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一卷 (5)
第十一卷 (5)
1. 東垣六經渴治例
上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下消治例】(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
羅太無治張芸夫,四十五歲,病消渴,舌上赤裂,飲水無度,小便數多。先師以此方治之食愈。消渴多傳瘡瘍,為不救之疾。既效後,亦無患,享年七十五而終,名之曰生津甘露飲子。治消渴上下齒麻,舌硬,赤爛腫痛,食不下,腹時脹滿疼痛,渾身色黃,目臼晴黃,甚則四肢痿弱無力,面塵脫色,脅下急痛,善嚏善怒,健忘,臀肉腰背疼,兩丸冷甚。
生津甘露飲子(一方石膏用一兩二錢)
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甘草(生),山梔,白豆蔻,白芷,連翹,蓽澄茄,黃連,薑黃,藿香,炙甘草,杏仁,木香(各一錢),白葵,麥冬,當歸身,蘭香,柴胡(各三),黃柏(酒炒,一錢五分),升麻根,知母(酒炒。各二錢),桔梗(三錢),全蠍(二枚,去毒)
上為末,湯浸蒸餅和勻,捏作餅子,曬乾,杵碎如黃米大。每服二錢,挑於掌內,以舌舐之,津液送下,或白湯,食後服之,神效。凡消渴為病,燥熱之氣勝也。《內經》云:熱淫所勝,佐以甘苦,以甘瀉之。熱則傷氣,氣傷則無潤,折熱補氣,非甘寒之劑不能,故以石膏之甘寒為君。
啟玄子曰: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故以柏、連、梔子、知母之苦寒,瀉熱補水為臣;以當歸、杏仁、麥門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甘寒和血潤燥為佐;柴胡、升麻,苦平行陽明、少陽二經,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反佐以取之;又用桔梗為舟揖,使浮而不下也。
東垣,和血養氣湯,治口渴,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裂,此藥生津,除燥,生肌。又名地黃飲子。
黃連(酒炒),生地(各七分),紅花(少許),黃柏(酒炒,一錢),升麻(一錢),甘草(炙),防己(酒洗。各三分),桃仁(六枚),當歸(四分),知母(酒煮),羌活(各五分),麻黃根(三分),口渴舌乾再加杏仁(六枚),生甘草(三分),小便數加石膏(六分)。
上作一服,水煎,稍熱。忌酒面房事。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柴胡梢,甘草梢,知母(酒製),黃耆,黃芩(酒炒。各一錢),升麻梢(四分),防風梢,防己,生地(酒洗。各五分),當歸(六分),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五分),紅花(少許),桃仁,杏仁(各五枚),甘草(炙,一錢)
水二盅,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大便結燥,小便頻數。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五分),甘草(生),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半夏,蘭香,白豆蔻,升麻,桔梗,連翹(各五分)
白話文:
東垣六經渴治例
將上述藥材煉成蜂蜜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下消治例】(指口渴且小便頻繁,帶有油脂的病症,屬於下消。)
羅太無治療張芸夫,他四十五歲,得了消渴病,舌頭紅裂,喝水沒有節制,小便次數很多。先前,我的老師用這個方子治療,就痊癒了。消渴病常常會引發瘡瘍,成為無法治癒的疾病。痊癒之後,張芸夫也沒有再復發,活到七十五歲才過世。這個方子被稱為「生津甘露飲子」。它能治療消渴病引起的上下牙齦麻木、舌頭僵硬、紅腫潰爛疼痛、吃不下飯、腹部時常脹滿疼痛、全身發黃、眼白和眼眶發黃,嚴重時會四肢痿弱無力、臉色暗淡、脅肋下急痛、容易打噴嚏、容易發怒、健忘、臀部、腰背疼痛,以及兩邊睾丸冰冷等症狀。
生津甘露飲子(其中一方石膏的用量為一兩二錢)
藥材包含:石膏(一錢二分)、人參、生甘草、山梔子、白豆蔻、白芷、連翹、蓽澄茄、黃連、薑黃、藿香、炙甘草、杏仁、木香(各一錢)、白葵、麥冬、當歸身、蘭香、柴胡(各三錢)、黃柏(酒炒,一錢五分)、升麻根、知母(酒炒,各二錢)、桔梗(三錢)、全蠍(二枚,去除毒性)。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熱湯浸泡過的蒸餅揉和均勻,捏成小餅狀,曬乾,再搗碎成類似黃米大小的顆粒。每次服用二錢,放在手掌心,用舌頭舔著吃,用口水吞服,或者用白開水送服,在飯後服用,效果非常好。凡是消渴病,都是由於燥熱之氣過盛。《內經》說:「熱邪過盛,要用甘苦味的藥物輔助,用甘味的藥來疏泄熱邪。」熱邪會損傷氣,氣虛則無法滋潤身體,所以要清除熱邪、補充氣血,非甘寒的藥物不能奏效。因此,用甘寒的石膏作為主藥。
啟玄子說:「要用滋養腎水的方法來抑制過盛的陽氣。」因此,用黃柏、連翹、梔子、知母等苦寒的藥物,來瀉熱補水,作為輔藥;用當歸、杏仁、麥冬、全蠍、連翹、白葵、蘭香、甘草等甘寒的藥物,來和血滋潤乾燥,作為佐藥;用柴胡、升麻等苦平的藥物,來疏理陽明、少陽兩條經絡;用蓽澄茄、白豆蔻、木香、藿香等藥物,來反向佐助;再用桔梗作為引導藥,使藥力向上發散而不向下沉。
東垣的和血養氣湯,可以治療口渴、舌頭乾燥、小便頻繁、舌頭紅裂等症狀。這個藥方能夠生津液,消除乾燥,促進肌肉生長,又名地黃飲子。
藥材包含:黃連(酒炒)、生地(各七分)、紅花(少量)、黃柏(酒炒,一錢)、升麻(一錢)、甘草(炙)、防己(酒洗,各三分)、桃仁(六枚)、當歸(四分)、知母(酒煮)、羌活(各五分)、麻黃根(三分)。如果口渴舌乾,再加杏仁(六枚)、生甘草(三分);如果小便次數多,再加石膏(六分)。
將上述藥材配成一劑,用水煎煮,稍熱時服用。忌飲酒、吃麵食和進行房事。
清涼飲子,可以治療消中病(一種吃得多但身體消瘦的疾病),以及口舌乾燥、自汗、大便乾燥、小便頻繁等症狀。
藥材包含:羌活梢、柴胡梢、甘草梢、知母(酒製)、黃耆、黃芩(酒炒,各一錢)、升麻梢(四分)、防風梢、防己、生地(酒洗,各五分)、當歸(六分)、石膏、龍膽草、黃柏(各一錢五分)、紅花(少量)、桃仁、杏仁(各五枚)、甘草(炙,一錢)。
用水二盅,加酒一小杯,煎煮後服用。
甘露膏,可以治療消渴病,症狀為飲水極多、吃得多但身體消瘦、大便乾燥、小便頻繁。又名蘭香飲子。
藥材包含:石膏(二錢)、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防風(各一錢)、炙甘草、人參、半夏、蘭香、白豆蔻、升麻、桔梗、連翹(各五分)。