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10)
第十三卷 (10)
1. 不能食
生生子曰:不能食者,由脾胃餒弱,或病後而脾胃之氣未復,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非心下痞滿而惡食也。治當補益以開豁之,丹溪導痰運脾之法皆是也。下元虛亦令人不思食。宋黃山谷《刀筆手柬》載云:有將菟絲子淘淨,炒乾,日服數匙,酒下,服之十日,飲食如湯沃雪。又有服補脾藥不效,用二神丸治之愈。
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之,自然能食。或嗜食太過,傷脾而痞滿嘔逆,權用枳朮丸一服,慎勿多服。昔人有治久瘧後,食少汗多,先用補劑加黃連、枳實月餘,食反不進,汗亦不止,因悟謙甫之言,純用補劑,又令粥多於藥,氣虛甚者加附子一二分佐之。
錢氏,異功散,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
人參,白朮,茯苓,粉草,橘紅,木香(各等分)
加薑棗,煎服。
二神丸,脾胃虛弱,全不思飲食,服補脾藥不效者。
破故紙(炒,四兩),肉果(生,二兩)
上末,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煮爛,去姜剝去棗核,研膏入藥末,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
白話文:
【不能進食】
生生子說:無法正常進食的情況,通常是由於脾胃功能衰弱,可能是病後脾胃之氣未能恢復,或是有痰溼停留在中焦部位,所以導致沒有食慾,並不是因爲心下痞滿而導致的厭食。治療時應當採用補益的方法來改善脾胃的功能,像丹溪的導痰運脾法都是適用的。下元虛損也會讓人沒有食慾。
宋朝的黃庭堅在《刀筆手柬》中記載:有人將菟絲子洗淨,炒幹,每日服用幾勺,用酒送下,服用了十天,飲食如同雪遇熱湯般容易消化。還有人服用補脾藥無效,改用二神丸治療後病情好轉。
羅謙甫說:脾胃虛弱,難以承受飲食的人,不能一味地使用攻伐的藥物,應該用錢氏異功散來補益,自然就能增進食慾。或者因爲過度飲食,傷及脾胃而出現痞滿、嘔吐的症狀,可以暫時使用枳術丸,但要小心不要過量服用。以前有人治療長期瘧疾後,食量減少且汗多,起初使用補劑加上黃連、枳實治療了一個多月,食量反而更差,汗也沒止住,後來領悟了羅謙甫的話,純粹使用補劑,且讓粥的攝入量大於藥物,對於氣虛嚴重的人還可以加上一二分的附子輔助。
錢氏異功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難以承受飲食。
成分包括人參、白朮、茯苓、甘草、橘紅、木香(各等份)
加入姜棗,煎煮後服用。
二神丸,用於脾胃虛弱,完全沒有食慾,服用補脾藥無效的情況。
成分包括破故紙(炒,四兩)、肉果(生,二兩)
以上成分研磨成末,取四十九枚肥棗和四兩生薑,切片煮爛,去掉薑片並剝去棗核,將棗肉研成膏狀,再加入藥末,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四十粒,用鹽水送下。
2. 積聚門
《皇帝針經》百病始生得三云:積者,蓋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凝澀則寒氣上入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脹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飲食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大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積矣。
成外傷於寒,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不散,津液凝澀滲著而不去,而成積矣。《難經》云:肝之積名曰肥氣,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云云,脾之積名曰痞氣云云,肺之積名曰息賁云云,腎之積名曰奔豚云云,並見本方。
滑伯仁曰:越人之意,蓋以五行之道,推其理勢之所有者,演而成文爾。初不必論其感,亦不必論其還不還,與其必然否也。請以所勝傳不勝,及王者不受邪,遂留結為積觀之,則不以詞害意,而思過半矣。
白話文:
【積聚門】
《黃帝針經》提及疾病生成的三種狀況,其中一種稱為「積」。這種病症起源於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腳部悶熱,悶熱進而使小腿發冷。小腿發冷會使得血液循環不順,血液凝滯,寒氣便向上侵襲腸胃,造成脹氣。脹氣讓腸胃外的液體和泡沫聚集,無法散去,日積月累下形成積聚。若突然大量飲食,腸胃便會感到飽脹。生活作息不規律,勞逸失度,也會損傷身體的微血管。陽性微血管受損,血液會外溢,引發鼻血;陰性微血管受損,血液會內溢,導致便血。腸胃的微血管受損,血液會溢出腸外,與寒氣、消化液混合,無法分解,最終凝結成塊,形成積聚。
外部受到寒冷的侵襲,內部又因憂慮或怒氣影響,氣血上衝,六條主要經絡運行不暢,溫暖的氣血無法流通,血液凝固,津液滯留,最終形成積聚。《難經》指出,肝臟形成的積聚稱為「肥氣」,通常在季夏的戊巳日形成。為什麼呢?因為肺部疾病會傳染到肝臟,肝臟再傳染到脾臟,但脾臟在季夏時最強壯,不會受到疾病的影響。肝臟想把疾病再傳回肺部,肺部卻拒絕接受,於是疾病就留在肝臟形成積聚,所以知道「肥氣」是在季夏的戊巳日形成的。
同樣地,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肺臟的積聚稱為「息賁」,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詳細解釋請參閱相關醫方。
滑伯仁認為,扁鵲的想法是基於五行理論,推論疾病生成的過程,並以此寫成文章。我們不需要過分探討疾病如何產生,也不需要討論疾病是否會傳染,或者必然性。只要理解強者傳染弱者,以及強者不易受感染的原理,就能理解積聚的生成,避免誤解文意,對理解積聚有超過一半的幫助。
3. 論婦人腸覃石瘕
「水脹篇」云: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寶鑑》曰: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出矣。今寒客於子門,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而衃以止之,結硬如石,是名石瘕也。
此氣先病而血後病,故月事不來,則可宣導而下出者也。故《難經》云: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此之謂也。非大辛之藥不能已,可服見睍丹。
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於腸外,與衛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痞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夫腸者大腸也,覃者延也。大腸以傳道為事,乃肺之腑,腑主衛,衛為氣,氣得熱則泄,寒則凝。今寒客於大腸,故衛氣不營,有所繫止,而結瘕在內帖著,其延久不已,是名腸覃也。氣散則清,氣聚則濁,結為瘕聚,所以惡氣發起,息肉乃生,小漸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則如懷子狀也。此氣病而血未病,故月不斷以時下,本非妊娠,可以此為辨矣。
劉宗厚曰:按此謂石瘕為血壅不流,故月事不來;腸覃為氣聚而濁結成瘕,故血未病,月水不斷。而知此二積之異,然亦有諸積所致,或有病癰膿而似此二證者,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在「水脹篇」中有提到,石瘕是怎麼回事呢?岐伯解釋說:石瘕是在女性子宮中產生的,因為寒氣侵入子宮口,導致子宮口封閉,氣血無法流通,應排出的廢血無法排出,逐漸積聚在子宮內,隨著時間越積越大,形狀就像懷孕一樣,月經也因此不再定期來臨,這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來使其排出。《寶鑑》指出,膀胱是人體津液的儲存地,氣血順暢才能正常排泄。現在寒氣侵入子宮口,導致氣血堵塞,血液無法流通,於是廢血就停滯下來,結成像石頭一樣堅硬的團塊,這就是所謂的石瘕。
這是先有氣病,然後才影響到血液,所以月經才會停止,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其排出。因此,《難經》中提到,任脈生病,身體內部就會結塊,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形成瘕聚,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這種病非得用非常辛辣的藥物才能治好,可以服用見睍丹。
那麼腸覃又是什麼呢?岐伯說:寒氣侵襲腸道外部,和衛氣相互纏鬥,導致氣血無法正常運行,因此有東西附著在腸道上,形成痞塊並緊貼在腸道內,導致不良的氣體產生,息肉也就隨之生長。剛開始,它大小像雞蛋,慢慢變得越來越大,到了最後,就像懷孕一樣,時間久了可能要過一年以上,摸起來很堅硬,但可以推移,月經仍會定期來臨,這就是腸覃的症狀。
腸,指的是大腸,覃,意指延續。大腸負責傳遞食物殘渣,是肺臟的腑,腑掌控衛氣,衛氣屬於氣,氣受到熱會散發,受寒則會凝固。現在寒氣侵入大腸,導致衛氣無法正常運行,有些東西附著在腸道上,形成結瘕在腸道內,如果持續下去,就稱之為腸覃。氣散開則清澈,氣聚集則渾濁,結成瘕聚,因此產生不良的氣體,息肉隨之生長,從小慢慢變大,到一定時候就像懷孕一樣,肚子鼓起。這是氣病,血液尚未受影響,所以月經仍會定期來臨,這並非真正的懷孕,可以藉此來分辨。
劉宗厚說:按照這裡的說法,石瘕是因為血液無法流通,所以月經才會停止;腸覃是因為氣聚在一起,結成渾濁的瘕,所以血液沒有問題,月經仍然定期來臨。我們可以由此知道,這兩種疾病的不同。然而,也有其他原因導致的積塊,或者有病癰膿的症狀看起來像這兩種疾病,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