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2)
第十三卷 (2)
1. 傷飲,傷食
除濕散,傷馬牛乳酪,及冰水一切冷物。
半夏(湯泡),乾薑(各三錢),車前子(炒),澤瀉(各五錢),甘草(炙),紅花(各二錢),茯苓(七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白湯調下。
導飲丸,治水飲。
吳茱萸(三錢),白茯苓,蒼朮(各一兩),黃連(五錢),獨活(七錢)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服。
丹溪,茱萸丸,治飲。
白滑石(六兩),甘草,吳茱萸(各一兩),水丸服。
白話文:
傷飲,傷食
除濕散:用於治療因食用馬奶酪、冰水等一切寒冷食物所造成的傷害。
藥材包含:半夏(用熱水泡過)、乾薑(各三錢)、車前子(炒過)、澤瀉(各五錢)、甘草(烤過)、紅花(各二錢)、茯苓(七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在飯前用溫開水調服。
導飲丸:用於治療體內水液停滯的問題。
藥材包含:吳茱萸(三錢)、白茯苓、蒼朮(各一兩)、黃連(五錢)、獨活(七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神麯糊做成藥丸服用。
丹溪先生的茱萸丸:用於治療體內水液停滯。
藥材包含:白滑石(六兩)、甘草、吳茱萸(各一兩),用水做成藥丸服用。
2. 傷酒
東垣曰: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只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病酒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復重瀉之,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
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消爍,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早,久則為黑疸,慎不可犯,宜以葛花解酲湯主之。
王海藏曰:治酒病,宜發汗,若只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鬱則發之,以辛溫散之,是從其體性也。是知利小便,則濕去熱不去,若動大便,尤為疏陋。蓋大便者有形質之物,酒者無形之水,從汗而發之,是為近理,濕熱俱去。故治以苦溫,發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濕也。
《統旨》曰:傷酒惡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二陳湯加黃連、乾葛煎服。或沖和湯、縮脾湯、五苓散,用乾葛煎湯調服。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之,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黃連、蓬朮。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加曲糵,用吐法尤妙。
劉宗厚曰:酒者,是有形之物,即水飲同體也。今言無形元氣受病,不得傷於有形陰血者,蓋謂酒者濕熱之物,入胃則臟氣俱熱,逐氣升降之際,而半有消耗之矣。至傷於腸胃,則升之不散,降之不下,鬱於氣分無形之地位,故言無形之物,非若水飲性體全降於腸胃中也。若今人之飲醇酒則便少,此其可驗。
是以傷則宜汗之,瀉之,不得用重峻下劑。蓋此等藥不能入氣分,反傷有形陰血耳。但斯意隱然,使人不能無疑。故或有辨之者,茲不復具。然昔人有用下劑者,蓋或有酒飲傷積日久,而汗之、泄之不能愈,則重峻下劑而或可哉。故用者自宜對症詳審,勿以辭害意可也。
東垣,葛花解酲湯,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木香,橘紅(各五分),人參,茯苓,豬苓(各一錢),神麯(炒),澤瀉,乾薑,白朮(各二錢),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此酗飲成病,自損元氣,惟病酒者宜之。
丹溪,烏梅丸,治酒毒,化痰消食。
烏梅(一斤),半夏,白礬(各八兩),生薑(二兩)
上為細末,以新瓦二片夾定,火焙三日夜為度,次入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枳殼、丁皮、大腹子各四兩,糊丸。每服四五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酒醉傷身]
東垣先生說:酒性大熱且有毒,氣味皆屬陽,是一種無形的物質。如果因酒醉而身體受損,應當讓身體發汗,汗出後病狀就能緩解。其次,利尿也是好方法,能上下分開消除濕氣。如今那些酒醉的人,常常服用治療酒病的藥丸,這些藥都是大熱性的。更有甚者使用牽牛、大黃來瀉下,這是把無形的元氣受損,反而用藥去影響有形的陰血,這種做法是極大的錯誤。酒性大熱,已經傷了元氣,再重瀉,也會損傷腎水和真陰,以及有形的陰血,造成全面的不足。
這樣下去,陰血會更加虛弱,真水更弱。陽毒的熱力旺盛,反而會增加陰火,導致元氣消耗,縮短人的壽命,否則就會形成虛損的病狀。如果酒疸過早地使用瀉下法,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黑疸,必須小心,應該使用葛花解酲湯來治療。
王海藏說:治療酒醉的病,應當發汗,如果只是利尿,體內的熱氣不會下降。因此,有句話說“火鬱則發”,用辛溫的藥來散發,這就是順應它的本性。由此可知,利尿只能去除濕氣,卻不能去除熱氣,如果大便通暢,更是粗淺的治療方式。因為大便屬於有形的物質,而酒是無形的水,從汗腺發散出去,纔是合理的,這樣濕熱都可以去除。所以,治療應該使用苦溫的藥,來發散火氣,輔以苦寒的藥,來去除濕氣。
《統旨》說:酒醉後感到噁心、嘔吐,吐出宿酒,頭昏眼花,頭痛欲裂,應該使用二陳湯加黃連、乾葛煎服。或者沖和湯、縮脾湯、五苓散,用乾葛煎湯調服。長期酒醉,形成酒積,腹痛、腹瀉,或者大量飲酒,喝到灰酒,也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都應該使用酒煮黃連丸。大量飲酒形成酒癖,腹部有硬塊,隨著氣流上下移動,應該使用沖和湯加黃連、蓬朮。酒留在胸膈形成痰飲,應該使用枳實半夏湯加曲麥,使用催吐法效果更好。
劉宗厚說:酒是有形的物質,和水一樣。現在說無形的元氣受損,不能影響有形的陰血,是因為酒是濕熱的物質,進入胃部後,所有臟器都會變熱,在氣流升降的過程中,有一半的能量被消耗掉了。到了腸胃受傷,上升的氣流散不出去,下降的氣流又下不去,在氣分的無形位置鬱積,所以說它是無形的物質,不像水飲的性質全部下降到腸胃中。如果現在有人喝烈酒,尿量就會減少,這就是證明。
因此,酒醉應該出汗和瀉下,不能使用強烈的瀉下劑。因為這種藥不能進入氣分,反而會傷害有形的陰血。但這個道理比較深奧,讓人難免懷疑。所以,有人會辯論,這裡不再詳細討論。然而,前人有使用瀉下劑的例子,可能是酒醉日久,出汗和瀉下都不能治癒,那麼強烈的瀉下劑可能會有效果。所以,使用時應當根據病情詳細判斷,不要因為詞彙而誤解其意。
東垣先生的葛花解酲湯,用於治療酒醉過度,噁心、嘔吐、心神煩亂、胸悶、手腳顫抖、食慾減退、小便不通。
青皮(3分)、木香、橘紅(各5分)、人參、茯苓、豬苓(各1錢)、神麯(炒)、澤瀉、乾薑、白朮(各2錢)、白豆蔻、葛花、砂仁(各5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3錢,用白湯調和吞服。只要微微出汗,酒醉就會消失。這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的,不能依賴它來放縱飲酒,自損元氣,只適合酒醉的人。
丹溪的烏梅丸,用於治療酒毒,化解痰飲,幫助消化。
烏梅(1斤)、半夏、白礬(各8兩)、生薑(2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兩片新瓦夾住,烘烤三天三夜,然後加入神麯、麥芽、陳皮、青皮、莪朮、枳殼、丁皮、大腹子各4兩,做成藥丸。每次服用40-50粒,用薑湯送服。
潔古的百杯丸,用於治療酒停在胸中,胸脹氣滿,面色黃黑,將要形成癖疾,食慾不振,日漸消瘦。如果想喝酒,可以先服用,就不會醉。生薑(1斤,去皮切片,用鹽2兩醃製一夜,烘乾)、橘紅、乾薑(各3兩)、木香、茴香(炒,各1錢)、廣朮(炒,3錢)、益智仁(20粒)、丁香(50粒)、砂仁、白豆蔻(各30粒)、甘草(炙)、三稜(炒,各2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藥丸,每1兩分成5丸,硃砂為外衣,用薑湯嚼服。
酒煮黃連丸(方子見下血門)。
《濟世方》中的酒積烏梅丸
烏梅(1兩)、青木香(4錢)、砂仁(5錢)、巴豆霜(1錢)、半夏曲(7錢)、枳實(5錢)、杏仁(3錢)、黃連(1兩,酒浸一夜)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蒸餅糊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8粒,用白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