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三卷 (16)

1. 積聚論

敷方,蕎麥麵水調,圍硬處,內用皮硝蔥重重鋪三層,以火熨之,日三次。外服橘半枳朮丸加莪朮。

又方,以紅曲為糟,將生威靈仙同搗極爛敷之,外覺痞塊消即拭去,遲恐壞肌膚。

熨痞方,吳茱萸三升,研碎,酒煮熟,以布裹熨癥上,冷更炒,更番熨之,癥逐移走,熨之消乃止。

二仙膏,貼痞氣及積塊。

明礬,雄黃

為末,先將二兩,水糊和成膏,貼患處,俟大便如膿下即愈。未愈,再以二兩和膏,貼之即效。

七胰散(汪子良論中七胰散有瓦楞子)

只用皮硝七錢,每一錢擦一胰,醃七日,鐵器上焙乾燥,為末。又水紅花子只用七錢,無瓦楞子。

羅太無,乾柿丸,取虛實積下膈甚妙。

硃砂(飛為衣),沒藥,牙皂(去皮弦子,為末),乾薑(炮),乾漆(炒煙盡),三稜(炮),輕粉,青礞石(煅。各一錢),巴豆(三十粒,去皮膜,醋煮十沸),水銀(一錢,鉛一錢,結成砂子)

上末,和勻,飯丸,綠豆大。煎柿蒂湯冷下三丸或五丸,有孕婦人勿服。

神功助化散,男婦腹中痞塊,不拘氣血食積所成。

萹蓄,麥芽(各五錢),瞿麥穗,甘草(各五分),木香(一錢半),沉香,神麯(各二錢半),大黃(二兩)

上末,和勻,男以淡竹葉、甘草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婦以紅花、燈心、當歸等分煎湯,及無灰酒同調服。(俱酒多於湯。)忌油膩、動氣之物及房事一月。其藥夜服,大小便見惡物為度。此方神妙,不可盡述。

紅丸子,大人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脾連心胸及兩乳痛,婦人脾血積氣,諸般血癥、氣塊,及小兒食積,骨瘦,面黃,腹脹,氣急,不嗜飲食,漸成脾虛,並宜服之。(方見傷食),。

二賢散,進食消積塊。

橘紅(一斤,淨),甘草(四兩),鹽(半兩)

用水三四碗,從早煮至夜,以爛為度,水乾則添,日乾,為末,淡薑湯調下。有塊者加薑黃半兩,氣滯者加香附二兩,俱同前藥煮。氣虛者加沉香半兩,噤口痢加蓮肉二兩,去心,俱另人。

小三稜煎,食瘕,酒癖,血癥,氣塊,時發刺痛,全不思飲食,積不消,心腹堅脹,痰逆嘔噦,噫酢吞酸。

京三稜,蓬朮(各四兩),芫花(一兩,去梗葉)

上同入甕器中,用米醋五升浸滿,封器,以炭火煨令乾,取出稜、術,將芫花以余醋炒令微焦,焙乾,為末,醋糊丸,綠豆大。每十五丸,薑湯下。

豬腰子方,治腹中有塊。

豬腰子一雙,切薄片,木鱉子肉一兩,與豬腰片相間縛定,外用濕紙包,火煨熟,去紙,擂盆內搗如泥,入黃連末和丸。每二十丸,烏梅甘草湯下。第二服二十五丸,三服三十丸,漸加至以痛為度。大便利,其塊自消,神效。

白話文:

[積聚論]

外敷方:

將蕎麥麵用水調成糊狀,塗抹在腫硬的部位,內層用皮硝和蔥層層鋪上三層,再用熱熨斗熨燙,每天三次。同時服用橘半枳朮丸,並加入莪朮。

又一方:

將紅麴發酵製成酒糟,與新鮮的威靈仙一起搗爛成泥敷在患處,感覺硬塊消散後就擦掉,否則時間久了可能會損傷皮膚。

熨痞方:

將吳茱萸三升研成碎末,用酒煮熟,用布包裹熱敷在腫塊上,冷了就重新炒熱,交替熨燙,腫塊會逐漸移動,直到消散為止。

二仙膏:

可貼在腹部痞塊或積塊上。

明礬、雄黃膏:

將明礬和雄黃研成粉末,先取二兩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等大便排出像膿液一樣時就表示痊癒了。如果沒好,再取二兩粉末調成糊狀塗抹,就會有效。

七胰散(汪子良論中七胰散有瓦楞子):

只用皮硝七錢,每一錢擦拭一個胰,醃製七日,在鐵器上烘乾,研成粉末。另外,用水紅花子七錢,不用瓦楞子。

羅太無乾柿丸:

對於虛實積聚在膈下非常有效。

硃砂等藥丸:

將硃砂(飛過)、沒藥、牙皂(去皮弦子,研末)、乾薑(炮製過)、乾漆(炒至煙盡)、三稜(炮製過)、輕粉、青礞石(煅燒過),各一錢,以及巴豆(三十粒,去皮膜,用醋煮沸十次),水銀(一錢,與鉛一錢結合形成砂粒)全部研成粉末混合均勻,用飯做成丸子,像綠豆大小。用煎好的柿蒂湯冷服三丸或五丸,孕婦禁用。

神功助化散:

適用於男女腹中痞塊,不論是氣滯、血瘀還是食積引起的。

用萹蓄、麥芽(各五錢)、瞿麥穗、甘草(各五分)、木香(一錢半)、沉香、神麯(各二錢半)和大黃(二兩),全部研成粉末混合均勻。男性用淡竹葉、甘草等分煎湯,和無灰酒一起調服。女性用紅花、燈心、當歸等分煎湯,和無灰酒一起調服(酒要多於湯)。服用期間禁食油膩、容易引起氣滯的食物,以及禁止房事一個月。此藥需要在晚上服用,以大小便排出惡物為度。此方非常有效,難以完全描述。

紅丸子:

適用於大人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色發黃、腹部脹滿、四肢無力;因飲酒過多導致的食慾不振、乾嘔不止,脾連心胸及兩乳疼痛;婦女脾血積氣,各種血症、氣塊;以及小兒食積,消瘦、面黃、腹脹、氣喘、不喜歡飲食,逐漸導致脾虛等症狀,都適合服用。(具體配方見傷食篇)。

二賢散:

有助於進食並消除積塊。

用橘紅(一斤,去雜質)、甘草(四兩)、鹽(半兩),加水三四碗,從早煮到晚,煮到爛為止,水乾了就加,然後曬乾研成粉末,用淡薑湯調服。如果有硬塊,加入薑黃半兩;氣滯者,加入香附二兩,都和之前的藥材一起煮。氣虛者,加入沉香半兩;噤口痢(指嚴重嘔吐,無法進食)者,加入蓮肉二兩(去心),都另外處理。

小三稜煎:

適用於食積、酒癖、血症、氣塊,時常發作刺痛,完全不想吃飯,積聚不消,心腹堅硬脹滿,痰多逆行、嘔吐、打嗝、吞酸等症狀。

用京三稜、蓬朮(各四兩)、芫花(一兩,去梗葉),一起放入瓦罐中,用米醋五升浸泡滿,封好瓦罐,用炭火煨乾,取出三稜和蓬朮,將芫花用剩下的醋炒至微焦,焙乾,研成粉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像綠豆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用薑湯送服。

豬腰子方:

用於治療腹中有硬塊。

用豬腰子一對,切成薄片,與木鱉子肉一兩相間綁在一起,外面用濕紙包裹,用火煨熟,去除紙,在擂盆中搗成泥狀,加入黃連末混合做成丸子。首次服用二十丸,用烏梅甘草湯送服,第二次服用二十五丸,第三次服用三十丸,逐漸增加劑量,以疼痛能忍受為度。大便通暢後,硬塊自然會消失,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