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一卷 (19)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 (19)

1. 外內君相篇(祁邑汪子良著)

又如足之太陽經氣不足,感受暑氣,而為惡寒發熱,身重疼痛,手足逆冷,小便已灑然毛聳,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芤遲,仲景所謂中暍是也,治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又有勞倦復感暑氣,而為身熱、神昏、溺澀等症,治用辰砂五苓散之類。又如胃氣內虛,因感暑氣,而為頭疼,身熱,泄瀉,脈洪而實者,治用柴苓散之類。

又如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熱舍於腎,而為足不任身骨痿者,治用人參黃耆之類。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又如腎虛陰火上炎,而為勞熱咳嗽等症,復感夏暑傷之,其氣益甚,治用滋陰降火之劑。經曰:春夏劇秋冬瘥之類是也。又如內有痰火,外感暑氣,鼓激痰飲,塞礙心竅,而為卒倒,手足不知動躡者,欲謂之暑風是也。二陳湯加黃連、香薷主之。

又如冬月過於房勞,精氣內竭,至春則無發生之氣,而為瘟疫者,治宜補中加以辛涼解表之劑。經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又如冬月傷寒,寒邪未發,至春復感熱氣,而為大熱、頭疼、口渴、心躁、脈浮緊者,防風通聖散主之。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皆內外兩傷症治,並行而不悖焉者也。

是知君相二火,以外言之,有春熱,夏暑,陽動,陰靜之分也。以內言之,有實瀉虛補,五志勝治,藥治之分也。以外內兩傷言之,有表裡、邪正、補瀉兼施之分也。是故內外君相,醫之廣用者也。其為道甚大,其為說甚雜,其為病甚多,其為變也甚速,其為御也甚難,非一方一法所可盡也。能明乎此,醫之為道,思過半矣。

白話文:

如果腳的太陽經氣不足,又感受到暑氣,就會出現怕冷發熱、身體沉重疼痛、手腳冰冷、小便後會感到發抖、稍微活動身體就會發熱、嘴巴張開、前排牙齒乾燥、脈象呈現弦細芤遲等症狀,這就是張仲景說的中暑,治療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之類的藥方。另外,如果過度勞累又感受到暑氣,就會出現發熱、神志不清、小便不順暢等症狀,治療可以使用辰砂五苓散之類的藥方。再者,如果胃氣虛弱,又感受到暑氣,就會出現頭痛、發熱、腹瀉、脈象洪大而有力等症狀,治療可以使用柴苓散之類的藥方。

如果長途跋涉過於勞累,又遇到酷熱天氣而感到口渴,口渴會導致腎臟虛熱,進而出現雙腳無力、骨骼痿軟等症狀,治療可以使用人參黃耆之類的藥方。《黃帝內經》說:「骨骼痿軟,是因為過於炎熱導致的。」又如腎虛導致虛火上炎,會出現勞累發熱、咳嗽等症狀,如果又受到夏天的暑氣侵襲,病情會更加嚴重,治療可以使用滋陰降火的藥方。《黃帝內經》說:「春夏加重,秋冬減輕。」又如體內有痰火,又受到暑氣侵襲,會刺激痰液,阻塞心竅,導致突然昏倒、手腳無法動彈,這就是所謂的暑風,可以用二陳湯加黃連、香薷來治療。

如果冬天過度性生活,導致精氣耗竭,到了春天就會沒有生發之氣,容易患上瘟疫,治療應該使用補中益氣的藥方,並配合辛涼解表的藥物。《黃帝內經》說:「冬天不藏精,春天必定生瘟病。」又如冬天感染風寒,寒邪尚未發作,到了春天又受到熱氣侵襲,就會出現高熱、頭痛、口渴、心煩、脈象浮緊等症狀,可以用防風通聖散來治療。《黃帝內經》說:「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必定生溫病。」這些都是內外同時受傷的病症,治療方法可以同時進行,不會互相衝突。

由此可知,君火和相火這兩者,從外在來說,有春天的溫熱、夏天的暑熱、陽氣主動、陰氣主靜的區別;從內在來說,有實證要瀉、虛證要補、利用五種情志相剋來治療、用藥治療的區別;從內外同時受傷來說,有表裡同治、邪正兼顧、補瀉並用的區別。因此,內外君相的理論,是醫生廣泛應用的原則。這個道理非常廣大,說法很複雜,疾病非常多,變化很快,治療很困難,不是單一藥方或方法可以解決的。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醫學的道理就已經了解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