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四卷 (3)

回本書目錄

第十四卷 (3)

1. 明癇症

生生子曰:癇,痰火所致,前人有稱為風癇者。劉河間謂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而瘛瘲,昏冒,僵仆也。

東垣曰:病癇者,涎沫出於口,冷汗出於身,清涕出於鼻,皆陽蹻、陰蹻、督、沖四脈之邪上行,腎不任煎熬沸騰,上行為之也。此奇邪為病,不繫五行陰陽十二經所拘。當從督、沖、二蹻四穴奇邪之法治之。

癇症亦從沖、任、督三脈氣逆而發者。當尋此三脈治之。督脈尋長強、撅骨間灸之。任脈尋氣海、陰交。衝脈附足少陰脈上行,去中行各五分,陰交穴,乃任脈陰沖之會。

潔古曰:晝發灸陽蹻,夜發灸陰蹻,各三七壯。陽蹻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申脈穴也。陰蹻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照海穴也。

劉宗厚曰:癇與痓略相類,而實不同。其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身強直,反張如弓,不時醒者謂之痓。癇病隨其痰之潮作,故有時而醒。癇病比痓為甚,而有挾虛者,故因其昏冒而遂致亡者多矣。

《綱目》曰:癲癇即頭眩,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徐嗣伯云: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疾也。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沫,後不復發,間有發者,亦非如癲癇常髮狀也。

《千金方》云: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為難治也。劉宗厚謂:此論癇之陰陽,後世有認為寒熱者誤也。蓋此疾皆以痰熱所作而得,在表面淺為陽,故云易治;入里而深為陰,故曰難治。

乃表裡、淺深之謂,非寒熱之謂也。

張子和曰:夫癇病不至目瞪如愚者,用三聖散投之。更用火盆於暖室中,令汗、吐、下三法並行,次服通聖散百餘日則愈矣。至於目瞪愚者,不可治。《內經》曰:神不守,謂神亂也。大凡此疾,乃肝經有熱,吐後可服瀉青丸下之。劉宗厚謂:多由風痰膠固胸膈上下,故大法先宜吐之,吐後可用清熱之藥。

如東垣安神丸、守真龍薈丸之類,皆可服,不獨通聖散也。痰實在裡不解,宜導痰清熱,亦不獨瀉青丸也。

劉宗厚曰:按癇病古方或云風,或云驚癇,或云癲癇,由此疾與中風、癲狂、急慢驚相類,故命名不同也。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驚,或因聞大驚而得。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之。或飲食失節,脾胃有傷,積為痰飲,以致痰迷心竅而作者,治法必當尋火尋痰而論。

白話文:

明癇症

癇症是痰火導致的疾病,古人也有稱之為風癇的。劉河間認為,這是由於熱盛導致風燥,二者互相轉化,涎液充盈胸膈,因而出現抽搐、昏迷、倒地等症狀。

李東垣認為,患癇症的人,會從口中流出涎沫,身上冒冷汗,鼻涕直流,這些都是陽蹻、陰蹻、督脈、衝脈四條經脈的邪氣上行所致,腎臟無法承受煎熬沸騰,邪氣上行而導致疾病。這種奇特的邪氣致病,並不局限於五行、陰陽、十二經脈的範圍。應該根據督脈、衝脈、二蹻四穴的奇邪治療方法來治療。

癇症也可能是衝脈、任脈、督脈三條經脈氣逆而發病,應該針對這三條經脈進行治療。督脈可以灸刺長強穴、尾椎骨之間的穴位。任脈可以灸刺氣海穴、陰交穴。衝脈沿足少陰脈上行,從中線偏離五分左右,陰交穴是任脈與陰沖的交會穴位。

潔古認為,白天發作就灸刺陽蹻脈,晚上發作就灸刺陰蹻脈,每次灸刺三七壯(21壯)。陽蹻脈起於腳跟內側,沿外踝上行,進入風池穴、申脈穴。陰蹻脈也起於腳跟內側,沿內踝上行,到達咽喉,與衝脈交會,照海穴在此。

劉宗厚認為,癇症和痓症略微相似,但實際上有所不同。發病時身體癱軟,時而清醒的稱為癇症;身體僵直,反弓似弓,不時清醒的稱為痓症。癇症隨著痰液的盛衰而發作,所以有時會清醒。癇症比痓症嚴重,且常伴有虛證,因此昏迷後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

《本草綱目》記載:癲癇就是頭暈目眩,痰液停留在膈膜之間,則頭暈輕微,不會仆倒;痰液溢出膈膜之上,則頭暈加重,仆倒在地,不省人事,這就叫做癲癇。徐嗣伯說:成年人稱為癲癇,小孩稱為癇症,其實是一種疾病。但它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的症狀不同。凡是癲癇發作時,口中會發出聲音,清醒時會吐出涎沫,清醒後又會再次發作,時發時止,不會休息。而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發作時無聲,清醒時無涎沫,之後不會再次發作,即使再次發作,也不會像癲癇那樣經常發作。

《千金要方》記載:疾病先出現發熱、抽搐、驚啼、呼叫,然後發作癇症,脈象浮的,是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比較容易治療;疾病先出現怕冷,沒有驚嚇抽搐,沒有啼哭,發病時脈象沉的,是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以治療。劉宗厚認為,這種區分癇症陰陽的說法,後世有人認為是寒熱之分,這是錯誤的。這種疾病都是由痰熱引起,在淺表的是陽癇,所以說容易治療;深入內裡的則為陰癇,所以說難以治療。這是表裡、淺深的區別,不是寒熱的區別。

張子和認為:癇症沒有到目瞪口呆的程度,可以使用三聖散治療。再用火盆放在溫暖的房間裡,使病人發汗、嘔吐、通便三法並行,然後服用通聖散百餘日即可痊癒。至於已經目瞪口呆的,則無法治療。《內經》說:神不守舍,就是神志錯亂。總的來說,這種疾病是肝經有熱引起的,嘔吐後可以服用瀉青丸治療。劉宗厚認為,大多數是由於風痰阻塞胸膈上下,所以治療方法首先應該嘔吐,嘔吐後可以使用清熱的藥物。

例如李東垣的安神丸、守真龍薈丸等,都可以服用,不只是通聖散。如果痰液停留在內部而不消解,就應該導痰清熱,也不只是瀉青丸。

劉宗厚認為:考察古代治療癇症的處方,有的說是風癇,有的說是驚癇,有的說是癲癇,這是因為這種疾病與中風、癲狂、急慢驚等相似,所以命名不同。追溯其病因,可能是胎兒在母腹中受驚,或者因為受到大的驚嚇而導致。因為小兒神氣虛弱,受驚嚇則神不守舍,神氣空虛則痰涎聚集。或者飲食不節制,脾胃受損,積聚成痰飲,導致痰迷心竅而發病,治療方法一定要尋找火邪和痰邪的病機來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