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三卷 (10)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卷 (10)

1. 耳腫痛

丹溪治耳腫痛,黃水出而臭。

桔梗,麻黃,羌活,大黃(酒炒,三錢),木通,甘草,茯苓(一錢半)

分三貼,熱服。

《寶鑑》,解熱飲子,氣虛熱壅,耳內聾閉徹痛,膿血。

赤芍,白芍,川歸,甘草(炙),大黃(蒸),木鱉子(各五錢)

白話文:

丹溪先生治療耳朵腫痛,流出黃色膿水且有臭味,使用桔梗、麻黃、羌活、大黃(酒炒,三錢)、木通、甘草、茯苓(一錢半)各適量,分三次服用,熱水送服。

《本草綱目》記載解熱飲子方,適用於氣虛熱盛,導致耳內發聾、閉塞、疼痛,並伴有膿血的情況,使用赤芍、白芍、川芎、甘草(炙)、大黃(蒸)、木鱉子各五錢。

每服四五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臥時服。詳此方,乃清涼飲子加木鱉子也。

《濟世方》聤耳膿不止。

陳皮燈上燒灰為末,麝香少許,二味和勻,每用少許,先用綿拭耳中膿淨,卻上藥。

又方,杏仁泥治耳中病,及有水出。杏仁炒令黑為末,蔥涎搜和,如棗核大,綿包塞耳。

復元通氣散,諸氣澀,耳聾,腹癰,便癰,瘡疽無頭,止痛消腫。

白話文:

每次服用四五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飯後睡前服用。這個藥方是清涼飲子加了木鱉子。

《濟世方》治耳鳴流膿不止。

將陳皮在燈上燒成灰,研磨成粉末,加入少許麝香,混合均勻。每次取少許,先用棉花將耳中的膿清理乾淨,再將藥粉塞入耳中。

另一個方法是用杏仁泥治療耳病,也能治癒耳內有水流出。將杏仁炒至黑色,研磨成粉末,用蔥汁調和,做成像棗核大小的藥丸,用棉花包裹塞入耳中。

復元通氣散,可以治療各種氣滯不通,耳聾,腹癰,便癰,無頭瘡疽,止痛消腫。

青皮,陳皮(去白。各四兩),甘草(三寸半,炙),連翹(一兩)

為末,熱酒調下。

治耳作痛不可忍者,用磨刀鐵漿,滴入耳中即愈,屢用屢驗。

生生子曰:治耳聾之症,多不獲捷效者,其故有三,皆人自不攝養也。不禁欲,不戒性,不戒酒,及煿炙厚味,以故服藥罔效也。欲傷精,精脫則耳聾。怒則氣逆,氣逆則厥,厥氣相搏,故為氣聾。酒性大熱,助火消陰,煿炙厚味,皆助火生痰者。痰火上壅,清竅閉塞,鬱而為熱,熱久則潰而為膿。

亦有燥火旺,不作膿,而成干膜盯聹之類,職皆由於人之自索。故書於方末,庶病者知有所警焉。

白話文:

將青皮、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各四兩)、甘草(三寸半,炙)、連翹(一兩)研磨成粉末,用熱酒調服。

如果耳朵疼痛難忍,可以用磨刀時產生的鐵漿滴入耳中,效果很好,屢試不爽。

生生子說:治療耳聾的症狀,常常效果不佳,原因有三,都是因為患者自身不注意保養。縱慾、性慾過度、嗜酒,以及過度食用辛辣厚味的食物,都會導致藥物治療無效。縱慾傷精,精氣虧虛則會導致耳聾。生氣則氣逆,氣逆則厥,厥氣相互衝擊,就會造成氣聾。酒性燥熱,助長火氣消耗陰精,辛辣厚味的食物也助長火氣生痰。痰火上湧,阻塞清竅,鬱積成熱,熱久則潰爛成膿。

也有一些人,是燥火旺盛,沒有形成膿液,而是形成了乾燥的膜狀物,這些都是因為患者自身的不當行為造成。所以將這些話寫在藥方末尾,希望患者能有所警示。

2. 口門

生生子曰:經云: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所主於口也。又曰: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承漿。又曰:手陽明大腸之脈,挾口交人中。此二陽所挾於口也。又曰:有病口苦,名曰膽痹。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為清淨之府,是以事事皆取決於膽也。膽或不決,為之恚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甚而使然也。

東垣曰:《內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

劉河間曰: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乾,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胃熱則口淡。或曰:口臭者,亦胃熱為之。

白話文:

生子曰:經典上說,脾臟的功能在於開闢口的通道,它儲存著精氣,當脾臟功能調和時,口就能分辨各種味道。這是脾臟對口的影響。

又說,胃是足陽明之脈的一部分,位於口的兩側,與口相交於承漿;手陽明大腸之脈,則在口旁與人中相接。這兩種脈絡都在口周圍運作。

又說,如果感到口苦,這可能是膽病的症狀。因為肝主管思維,膽主管決策,是清潔的場所,所以所有事情都由膽來決定。若膽無法做出決策,會引發憤怒,導致氣往上衝,膽汁上湧,因而感到口苦。也可能是由於過熱而引起。

東垣說:經典上提到,膀胱的熱力轉移到小腸,造成腸胃不適,上部口部會出現糜爛,喜歡喝酒的人往往有這種情況。易老使用五苓散和導赤散結合服用,效果非常好。

劉河間說:肝熱時口會感到酸,心熱時口會感到苦,脾熱時口會乾燥,肺熱時口會感到辣,腎熱時口會感到鹹,胃熱時口會感覺淡。也有人認為,口臭也是由於胃熱所引起的。

生生子曰: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為脾之竅。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若門戶也。《難經》謂: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義本諸此。故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也。肝熱口酸者,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吳茱萸、青皮,甚者當歸龍薈丸。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者,黃連瀉心湯、涼膈散。

脾熱口乾者,三黃丸、瀉黃丸。肺熱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加前胡、山梔。腎熱口咸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降火湯。胃熱口淡者,清胃散加石膏。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用益膽湯加柴胡、龍膽草,或龍膽瀉肝湯。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用伐肝補脾湯。

白話文:

生生子曰:

口,是五臟六腑氣機流通的要道,也是脾的竅口。臟腑之氣,皆由此出入,如同門戶一般。《難經》中說:「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道理就在於此。所以,當臟腑有偏盛的病症時,口部也會出現相應的病症。

  • 肝熱口酸:可以用小柴胡湯加黃連、吳茱萸、青皮,症狀嚴重者可服用當歸龍薈丸。
  • 心熱口苦,或口舌生瘡:可用黃連瀉心湯、涼膈散。
  • 脾熱口乾:可用三黃丸、瀉黃丸。
  • 肺熱口辛:可用甘桔湯、瀉白散加前胡、山梔。
  • 腎熱口咸:可用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降火湯。
  • 胃熱口淡:可用清胃散加石膏。
  • 有謀慮不決,肝火移熱於膽,而口苦:可用益膽湯加柴胡、龍膽草,或服用龍膽瀉肝湯。
  • 脾胃氣虛,肝氣乘脾而口酸:可用伐肝補脾湯。

有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潰爛者,用柴胡地骨散,實者大黃、朴硝以利之,或導赤、五苓,加黃連兼服。大抵口舌生瘡,初起不可便用涼藥敷摻,恐寒凝不消,久而難愈。必須先用辛輕升散之劑,而後清涼,或視其所因而分治之。或有中氣不足致虛陽口瘡者,又當從理中湯加附子治之。

此又不可不知也。

升麻散,上膈熱壅,口舌生瘡,先用此升發。

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人參,桔梗,葛根,薄荷,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如果膀胱的熱氣傳到小腸,導致嘴巴糜爛潰瘍,可以用柴胡地骨散,如果是實證就用大黃、朴硝通利,或者用導赤散、五苓散,再加黃連一起服用。總之,口舌生瘡初期不要馬上用涼藥敷貼,以免寒氣凝結,導致久治不愈。必須先用辛溫升散的藥物,然後再用清涼藥物,或者根據病因分治。也可能因為中氣不足,導致虛陽上炎,造成口瘡,則應該用理中湯加附子治療。

這些都是需要知道的。

升麻散,用於治療上焦熱氣壅塞,口舌生瘡,可以先用它升發。

方劑:升麻(一兩半)、赤芍藥、人參、桔梗、葛根、薄荷、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

姜一片,水煎,食後服。

三黃丸,三焦實熱。

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黃連(春四兩,夏五兩、秋三兩、冬三兩),大黃(春三兩、夏一兩、冬五兩)

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送下。

加味龍膽瀉肝湯,膽痹口苦。

柴胡(一錢),黃芩(七分),生甘草,人參,黃連,天門冬,膽草,山梔(各五分),五味子(七粒),麥冬,知母(各五分)

白話文:

【生薑一片,水煎,食後服。】 在現代,這表示可以用一片生薑,加入水中煮沸,然後在飯後服用。

【三黃丸,三焦實熱。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黃連(春四兩,夏五兩、秋三兩、冬三兩),大黃(春三兩、夏一兩、冬五兩)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送下。】 這段描述了「三黃丸」,用於治療三焦部位的實熱病症。配方包含黃芩、黃連和大黃,分別根據四季調整用量。製作方法是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煉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約一百丸,並用水送服。

【加味龍膽瀉肝湯,膽痹口苦。柴胡(一錢),黃芩(七分),生甘草,人參,黃連,天門冬,膽草,山梔(各五分),五味子(七粒),麥冬,知母(各五分)】 這是「加味龍膽瀉肝湯」,用於治療膽經的不適,特別是口苦的症狀。主要成分包括柴胡、黃芩、生甘草、人參、黃連、天門冬、膽草、山梔、五味子、麥冬、知母等,每種藥材的用量都是五分。

水煎服,忌辛熱物,大效。

移熱湯,治口糜。即五苓散合導赤散。

胡黃連散,口糜。

胡黃連(五分),藿香(一錢),細辛(二錢),黃連(三錢)

為末,每用五分,乾摻口內,漱而吐之。

加味甘露飲,男婦小兒胃經客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一切疼痛。及上焦消渴,喉腥等症。丹溪云:此心肺胃藥也。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避免食用辛辣熱性食物,有很好的療效。

「移熱湯」,用於治療口腔潰瘍。配方是將五苓散與導赤散合併使用。

「胡黃連散」,用於治療口腔潰瘍。配方包括:胡黃連(五分)、藿香(一錢)、細辛(二錢)、黃連(三錢)。

將以上配方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分,乾燥後塗抹在口中,漱口後吐出。

「加味甘露飲」,適用於男性、女性和兒童,當胃部受到熱邪侵襲時,出現口臭、牙齒發炎、紅眼、口腔潰瘍、各類疼痛以及上呼吸道乾渴、咽喉腥味等症狀。丹溪認為這是針對心肺胃的藥方。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枇杷葉(去毛),黃芩(各一兩),茵陳,枳殼,石斛,甘草(各一兩),犀角(三錢)

為粗末,每服三五錢,水煎食後,臨臥溫服。此方得自一品之家,其間加犀角一味,尤為有理,百發百中。

香薷湯,口臭。

香薷一把,煎濃湯,稍稍含之。

丹溪云:香薷能治口臭。

白話文: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枇杷葉(去毛)、黃芩(各一兩)、茵陳、枳殼、石斛、甘草(各一兩)、犀角(三錢),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五錢,水煎服,飯後服用,臨睡前溫服。這個方子來自一品之家,其中加入犀角,非常合理,療效極佳。

香薷湯,用於治療口臭。將一把香薷煎成濃湯,稍稍含在口中即可。

丹溪先生說:香薷可以治療口臭。

《寶鑑》,瀉白散,治肺熱喉腥。一人膏粱而飲,因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涕唾稠黏,咽嗌不利,口苦幹燥,以加減瀉白散治之良愈。

桑白皮(三錢),地骨皮,甘草(炙。各一錢半),知母(七分),黃芩(五分),五味子(三十粒),麥冬(五分),桔梗(二錢)

作一服,水二大盅,煎一盅,食後服。日進二次。

張子和云:一人年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登廁,雖親戚莫肯對語。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主臭,應便如是。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則反兼水化,病在上宜湧之。以茶調散湧去其七,夜以舟車丸、浚川丸,五七行,比旦而臭斷。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記載,瀉白散能治療肺熱喉嚨腥臭。如果有人過度勞心,又經常吃肥膩的食物,導致肺氣受傷,就會出現氣息腥臭、鼻涕黏稠、吞嚥困難、口苦乾燥等症狀,服用加減瀉白散可以治癒。

瀉白散的藥方包括桑白皮三錢、地骨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半(炙)、知母七分、黃芩五分、五味子三十粒、麥冬五分、桔梗二錢。

將藥材用水煎煮,每次服用一盅,每日服用兩次,飯後服用。

張子和說:曾經有個二十多歲的病人,口中氣息臭得像廁所一樣,連親戚都不願意和他說話。戴人說:肺屬金,本來就主腥,金被火克制,火主臭,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時間久了,就會腐爛,而腐爛屬於腎。這種情況是陽氣亢盛而反過來導致水氣化,病症在上,應該用湧法治療。可以用茶調散湧出七分,晚上再服用舟車丸、浚川丸,五七天后,臭氣就會消失。

黃連升麻湯,口舌生瘡。

升麻(一錢半),黃連(三錢)

為細末,綿裹入口內,含津液嚥下。

《衍義》,柏皮散

川柏(蜜炙為末,一分),青黛(一分)

研勻,入生龍腦一字,研勻。治心脾熱,舌頰生瘡,摻上,有涎即吐之。

治口瘡。

砂仁(火煅存性)

為末,摻上即愈。

又方

檳榔(火煅存性)

為末,入輕粉傅之。

又方,取桑樹汁,先以發拭口,即以汁傅之。

白話文:

口舌生瘡時,可以用升麻和黃連製成細末,用棉布包裹後含在嘴裡,慢慢地將藥汁吞下。也可以用川柏、青黛和龍腦研磨成粉,塗抹在舌頭和臉頰上,有唾液就吐出來。另外,也可以用火煅過的砂仁研磨成粉,撒在患處即可。如果用檳榔火煅成粉,加入輕粉塗抹也能治癒。還有個方法是用桑樹汁擦拭口舌後再塗抹患處。

東垣化毒法:凡口瘡無論新舊,遇夜臥,將自己兩腎丸以手攊緊,左右交手揉三五十度,但遇夜睡覺行之,如此三五度良愈。因酒而生者,一夜愈。久病諸口瘡,三二夜愈。如鼻流清涕,惡寒者,攊二腎丸,向上揉之,數夜可愈。

益膽湯

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一錢),官桂,苦參(酒炒),茯苓(各五分),遠志(八分)

水煎,食遠服。

伐肝補脾湯

黃連(一錢二分),芍藥,柴胡(各一錢),青皮(八分),白朮(一錢半),人參(八分),白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東垣化毒法:

凡口瘡,無論新舊,遇夜臥時,將自己兩腎丸以手緊緊揉搓,左右交替揉搓三五十次。僅在夜間睡覺時施行,如此三五次可痊癒。

若因喝酒而生的口瘡,一夜即可痊癒。

久病所致的口瘡,三到兩夜即可痊癒。

若伴隨鼻流清涕、惡寒症狀,則揉搓兩腎丸時,應向上揉搓,數夜即可痊癒。

益膽湯

黃芩、甘草(炙)、人參(各一錢)、官桂、苦參(酒炒)、茯苓(各五分)、遠志(八分)

用水煎煮,飯後服用。

伐肝補脾湯

黃連(一錢二分)、芍藥、柴胡(各一錢)、青皮(八分)、白朮(一錢半)、人參(八分)、白茯苓(一錢)、甘草(炙,五分)

(註:以上藥方劑量僅供參考,實際用藥請遵醫囑。)

水煎,食前服。

柴胡地骨散

柴胡,地骨皮(各五分)

水煎,食遠溫服。

赴筵散

細辛,黃柏(炒。各等分)

為末,摻患處,吐涎乃愈。

瀉白散,滋腎丸,滋陰降火湯(俱見火門。)

大補陰丸(見虛損。),清胃散(方見牙門。)

治口瘡,黃柏炙,同細辛各二錢,研極細傅之。噙少時,當即滿口有涎,吐之,少刻又傅又噙,如是五七次立愈。

綠袍散,大人小兒口瘡多不效者。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煮後,飯前服用。

柴胡地骨散:柴胡和地骨皮各五分,水煎,飯後溫服。

赴筵散:細辛和黃柏各等分,炒熟後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吐出涎液後即可痊癒。

瀉白散、滋腎丸、滋陰降火湯,請參考火門篇。

大補陰丸,請參考虛損篇。清胃散,請參考牙門篇。

治療口瘡,將黃柏炙烤後,與細辛各二錢研磨成極細粉末,敷於患處。含住片刻,口中就會充滿唾液,吐出後,再敷再含,如此反覆五七次,就能痊癒。

綠袍散,對於大人小孩口瘡多半無效。

黃柏(四兩),甘草(炙,一兩),青黛(一兩)

上先取二味為末,入青黛同研勻,干貼。

五倍子治口瘡,以末搽之,便可飲食。

治口瘡,以膽礬一塊,用百沸湯泡開,含漱,一夕可瘥八分。

治口瘡,以好墨研螻蛄,極細,傅之立效。胡氏方,螻蛄走小腸膀胱,其效甚捷,因力峻氣猛,陰虛氣上致瘡者戒用,惟體實有熱,在上焦者用之。

內府治口臭方,連翹為末糊丸,食蒜韭之後,茶吞二三錢,口中濁氣化為清氣,妙絕。

白話文:

黃柏(四兩),甘草(炙,一兩),青黛(一兩):先將黃柏和炙甘草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青黛一同研磨均勻,最後將此混合物乾燥後貼在患處。

五倍子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將其粉末塗抹在患處,即可進行飲食。

治療口腔潰瘍,使用一塊膽礬,放入沸騰的水浸泡後,含漱一夜,可以痊癒八分。

治療口腔潰瘍,使用高質量的墨研磨螻蛄,研磨至極細,塗抹在患處立即有效。胡氏的方子中提到螻蛄可以行走於小腸和膀胱,其療效非常迅速,但對於陰虛導致的氣往上浮而引起的潰瘍患者應當謹慎使用,只適用於體質實熱且在上焦的患者。

內府治療口腔異味的方子,使用連翹研磨成粉末,糊狀做成藥丸。在食用大蒜和韭菜後,服用此藥丸二到三錢,口中混雜的氣味會轉變為清新的氣息,效果奇佳。

治少陽口瘡,半夏散,聲絕不出者,是寒遏截,陽氣不伸。

半夏(制,一兩),桂,烏頭(各一字)

同煎一盞,分作二服。

治太陰口瘡,甘礬散,以甘草二寸,白礬栗子大,含化咽津。

治赤口瘡,乳香散,以乳香、沒藥各一錢,白礬半錢,銅綠少許,研為末,摻之。

白話文:

治療少陽口瘡,使用半夏散。如果聲音完全發不出來,這是因為寒邪阻滯,導致陽氣無法宣發。

配方:半夏(經過處理的,一兩),桂,烏頭(各一錢)。

將這些材料一同煎煮成一杯,分為兩次服用。

治療太陰口瘡,使用甘礬散。方法是取甘草二寸長,加上大小如栗子的白礬,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然後將唾液吞下。

治療紅色口瘡,使用乳香散。配方包括乳香和沒藥各一錢,白礬半錢,再加上少量的銅綠,一起研磨成粉末,塗抹於患處。

治白口瘡,沒藥散,以乳香、沒藥、雄黃各一錢,輕粉半錢,巴豆霜少許,為末摻之。

紅芍藥散,心痛口瘡,紫桔紅蒼,三錢四兩,五服安康。

上件紫菀、桔梗、紅芍藥、蒼朮各等分,為細末,羊肝四兩,劈開,摻藥末三錢,用麻扎定,火內燒令熟,空心食之大效,白湯送下。

小兒口瘡遍白者,及風疳瘡蝕透者。以白殭蠶洗淨,炒令黃色為末,用蜜和傅之,立效。

白話文:

治療口腔白斑,可用乳香、沒藥、雄黃各一錢,輕粉半錢,巴豆霜少許,研磨成粉末混合使用。

心痛口瘡者,可用紫菀、桔梗、紅芍藥、蒼朮各等份,研磨成細末,加入劈開的羊肝四兩中,每份摻入藥末三錢,用麻繩扎緊,放入火中燒熟,空腹食用,效果顯著,可用白湯送服。

小兒口腔白斑遍布或風疳瘡腐蝕嚴重者,可用白殭蠶洗淨,炒至黃色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勻塗抹,效果立竿見影。

多效散,治唇緊瘡及疹。

訶子肉,五倍子(各等分)

為細末,干貼上效。

唇上生瘡,用白梅瓣貼之,神效。如開裂出血者即止。

唇緊燥裂生瘡,以青皮燒灰,豬脂調塗。

白話文:

多效散

功效: 治療嘴唇緊繃、生瘡和疹子。

配方:

  • 訶子肉:1份
  • 五倍子:1份

製法: 將訶子肉和五倍子研磨成細粉。

使用方法: 將藥粉直接塗抹於患處。

其他治療方法:

  • 嘴唇生瘡:取白梅瓣貼於患處,效果顯著。若出現裂口出血,可迅速止血。
  • 嘴唇緊繃、乾燥、裂口生瘡:將青皮燒成灰,用豬油調和後塗抹於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