涼藥來散風,所以用當歸、芍藥為主要藥物,川芎、青皮、鉤藤為輔助藥物,白朮、陳皮、甘草為佐藥,桂枝、木香、黃連為引藥,再加入少許紅花,服用了二十帖病就好了。

王海藏說:發汗過度,通常會導致痓病。如果身體發熱,腳卻是冷的,頸部僵硬怕冷,頭部發熱,臉部腫脹,眼睛發紅,頭部搖晃,牙關緊閉,背部反弓,這是太陽痓。如果頭部低下,眼睛往下看,手腳牽引,手肘膝蓋彎曲,這是陽明痓。如果有一隻眼睛斜視,或者一隻手腳抽搐,這是少陽痓。要針對不同的情況,發汗、止汗、調和、攻下,根據經絡的不同來治療,就可以治好。在外表的,如果沒有汗,就要發汗;如果有汗,就要止汗。

陽明痓屬於內在的問題,應該要攻下。少陽痓是半表半裡,應該要調和。這就是所謂的「各隨其經」。

劉宗厚說:仔細探討傷寒的痓病,《活人》認為是太陽中風,又感染了寒濕而引起的,這說明是外邪所傷。然而張仲景也有發汗或攻下過度的禁忌,這說明是治療錯誤所造成的。通常來說,外邪所傷應該要使用解表的藥物。張仲景提到了剛柔,而《活人》則區分了陰陽,《難知》則討論了經絡等,各種醫書都做了詳細的說明。至於如何治療治療錯誤造成的痓病,以及補虛救急的方法,這些醫書都沒有提到。《千金方》則認為溫病熱邪進入腎臟也會造成痓病,小孩的癲癇發熱嚴重也會造成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