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13)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三卷 (13)

1. 積聚論

又《寶鑑》云:寒氣客於子門,則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見睍丸主之。又云:清濁之氣結聚腸外,成如懷妊,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名曰腸覃,晞露丸。又嘗治一婦人,經閉三月,臍下脹痛不移,他醫作血積治弗效。予曰:此氣虛不能上升而陷於下也,丹溪所謂陽病極於下者此也,治用人參陳皮而安。

又嘗治一人,臍左有塊不痛,或時降起,此亦食積也,治用白朮、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木香、神麯,糊丸服之;外於塊上灸之而消。又嘗治一人,小腹左邊有塊,堅痛不移,大便燥結,或因惱怒辛苦即作膈痛,嘔吐不食,諸醫罔效,已一年餘。

余作痰火治,用順氣消痞丸(遠志肉、酒炒黃連、薑製厚朴各二兩,海藻、昆布、青皮、山楂肉、神麯、蒼朮、川歸、枳實各一兩,玄明粉六兩,同牛肉一斤,切碎煮熟,焙乾,同前諸藥為末,醋煮蒸餅糊為丸。每服二錢,空心湯下。未及一月而塊消痛止。)又治一人,右脅塊痛,用三補丸加梔子、蒼朮,服至半月而愈。

所謂六腑之積者如此。其餘菜果、酒肉、寒冷等積,可類推焉。腑之積甚者倒倉法治之,此皆內積之症治者也。又有外積者,作於皮膚四肢之位也。如癰疽、瘰癧、瘧母之類,治各從其所宜。夫癰疽屬陽者,仙方活命飲之類;屬陰者,內托復煎湯類。瘰癧未消者,破結散之類;已破者,如神散之類。

瘧母,又名肥氣,宜降痰火之劑。余嘗治一人,瘧後左脅之下皮裡膜外有塊,大如掌許,用七胰散治之,(瓦楞子煨、天蓼花子各二兩,為末,豬胰七個,針亂刺孔,同玄明粉四兩煮熟,入前二末,搗爛,焙乾,為末。每服二錢,酒下。為丸服亦可。)服之而效,此皆外積之症治者也。

且以聚病言之,夫內聚者腹中走痛也,由於氣虛不能運行故耳。余嘗治一人,腹中有塊作痛,或上或下,或有或無,此聚也。治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枳殼、木香之類而止,此內聚之症治者也。又有外聚者,亦由氣衰滯於四肢百節作痛,痛作隨腫,痛退隨消。經曰: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此也。治用補氣散邪之劑,如人參、黃耆、白朮為君,佐以羌活、五加皮、薏苡仁之類,此外聚之症治者也。由是觀之,積者,由於氣、血、痰、食、水、火之所成,而有臟腑外內之分也。聚者,由於氣虛不運之所致,而有表裡邪正之別也,則常變虛實之治得矣,《難經》之說云乎哉!

湯氏,三稜散,治積氣肚痛。

砂仁,甘草(炒),益智仁(炒,去殼),三稜,莪朮,青皮(去穰,炒。各等分)

上末,白湯點下。

散聚湯,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心腹絞痛,攻刺腰脅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

白話文:

《寶鑑》這本書說:寒氣侵入子宮,會導致氣機阻塞不通,血液瘀滯不流,因此形成腫塊停留在子宮內,堅硬如石頭,這叫做石瘕,可以用見睍丸來治療。書中又說:清氣和濁氣在腸外結聚,形成像懷孕一樣的腫塊,按壓時感覺堅硬,推動它會移動,而且月經還是按時來,這叫做腸覃,可以用晞露丸來治療。我曾經治療過一位婦人,她月經停了三個月,肚臍下方脹痛且固定不移動,其他醫生當作血瘀來治療卻沒有效果。我說:「這是因為她氣虛,無法使氣向上升而陷於下焦。」這就是丹溪所說的「陽病到極點會向下走」的情況,我用人參和陳皮來治療,就痊癒了。

我又曾經治療過一個人,他的肚臍左邊有一個不痛的腫塊,有時會下降有時會上升,這也是食物積滯造成的,我用白朮、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木香和神麯,做成糊狀藥丸讓他服用;並在腫塊上進行艾灸,腫塊就消除了。我又曾經治療過一個人,他的小腹左邊有一個腫塊,堅硬且疼痛,而且固定不動,大便乾燥,如果生氣或過度勞累就會胸痛,嘔吐而且吃不下東西,許多醫生都沒有辦法治好,已經一年多了。

我認為這是痰火造成的,用順氣消痞丸(遠志肉、酒炒黃連、薑製厚朴各二兩,海藻、昆布、青皮、山楂肉、神麯、蒼朮、川歸、枳實各一兩,玄明粉六兩,與一斤牛肉切碎煮熟,烘乾,和前面的藥材一起磨成粉末,用醋煮的蒸餅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二錢,空腹用湯送服。不到一個月,腫塊就消失了,疼痛也停止了。)我又治療過一個人,他的右脅肋有腫塊且疼痛,我用三補丸加上梔子、蒼朮,服用了半個月就痊癒了。

上面所說的就是六腑的積滯情況。其他像是蔬菜水果、酒肉、寒冷等引起的積滯,都可以依此類推。腑的積滯嚴重的人,可以用倒倉法來治療,這些都是內積的症狀。還有外積的情況,是發生在皮膚和四肢部位。像是癰疽、瘰癧、瘧母等,治療方法要根據情況而定。屬於陽性的癰疽,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之類的藥;屬於陰性的,可以用內托復煎湯之類的藥。瘰癧還沒有消散的,可以用破結散之類的藥;已經破裂的,可以用如神散之類的藥。

瘧母,又叫做肥氣,應該用降痰火的藥物來治療。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人,他瘧疾過後,左脅的皮膚和肌肉之間出現一個腫塊,大概像手掌一樣大,我用七胰散來治療,(瓦楞子煨、天蓼花子各二兩,磨成粉末,豬胰七個,用針刺穿,和玄明粉四兩一起煮熟,加入前面兩種粉末,搗爛,烘乾,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服用後就有效了,這些都是外積的症狀。

再來說說聚病,內聚是指腹部疼痛,而且疼痛會走動,這是因為氣虛不能運行造成的。我曾經治療過一個人,他的腹部有腫塊會疼痛,有時在上面,有時在下面,有時有,有時沒有,這就是聚病。我用人參、黃耆、白朮、當歸、枳殼、木香等藥物來治療,就痊癒了,這就是內聚的症狀。還有外聚的情況,也是因為氣衰滯留在四肢百骸,造成疼痛,疼痛發作時會腫脹,疼痛減退時腫脹也會消失。《黃帝內經》說:「先痛而後腫的,是氣傷及形體。」就是這個意思。

治療外聚,應該用補氣和祛除邪氣的藥物,像是以人參、黃耆、白朮為主,佐以羌活、五加皮、薏苡仁等,這些就是治療外聚的症狀。由此看來,積病是因為氣、血、痰、食、水、火等因素造成的,而且有臟腑內外之分。聚病是因為氣虛不運行造成的,而且有表裡邪正的區別,這樣就能掌握病情的常變和虛實,來進行治療了,這難道不是《難經》所說的道理嗎?

湯氏的三稜散,可以治療積氣造成的腹痛。

配方是:砂仁、甘草(炒過)、益智仁(炒過,去殼)、三稜、莪朮、青皮(去內膜,炒過。各等分)

將這些藥磨成粉末,用白開水送服。

散聚湯,可以治療長久積聚的氣,症狀像癥瘕,會隨著氣上下移動,心腹絞痛,攻刺腰部、脅肋、小腹脹痛,大小便不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