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一卷 (20)
第一卷 (20)
1. 病機篇
《內經》曰:諸病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鼓之如鼓,癰疽瘍疹,瘤氣結核,霍亂瞀悶,郁腫,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蔑血汙,此皆少陰君火之熱,乃心小腸之氣所為也。
又曰:諸熱瞀瘛,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痠痛,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嚏嘔,瘡瘍,喉痹,耳鳴及聾,嘔飲溢食不下,目迷不明,暴注瞤瘛,暴病暴死,此皆少陽相火,心包絡三焦之氣所為也。
《內經》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陽勝則熱,陰虛則內熱,陽勝則外熱,內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於火者,是人陰虛陽氣盛也。人身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尺寸脈俱虛,是謂重虛。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脈經》曰:弦數多熱,數為熱極。脈數為虛為熱。寸口脈浮大而數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疼,腹中熱。寸口脈實,熱在脾肺,數為吐,為熱在胃口。關脈滑數,胃中有客熱,緩而滑為熱中。尺脈實,為身熱心痛,數為臍下熱痛。
又曰:熱病脈小或細,喘逆,不得大小便,腹大而脹,汗出而厥逆,泄注,脈大小不調,皆難治。熱病已得汗,而脈仍躁盛,此陽脈之極也,死。熱病不得汗,而脈躁盛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熱病脈躁盛,得汗而脈靜身涼者生。
白話文:
[病機篇]
《內經》指出:各種喘息、嘔吐、胃酸反流、急劇腹瀉、肌肉抽搐、尿液混濁、腹部脹大、敲擊腹部聲音如鼓、膿包、皮膚病、腫瘤、霍亂、意識模糊、局部腫脹、鼻塞、打噴嚏、鼻出血、血液外溢、血便、排尿困難、身體發熱、畏寒、戰慄、驚恐、精神錯亂、無緣由的哭泣與笑、囈語、流鼻血、以及血液污染,這些症狀都是由少陰君火的熱力造成,主要和心臟及小腸的運作失調有關。
再者,《內經》說到:各種因熱引起的神志不清、突然失聲、視線模糊、焦躁不安、精神錯亂、辱罵驚嚇、局部腫脹疼痛、氣逆向上沖、如喪失理智般的顫抖、打噴嚏嘔吐、膿瘡、咽喉疼痛、耳鳴及失聰、食物下嚥困難、目眩、肌肉抽搐、突然的疾病或死亡,這些都歸咎於少陽相火,即心包絡和三焦的運作失調。
《內經》又說:熱病,基本上都是傷寒的一種。陽氣過剩就會導致熱,陰氣虛弱也會引起內熱,陽氣過剩會導致外熱,如果內外皆熱,就會出現喘息和口渴,所以患者會想喝冷水。
陽氣過剩會導致身體發熱,皮膚毛孔閉合,呼吸急促,需靠彎腰呼吸,出汗困難但身體持續發熱,牙齒乾燥,心情煩悶,腹部飽脹,最終導致死亡。這種人通常在冬天較能存活,但在夏天就無法忍受。
有些人四肢發熱,一遇到風寒,就像被火烤一樣,這是因為他們陰氣虛弱,陽氣過剩。身體並非一直處於高溫,但感覺熱且煩悶,這是因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所以感到熱且煩悶。
重度熱病,氣熱且脈搏強勁,這被稱為嚴重的實證。如果寸口和尺口的脈搏都很虛弱,這被稱為嚴重的虛證。脈搏粗大的人,陰氣不足,陽氣過剩,這表示他們有內熱。
《脈經》指出:脈象緊繃且頻率快,多表示有熱症,頻率快的脈象表明熱度達到極點。脈象頻率快的人,可能是虛弱或是有熱症。如果寸口的脈象浮大且頻率快,這被稱為陽中之陽,患者可能有煩悶、身體發熱、頭痛、腹部熱等症狀。如果寸口的脈象堅實,熱度可能在脾臟和肺部,頻率快的脈象表示可能有嘔吐,或是胃中有熱。如果關脈光滑且頻率快,胃中可能有異常的熱度,緩慢且光滑的脈象表示有內熱。如果尺脈堅實,可能有身體發熱和心痛的症狀,頻率快的脈象表示可能有下腹部熱痛。
再者,《脈經》說到:熱病患者的脈象細微,呼吸困難,無法正常排尿或排便,腹部膨脹,大量出汗但仍處於休克狀態,急劇腹瀉,脈象不規律,這些症狀都很難治療。如果熱病患者已經出汗,但脈象仍然快速且強勁,這表示陽氣已經達到極限,這將導致死亡。如果熱病患者無法出汗,但脈象仍然快速且強勁,這也是表示陽氣已經達到極限,這將導致死亡。如果脈象浮動且澀,且身體有熱感,這將導致死亡。如果熱病患者的脈象快速且強勁,但出汗後脈象平穩且身體降溫,這表示他們有可能康復。
2. 論熱在血氣之分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宜柴胡飲子。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宜四順飲子。名曰熱入血室。晝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如果病人白天會發熱,但晚上卻能安靜休息,這表示他的陽氣在身體的陽分處自然旺盛,適合服用柴胡飲子。
若是在白天能夠安靜,到了夜晚卻開始發熱且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陽氣下降滲入到陰分之中了,應該服用四順飲子。這種情況被稱為熱入血室。
若是無論白天還是夜晚,病人都出現發熱和煩躁的情況,這表示體內的陽氣過盛而缺乏陰氣平衡,應該立即對過剩的陽氣進行排泄,並嚴肅地補充陰氣。
3. 論五臟有邪身熱各異
以手捫摸有三法:輕手捫之則熱,重手捫之則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力按之亦不熱,不輕不重按之則熱,是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皮散。
心熱者,微按至皮膚之下,肌肉之上,輕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則熱,少加力按之,則全不熱,是熱在血脈也。其證心煩,心痛,掌中熱而噦。以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脾熱者,輕手捫之不熱,重按之筋骨又不熱,不輕不重,在輕手重手之間,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其證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無氣以動。瀉黃散。
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病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子。
腎熱者,輕手重手俱不熱,極重力按至骨分,其熱蒸手如火。其人骨蘇蘇如蟲蝕,其骨因熱不任,亦不能起於床。滋腎丸主之。
面熱者,足陽明。口中熱如膠,足少陰。口熱舌乾,足少陰。耳鼽熱若寒,手太陽。掌中熱,手厥陰、少陰、太陰。足下熱而痛,足少陰。足外熱,足少陽。身熱膚痛,手少陰。身前熱,足陽明。灑淅寒熱,手太陰。肩上熱,肩如拔,手太陽。中熱而喘,足少陰。肩背熱及足小指外膁脛踝後皆熱,足太陽。
一身盡熱,狂而妄聞,妄見,妄言,足陽明。熱而筋縱緩不收,陰痿,足陽明。
白話文:
[討論五臟有邪氣時,身體不同部位的發熱狀況]
用手觸摸判斷病情有三個方法:輕輕摸感覺到熱,用力摸卻感覺不到熱,這表示熱在皮毛和血液脈絡裡。用力按壓至筋骨部分感覺到極度的熱,但輕輕摸卻感覺不到熱,這顯示邪氣在筋骨間。輕輕摸和用力按都感覺不到熱,只有用適中的力度才感覺到熱,這表示熱在肌肉層,位於筋骨之上,皮毛和血液脈絡之下,即熱在肌肉裡。
肺部有熱,輕輕一摸就能感覺到,稍微用力就摸不到熱感,下午熱感更甚,這是皮毛的熱。症狀會出現喘息咳嗽,寒熱交錯。輕微的用瀉白散,嚴重的用涼膈散、地骨皮散。
心臟有熱,輕輕按至皮膚下肌肉上可以感覺到熱,輕輕按至皮毛下也能感覺到熱,稍微用力按則完全感覺不到熱,這表示熱在血液脈絡裡。症狀會心煩,心痛,手掌熱且噦氣。治療可用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硃砂安神丸。
脾臟有熱,輕輕摸和用力按都感覺不到熱,只在輕重之間,熱在肌肉層,夜晚尤其嚴重。症狀會感到疲倦想睡,四肢乏力,沒有力氣活動。可用瀉黃散。
肝臟有熱,用力按至肌肉下骨頭上能感覺到熱,寅卯時更甚,脈象弦,四肢滿悶,排便困難,轉筋,易怒易驚,四肢困熱,筋骨病痛無法起牀。可用瀉青丸、柴胡飲子。
腎臟有熱,輕輕摸和用力按都感覺不到熱,極力按至骨頭部分,熱感如火。病人骨頭像被蟲蛀,因熱感無法承受,也無法起牀。可用滋腎丸。
臉部熱,屬足陽明經。口中熱如膠,屬足少陰經。口熱舌乾,屬足少陰經。鼻塞熱如寒,屬手太陽經。手掌熱,屬手厥陰、少陰、太陰經。腳底熱且痛,屬足少陰經。腳外側熱,屬足少陽經。身體熱且皮膚痛,屬手少陰經。身體前部熱,屬足陽明經。忽冷忽熱,屬手太陰經。肩膀熱,像被拔掉一樣,屬手太陽經。內熱且喘,屬足少陰經。肩膀背部熱,以及腳小指外側脛踝後方都熱,屬足太陽經。
全身熱,精神失常,幻聽,幻視,胡言亂語,屬足陽明經。熱且筋肉鬆弛無法收縮,男性性功能障礙,屬足陽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