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12)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三卷 (12)

1. 積聚論

夫謂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是以血氣分陰陽也。殊不知陰血陽氣也,皆能成積,但臟腑所主之不同耳。心肝多主於血,丹溪所謂在左屬血是也。脾肺多主氣,本文所謂肺積息賁者是也。息者氣之息也,是陽氣亦能成積。況又曰:氣之所積名曰積,與其積陰之說不相合矣。

又謂積者五臟之所生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殊不知有形質之物,積滯不行,則為之積,五臟六腑俱有之。如仲景所謂熱結膀胱,搏血,蓄積下焦,其人如狂,小腹滿硬,而小便自利,抵當湯主之。又東垣所謂食積腸胃,腹滿卒痛者,備急丸下之。是六腑之位,亦有其積,豈謂積於臟乎?至論肝積肥氣,夫肥氣者,言其皮裡膜外有塊,以致皮膚有肥滿之狀,所謂瘧母是也。此肝之外積,非肝之內積也。

又謂脾積痞氣,夫脾居於右脅,今積在於心膈之位,乃與本文積在本位之說不相合矣。又謂腎積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乃與聚證走動相類,與本文積屬陰沉伏之比不相合矣。且五臟之積,未言所因,治何所據。又謂肝積於季夏戊巳日得之之類,其說之失明者,自當知之。

愚謂積伏而有常處,其症靜也,因於血氣、痰食、水火之所成。聚者對散而言,散而無形,或集為有象,其症動也,因於氣虛不能運行之所致。作於腹中者屬內,作於皮膚四肢者屬外。如血積,左脅作痛,日輕夜甚,其脈沉澀者,所謂在左屬血,治用芎、歸、紅花、蘇木、麝香、肉桂、莪朮之類。又有火鬱,左脅而痛甚者,治用當歸龍薈丸之類。

又有裡熱蓄水,在於左脅而作痛者,如仲景所謂心下痞硬,痛引脅下,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十棗湯主之。又有食積,右脅而作痛者,所謂在右屬食,丹溪云:右脅一條降起作痛,色不紅者,此食積也。予嘗用補中益氣湯去陳皮加青皮、草果、木香之類。又有食塊積於右脅而不痛者,宜治消導為主,如白朮、枳實、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之類。又有痰飲積於心膻作痛,才食熱辣湯則暫止,而脈沉滑,治用白螺丸之類。

又有氣積胸中而為脹痛、喘急,脈沉者,治用紫蘇、杏仁之類。又有水積胸膈作痛,手不可近,身涼脈沉緊者,治用陷胸湯之類。又有濕鬱心膈而為痞滿者,治用大消痞丸之類。所謂五臟之積者如此。又有積於六腑之位者,余嘗治一人,膈下大痛,有塊不移,嘔吐不食,吐兼腹痛,此中焦吐也,從於積,用紫沉丸下之而愈。

又嘗治一人,腹中大痛不移,才得大便,其痛稍減,兩尺脈沉弦而澀,他醫作房後陰症治之,弗應。余曰:據其尺脈陰沉,當作陰症治之。據其大便去後而痛減者,此食積也,用備急丸下之而已。又嘗治一婦,產後將及一月,小腹之位有塊如雞卵作痛,日輕夜重,嘔吐,寒熱,此血積也,治用芎、歸、肉桂、莪朮、乳、沒、琥珀、麝香之類,一服而塊消,諸症悉退。

白話文:

所謂「積」,指的是陰氣凝結;而「聚」,指的是陽氣聚集。因此有人認為血屬陰,氣屬陽,並將它們區分開來。但實際上,陰血和陽氣都有可能形成積聚,只是它們主要影響的臟腑不同而已。心和肝通常與血有關,就像朱丹溪所說的「積在左邊多屬血」;而脾和肺則多與氣有關,就像這篇文章提到的「肺積導致呼吸困難」,這也顯示陽氣也會形成積聚。文章還說「氣之所積稱為積」,這與積是陰氣凝結的說法並不一致。

有人又認為,「積」是五臟引起的,「聚」是六腑造成的。然而,有形的物質如果堆積停滯,就會形成積聚,五臟六腑都可能發生。例如,張仲景提到「熱邪與血在膀胱凝結,蓄積在下焦,會導致人發狂,小腹脹滿堅硬,但小便卻正常」,就需要用抵當湯來治療。還有,李東垣提到「食物積滯在腸胃,導致腹部脹滿突然疼痛」,可以用備急丸來通便。這些例子都說明六腑也會發生積聚,不能只說積聚是發生在五臟的。至於提到「肝積肥氣」,所謂的肥氣,是指皮下或膜外有腫塊,導致皮膚看起來肥滿的樣子,就像瘧疾引起的腫塊,這屬於肝臟外面的積聚,而不是肝臟內部的積聚。

還有人說「脾積痞氣」,但脾的位置在右脅,現在積聚卻發生在心膈之間,這與文章說的「積在本位」不符。又說「腎積賁豚」,症狀是從少腹發起,向上衝到心下,像小豬一樣亂竄,時上時下,這反而像是聚的症狀,會遊走不定,與文章中積屬陰沉伏的說法不符。而且,談到五臟的積聚時,沒有說明原因,這樣治療就沒有依據。還有說「肝積在夏季的戊巳日發生」,這種說法明顯錯誤,明理的人自然會明白。

我認為,「積」是潛伏在固定位置的,症狀也比較靜止,通常是因為血氣、痰液、食物、水火等因素造成的。而「聚」是相對分散而言,分散時沒有形狀,聚集時則會顯現出來,症狀也比較會移動,通常是因為氣虛無法運行造成的。積聚如果發生在腹部,屬於內;發生在皮膚或四肢,則屬於外。例如血積,會導致左脅疼痛,白天輕微晚上加重,脈象沉澀。這就是所謂「積在左邊多屬血」,治療會使用川芎、當歸、紅花、蘇木、麝香、肉桂、莪朮等藥物。如果還有火氣鬱結,導致左脅疼痛劇烈,則會使用當歸龍薈丸之類的藥物。

另外,如果體內有熱且積水,導致左脅疼痛,就像張仲景說的「心下痞硬,疼痛牽引到脅下,乾嘔、氣短、出汗但不怕冷」,就需要用十棗湯來治療。如果是食物積滯導致右脅疼痛,這就是所謂的「積在右邊多屬食」,就像朱丹溪說的「右脅一條出現疼痛,顏色不紅」,這也是食物積滯。我曾用補中益氣湯,去掉陳皮,加上青皮、草果、木香等藥物來治療。如果食物積在右脅但不痛,就應該以消食導滯為主,使用白朮、枳實、三稜、莪朮、砂仁、吳茱萸等藥物。如果痰飲積在心口窩引起疼痛,吃熱湯時會暫時緩解,脈象沉滑,則會使用白螺丸之類的藥物。

另外,如果氣積在胸中,導致脹痛、喘急,脈象沉,則會使用紫蘇、杏仁等藥物。如果水積在胸膈導致疼痛,而且不能觸摸,身體發冷,脈象沉緊,則會使用陷胸湯之類的藥物。如果濕氣鬱積在心膈,導致胸悶,則會使用大消痞丸之類的藥物。這些就是所謂的五臟積聚的情況。還有積聚在六腑的情況,我曾治療過一位病人,他膈下劇痛,有腫塊而且不會移動,嘔吐且吃不下東西,連吐都會引起腹痛,這是中焦的積聚。我給他用紫沉丸通便後,病就好了。

我也曾治療過一位病人,他腹部劇痛且不會移動,大便後疼痛會減輕,兩尺脈沉弦而澀。其他醫生認為他是產後陰症來治療,但沒有效果。我說,根據他的尺脈沉而陰,應該當作陰症來治療。又因為他大便後疼痛會減輕,這應該是食物積滯,所以給他用備急丸通便就好了。我還治療過一位婦人,她產後快一個月,小腹有一個像雞蛋大小的腫塊,白天輕微晚上加重,會嘔吐、發冷發熱,這是血積。我給她用了川芎、當歸、肉桂、莪朮、乳香、沒藥、琥珀、麝香等藥物,吃一劑腫塊就消失了,所有症狀都消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