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11)
第十三卷 (11)
1. 積聚論
丹溪曰:痞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一云痰積。)在左為血塊。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之類為丸,石鹼白朮湯吞下。瓦壟子能消血塊,次消痰。石鹼一物,有痰積有塊可用,洗滌垢膩,又能消食積。
治塊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即痰也。行死血塊,塊去須大補。凡積病不可用下藥,徒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則根除矣。凡婦人有塊多是血。
生生子曰:積聚一症,《難經》以某日得積及不受欲還之說,後人皆難遵信。此下諸書,雖亦各有發明,終未有能擴其蘊而可為萬世法者。近汪子良特揭而辨之,乃分表裡、邪正、臟腑、內外。曰積、曰聚,及著治驗數條,多有啟悟。與丹溪治案,可相表裡,深有功於《難經》者。而後人得以此取則焉,幸亦大矣。謹述於下:
汪子良曰:嘗讀《難經》積聚之說而疑之,雖有及於病情,而其說自相矛盾,有膠固而難通。予慮後學之誤於承用也,為之辨論,附以積聚常變之法,亦有自效於匡救之忠已乎。
「五十五難」曰: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又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連年不已,以季夏戊已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季夏戊巳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旺,旺者不受邪。心腹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故知伏梁以庚辛日得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盆,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洒寒熱,喘嗽,發肺癰,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白話文:
積聚論
朱丹溪認為,腹部腫塊位於中間是痰飲,位於右側是食積(也有人說是痰積),位於左側是血塊。氣本身無法形成腫塊,腫塊是有形的物質,由痰、食積和瘀血形成。治療可用醋煮海石、醋煮三稜、蓬朮、桃仁、紅花、五靈脂、香附等藥物製成丸劑,並用石鹼白朮湯送服。瓦壟子能消散血塊,其次是消痰。石鹼對於痰積、腫塊都有效,能清除污垢,也能消食積。
治療腫塊應當降火、消食積,食積就是痰。要運行瘀血,腫塊去除後須要大補元氣。凡積聚病症不可使用瀉下藥,以免損傷元氣,疾病也不會痊癒,應當使用消積藥,使之融化才能根治。婦女患有腫塊多半是血瘀。
生生子說:積聚是一種疾病,《難經》中關於某日得積及不受欲還的說法,後人都難以遵循和相信。後世醫書雖然各有闡述,但最終都沒有能充分發揮其內涵,成為萬世通用的方法。近期汪子良特別闡述並辨析,將積聚分為表裡、邪正、臟腑、內外。他論述了積與聚的區別,並記載了幾條治療驗證,有很多啟發。與朱丹溪的治療案例可以相互印證,對《難經》很有貢獻。後世醫者可以以此為準則,實在是幸事。謹將其記載如下:
汪子良說:我曾經閱讀《難經》中關於積聚的論述而產生疑問,雖然涉及病情,但其說法自相矛盾,難以理解。我擔心後學誤解而承用,因此加以辨論,並附上積聚常見變化的方法,希望能起到匡正醫學的效用。
《五十五難》說:積是陰氣,聚是陽氣,所以積陰沉而潛伏,聚陽浮而動。氣的積聚稱為積,氣的聚集稱為聚。所以積是五臟所生的,聚是六腑所成的。積是陰氣,其發病有固定部位;聚是陽氣,其發病無根本,上下無固定位置,其疼痛部位也不固定。又《五十六難》說:肝的積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像覆蓋的杯子,有頭有腳,久治不愈,會讓人咳嗽,連年不止,在季夏戊已日得病。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肺病傳給脾,脾在季夏旺盛,旺盛之時不受邪氣,肝又想回到肺,肺不肯接受,所以停留結聚成積,因此知道肥氣在季夏戊已日得病。)心的積稱為伏梁,起於臍上,大如手臂,向上到達心下,久治不愈,會讓人煩躁不安,在秋季庚辛日得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腎病傳給心,心應該傳給肺,肺在秋季旺盛,旺盛之時不受邪氣。心腹想回到腎,腎不肯接受,所以停留結聚成積。因此知道伏梁在庚辛日得病。)脾的積稱為痞氣,位於胃脘,覆蓋範圍大如盆,久治不愈,會讓人四肢無力,發黃疸,飲食不能滋養肌膚,在冬季壬癸日得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肝病傳給脾,脾應該傳給腎,腎在冬季旺盛,旺盛之時不受邪氣,脾又想回到肝,肝不肯接受,所以停留結聚成積。因此知道痞氣在冬季壬癸日得病。)肺的積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覆蓋範圍大如杯子,久治不愈,會讓人時冷時熱,喘咳,發生肺癰,在春季甲乙日得病。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心病傳給肺,肺應該傳給肝,肝在春季旺盛,旺盛之時不受邪氣,肺又想回到心,心不肯接受,所以停留結聚成積。因此知道息賁在春季甲乙日得病。)腎的積稱為奔豚,發生在少腹,向上到達心下,或上或下不定時,久治不愈,會讓人喘息逆氣,骨骼痿弱,氣虛,在夏季丙丁日得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脾病傳給腎,腎應該傳給心,心在夏季旺盛,旺盛之時不受邪氣,腎又想回到脾,脾不肯接受,所以停留結聚成積。因此知道奔豚在夏季丙丁日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