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22)
第一卷 (22)
1. 論雜病發熱惡寒與傷寒不同
許學士曰:仲景云: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此謂元氣受病而然也。又云: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此謂醫所病而然也。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故陽內陷,則發熱。
陽不足,陰往乘之,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陰陽不歸其分,故寒熱交爭,是以發熱而惡寒也。
《原病式》曰:身熱惡寒,熱在表也。邪熱在表而淺,邪畏其正,故病熱而反惡寒也。或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言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皆誤也。仲景法曰:無陽病寒,不可發汗。又言身熱惡寒,麻黃湯汗之,汗泄熱去,身涼即安。然則豈有寒者歟!大法煩躁多渴,欲寒惡熱,為病熱也。
亦有亢則害承乃制之,則病熱甚而反覺其冷者也。雖覺其冷,而病為熱,實非冷也。其病熱鬱甚而反惡寒,得寒轉甚,而得暖少愈者,謂暖則腠理疏通,而陽氣得散,怫熱稍退,故少愈也。其寒則腠理固密,陽氣怫鬱,而熱轉甚,故病加爾。上下中外,周身皆然,俗因之妄謂寒病,誤以熱藥投之,為害多矣。
劉宗厚曰:按此數論,並言雜病陰陽相乘,及火熱甚,反兼水化為病,亢則害承乃制之例。但河間所引傷寒身熱寒熱,與仲景及《明理論》義不相合。詳趙嗣真《明理論》云:往來寒熱者,邪正分爭也。邪氣之入也,正氣不與之爭,則但熱而無寒;若邪正分爭,於是寒熱作矣。
蓋以寒邪為陰,熱邪為陽,里分為陰,表分為陽。邪之客於表也,為寒,邪與陽爭則為寒矣;邪之入於裡也,為熱,邪與陰爭則為熱矣;若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外與陽爭而為寒,內與陰爭而為熱,表裡之不拘,內外之無定,由是寒熱且往且來,日有至於三五,甚者則數發也。若以陰陽相勝,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
此特論雜病,陰陽二氣自相乘勝然也,非不可以語傷寒。斯論為甚精切,深合仲景之意,蓋不惟釋疑於《活人書》而已。
又按河間言,惡寒為寒在表,或身熱惡寒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皆誤也。而《活人書》亦以此為表裡言之。故趙氏曰:詳分皮膚骨髓,而不曰表裡者,蓋以皮、脈、肉、筋、骨五者,《素問》以為五臟之合,主於外而充於身者也。惟曰臟,曰腑,方可言里。可見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
骨髓則皮膚之下,外部深沉之分。與經絡屬表,臟腑屬裡之例不同。況仲景出此症於太陽篇首,其為表症明矣。是知虛弱素寒之人,感邪發熱,熱邪浮淺,不勝沉寒,故外怯而欲得近衣。此所謂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用辛溫。至於壯盛素熱之人,或酒客輩,感邪之初,寒未變熱,陰邪閉於伏熱,陰凝於外,熱鬱於內,故內煩而不欲近衣,此所謂寒在皮膚,熱在骨髓,用辛涼必矣。一發之餘,表解正和,此仲景不言之妙。
白話文:
許學士說:張仲景提到,如果寸口脈搏微弱,這表示陽氣不足,陰氣侵入到陽氣之中,就會使人感到寒冷戰慄。尺脈弱,代表陰氣不足,陽氣進入陰氣之中,就會導致發燒。這是在描述元氣受到影響的情況。他又說,陽氣衰弱會讓人感到寒冷,陰氣衰弱會引起發熱。這是因為醫生治療不當,讓陽氣更微弱,又過度下瀉,使陰氣更弱。總的來說,當陰氣不足,陽氣就會跟隨,因此陽氣內陷,身體就會發熱。
當陽氣不足,陰氣就會佔據陽氣的位置,所以陰氣進入陽氣之中,就會讓人感到寒冷。陰陽兩氣不能各自保持在自己的位置,所以寒熱交替,因而出現發熱和寒冷的症狀。
《原病式》提到,身體發熱卻怕冷,這是表面有熱的表現。邪熱在表面,且程度較輕,邪氣畏懼正氣,所以身體熱卻反而怕冷。有人認為怕冷表示表面有寒,也有人認為身體發熱卻怕冷表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根據仲景的法則,沒有陽氣的病,不能發汗。他還說,身體熱卻怕冷,可以使用麻黃湯發汗,汗出熱退,身體涼快就會舒服。然而,怎麼可能有寒呢!大體而言,煩躁多渴,想要冷卻怕熱,這是熱病的表現。
也有過度亢奮會導致抑制,因而病熱嚴重卻感覺到冷的情況。雖然感覺冷,但疾病是熱性的,實際上並不是冷。疾病熱度高卻反而怕冷,接觸冷空氣病情會加重,得到暖氣病情會稍微緩解,這是因為暖氣可以使皮膚毛孔打開,陽氣得以擴散,悶熱稍微退去,所以病情稍微好轉。當冷空氣使皮膚毛孔緊閉,陽氣被抑制,熱度會增加,所以病情會更加嚴重。這種情況全身上下都有,一般人會誤以為是寒病,錯誤地使用熱性藥物治療,造成很多危害。
劉宗厚說:根據這些討論,都談到了雜病中的陰陽相剋,以及火熱過度,反而伴隨著水化的情況,過度亢奮會導致抑制的例子。但是河間所引用的傷寒病發熱和寒熱交替,與仲景以及《明理論》的觀點不合。仔細閱讀趙嗣真的《明理論》,他說:來回交替的寒熱,是邪氣和正氣在互相抗爭。邪氣進入身體,如果正氣不與之抗爭,就只有熱而沒有寒;如果邪氣和正氣互相抗爭,那麼就會出現寒熱。
寒邪被視為陰氣,熱邪被視為陽氣,體內被視為陰氣,體表被視為陽氣。邪氣在體表時,會產生寒感,邪氣和陽氣抗爭就會產生寒感;邪氣進入體內時,會產生熱感,邪氣和陰氣抗爭就會產生熱感;如果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外與陽氣抗爭產生寒感,內與陰氣抗爭產生熱感,體表和體內沒有固定界限,內外也沒有固定界限,因此寒熱交替,每天可能會有三到五次,嚴重的可能會頻繁發作。如果以陰陽相剋來看,陽氣不足的人會先寒後熱,陰氣不足的人會先熱後寒。
這只是在討論雜病,陰陽兩種氣體自然相剋的情況,但並不是不能用來解釋傷寒。這個理論非常精確,深刻符合仲景的意圖,不僅僅是在《活人書》中解決疑問而已。
再看河間所說,怕冷表示表面有寒,或者身體熱卻怕冷表示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而《活人書》也將此視為表裡問題。因此趙氏說:詳細區分皮膚和骨髓,而不是說表裡,這是因為皮膚、脈絡、肌肉、筋腱和骨頭這五者,在《素問》中被視為五臟的結合,主管外部並且滋養全身。只有臟器和腑器才能稱為裡。可以看出皮膚就在骨髓上面,是外部淺層的部分。
骨髓則在皮膚下面,是外部深層的部分。這和經絡屬於表,臟腑屬於裡的情況不同。況且仲景將這個症狀放在太陽篇的開頭,這明顯是一個表面症狀。由此可知,體質虛弱且經常寒冷的人,感染邪氣發熱,熱邪淺薄,無法抵抗深層的寒冷,因此外面感到膽怯,想要靠近衣物保暖。這就是所謂的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需要使用辛溫的藥物。對於體質健壯且經常熱的人,或者嗜酒的人,感染邪氣的初期,寒氣尚未轉為熱氣,陰邪封閉在潛藏的熱氣中,外面陰冷,裡面熱氣鬱積,因此內部煩躁,不想靠近衣物,這就是所謂的寒在皮膚,熱在骨髓,需要使用辛涼的藥物。一旦發病,表面解開,正氣和諧,這就是仲景不言而喻的妙處。
如果將皮膚視為表面,骨髓視為裡,那麼麻黃湯的症狀,如骨節疼痛,能稱為表面和裡部同時存在的症狀嗎?然而,仲景的傷寒書籍,人們只知道他是方劑學的始祖,但未能理解他是秦漢時期的文學家,因此對於大經大法的意涵,反而存在疑惑。後世依賴他的遺澤的人,常常編輯傷寒方論,其中失去原意和牽強附會的情況也是有的。更何況將雜病作為討論,只引用例子呢?現在趙氏解釋疑問,可以說是把握了其中的精髓。
此外,《黃帝針經》中有關於皮膚寒熱、肌肉寒熱、骨頭寒熱等例子。由此可見,仲景所討論的,區分邪氣在皮膚和骨髓的不同,雖然想盡量涵蓋所有症狀的例子,但確實有其基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