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二卷 (7)
第十二卷 (7)
1. 痛痹
(丹溪編為痛風門,今改之以復舊,從經旨也。)
丹溪痛風論曰:痛風者,四肢骨節走痛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夫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行陽二十五度,夜行陰二十五度,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於七情,外傷於六氣,則氣之運或遲或速而疾作矣。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己自沸騰,或再涉冷受濕取涼,或坐臥當風,熱血得寒,汙濁凝澀,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於陰也。
治當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則血行氣和而愈。然亦有數種治法不能無少異也。因濕痰濁血流注為病,以其在下焦,道路遠,非烏、附氣壯者不能行,故用為引經。若以為主治,非惟無益,而有殺人之毒。此病必行氣,流濕,舒風,導滯血,補新血,降陽升陰,治有先後,須明腫與不腫可也。
不可食肉,肉屬火,大能動火。素有火盛者,小水不能制,若食肉厚味,下有遺溺不已,上有痞悶之甚,雖魚、面、醬、醋、酒皆斷之。先以二陳湯加酒浸白芍藥,少佐以黃連降心火。看作何應而為之區處。
生生子曰:按丹溪不以痹分門而以痛風分門,謂血先受熱,而後受冷濕,乃所以為痛。夜痛甚,行於陰也。及戒人不可徒以烏、附為主。斯主不惟補前人之餘蘊,而猶有深意存焉者。實懲時俗與腳氣、痿證混治之誤,而另立痿門、腳氣門分治之。而又另分麻木為一門者,此尤有見也。
麻木固亦有濕、有痰所致者,而氣血不足居多,分而治之,良有特識。設一概而作風寒濕治,則虛虛之禍,無有窮已。不獨麻木為然,而行痛著三痹,其中未能無虛。虛者或久作風寒濕治,用疏風剛燥之劑太過,而氣血為之暗損,或氣血先虛而後受邪。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此皆不可以不慎也。陳無擇謂有支飲作痹,此均有補於經文者。誠以今之患痛痹者歷之,每每如丹溪、無擇所論。治驗數條,猶其精工,故畢錄之以為法。
大法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黃芩。在上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在下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治痛風取薄桂者,以其味淡,獨此能橫行手臂,領南星、術格等藥至痛處。)
一方四物湯加桃仁、牛膝、陳皮、茯苓、甘草、白芷、龍膽草。在上屬風,在下屬濕,加藥同俱倍之桂等分,無桔梗。氣虛者加蒼朮、龜板;痰加南星;血虛加芎歸,佐以桃仁、紅花。
因痰者,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
因濕者,蒼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及行氣藥。(或曰:有濕鬱而周身走痛者,或關節間痛,遇陰寒即發,當作濕鬱治。)
因於風者小續命湯極驗。因血虛者芎、歸之類,佐以桃仁、紅花。
肥人多是濕與痰飲流注經絡,瘦人多是血虛與熱。
白話文:
痛痹
丹溪將此病歸類為痛風,如今恢復舊稱,更符合經義。
丹溪論述痛風指出:痛風是指四肢骨節遊走疼痛的疾病,其他醫家稱之為白虎歷節風。氣在脈外運行,血在脈內運行,白天陽氣運行二十五度,晚上陰氣運行二十五度,這是正常人的生理規律。遇到寒冷則運行緩慢不足,遇到溫熱則運行快速過度。內受七情所傷,外受六氣侵襲,氣的運行就會或緩或急而導致疾病發生。痛風大多是因為血液受熱,自身沸騰,或者再次接觸寒冷潮濕,受涼,或者坐臥當風,熱血遇寒,污濁凝滯,所以疼痛。晚上疼痛加劇,是因為陰氣運行。
治療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疏散寒濕,開通皮膚腠理,使血液運行,氣血調和而痊癒。但也有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略有差異。由於濕痰濁血流注而致病,因其在下焦,道路遙遠,非烏頭、附子等氣力強大的藥物不能通行,所以用它們來引導藥力到達病處。如果將其作為主治藥物,不僅無益,反而有致命的危險。此病必須行氣,祛濕,舒緩風邪,疏導瘀血,補充新血,降陽升陰,治療有先後順序,需根據腫脹與否而定。
不可食用肉類,肉屬火,極易助長火氣。本身火氣旺盛的人,小便不能制約火氣,如果食用肥甘厚味,下焦會有小便不盡,上焦會有胸悶的症狀,即使是魚、麵食、醬、醋、酒都應該戒掉。先服用二陳湯加酒浸泡的白芍藥,少量加入黃連來降低心火。觀察藥效,再作調整。
生生子說:丹溪不將此病單獨列為痹證,而歸為痛風,認為血液先受熱,後受寒濕,才是致病的原因。夜間疼痛加劇,是因為陰氣運行。並且告誡人們不可單純以烏頭、附子為主藥。這不僅是補充前人的不足,更蘊含著深層的意義。實際上是糾正了當時將痛風與腳氣、痿證混淆治療的錯誤,而另立痿證、腳氣等單獨的治療方法。又另立麻木為一門,這更是獨具慧眼。
麻木固然也有濕、痰引起的,但氣血不足者居多,分而治之,確實獨具特色。如果一概而論,用風寒濕邪的治療方法,則虛弱的禍患將無窮無盡。不只是麻木如此,行痹、痛痹、著痹三種痹證中,也未必沒有氣血虛弱的情況。虛弱者可能是長期使用風寒濕邪的治療方法,使用了疏風寒燥的藥物過度,導致氣血暗損,或是氣血先虛,之後才受邪侵。經書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其氣血必定虛弱。
這些都不可不謹慎。陳無擇認為有支飲導致痹證,這都補充了經文的不足。確實,現在患痛痹的人,大多符合丹溪、無擇的論述。治療驗方多條,都十分精妙,所以都記錄下來作為參考。
主要的藥方用蒼朮、南星、川芎、白芷、當歸、黃芩。上半身疼痛者加羌活、桂枝、桔梗、威靈仙;下半身疼痛者加牛膝、防己、木通、黃柏。(治療痛風選用薄荷,是因為其味淡,唯有它能橫行於手臂,引導南星、蒼朮等藥到達疼痛處。)
一方是四物湯加桃仁、牛膝、陳皮、茯苓、甘草、白芷、龍膽草。上半身疼痛屬風,下半身疼痛屬濕,加倍桂枝等分量,不用桔梗。氣虛者加蒼朮、龜板;痰多者加南星;血虛者加川芎、當歸,佐以桃仁、紅花。
因痰引起的,用二陳湯加酒炒黃芩、羌活、蒼朮。
因濕引起的,用蒼朮、白朮之類,佐以竹瀝及行氣藥。(或者說:有濕鬱而周身遊走疼痛者,或者關節疼痛,遇到陰寒就發作的,應該按照濕鬱治療。)
因風引起的,小續命湯效果極佳。因血虛引起的,用川芎、當歸之類,佐以桃仁、紅花。
肥胖的人多是濕痰流注經絡,瘦弱的人多是血虛和內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