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一卷 (21)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21)

1. 論表裡熱

《病機機要》云:有表而熱者,謂之表熱。無表而熱者,謂之裡熱。有暴熱而為熱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溫藥而為熱者,有惡寒戰慄熱者。治法,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發之不盡,則逆制之。制不盡,求其屬以衰之。苦者治臟,臟病陰而居內。

辛者治腑,腑屬陽而在外。故內者下之,外者發之。又宜養血益陰,其熱自愈。

《內經》曰:陰虛生內熱者,因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陽盛則外熱者,因上焦不通利,則皮膚緻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泄,故外熱。

東垣曰:發熱惡寒,大渴不止,煩躁,肌熱,不欲近衣,其脈洪大,按之無力者,或無目痛鼻乾者,非白虎湯證也。此血虛發躁,當歸補血湯主之。

又曰:仲景論內外不足發熱自汗之症,大禁發汗。若飲食勞倦,雜病發熱,自汗表虛之症,認作有餘,便用麻黃髮之,汗大出則表益虛也。

《內經》曰:人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

王好古曰:一身盡熱,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為外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如火,先少陽也。彼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為內傷。

《要略》曰:發熱身疼,而身如薰橘者,濕也。一身盡痛,發熱,日晡轉劇者,名風濕。汗出而身熱者,風也。身熱脈弦數,戰慄而不惡寒者,癉瘧也。發熱惡寒,脈浮數者,溫病也。身熱頭疼,自汗多眠,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風濕也。中脘有痰,令人憎寒發熱,自汗惡風,寸口脈浮,胸痞滿,有類傷寒,但頭不痛,項不強為異耳。

虛煩與傷寒相似,身熱,脈不浮緊,不惡寒,但熱而煩,惟頭不痛,四肢熱者,火乘脾土,脾主四肢,故熱也。手心熱者,心與包絡火盛也。身體沉重,走注疼痛,乃濕熱相搏,風熱鬱而不得伸也。

東垣云:四肢發熱者,或口乾,舌乾,咽乾。蓋心生火,小腸主熱,火熱來乘主位,乃濕熱相合,故煩躁悶亂也。

王太僕曰: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見,時節而動,是無火也。

白話文:

【討論表裡熱的區別】

《病機機要》提到:有伴隨表證的熱,我們稱之為表熱。無表證單純的熱,我們稱之為裡熱。突然爆發的熱,通常是由於長時間的不通暢所導致。服用溫性藥物產生的熱,以及伴隨惡寒、戰慄的熱,都有其治療方法。對於輕微的熱,我們用清涼的方法調和;對於嚴重的熱,我們用寒涼的方法來對抗。對於非常嚴重的熱,我們會讓病人出汗來發散熱氣。如果出汗無法完全解決問題,我們會採取逆向抑制的方法。如果抑制仍不夠,我們會尋找相關的臟腑來減緩熱度。苦味的藥物用於調理臟器,因為臟器屬陰,位於體內;辛辣的藥物用於調理腑器,因為腑器屬陽,位於體外。因此,對於體內的熱,我們使用下瀉的方式;對於體外的熱,我們使用發汗的方式。同時,養血和滋陰也能有效改善熱症。

《內經》指出:因陰虛產生的內熱,通常是因為過度勞累,導致身體氣血衰弱,消化能力下降,上焦功能失調,下脘不通暢,胃部產生熱氣,熱氣上沖至胸腔,所以產生內熱。陽氣過剩產生的外熱,通常是因為上焦不通暢,導致皮膚緊密,毛孔堵塞,衛氣無法正常排出,所以產生外熱。

東垣先生表示:高燒、惡寒、極度口渴、煩躁、肌肉發熱、不想穿衣服,脈象大而無力,或者沒有眼睛痛、鼻子乾燥的症狀,這並不是白虎湯的適應症。這是因為血虛引起的煩躁,應該用當歸補血湯來治療。

再者,仲景在描述體內外氣血不足導致的發熱和自汗症狀時,嚴格禁止使用發汗的療法。如果飲食勞累後出現雜病發熱、自汗和表虛的症狀,誤以為是氣血充盈,而使用麻黃來發汗,那麼大量出汗後,表層的氣血會更加虛弱。

《內經》提到:如果一個人經常喝醉,或者在飽餐後立即進行性行為,氣血會在脾臟聚集,無法散開,酒氣和食物的氣息相互交纏,導致體內熱氣旺盛,全身都會感到熱,尿液也會變紅。

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不規律,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會使陰氣受到影響。如果這些氣息進入六腑,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無法安睡,甚至引發喘息。

王好古先生表示:全身發熱,首先可能是太陽經絡的問題,由外向內傳導的,通常沒有明顯的徵兆,屬於外傷。如果手腳不協調,兩側肋骨都像著火一樣熱,那可能是少陽經絡的問題,由內向外傳導,屬於內傷。

《要略》提到:發熱、身體疼痛,身體像被燻烤的橘子一樣,這可能是濕氣的問題。全身疼痛,發熱,下午病情加重,這被稱為風濕。出汗但身體仍然發熱,這可能是風邪的問題。身體發熱,脈搏快且有力,有戰慄但不畏寒,這可能是瘧疾。發熱、畏寒,脈搏浮而快速,這可能是溫病。身體發熱、頭痛、大量出汗、嗜睡,陽脈浮而滑,陰脈柔弱,這可能是風濕。中脘部位有痰,可能會讓人感到寒冷、發熱,自汗、怕風,寸口脈象浮,胸部脹滿,類似傷寒,但不同的是頭部不會疼痛,頸部也不會僵硬。

虛煩和傷寒的症狀很相似,身體發熱,脈象不浮不緊,不畏寒,只感到熱和煩躁,只有頭部不痛,四肢熱,這可能是火氣旺盛,影響了脾臟的功能,因為脾臟主管四肢,所以四肢會感到熱。手掌熱,可能代表心臟和包絡部位的火氣旺盛。身體沉重,移動時感到疼痛,這可能是濕熱相搏,風熱鬱結,無法得到舒展。

東垣先生說:四肢發熱的人,可能會感到口乾、舌乾、喉嚨乾。這可能是心臟產生的火氣,小腸主管熱氣,火熱侵襲到主要的位置,這是濕熱相結合的結果,所以會感到煩躁和混亂。

王太僕表示:熱氣來了又去,白天出現晚上消失,晚上發作白天平靜,按照一定的時間節奏活動,這並不是火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