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三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十三卷 (1)

1. 第十三卷

2. 內傷門

(茲以傷飲、傷食為一門,而勞心竭力不足之症,則節抄東垣《脾胃論》附之。)

白話文:

(這裡將因飲食過量導致的身體損傷歸為同一類別,而那些因為過度勞心和耗盡體力所導致的健康問題,我將會摘錄東垣先生的《脾胃論》的部分內容來做補充說明。)

3. 傷飲,傷食

生生子曰:傷飲、傷食之症,多是有餘,當另標一門,不當與內傷門混治,何者?夫內傷二字,乃病機總辭。凡諸勞心、勞神,耗竭精氣,及損傷營衛、臟腑、筋骨、血脈,莫不皆內傷病也。故古人有五勞七傷之謂,斯為不足之疾,症多類似,東垣《內外傷辨惑》已詳之矣。

夫有餘當消,不足當補,天壤懸絕,症涉疑似而又溷為一門,恐初學於有餘中之不足,不足中之有餘,及純有餘,純不足之證,茫無分別,則用藥未免有虛虛實實不誤。予故所以另標為一門,庶幾易於錄治也。且也此證所患甚多,緊關妙處只三節,隨輕重緩急治之,百發百中。

初食傷之時,填塞胸膈,脹滿疼痛,急宜用吐法,吐而出之。緣食未入於胃,停積膈間,吐之甚易,經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食已下膈入胃,則不可用吐法,強吐之,亦不能盡出。又不宜遽用下藥,下之早則傷中氣。胃既為飲食所傷,又復能受藥之傷乎?而清純沖和之氣,併為之下陷。

故曰:雜病酒積下之早,亦作痞氣,惟當健脾消導,俟其盡入大腸。而痛在臍腹,乃可用下法下之。經謂: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是皆順其勢而利導之。殊易為力,故治亦無所誤也。

東垣曰:「陰陽應象大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飲也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肺病則為喘咳,為腫,為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

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為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

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大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然而不可過劑,過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

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傷飲多以五苓散為主。

五苓散,治飲,煩渴,飲水過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澹澹,停濕在內,小便不利。(方見暑門。)治傷冷飲者,煎五苓散送半夏枳朮九。治傷飲不惡寒,胸中微覺夯悶,身重,飲食不化者,或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去桂,依前斟酌服之。如瘀熱在裡,身發黃疸,食前濃煎茵陳湯調服,愈。

白話文:

生生子說道:關於飲食過量導致的病症,多數情況屬於過剩的情況,應該單獨歸為一類,不應與內傷病症混淆治療。為什麼呢?"內傷"這兩個字,是病症機制的總稱。凡是過度勞心勞神,消耗精氣,以及損傷到營衛、臟腑、筋骨、血脈等,都可以歸類為內傷病。因此古人有所謂的"五勞七傷"的說法,這是描述體內能量不足的疾病,其症狀多有相似之處,東垣先生在《內外傷辨惑》中已經詳細闡述了。

對於過剩的病症應當消除,不足的病症則應當補充,兩者相差甚遠,如果把疑似相混的症狀歸為同一類,恐怕初學者對於過剩中的不足,不足中的過剩,以及純粹過剩,純粹不足的情況,會毫無頭緒,那麼在使用藥物的時候,難免會出現虛虛實實的錯誤。所以我特別單獨歸為一類,這樣更方便進行治療。此外,這種病症的患者非常多,但關鍵的治療方法只有三個步驟,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來治療,可以達到百發百中的效果。

剛開始因為飲食過量導致胸膈被填塞,產生脹滿疼痛的情況,應該立即使用催吐的方法,將食物吐出。因為食物還未進入胃部,停留在膈間,催吐非常容易,經典中所謂的:"在上者因而越之"就是這個道理。但如果食物已經通過膈肌進入胃部,就不能再使用催吐的方法,即使強行催吐,也無法完全吐出。此時也不適合立即使用瀉藥,如果太早使用瀉藥,可能會傷害到中氣。胃部已經受到飲食的傷害,又怎能承受藥物的進一步傷害?這樣會導致清純和諧的氣息一起向下沉陷。

因此,對於複合性疾病的酒積,如果太早使用瀉藥,也可能會造成痞氣。這時,應該先調理脾胃,促進消化,等到食物完全進入大腸,並且疼痛集中在肚臍周圍,這時候纔可以用瀉藥來治療。經典中所謂的:"在下者引而竭之"就是這個道理。這都是順應身體的自然趨勢來進行引導,治療起來相對容易,所以也不會有什麼治療上的失誤。

東垣先生說:「陰陽應象大論」提到:食物的寒熱,如果感受不當,就會傷害到人體的六腑。"痹論"中提到:陰氣平靜時,精神得以收藏,如果躁動,則會消亡,飲食過量,就會傷害到腸胃。這是從整體角度來說的。如果分開來看,飲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飲,飲是指水,是無形的氣。如果大量飲用,就會導致氣逆,形寒,冷飲會傷害到肺部,肺部受傷會導致喘咳,水腫,水瀉等症狀。輕微的狀況下,應該發汗,利尿,讓上下水分分別消散。

例如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朮等,都適用於這種情況。如果飲食過量,食物在體內積聚成為有形的物質,例如"生氣通天論"中提到:因為飲食過飽,導致筋脈橫解,形成腸癖,痔瘡。又或者,飲食傷害到太陰、厥陰,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兩倍、三倍,可能會出現嘔吐、痞滿、下痢、腸澼等症狀,這時應當根據寒熱程度和病情輕重來進行治療。輕微的狀況下,可以內服藥物來消化,嚴重的狀況下,則需要使用瀉藥。

例如,如果是因為寒冷的食物導致的傷害,可以使用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等藥物。如果是因為熱性的食物導致的傷害,可以使用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芽、黃連、大黃等藥物。有些情況下,需要使用催吐的方法,"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在上者因而越之",例如瓜蒂散等藥物。但是,不能過度使用,過度使用反而會傷害腸胃。因為首先飲食已經自傷,再加上藥物過量,腸胃再次受傷,氣息無法轉化,食物更難以消化,最終導致體弱乏力。

因此,"五常政大論"中提到:使用劇毒藥物治療疾病,只能去除六成;使用小毒藥物治療疾病,只能去除七成;使用常規藥物治療疾病,只能去除八成;使用無毒藥物治療疾病,只能去除九成,不能過度使用。這是聖人的嚴肅警告。對於飲食過量的情況,多以五苓散為主。

五苓散,主要用於治療水飲過多導致的煩渴,飲水過量,或者喝水後立即嘔吐,心中淡漠,濕氣停滯在體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具體方劑可參考暑門。對於因冷飲導致的傷害,可以煎煮五苓散,然後服用半夏、枳實、白朮等藥物。對於飲食過量,但不畏寒,胸中微微感覺悶堵,身體沉重,飲食不易消化,或者小便不通暢的情況,可以去掉五苓散中的肉桂,按照之前的劑量服用。如果瘀熱在體內,導致黃疸,可以在飯前濃煎茵陳湯,調和服用,可以治癒。

除濕散,主要用於治療食用馬牛乳酪,以及冰水等所有冷性食物導致的傷害。

藥物成分包括:半夏(用水泡製)、乾薑(各三錢)、車前子(炒製)、澤瀉(各五錢)、甘草(炙製)、紅花(各二錢)、茯苓(七錢)。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前用溫水調和服用。

導飲丸,主要用於治療水飲。

藥物成分包括:吳茱萸(三錢)、白茯苓、蒼朮(各一兩)、黃連(五錢)、獨活(七錢)。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用神麯糊製成丸狀,服用。

丹溪的茱萸丸,主要用於治療飲食過量導致的傷害。

藥物成分包括:白滑石(六兩)、甘草、吳茱萸(各一兩)。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粉末,用水製成丸狀,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